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柳公权的字

时间:2023-12-29 01:49:36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连笔字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柳公权的字》,下面是详解!

柳公权励志练字的故事

越短越好!!!!!!急急急急急...

越短越好!!!!!!急急急急急

柳公权小时候字写得不好,常常受到老师和父亲的批评。他虚心听取他们的教诲,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他写的字进步很大,受到老师的表扬。表扬的次数多了,柳公权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写大楷比赛。他很快地写好了一篇,满以为稳拿冠军,脸上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一位卖豆腐的老人见柳公权这么不谦虚,想给他泼点凉水,走过去对他说:“华原城里,有个人用脚写字,写得比你还要好。”柳公权听了有点不服气,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华原城。他亲眼看到那位无臂老人用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用右脚夹住毛笔,龙飞凤舞地写对联,写出的字比自己不知要好多少倍。他冷静下来想想,觉得自己那么一点成绩真算不得什么。他诚恳地对那位无臂老人说:“柳公权愿拜您为师,请老师告诉学生写字的秘诀。”无臂老人沉思片刻,给他写了四句话:“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老人解释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用脚写字,已经练了50多个年头。我磨墨练字用完八大缸水,每天写完字就在半亩大的池塘里洗砚,池水都染黑了。可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我的字还差得远呢!”柳公权牢牢记住老人的话。从此以后,他更加勤奋地练字。他搜集了许多古代书法家的字,反复琢磨,吸取各家的长处。他经常登门拜访当时的书法名家,向他们虚心求教。他还时常请同学、亲友、陌生人指出自己书法上的不足之处。柳公权在书法领域不知满足地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柳公权是我国著名的大书法家。他的字写得清峻挺拔,为后世学者钦敬临习。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的成就呢?上面的短文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开始,他自以为字写得出众,挥笔大写“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几个字,可见其骄傲之态。然而,当老人有意讽刺柳公权的字像他担子里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时,柳公权气愤至极,“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骄傲之情,溢于言表。而当老人用“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的话激他时,柳公权虽然没有“火冒三丈”。但从他“第二天,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的行动上,也可以看出他心中的不服气,这是三写柳公权的骄傲。柳公权进了华京城,看到的是“一个没有双臂的黑瘦老头”“挥洒自如地写对联”,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于是,他目瞪口呆,“‘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苦苦哀求”要拜其为师,这里一“惊”一“跪”一“求”充分表现了柳公权思想的转变,“骄傲”之气一扫而空。当老人告诉柳公权写字的“秘诀”后,他恍然大悟,“从此发奋练字”,终于成了一代名家。

柳公权字体是否免费?

本人设计师一枚,做海报想用柳公权字体,但是不知道这个字体是不是免费可商用。如不免费,去哪里可以买?...

本人设计师一枚,做海报想用柳公权字体,但是不知道这个字体是不是免费可商用。如不免费,去哪里可以买?

需要用柳公权字体,可以采用集字的办法。选择比较好的字帖找到需要的。

扩展

我问的是能不能商用,有没有版权啊、、、

补充

现在很多招牌都是集古人字,应该不会涉及版权。如果需要的字比较少,我可以帮助写了发图片给你。

柳公权的书法简介

柳公权的书法简介急急急急急急|||||||||||...

