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核电站泄漏,全球已经发生了几起核泄露事故原因

时间:2023-12-28 15:31:26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全球已经发生了几起核泄露事故原因

世界史上最可怕的十大核泄漏事故

1、1979年3月28日,三哩岛

三哩岛核电厂2号机组部分反应堆堆芯融化导致了美国核电经营历史上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尽管它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三哩岛核泄漏事故,通常简称“三哩岛事件”,是1979年3月28日发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哈河三哩岛核电站的一次严重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

2、帕洛玛雷核事故

1966 年1月15日上午10时22分,两架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的飞机———一架B—52轰炸机和一架KC—135空中加油机,在西班牙沿海的比利亚里科斯村和帕洛玛雷斯村的上空进行空中加油训练,在两机联接时,突然在31000英尺的高空相撞。轰炸机发生爆炸解体,200多吨燃烧着的飞机残片,零乱地散布在空中,其中,有4枚威力巨大的氢弹!所幸的是,原子裂变反应并没有发生,因而也不会释放出核能和核爆炸所产生的致命物质。

据统计,仅美国战略空军,由于飞行事故而从空中坠落的核弹就有数十枚之多,幸运的是,所有这些核事故都没有导致核爆炸,不然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3、切尔诺贝利核电厂泄露事故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3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8吨多强辐射物质混合着炙热的石墨残片和核燃料碎片喷涌而出。据估算,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

20年前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造成致癌死亡人数10倍于联合国作出的官方估计,全球共有20亿人口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27万人因此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万人。消除切尔诺贝利后患成了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政府的巨大财政负担。

4、图勒核泄漏事故

一架美国B - 52轰炸机机舱起火,机组人员被迫选择放弃轰炸机。轰炸机坠毁在格陵兰图勒空军基地附近的海冰上,,造成飞机装载的核弹破裂,导致大范围的放射性污染。

最终,美军放弃搜寻行动。解密文件中的图表和注释显示,根本无法搜寻坠机事故后碎片分布的整个区域。

5 英国温德斯格尔火灾

1957年10月10日,温德斯格尔工厂由于反应堆心过热,导致燃料起火。同时,由于检测温度的仪器发生堵塞,不能在反应堆心周围移动以检测温度,使事故不断升级。燃料着火,石墨着火,最后反应堆心起火。就这样,整个系统完全失去了控制。

在温德斯格尔事故中,主要的受害者是养牛厂的工人及其管理者。

6、巴西戈亚尼亚铯-137事件

在巴西的大城市戈亚尼亚一家私人放射治疗研究所乔迁,将铯-137远距治疗装置留在原地,未通知主管部门。两个清洁工进入该建筑,将源组件从机器的辐射头上拆下来带回家拆卸,造成源盒破裂,产生污染:14人受到过度照射,4人4周内死亡。约112000人接受监测,249人发现受到污染。数百间房屋受到监测,85间发现被污染。整个去污活动产生5000m3放射性废物,社会影响之大,以致在戈亚尼亚的一个建有废物处置库的边远乡村,把象征放射性的三叶符号做成村旗。

7、俄罗斯联邦托木斯克事故

1993年4月,托木斯克市附近的西伯利亚化学企业公司的后处理设施对反应堆乏燃料进行后处理时发生事故。虽然这个事故与辐射源的安全无关,但被确定为任意篡改安全规则的典型事例。事故使后处理设备和建筑物损坏,导致放射性核素(包括钚-239)释出。该设施的一部分场地和综合体以北周围乡村的很大区域,包括格鲁吉夫卡村和连接萨木斯和托木斯克的部分干道受到放射性核素污染。虽然污染程度较低,但建筑物和道路去污很费力。

8、俄罗斯核潜艇事故

1985年8月,苏联”K-431″号巡航导弹核潜艇在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加油时,在船坞内排除故障时误操作引起反应堆爆炸,造成10余人死亡, 49人被发现有辐射损伤,环境受到污染,艇体严重损坏。

