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月球的知识,有哪些关于月球的知识

时间:2023-12-31 02:44:03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有哪些关于月球的知识

月球也称太阴,俗称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研究得最彻底的天体,人类至今唯一一个亲身访问过的天体。月球是最明显的天然卫星的例子。在太阳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天然卫星。月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月球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太阳的1/400。月球的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球表面的重力差不多是地球重力的1/6。 月球表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著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最深的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 月球的背面地图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着地球,其原因是潮汐长期作用的结果。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中间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而当人造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 月球约一个农历月绕地球运行一周,而每小时相对背景星空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视直径相若。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对于背景星空,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月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月;而新月与下一个新月(或两个相同月相之间)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朔望月较恒星月长是因为地球在月球运行期间,本身也在绕日的轨道上前进了一段距离。 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公转周期是完全一样的,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向着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地球便一直受到一个力矩的影响引致自转速度减慢,这个过程称为潮汐锁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转的角动量转变为月球绕地公转的角动量,其结果是月球以每年约38毫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时地球的自转越来越慢,一天的长度每年变长15微秒。 月球对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现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围绕地球的轨道为同步轨道,所谓的同步自转并非严格。由于月球轨道为椭圆形,当月球处于近地点时,它的自转速度便追不上公转速度,因此我们可见月面东部达东经98度的地区,相反,当月处于远地点时,自转速度比公转速度快,因此我们可见月面西部达西经98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经天秤动。 补充: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 太阳光 。月球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平均亮度为太阳亮度的1/465000,亮度变化幅度从1/630000至1/375000。满月时亮度平均为 -12.7等(见)。它给大地的 照度 平均为0.22 勒克斯 ,相当于100瓦电灯在距离21米处的照度。月面不是一个良好的反光体,它的平均 反照 率只有7%,其余93%均被月球吸收。 月海 的反照率更低,约为 6%。月面高地和环形山的反照率为17%,看上去 山地 比月海明亮。月球的亮度随而变化,满月时的亮度比上下弦要大十多倍。 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 热容量 和 导热率 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 昼夜 的 温差 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降低到-183℃。这些数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温度。用射电观测可以测定月面 土壤 中的温度,这种测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很少变化,这正是由于月面物质导热率低造成的。 从月震波的传播了解到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厚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占了月球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1,000℃,很可能是熔融的,据推测大概是由Fe-Ni-S和榴辉岩物质构成。

关于月亮方面的科普知识

人眼所见的月亮,在古代也被称为月球、玄土、单鹃和潘宇,是地球的卫星和太阳系的第五大卫星。月亮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一百八十一分之一。

月球是地球上已知的最大卫星,它的表面布满了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00公里,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

月球可能是在大约45亿年前形成的。地球形成后不久,关于它的起源有几个假设。得到更多事实证据支持的理论是,它是在“大碰撞起源理论”中形成的,该理论是由地球和火星大小的天体“Teyia”发生巨大碰撞产生的碎片形成的,并聚集在地球周围。

扩展资料:

月亮绕着地球旋转,周期为27.32166,正好是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到月亮的背面。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同步旋转”或“潮汐锁定”,几乎是太阳系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

它被认为是卫星对行星长期潮汐作用的结果。天平是一种奇妙的现象,它能让我们看到59个平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椭圆轨道的不同部分,自转速度与公转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与赤道的交角。

月亮相对于背景天空每小时移动半度,这与月亮表面的表观直径相似。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更靠近黄道平面,而不是地球的赤道平面。相对于星空背景,月球绕地球运行(月球自转)所需的时间被称为恒星月。

新月和下一个新月之间(或两个相同阶段之间)所需的时间被称为农历月。月月比恒星月长的原因是,当地球在月球上运动时,它自己在绕太阳的轨道上前进了一段距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球 (天体名称)

有关月亮的知识有哪些?