柳公权的书法简介 急 急急 急急急|||||||||||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由于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后人也称他“柳河东”。他是颜真卿的后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并与赵孟頫、颜真卿、欧阳询合称“四大书法家”。
唐朝最后一位大书家柳公权,陕西耀县人。他继承了前辈书体结构,自创所谓“柳体”,并为后世百代楷模,直至进入印刷体时代。其书体化身万千,流传于民间,甚至国外。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禁中,仕途通达。文宗皇帝称他的字是“钟王复生,无以复加焉”:穆宗帝问他怎样用笔最佳,他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句名言被后世传为“笔谏”佳话。“柳体”与“颜体”齐名,并称“颜筋柳骨”。
柳公权一生书碑特多,在此,就他的一些代表作品作些介绍:
1.《金刚经刻石》(824年,四十七岁时) 柳公权正书,刻为横石,共十二块,每行十一字,原石毁于宋。唯一唐拓本发现于敦煌石窟,现藏巴黎博物馆。此为柳书早期代表作(或云此乃敦煌石窟经生托名柳公权所作,但属柳体一脉无疑)。其下笔精严不苟,笔道瘦挺遒劲而含姿媚;结体缜密,以纵长取形,紧缩中宫,开展四方,清劲而峻拔。“柳骨”于此可初识,而柳集众书于此亦可知。宋董逌云:“诚悬书金刚经,柳玭谓备有钟(繇)、王(羲之)、欧(阳旭)、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之体。今考其书,诚为绝艺,尤可贵也。”(《广川书跋》)
2.《李晟碑》(829年,五十二岁时) 碑在陕西高陵县,碑连额高一丈四尺二寸,宽五尺八寸二分,三十四行,行六十一字。裴度撰,柳公权正书,并篆额。此碑明代已多漫漶,近拓石花满布。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云:“字虽剥落,然一看挺拔不群之概,尚可扪而得之也。”与《金刚经》相比,加强了斩钉截铁、棱角分明、点画爽利森挺、挺拔不群之概。但是有些地方结字显得拘谨,局促。
3.《回元观钟楼铭并序》(836年,五十九岁时) 石横置,四十一行,行二十字,邵建和镌刻。1986年11月出土于西安市和平门外。此碑风神烁烁,一笔不苟,其用笔重骨力,以方笔为主,辅以圆笔,劲利清健。其结构往往错位中求变化,比如左右结构的字“蹲”、“钟”、“楼”等将左边偏旁往上挪,形成左短右长的结字法,在不平衡中求韵趣。柳书向又一纵深渐进。
4.《冯宿碑》(837年,六十岁时) 王起撰,柳公权书并篆额,正书,四十一行,行八十三字,石存西安碑林。其书爽利快健,神采飞扬。似乎在预示一种更为精炼的“柳体”即将孕育而出。就在此后的五六年中,《玄秘塔》、《神策军》便相继问世,成为千年楷书的典则。《庚子消夏记》引杨用修语云:“诚悬《冯尚书碑》亚于(虞世南)《庙堂碑》。”《石墨镌华》云:“此碑柳书结字小差胜《玄秘塔碑》,尚不堪与薛稷雁行。杨用修云亚于《庙堂碑》,过矣。”
5.《苻璘碑》(838年,六十一岁时) 李宗闵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镌字。三十一行,行六十二字,碑高一丈,宽四尺五寸三分,为柳碑中最显要者。石在富平县,“十年动乱”中被毁。此碑历代享有盛名,《金石录》、玄秘塔碑《宝刻类编》、《集古求真》等均有著录。此碑与《冯宿碑》字虽较小于《玄秘塔碑》,但同样魄力雄浑,字法深厚,结构缜密,神理骏发。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云:“其书亦带有婵娟不胜罗绮之致。”此谓雄浑中有秀媚之色。
6.《玄秘塔碑》(841年,六十四岁时) 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邵建初镌刻。共二十八行,行五十四字,石存西安碑林。清王澍《虚舟题跋》云,“诚是极矜炼之作。”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云:“此碑柳书中最露筋骨者。”其骨力矫健,筋骨特露,刚健遒媚;结字瘦长,且大小颇有错落,巧富变化,顾盼神飞,行间气脉流贯。全碑无一懈笔,可谓精绝。
7.《神策军碑》(843年,六十六岁时) 此碑崔铉撰文,柳公权奉敕书,记唐武宗李炎巡幸左神策军事。碑立于皇宫禁地,不能随便传拓,因此流传较少,北京图书馆藏有北宋之拓本。此碑和《玄秘塔》相隔二年,总体风格相近,法度谨严,精魄强健,然而也有细别。《玄秘塔》极劲健,此碑则雄厚;前者极露筋骨,后者凝炼温恭;前者较遒媚,后者则较端重。此碑刻工也极精,或认为柳书传世最佳者。孙承泽说:“书法端劲中带有温恭之致,乃其最得意之笔。”柳公权的楷书中以《神策军碑》、《玄秘塔碑》影响最深远。
8.《刘沔碑》(848年,七十一岁时) 柳公权书,韦博撰,元度摹勒并篆额,楷书三十七行,行六十五字。此碑字体偏小,但书体劲秀。杨守敬《学书迩言》注意到其“淡雅”特点。细察其碑多用圆笔,如“国”字,右角转换既圆,右直下也呈弓弩形。“司徒”之“司”,右侧遽然下弯,有拙态,“神道”之“道”字的结体也错互示拙。七十岁以后,柳公权书也在变化。此碑与其相近风格者如《苻磷碑》、《魏公先庙》、《刘沔》、《冯宿》均有“敛才就范,终归淡雅”之风范。
9.《魏公先庙碑》(852年,七十五岁) 唐崔玙撰,柳公权书,正书三十六行,行六十字,原在西安。碑断石散,磨泐不全,初拓仅五石。立碑年月不明,王昶《金石萃编》以为在咸通末(874),《宝刻类编》以为大中六年(852)。此碑崔文庄雅,柳书遒劲,细看已达淡雅之境。其笔画颇有俯仰之态,如“上”字、“五”字之横;结字颇取倾仄之势,如“事”、“国”重心偏右;又如“食邑五百”这行,让左避右,均可玩味。
10.《高元裕碑》(853年,七十六岁时) 柳公权书,萧邺撰文,在河南洛阳,碑高一丈一尺余,广四尺,楷书三十三行,行七十九字。额篆书“大唐故吏部尚书赠尚书右仆射渤海高公神道碑”,四行,二十字。康有为曰:“《高元裕碑》有龙跳虎卧之气。”(《广艺舟双揖》)清杨垃圾守敬《学书迩言》云:“《高元裕》一碑,尤为完美,自斯厥后,虽有作者,不能自辟门户矣。”“龙跳虎卧”是喻其书法之雄强有力。后者称其完美,已达炉火纯青之境界。
11.《复东林寺碑》(857年,八十岁时)
东林寺,在寺里斋堂地下发现了一块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所写的《复东林寺碑》,堪称稀世之珍品。