9、日本东海村核事故

1999年9月30日,日本东海村JCO公司的一座铀转换厂发生了核临界事故。这次事故属于IAEA事故分级表中的第4级,没有造成工厂外的污染,没有产生显著的放射性释放。临界事故中有少量的放射性惰性气体和碘元素从厂房排风中排放出来。在采取措施使临界反应停止之后,工厂周围监测点的中子辐照及γ辐射剂量率均恢复到正常数值。

10、美国内华达州丝兰山脉核试验

据内华达试验场的官员们承认,在美国停止地面核试验转而进行地下核试验的20多年中,该试验场共进行了475次地下核爆炸,其中有62次发生了程度不同的事故。根据美国能源部的事故分类,53次属于辐射“泄漏或渗漏”,7次属于“严重辐射泄漏”。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70年12月18日爆炸的代号为“贝恩巴里”的1万吨级核弹。这颗核弹安置在深900英尺、直径 86英寸的竖井中,爆炸以后,相当于300万居里的放射性物质,在24小时内喷射到8000英尺高的大气层,其放射性尘埃一直飘到北达科他州。

需要特别提一下,日本的福岛,2011年3月11日,日本的那次的海啸和地震让全世界都很震惊,更加震惊的是随后的福岛核电泄漏事故。自从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以来,我国一度暂停了新核电项目审批。

核电站泄露有什么危害

核电站泄露的危害: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中产生电离辐射。它能破坏人体组织里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可能对人体重要的生化结构与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我们的身体会尝试修复这些损伤,但是有时损伤过于严重或涉及太多组织与脏器,以至于不可能修复。而且,身体在自然修复过程中,也很可能产生错误。最容易为辐射所伤的身体部分包括肠胃上皮细胞以及生成血细胞的那些骨髓细胞。

扩展资料:

核泄漏、核辐射、核污染……这些令人闻之变色的词语早已有之,近日重新活跃在人们的视野。

日前,美国华盛顿州发生核泄漏事故。位于华盛顿州东南部的汉福德核设施内的6个放射性废料容器发生泄漏,至今泄漏仍未停止。

尽管有关官员表示,相邻水井暂时没有监测到较高的放射性污染水平。但是华盛顿州所有居民依旧惶恐不安。

追根溯源,此次事故的起因是一批超过20年使用期的储罐。这些“超期服役”的储罐,其中不少在此前也发生过泄漏。汉福德核设施存在安全隐患而疏于管理,造成核泄漏的发生。

至此,汉福德已然成为西半球污染最严重的核设施。这几年,美国联邦政府斥资20亿美元用于汉福德核设施内的核废料处理,但是这项工作仍旧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

这类因人为而造成的核泄漏令人叹息之余,也敲响了警钟,提醒着人们注意核设施的管理。

人为放纵核泄漏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据称,作为最大的核废料倾倒地,全球核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俄罗斯卡拉恰依湖,在上世纪90年代,人类在其中停留一小时即可丧命。

卡拉恰依湖附近居民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干扰:车里雅宾斯克州的癌症患病率增加了21%,先天性缺陷患病率增加25%,白血病发病率增加了41%。

而现在,即使卡拉恰依湖大部分已被混凝土盖住,但核污染无法被完全盖住。

核废料倾倒所导致的核污染,原本可以采取措施避免,却由于人为的放纵,导致恶果,后患无穷。

相对于人为因素,造成核泄漏的自然因素让人们感到了自然不可预知的威力。

2011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反应堆所在建筑物爆炸后,2号机组的高温核燃料发生泄漏事故,21万人被紧急疏散到安全地带。在这次核泄漏中,19名医护人员被污染,核泄漏将东京污染。

导致核泄漏的直接因素是地震,让人悲痛之余,多了对自然灾害造成的核泄漏的防治思考。

不论是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因素,以核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一方面昭示着科技的进步,另一方面也给环境带来了隐患。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忧!核泄漏!