月球,俗称月亮,又称月,在中国古时又称太阴、玄兔、婵娟、望舒,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

月球的直径略大于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约为地球的1/81,相对于所环绕的行星,它是体积和质量最大的卫星,也是太阳系内密度第二高的卫星,仅次于木卫一。

一般认为月亮形成于约45亿年前,即地球出现后的不久。有关它的起源有几种假说,但没有一种能完全合理地作毫无破绽的解释,最被普遍认可的是大碰撞说,它假设月球形成于地球与火星般大小的“忒伊亚”之间的一次巨大撞击。

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同步(潮汐锁定),因此始终以同一面朝向地球。月球正面标记着黑暗的火山熔岩海,中间夹杂着明亮和古老地壳的高地和明显的陨石坑。

从地球用肉眼观测,月球是除了太阳之外最亮的天体,尽管它看起来非常明亮,但其表面实际很暗,反射率仅略高于旧沥青。

由于月球在天空中非常容易被观测,再加上规律性的月相变化,使它自古以来就对人类文化如历法、艺术和神话等产生重大影响。

扩展资料

词源:

中文的月为象形文字,在甲骨文中月像一弯眉月的样子。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分析月的字型时说:月,阙也。人们经过观察,发现月圆的时间少,阙(弦月或眉月等)的时间多,于是就照眉月的样子创造出这个象形字。

在英语中月的专有名称是“the Moon”。该名词源于原始日耳曼语的“m?nōn”,在725年之前的古英语被称为"mōna",1135年为“mone”,大约在1380年变为“moone”,之后再变成现在的写法。

月球在现代英语的主要形容词是“lunar”,源自拉丁文的“Luna”。另一个比较不常用的形容词是“selenic”,则源自古希腊文的“Selene”(Σελ?νη),是衍生自字首“seleno-”(像是“selenography”)。

古希腊塞勒涅(Selene)和古罗马的狄安娜(Diana)或称辛西娅(Cynthia)的女神都是月球的名字。辛西娅和塞勒涅是反映月球处于不同轨道期如远月点、近月点的专门术名,狄安娜一名连接死亡,意指白天。

文化:

月球已经给予艺术和文学作品无数的灵感,它是许多视觉艺术、表演艺术、诗歌、散文和音乐艺术的主题。有5,000年历史的爱尔兰Knowth石刻,可能是被发现、最早的代表月球的描绘。

月球上明亮的高地和黑暗的海的对比,在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中创造出不同的形象,像是月球上的人、兔子、野牛、嫦娥、玉兔、螃蟹和其它的等等。

在许多史前和古代的文化中,月球化身为月神,或其它超自然的现象和占星图的月亮,到今天仍然被继续传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球

关于月球有哪些知识?

据国外媒体报道,月球是人们在夜晚最容易发现的天体,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它在夜空中有时非常明亮,有时晕暗,只露出小月牙状。月相变化规律符合一次满月至下一次满月的变化过程,月球相位和轨道对于许多人而言是非常神秘的。例如:月球总是朝向相同一侧,这种情况出现是由于它自转和环绕地球的周期相同,都是27.3天。

我们看到满月、半月或者新月,是由于月球反射太阳光线程度不同所致,同时,我们观看到月球出现的月相变化还与月球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有关。

虽然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直径大约3475公里,比冥王星体积略大。它是太阳系第五大卫星,月球直径是地球直径的27%,比其它行星和卫星直径比率小许多,这意味着月球对地球具有较大影响,对地球孕育生命具有促进作用。

观测月相图像,研究人员能够分析残月和凸月的盈亏变化差异。

探索&研究

一些古人认为月球是“一碗火”,然而其他人认为,月球是一面镜子,可以反射地球的陆地和海洋,但是古希腊哲学家们知道月球是环绕地球运行的一个球状天体,月光反射太阳光线。希腊人还认为,月球的黑暗区域是海洋,而明亮区域是陆地,这些观点影响了该区域的当前命名——“maria”和“terrae”,这两个词分别代表了海洋和陆地。

先驱天文学家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是第一个使用望远镜对月球进行科学观测的科学家,他在1609年的研究报告中描述称,月球是表面崎岖,并且分布许多山脉,这与他之前认为月球表面光滑的大众观点完全不同。