柳公权字体解说词

快点,加悬赏...

快点,加悬赏

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极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也由于他作品独到的特色,因此,柳公权的书法有“柳体”之称。

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有着“颜筋柳骨”的说法。“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介绍的时候你可以加上他具体的名作,比如说玄秘塔、神策军什么的,言之有物才有说服了。另外建议你可以找一些柳公权的小故事来穿插其中,介绍更有吸引力。

为什么很少人练柳公权的字呢?

我觉得柳体用笔达到炉火纯青,特别讲究,很精炼,无人能伦比的,为什么很少人练他的,我也是练过他的,但觉得他的字挺难练的见过很多人都是练颜体的,...

我觉得柳体用笔达到炉火纯青,特别讲究,很精炼,无人能伦比的,为什么很少人练他的,我也是练过他的,但觉得他的字挺难练的 见过很多人都是练颜体的,

柳体是一座丰碑,这点需要肯定。
柳体作为楷书入门教材,也是肯定的。
但较之王、欧、颜、赵的徒弟遍天下,柳体却出不了人才,其中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1.客观原因。社会主流引导的结果。在书法界,唐推崇王、宋推崇颜、明清推崇欧、民国推崇赵,这些原因在客观上促进了王、欧、颜、赵的发展。
2.主观原因。柳体较难入门。学柳体,需要较好的掌握欧体、颜体以及王体,方能表现其精神。初学者很难掌握这点。如果较好的掌握了欧体、颜体以及王体,则尽可不必费劲不讨好的学习易学难精的柳体了。许多有成绩的书法大家,在研习柳体后,也知难而退。
3.社会原因。在效果上,楷书柳体的墨迹效果不如王、欧、颜、赵的墨迹效果具有冲击力,这点大家可能有争议,但确实存在这点;但是,柳体楷书的碑刻效果特别好,这也需要承认。

人们将柳公权与那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并称,用什么来...

人们将柳公权与那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并称,用什么来形容他们的字?...

人们将柳公权与那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并称,用什么来形容他们的字?

柳公权与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并称,他们的楷书被称为颜筋柳骨,颜"指颜真卿,"柳"指柳公权。都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著名的楷书四大家:
颜真卿的书法用笔肥厚粗拙,显得金健洒脱。柳公权的书法棱角分明,以骨力遒健著称。“颜筋柳骨”是说他们二人的风格像筋、骨那样挺劲有力。
颜筋柳骨出自宋·范仲淹《祭石学士文》:“曼卿之笔,颜筋柳骨。”指颜柳两家书法挺劲有力,但风格有所不同。也泛称书法极佳。

柳体字的特点

柳体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柳体是指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权( 778-865 )的书法作品字的总称。

柳公权在研究和继承钟繇、王羲之等人楷书风格的基础上,遍阅近代书法,学习颜真卿,溶汇自己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楷书,为后世百代楷模,成为“唐书尚法”的突出代表之一。