“核”对世界总是利弊交加,世界曾经发生过哪些核泄漏事件?

无论是核武器还是核电站,我们利用核武器的同时,核武器所带来的危害也一直在损害着我们自己的利益。无论是核电站所带来的核泄漏危害,还是由核武器所带来的核污染。最著名的应该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发生爆炸。世界上发生过非常多的核泄漏的事件。每一个事件所发生的时候,都会给全球带来非常大的震动。

美国空军1968年1月21日执行一次飞行任务时,一架载有4枚核弹的美国B - 52轰炸机机舱起火,机组人员被迫选择放弃轰炸机。轰炸机坠毁在格陵兰图勒空军基地附近的海冰上,,造成飞机装载的核弹破裂,导致大范围的放射性污染。

据内华达试验场的官员们承认,在美国停止地面核试验转而进行地下核试验的20多年中,该试验场共进行了475次地下核爆炸,其中有62次发生了程度不同的事故。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70年12月18日爆炸的代号为“贝恩巴里”的1万吨级核弹。这颗核弹安置在深900英尺、直径 86英寸的竖井中,爆炸以后,相当于300万居里的放射性物质,在24小时内喷射到8000英尺高的大气层,其放射性尘埃一直飘到北达科他州。

历史上曾发生过哪些核泄漏事故?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40分,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机组反应堆发生强烈爆炸,现场火焰高达30多米。尽管前苏联空军及时出动飞机投下5000多吨含铅、硼的沙袋,封住了反应堆,但还是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这次事故,是核电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事故,人称切尔诺贝利悲剧,也有人叫做“核灾难”。这次事故造成31人死亡,13.5万人被迫撤离,经济损失20亿卢布。由于事故造成堆芯熔毁,石墨砌体燃烧,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在前苏联境内,需要清除污染的有5000个居民点、6万幢住宅和其他建筑物以及大片森林、田地。在前苏联国境外,因事故后的4月27、28日刮东南风,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和波兰首当其冲;后来刮北风,放射性烟云吹向欧洲南部。

1987年9月底,在巴西的戈亚斯州首府戈亚尼亚市,有两个青年人拣去了戈亚斯州1984年废弃的一个盛有放射性同位素铯-137的圆罐,并当作废铁卖给一家工厂。工厂的工人把这个圆罐砸坏,里面的放射性性质泄漏出来,使50人受到放射性辐射。这也是一起核污染事故。

美国在1970年以前发生的各种核事故共285例,其中60%是管理不善造成的。1979年3月28日发生的震惊世界的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主要原因是人为的操作错误;切尔诺贝利事故也主要是有关人员玩忽职守、违反工艺规程造成的。所以说,核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当今世界能源短缺,核电已与水电、火电并列为电力工业三大支柱。核电的发展不会因为存在风险而停止不前。我国正在有计划地发展压水堆核电站,压水堆有三道安全屏障,能保证即使在事故情况下,放射性物质也不会严重外泄。

有史以来世界上核事故一共发生过多少次?

较大的有3次。俄罗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美国三厘岛核泄漏事故,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