1959年,前苏联发射一艘宇宙飞船碰撞在月球表面,并拍摄传回月球远侧面第一张照片。这促使前苏联和美国展开一系列太空任务进行竞争,观测分析月球表面。多数最初观测任务都是失败的,或者仅是部分成功。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早期探测器传回了关于月球表面和地质历史的信息,美国发射了“先锋者”、“漫游者”和“勘测者”系列太空任务,而前苏联则以“Luna”和“Zond”命名探测器。1959年,“Luna2号”探测器是首个碰撞月球的太空飞船,1966年,“Luna9号”探测器是首个软着陆月球表面的太空飞船。

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宇航局派遣宇航员抵达月球轨道,并登陆月球表面,1968年,美国“阿波罗8号”载人太空飞船抵达月球轨道,1969年,“阿波罗11号”派遣宇航员登陆月球表面。毋庸置疑这是美国宇航局历史上最辉煌的太空成就,在接下来的5次太空任务中,宇航员们从月球表面采集了382公斤重的月球岩石和土壤样本,返送到地球表面进行研究。

月球仍是迄今唯一人类造访的地外天体,科学家继续研究月球岩石样本,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获得了新的发现。例如:2016年,阿波罗15、16和17号探测器采集的月球样本中发现水,这是一项令人关注的重大发现,之前研究分析认为这些月球岩石非常干燥。

虽然1972年结束了人类登陆月球的探索活动,但是机器勘测任务仍在继续。上世纪60-70年代,前苏联仍保持着月球探索活跃度,即使美国宇航局阿波罗号宇航员登陆月球表面。1970年9月,前苏联“Luna 16”任务首次从月球表面采集样本送回地球,仅两个月之后,前苏联部署了第一个机械月球车“Lunokhod 1”。1973年,部署了“Lunokhod 2”机械月球车,设定了长达40年的月球全表面勘测任务,直到2014年“机遇号”火星车才取代它。

经历了十几年的“小插曲”,美国探月活动于上世纪90年代再度燃起,分别发射了“克莱门汀号”环月轨道探测器和“月球勘探者”探测器,这两项太空任务表明水可能存在于月球极地。2009年发射月球勘测轨道器(LRO)和月球陨坑观测与遥感卫星(LCROSS),进一步证实月球极地水的真实性。同时,上世纪90年代,其它太空项目已非常先进,足以让新的国家开始探索月球,第一个成功的任务是日本“飞天号(Hiten)”和“缪斯-A号”探测器,于1990年发射升空。

2003年,欧洲航天局发射首个月球太空任务——“SMART-1”,之后2007年中国发射“嫦娥1号”探月飞船,2008年印度发射“月船1号(Chandrayaan-1)”飞船,然而2009年Chandrayaan-1飞船与地面失去联系。2013年,中国月球探索历史取得了重大成绩,“嫦娥3号”探月飞船完成月球登陆。

2011年,美国宇航局月球勘测轨道器传回最完整的月球表面地图,其拍摄的月球表面高分辨率图像不仅提供关于水和地质的重要信息,还拍摄了各种航天器和火箭着陆和碰撞地点的照片。2017年,美国宇航局使用地球射电望远镜也发现了印度Chandrayaan-1飞船。

美国宇航局其它近期探月任务还包括:引力恢复和内部实验室(GRAIL),它检测了月球引力场,以及月球大气和尘埃环境探测器(LADEE)。

并非国家机构对月球展开探索活动,2014年,首次商业公司发射太空任务对月球进行了研究分析,商业公司探索可能开启月球采矿的第一步,尽管所有权和合法性仍存在巨大争议。(叶倾城)

关于月球的知识有哪些

月球,俗称月亮,又称月,在中国古时又称太阴、玄兔、婵娟、望舒,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

月球的直径略大于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约为地球的1/81,相对于所环绕的行星,它是体积和质量最大的卫星,也是太阳系内密度第二高的卫星,仅次于木卫一。