扩展资料:

书法成就:

自唐代元和年间以后,柳公权声誉日高。唐宣宗尤为珍爱柳公权的墨宝,曾召柳公权到殿前,由军容使西门季玄捧着砚台,枢密使崔巨源拿着笔,柳公权用真书在一张纸上写了“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十字。

用行书在一张纸上写了“永禅寺真草千字文得家法”十一字;用草书在一张纸上写了“谓语助者焉哉乎也”八字。宣宗赏给他锦彩及瓶盘等银器。又让他自写谢状,不拘真书、草书。

当时公卿大臣家为先人立碑,如果得不到柳公权亲笔所书的碑文,人们会认为是不孝行为。而且柳公权声誉远播海外,外夷入贡时,都专门准备钱财来购买柳公权的书法。唐文宗曾称赞其书法连钟繇、王羲之再生,也超不过。

今人学书入门,依然首选唐代颜、柳、欧、褚、虞等书法家,特别是柳公权所建立的一整套楷书的规范,今天仍然是人们学习的榜样。柳公权在书法艺术的改革和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唐代书法发展进行总结,也为整个楷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公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体

柳公权是哪个朝代的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唐代书法家、诗人。历仕宪、穆、敬、文、武、宣、懿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卒,享年八十八岁,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自创“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

赞扬柳公权的人和字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柳公权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入李听幕府。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
少有才学
大历十三年(778年),柳公权出生。他的祖父柳正礼,曾任邠州士曹参军;父亲柳子温,曾任丹州刺史;其兄为中唐名臣柳公绰。柳公权从小就喜欢学习,十二岁就能作辞赋。
元和三年(808年),柳公权登进士第,初仕为秘书省校书郎。李听镇守夏州时,柳公权入其幕府,任掌书记。

三朝侍书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宪宗暴死,由唐穆宗李恒即位,柳公权进京回奏政事,穆宗召见,对他说:“朕在佛寺中看到你的笔迹,想见你很久了。”就升任他为右拾遗,补翰林学士,后又升为右补阙、司封员外郎。
柳公权历事穆宗、敬宗、文宗三朝,都在宫中担任侍书之职。他的哥哥柳公绰在太原任职,写信给宰相李宗闵说:“我的弟弟苦心钻研文章书法,先朝只任他为侍书,这种职务,和占卜小吏没有什么区别,我也以此为耻,请给他调换一个闲散职位。”于是升任右司郎中,又转为司封郎中、兵部郎中、弘文馆学士。文宗思念他,又召他为侍书,升任谏议大夫。不久又改为中书舍人,充任翰林书诏学士。每次在浴堂回答文宗的提问,常常是蜡烛烧完了,而谈兴正浓,不肯花工夫去取蜡烛,宫中婢女便用蜡油谌纸来照明。
一次,文宗在便殿召见六位学士,文宗说起汉文帝的节俭,便举起自己的衣袖说:“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学士们都纷纷颂扬文宗的节俭品德,只有柳公权闭口不说话,文宗留下他,问他为什么不说话,柳公权回答说:“君主的大节,应该注意起用贤良的人才,黜退那些不正派的佞臣,听取忠言劝戒,分明赏罚。至于穿洗过的衣服,那只不过是小节,无足轻重。”当时周墀也在场,听了他的言论,吓得浑身发抖,但柳公权却理直气壮。文宗对他说:“我深知你这个舍人之官不应降为谏议,但因你有谏臣风度,那就任你为谏议大夫吧。”第二天下旨,任他为谏议大夫兼知制诰,仍任学士,掌撰写诏书。

劝谏文宗
开成三年(838年),柳公权经调转任工部侍郎,但不过是备员而已。文宗曾召他问事,问他:“外边有什么议论?”柳公权回答说:“自从郭旼被任为邠宁节度使,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文宗说:“郭旼是尚父(郭子仪)的侄子,太皇太后(懿安郭皇后)的叔父,在职也没有过错。从金吾大将升任小小的邠宁节度使,还议论什么呢?”柳公权说:“凭郭旼的功绩和品德,任命为节度使是合适的。人们议论的原因,据说是郭旼把两个女儿献入宫中,因此才升官,这是真的吗?”文宗说:“他的两个女儿进宫,是来看望太后的,并不是他进献女儿。”柳公权说:“常言说,瓜田不拾履,李下不整冠,如没有嫌疑,为什么这事嚷得家谕户晓?”他因而举出王珪劝太宗送卢江王妃出宫的事例来说明利害,文宗当即派内使张日华把二女送还郭旼家。后经屡次升迁,担任学士承旨。