国际原子能机构于1990年制定了国际核能事件分级表,最低为0级,最高为7级,每级之间造成的影响成对数增长,大约相差10倍。4级以上的核事件被称为核事故,目前国际上发生的核事故主要有13起,其中4级事故6起,5级事故5起,6级事故1起,7级事故1起。每一起事故都是沉甸甸的教训,也为核能安全利用提供了宝贵经验[1]。
4级事故——场外无显著风险
对环境和人的影响:释放的少量放射性物质并不需要采取对当地食物的限定措施,至少1人死于辐射。
对反应堆的影响:燃料棒熔化或损坏,释放了0.1%的堆芯物质,一个装置中泄露了相当数量的放射性物质,显著提高了民众受辐射的几率。
案例:
●1955年-1979年 英国温茨凯尔共发生5起4级放射性物质泄露事故[2]。其中,有2起是从核电站的一个建筑向另一个建筑转移的过程中泄露的;有2起是从核电站的建筑堆(stack)泄露的;有1起是由核电站一个建筑的容器中,由于放热反应而泄露的。这些事故虽不是同一时段发生,但一般都概括为该核电站的1综4级事故。
●1961年1月,美军的一个实验型反应堆发生蒸汽爆炸并熔毁,造成3名操作员死亡。这是美国境内发生的唯一一起致死(fatal)核事故。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碘元素主要散布在爱达荷州的沙漠中,因此危害不大。[3]事故的原因是用于吸收中子的控制棒存在设计缺陷,在启动核电站时,突然拔出控制棒导致功率骤增。后来的设计吸取的事故的经验,被称为“卡棒准则”("one stuck rod" criterion)。
●1969年10月,法国圣洛朗核电站的一个气冷堆中,有50kg的铀燃料熔化。1980年3月,该电站的反应堆由于石墨退火(annealing)导致反应堆部分熔化,但没有造成放射性物质泄露[4]。这是以核电为主要发电方式的法国到目前为止最严重的一起事故。
●1983年9月,阿根廷布宜诺斯艾丽丝的RA-2反应堆重新布置燃料棒时发生临界事故,造成1死2伤[5]。
●1977年2月,前捷克斯洛伐克的Bohunice核电站中,由于设计缺陷,以及工人没有移除新燃料棒上的防潮包装,导致冷却异常,反应堆过热,冷却回路损坏。拆除设备和去污工作要到2033年才能结束[6]。
●1999年9月,日本茨城县那珂郡东海村JCO核燃料制备厂发生一起临界事故 。有667人被受到不同程度的辐射(主要在3mSv到23mSv之间),3名受到严重辐射(3到17Sv之间)的工作人员有2人死亡。事故的原因是工人往一个并非用于容纳硝酸铀酰溶液的容器中加入了过多的铀,超过临界质量后,引发了临界反应。溶液中的水作为中子减速剂,助长了反应的发生。1天后工人排干了水,并加入了硼酸,停止了临界反应。事故的原因被定性为“人为失误和严重违反安全章程”[7]。
5级事故——具有场外风险
对环境和人的影响:释放一定量的放射性物质,需要采取对当地食物的限定措施,几个人死于辐射。
对反应堆的影响:堆芯严重损坏,一个装置泄露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显著提高了民众受辐射的几率;可以由临界事故或火灾引发。
●1957年10月,英国温茨凯尔1号反应堆发生火灾,释放了大量放射性元素,随后周边500平方公里地区1个月内出产的牛奶被销毁。此次事件中,参与清理工作的人员受到的辐射剂量最大,但2000年的一项研究指出没有发现其长期健康受到了损害[8]。事故造成的原因是人员误操作导致150根工艺管熔化,反应堆石墨起火,持续了3天[9]。
●1979年3月,美国三哩岛核电站2号机组发生严重的失水事故,堆芯部分熔化,放射性物质释放到了安全壳中。由于安全壳良好的发挥了功能,事故并没有造成太严重的辐射,周围80km的200万居民中,平均每人增加的剂量还不如带一年夜光表或看一年彩电的。但美国国家核管会由于缺乏经验,错误地发出撤离警告,导致8万人惊慌撤离的混乱中,有3人被挤死。
●事故的原因是机械设备故障和人员连续误操作,同时也跟控制室指示器的界面设计缺陷有关。这次事故导致对主控制室、运行规章和人员培训进行了重大改进,对严重事故分析及应急对策高度重视,从而提高了核电站运行的安全性[10][11]。
●1952年12月,加拿大恰克河的一个反应堆由于机械故障和人员失误,导致功率骤增,发生氢气爆炸,堆芯损毁。监测结果表明事故没有造成放射性污染,也没有造成间接财产和人员伤害[12]。
●1987年9月,巴西戈亚尼亚某放疗机构将装有铯-137的放疗机废弃,但未将放射源取出,后被人偷走卖给了废品收购站。废金属商将容器打开,使粉末状的放射性物质散落,由于其颜色鲜艳好看,使许多人将其装入衣袋、放在床或涂在身上。这次事故造成7个主要污染区和85间房屋受到污染,查出121人体内受到铯-137污染,4人死亡[9]。
●2011年3月,由于9级地震引发的海啸,冲毁了日本福岛核电站的备用冷却柴油发电机,导致反应堆过热,发生了反射性物质泄漏和多次爆炸,目前此次事故被暂定为5级。
6级事故——重大事故
对环境和人的影响:泄露了相当数量的放射性物质,需要立即采取措施来挽救各种损失。
●1957年9月,位于前苏联乌拉尔南部的克什特姆镇附近的放射性废物储物罐的冷却系统失灵,液体废物逐渐变干,剩下的硝酸铵和醋酸盐发生了剧烈爆炸,1米厚的混凝土顶盖被炸开,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泄,波及面积达2万多平方千米。这次事故仅次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1周后约1万名群众被疏散,他们并不清楚疏散原因。直到1990年前苏联政府才将此次事故的文件解密[9][13]。
7级——特大事故
对环境和人的影响:泄露大量的放射性物质,造成广泛的健康和环境影响,需要采取计划的和进一步措施。
●1986年4月,前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发生爆炸。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核事故。周边地区共有约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遭受了严重污染。确诊为不同程度急性放射病者134人,有28人在数周内死亡,另有2人死于化学爆炸和烧伤,有14人在10年内死亡。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在研究和分析大量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除受照儿童可观察到甲状腺癌增加外,在切尔诺贝利13年后没有发现与电离辐射相关的主要公众健康影响。没有观察到与电离辐射可能有关的总的癌发生率或死亡率的增加;甚至在事故清理工作人员或儿童中,作为辐射照射最灵敏的指标之一的白血病也没有增高。在与电离辐射相关的其他的非肿瘤疾病(躯体的或神经性的)方面,没有增加的科学证据[10]。”