中文的月为象形文字,在甲骨文中月像一弯眉月的样子。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分析月的字型时说:月,阙也。人们经过观察,发现月圆的时间少,阙(弦月或眉月等)的时间多,于是就照眉月的样子创造出这个象形字。

扩展资料

特性:

月球是太阳系内密度第二高的卫星,仅次于埃欧。但是月球的内核并不大,半径大约是350公里甚至更小,只占月球大小的约20%,相较之下,其它地球型天体的比例约为50%。

它的组成尚不是完全清楚,可能是由金属铁组成,同时含有少量硫和镍。对月球随着时间变化转动的分析显示月球核心至少仍有部分是熔融的。

月球是地球的同步自转卫星,它绕轴自转的周期与绕地球的公转周期是相同的,这使得它几乎永远以同一面朝向地球。

它之前以较快的速度旋转,在后来由于地球产生潮汐摩擦,让其自转速度减慢,直到最后以同一面持续面对地球,即潮汐锁定。

人们将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被称为正面,而相对的另一面则称为背面,背面通常也称为"暗面",但是事实上它如同正面一样会被照亮。当月相为新月时,我们看到月球的正面是黑暗的,而月球的背面则被太阳照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球

关于月球的知识有哪些?

月球奥秘知多少之月球数字

赤道直径 3,476.2 千米

两极直径 3,472.0 千米

扁率 0.0012

表面面积 3.976×107平方千米

扁率 0.0012

体积 2.199×1010 立方千米

质量 7.349×1022 千克

平均密度 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 1.62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 2.38千米/秒

自转周期 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

(同步自转)

自转速度 16.655 米/秒(于赤道)

自转轴倾角 在3.60°与6.69°之间变化

(与黄道的交角为1.5424°)

反照率 0.12

满月时视星等 -12.74

表面温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气压 1.3×10-10 千帕

有关月球的知识有哪些

关于月亮的知识
1、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
1969年7月16日
2、 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
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奥尔德林乘“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登上月球。
3、 关于月球的来源有哪些说法?
目前有关月球起源的说法有三种,第一个假说是月球和地球一样,是在46亿年前由相同的宇宙尘云和气体凝聚而成的;第二个假说是月球系由地球抛离出去的,抛出点后来形成太平洋;第三个假说是月球为宇宙中个别形成的星体,行经地球附近时被地球重力场捕获,而环绕地球。月球被俘获说、地月同源说、地球分裂说、月球―宇宙飞船说)
4. 你知道月球上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
土壤、岩石、硬金属、放射性物质、磁场等
5. 人造月亮是怎么回事用巨大的反光镜反射太阳光到地球背光面
6.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38万多公里)

关于月球的知识有哪些,两条以上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
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径约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径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积有3800万平方公里,还不如我们亚洲的面积大。月球的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重力则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它的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满月时亮度平均为-12.7等。

有关月球的知识。

月球,俗称月亮,古称太阴,是指环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它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卫星和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84,400千米,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月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月球与地球一样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是地球旦单测竿爻放诧虱超僵的1/81。月球是唯一一个人类曾经登陆过的天体。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成为最先登陆月球的人类。1969年9月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返回地球,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至阿波罗17号结束。