晚年仕途
开成五年(840年),文宗驾崩,由唐武宗李炎即位。武宗即位后罢去内府学士官职,任命柳公权为右散骑常侍。宰相崔珙举荐他为集贤殿学士、判院事。李德裕本来对柳公权不错,但当柳公权被崔珙举荐时,他很不高兴,便将柳公权降为太子詹事,改为太子宾客。经屡次升迁任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封河东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又任为左常侍、国子祭酒。历任工部尚书。
大中(847年—860年)初年,柳公权转任少师。
大中十二年(858年)正月一日,宣宗在元旦举行朝会,柳公权年已八十,便在群臣之首向宣宗称颂祝贺,因含元殿较远,柳公权到时因年迈已感疲惫,在称贺之后,本要为宣宗上尊号“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但柳公权误称“光武和孝”,因此御史弹劾,罚了一季的俸禄[ ,议事官恨他不退休。直到唐懿宗咸通(860年—874年)初年,柳公权才以太子太保之职致仕。
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时年八十八岁,获赠太子太师。

书法成就

柳公权书法
柳公权是楷书书体的总结者和创新家,他在研究和继承钟繇、王羲之等人楷书风格的基础上,遍阅近代书法,学习颜真卿,溶汇自己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楷书[19] ,为后世百代楷模[20] ,成为“唐书尚法”的突出代表之一。

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自唐代元和年间以后,柳公权声誉日高。唐宣宗尤为珍爱柳公权的墨宝,曾召柳公权到殿前,由军容使西门季玄捧着砚台,枢密使崔巨源拿着笔,柳公权用真书在一张纸上写了“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十字;用行书在一张纸上写了“永禅寺真草千字文得家法”十一字;用草书在一张纸上写了“谓语助者焉哉乎也”八字。宣宗赏给他锦彩及瓶盘等银器。又让他自写谢状,不拘真书、草书。当时公卿大臣家为先人立碑,如果得不到柳公权亲笔所书的碑文,人们会认为是不孝行为。而且柳公权声誉远播海外,外夷入贡时,都专门准备钱财来购买柳公权的书法。 唐文宗曾称赞其书法连钟繇、王羲之再生,也超不过。
今人学书入门,依然首选唐代颜、柳、欧、褚、虞等书法家,特别是柳公权所建立的一整套楷书的规范,今天仍然是人们学习的榜样。柳公权在书法艺术的改革和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唐代书法发展进行总结,也为整个楷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柳公权,字诚悬

1、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2、柳公权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入李听幕府。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追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
3、唐武宗曾长时间对一名宫中女官生气,后来把她召来,对柳公权说:“朕对这个人很不满意,如果能得到学士你的一篇作品,朕就不怪罪她了。”于是把御案上的几十张蜀郡产的纸递给他。柳公权不假思索,立即写成一首绝句:“不分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皇帝非常高兴,赏赐给他二百匹锦缎,并命女官上前向他拜谢。
4、唐穆宗荒淫,行政乖僻,他曾向柳公权问怎样用笔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说:“用笔的方法,全在于用心,心正则笔法自然尽善尽美。”穆宗为之改容,明白他这是借用笔法来进行劝诫。[34-35] 宋代苏轼在诗中曾说:“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
5、柳公权曾随从唐文宗去未央宫花园中游玩,文宗停下车子对柳公权说:“有一件使我高兴的事。过去赐给边兵的服装,常常不能及时发下,现在二月里就把春衣发放完毕。”柳公权上前祝贺,文宗说:“只是祝贺一下,还不能把你的心意表达清楚,你应作首诗向我祝贺。”宫人催他亲口念给文宗听,柳公权应声念道:“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文宗高兴地说:“曹子建七步吟诗,你竟只需三步。”
6、柳公权特精于《左传》、《国语》、《尚书》、《毛诗》、《庄子》,每讲说一词一义,常写满好几篇纸。他通晓音律,却不喜欢听演奏,他常说:“这是由于听音乐容易使人产生骄慢情绪的缘故。”

柳公权的字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柳公权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入李听幕府。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获赠太子太师。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传世。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概述图片来源:南熏殿旧藏《唐代名臣像册》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