世界上发生了几次核事故

1957年9月29日:前苏联秘密核工厂“车里雅宾斯克65号”核废料的仓库爆炸,迫使前苏联当局紧急撤走当地11000名居民。
1957年10月7日:英国温德斯凯尔一个核反应堆发生火灾,放射导致39人患癌症死亡。
1961年1月3日:美国爱荷华州一座实验室里的核反应堆发生爆炸,当场炸死 3 名工人。
1967年夏:前苏联车里雅宾斯克65号储存核废料的卡拉察湖干枯,结果导致放射性微粒子扩散。
1971年11月9日:美国北方州电力公司核反应堆的废水储存设施发生超库存事件,导致5000加仑放射性废水流入密西西比河。
1979年3月28日: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核泄漏,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溢出,但没有人员伤亡报告。
1979年8月7日:美国田纳西州浓缩铀外泄,结果导致1000人受伤。
1986年1月6日:美国俄克拉荷马一座核电站因错误加热发生爆炸,结果造成1名工人死亡,100人住院。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发生爆炸,31人当场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质倾泻而出,污染遍及居住着694.5万人的15万平方公里地区,320多万人直接遭受核辐射侵害。
1992年11月:法国发生了最严重的核事故,3名工作人员未穿防护服进入粒子加速器受到辐射损伤。
1997年3月:日本茨城县东海村一家核废料处理厂起火并爆炸,37名工人受到核辐射。
1998年到2002年:印度在四年间核电站共发生了6次核泄漏事故。
1999年7月:福井县敦贺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50多吨含有辐射物的冷却水泄露。
1999年9月30日:东海JCO事业所发生重大核泄漏事故,造成2人死亡,周边地区439人受到直接辐射。
1999年10月:京都一个核电站发生故障,四个反应堆中有3个自动关闭,事故导致京都40万个家庭电力中断。
2001年11月,滨冈核电站三天内发生两起核泄露。
2003年12月29日:韩国荣光核电厂5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导致22名电厂工人受到辐射。
2004年8月9日,关西电力美滨核能发电站发生了日本核能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核事故,4人死亡,10余人受伤。
2005年5月:英国最大核电站塞拉菲尔德核电站再次发生严重核泄漏事故,其热氧再处理加工厂因管道破裂,高辐射性核废料泄漏9个月之久,达8万多升,酿成英国近13年来最严重的核事故。
2005年12月15日:俄罗斯圣彼得堡市郊列宁格勒核电站附近发生爆炸,有3人受伤,但未造成核泄漏事故。
总共23件