关于月球的科学知识有哪些

月球是被人们研究得最彻底的天体。人类至今第二个亲身到过的天体就是月球。月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月球与地球一样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4.8公里,是地球的1/4、太阳的1/400,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1/400,所以从地球上看去月亮和太阳一样大。月球的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左右,月球表面的重力约是地球重力的1/6。    月球表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著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即月坑,这是一种环形隆起的低洼形。月球上直径大于1千米的环形山多达33 000多个。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最深的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   月球永远都是一面朝向我们(原因见后面解释),这一面习惯上被我们 月球的正面地图
称为正面。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中间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而当人造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   月球27.321666天绕地球运行一周,而每小时相对背景星空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视直径相若。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对于背景星空,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月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月;而新月与下一个新月(或两个相同月相之间)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朔望月较恒星月长是因为地球在月球运行期间,本身也在绕日的轨道上前进了一段距离。   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公转周期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向着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地球便一直受到一个力矩的影响导致自转速度减慢,这个过程称为潮汐锁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转的角动量转变为月球绕地公转的角动量,其结果是月球以每年约38毫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时地球的自转越来越慢,一天的长度每年变长15微秒。   月球对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现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围绕地球的轨道为同步轨道,所谓的同步自转并非严格。由于月球轨道为椭圆形,当月球处于近地点时,它的自转速度便追不上公转速度,因此我们可见月面东部达东经98度的地区,相反,当月处于远地点时,自转速度比公转速度快,因此我们可见月面西部达西经98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经天秤动。    从月球看地球
严格来说,地球与月球围绕共同质心运转,共同质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径的3/4处)。由于共同质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围绕共同质心的运动好像是在“晃动”一般。从地球南极上空观看,地球和月球均以顺时针方向自转;而且月球也是以逆时针绕地运行;甚至地球也是以顺时针绕日公转的,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地球、月球相对于太阳来说拥有相同的角动量,即“从一开始就是以这个方向转动”。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月球轨道倾角和月球自转轴倾角的数值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其实,轨道倾角是相对于中心天体(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转轴倾角则相对于卫星。   月球的轨道平面(白道面)与黄道面(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保持着5.145 396°的夹角,而月球自转轴则与黄道面的法线成1.5424°的夹角。因为地球并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较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断进动(即与黄道的交点在顺时针转动),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间,白道面相对于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倾斜于黄道面)的夹角会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间变化。同样地,月球自转轴与白道面的夹角亦会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轨道这些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地球自转轴的倾角,使它出现±0.002 56°的摆动,称为章动。   白道面与黄道面的两个交点称为月交点--其中升交点(北点)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面以北;降交点(南点)则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以南。当新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日食;而当满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月食。   月球背面的结构和正面差异较大。月海所占面积较少,而环形山则较多。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悬殊最长和最短的月球半径都位于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径长4公里,有的地方则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洼地)。背面未发现“质量瘤”。背面的月壳比正面厚,最厚处达150公里,而正面月壳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    月球的背面地图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月球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平均亮度为太阳亮度的1/465000,亮度变化幅度从1/630000至1/375000。满月时亮度平均为 -12.7等(见)。它给大地的照度平均为0.22勒克斯,相当于100瓦电灯在距离21米处的照度。月面不是一个良好的反光体,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7%,其余93%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约为 6%。月面高地和环形山的反照率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月球的亮度随而变化,满月时的亮度比上下弦要大十多倍。   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降低到-183℃。这些数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温度。用射电观测可以测定月面土壤中的温度,这种测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很少变化,这正是由于月面物质导热率低造成的。   从月震波的传播了解到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厚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占了月球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1,000℃,很可能是熔融的,据推测大概是由Fe-Ni-S和榴辉岩物质构成。
基本数据

阿波罗登月的照片(19张) 平均轨道半径384,401千米   轨道偏心率0.0549   近地点距离363,300千米   远地点距离 405,500千米   平均公转周期27.32天   平均公转速度 1.023千米/秒   轨道倾角在28.58°与18.28°之间变化   升交点赤经125.08°   近地点辐角 318.15°   默冬章19 年   平均月地距离384400 千米   交点退行周期 18.61 年   近地点运动周期8.85 年   食年346.6 天   沙罗周期18 年 10/11 天   轨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 5°   月球赤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 1°   赤道直径 3,476.2 千米   两极直径 3,472.0 千米   扁率0.0012   表面面积 3.79×10^7平方千米   体积2.199×10^10 立方千米   质量 7.349×10^22 千克   平均密度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1.62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2.38千米/秒   自转周期 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同步自转)   自转速度 16.655 米/秒(于赤道)   自转轴倾角在3.60°与6.69°之间变化 与黄道的交角为1.5424°   反照率0.12
满月时视星等-12.74   表面温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气压1.3×10-10 千帕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