如何通俗解释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流动性陷阱的现代解释:
流动性滞存主要包括:⑴、居民和企业的现金窖藏;⑵、银行的存差。
银行的存差部分可以变为国债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国债部分可通过政府支出花出去,用于实体经济部门,而在中央行存款的部分则只能滞存于银行系统内。至于企业和居民的现金窖藏,则明显是流动性滞存。
窖藏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当银行存差过大时,银行为减轻存款利息负担,会降低居民和企业在银行存款的利息率,进一步取消存款利息,甚至对存款收费。在银行不是通过贷款,而是直接通过存款来获益的情况下,就相当于存款者通过银行来窖藏现金,这与租用银行保险箱类似。这时,银行成了吸收资金的“黑洞”。真正的流动性陷阱就出现了。
要说明什么是流动性陷阱,就需要说明央行是如何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当经济萧条时,央行会增发货币,投资者会用增发货币去购买债券,由于购买债券的人增加,债券的价格上升。由于债券的价格和利率成反比,因此债券的利率会下降,而低利率刺激投资,促进经济恢复。
如果利率水平本身就很低,那么人们会预期利率在未来只会上升,而利率上涨会导致债券价格快速下跌,为了避免债券价格下跌导致的损失,投资者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意去购买债券,因此无论央行增发多少货币,人们都不会用这些货币去购买债券,那么阔这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就失效了。在利率较低的水平下,货币政策扩张无效,货币政策无法刺激经济,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增发的货币之所以没被用于购买债券,是因为债券的价格过高。那么量化宽松政策就是用央行的钱去购买这些债券,以稳定债券的价格,使货币政策能够正常的发挥作用。
因此可以认为量化宽松政策是解决流动性陷阱的一种方式。
孙艳峰
奋斗在市场前沿的青年经济学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经济人儿”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在他的《通论》里提出的假说,在通论出版前并没有发生发生过这种现象。
凯恩斯主张经济萧条时国家应予以干预,第一就是货币政策。凯恩斯提出,货币需求分为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交易性货币需求简单理解为家庭零花钱,预防性货币需求就是以备不时之需的货币,投机性货币需求就是准备用来买债券的货币,当时投资工具主要是购买债券。债券的收益率跟债券价格成反比,市场利率等于债券收益率。当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率很低,债券的价格很高,否则有人套利。但是当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太低了,不可能再低了,于是乎人们预期债券不可能再涨了,所以人们不再继续买债券,债券价格上不去,利率就下不来。无论央行印多少货币,人们都拿着现金准备随时捡便宜货,即货币需求弹性无限大,此时货币政策失效。以上就是流动性陷阱。
所以凯恩斯提出,既然货币政策失效,那国家来个财政政策吧,就是第二了。既然货币政策刺激不了私人投资,那干脆用政府支出这一剂药来治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