核能的利与弊

核能的利:

1.核能发电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中,因此核能发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2.核能发电不会产生加重地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

3.核能发电所使用的铀燃料,除了发电外,没有其他的用途。

4.核能发电的成本中,燃料费用所占的比例较低,核能发电的成本较不易受到国际经济情势影响,故发电成本较其他发电方法为稳定。

核能的弊

1.核能电厂会产生高低阶放射性废料,或者是使用过之核燃料,虽然所占体积不大,但因具有放射线,故必须慎重处理,且需面对相当大的政治困扰。

2.核能发电厂热效率较低,因而比一般化石燃料电厂排放更多废热到环境裏,故核能电厂的热污染较严重。

3.核电厂的反应器内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果在事故中释放到外界环境,会对生态及民众造成伤害。

扩展资料:

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绕原子核旋转的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何种元素,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如一个铀-235原子是由原子核(由92个质子和143个中子组成)和92个电子构成的。

如果把原子看作是我们生活的地球,那么原子核就相当于一个乒乓球的大小。虽然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在一定条件下它却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或者说原子序数相同而原子质量数不同的一些原子被称为同位素,它们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上占据同一个位置。简单的说同位素就是指某个元素的各种原子,它们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按质量不同通常可以分为重同位素和轻同位素。

铀是自然界中原子序数最大的元素。天然铀的同位素主要是铀-238和铀-235,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9.3%和0.7%。除此之外,自然界中还有微量的铀-234。铀-235原子核完全裂变放出的能量是同量煤完全燃烧放出能量的2700000倍。

有关能源专家认为,如果解决了核聚变技术,那么人类将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

1.核工业的主要业务范围

核工业的主要业务范围包括:铀矿勘探、铀矿开采与铀的提取、燃料元件制造、铀同位素分离、反应堆发电、乏燃料后处理、同位素应用以及与核工业相关的建筑安装、仪器仪表、设备制造与加工、安全防护及环境保护。

2.核燃料循环及其组成

核燃料循环是指核燃料的获得、使用、处理、回收利用的全过程。它是核工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燃料循环通常分为前端和后端两部分。

前端包括铀矿勘探、铀矿开采、矿石加工(包括选矿、浸出、提取和沉淀等工序)、精制、转化、浓缩、元件制造等;后端包括对反应堆辐照以后的乏燃料元件进行铀钚分离的后处理以及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处理、贮存和处置。

3. 铀矿地质勘探

铀是核工业最基本的原料。铀矿地质勘探的目的是查明和研究铀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总结出铀矿床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并用此规律指导普查勘探,探明地下的铀矿资源。

普查勘探工作的程序为区域地质调查、普查和详查、揭露评价、勘探等,同时还要求工作人员进行地形测量、地质填图、原始资料编录等-系列的基础地质工作。

分散在地壳中的铀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集中,最终形成了铀矿物的堆积物,即铀矿床。了解铀矿床的形成过程,对铀矿普查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不是所有的铀矿床都有开采、进行工业利用价值的。

据统计,在已发现的170多种铀矿床及含铀矿物中,具有实际开采价值只有14~18%。影响铀矿床工业的两个主要因素是矿石品位和矿床储量。此外,评价的因素还有矿石技术加工性能、矿床开采条件,有用元素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和交通运输条件等。

4. 铀矿开采

生产铀的第一步是铀矿开采。其任务是从地下矿床中开采出工业品位的铀矿石,或将铀经化学溶浸,生产出液体铀化合物。由于铀矿有放射性,所以铀矿开采其特殊方法。常用的主要有三种:露天开采、地下开采和原地浸出。露天开采一般用于埋藏较浅的矿体,方法剥离表土和覆盖岩石,使矿石出露,然后进行采矿。

地下开采一般用于埋藏较深的矿体,此种方法的工艺过程比较复杂。与以上两种法方法相比,原地浸出采铀具有生产成本低,劳动强度小等优点,但其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适用于具有一定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矿床。

其方法是通过地表钻孔将化学反应剂注入矿带,通过化学反应选择性地溶解矿石中的有用成分--铀,并将浸出液提取出地表,而不使矿石绕围岩产生位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核能

核能优缺点

一、优点

1、清洁

与火电厂燃烧化石能源相比,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反应释放能量来发电。核能发电不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2、环保

核能发电不会像化石能源发电那样产生二氧化碳。发展核电有助于减轻温室效应,改善气候环境

3、低耗

核电站所消耗的核燃料比同样功率的火电厂所消耗的化石燃料要少得多。

4、占地面积小

相对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来说,核能发电在占地规模及能源供应安全性方面有着显著优势。

例如,太阳能发电占地约为同等规模核能发电的20倍,风力约为80倍。另外,风能、太阳能受天气的影响较大,两者年满功率运行时数不到1500~2500小时,可运行率低于30%,远远低于核能发电的运行指标。

二、缺点

1、核能电厂会产生高低阶放射性废料,或者是使用过之核燃料,虽然所占体积不大,但因具有放射线,故必须慎重处理,且需面对相当大的政治困扰。

2、核能发电厂热效率较低,因而比一般化石燃料电厂排放更多废热到环境裏,故核能电厂的热污染较严重。

3、核电厂的反应器内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果在事故中释放到外界环境,会对生态及民众造成伤害。

扩展资料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日趋枯竭,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核能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环保上来说,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替代能源。

核能的释放主要有三种形式:

1、核裂变能

所谓核裂变能是通过一些重原子核(如铀-235、铀-238、钚-239等)的裂变释放出的能量。

2、核聚变能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氢原子核(如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同时发生质量亏损释放出巨大能量的反应叫做核聚变反应,其释放出的能量称为核聚变能。

3、核衰变

核衰变是一种自然的慢得多的裂变形式,因其能量释放缓慢而难以加以利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核能

世界上曾发生过哪些核泄漏事故?造成了哪些危害?

1986年4月26日当地时间1点24分,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原本以列宁的名字来命名)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事故导致31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远期影响而致命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故。外泄的辐射尘随着大气飘散到前苏联的西部地区、东欧地区、北欧的斯堪地维亚半岛。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受污染最为严重,由于风向的关系,据估计约有60%的放射性物质落在白俄罗斯的土地。此事故引起大众对于前苏联的核电厂安全性的关注,事故也间接导致了苏联的瓦解。苏联瓦解后独立的国家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等每年仍然投入经费与人力致力于灾难的善后以及居民健康保健。因事故而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人数难以估算,且事故后的长期影响到目前为止仍是个未知数。2005年一份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认为直到当时有56人丧生—47名核电站工人及9名儿童患上甲状腺癌——并估计大约4000人最终将会因这次意外所带来的疾病而死亡。绿色和平组织及其他人都对研究结果作出争论。

全球著名的核泄漏事件有哪些

切尔诺贝利核电厂泄露事故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3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8吨多强辐射物质混合着炙热的石墨残片和核燃料碎片喷涌而出。据估算,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 子 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 英国《泰晤士报》援引当时消防队员的话说,十多分钟后,他们接到警报,并立刻赶往现场,却没有穿上任何防辐射的制服。作为第一批抵达现场的消防队员维克托·比尔昆回忆说,赶到核反应堆附近时,他们看到的只有火光。“反应堆的顶部已经被炸翻,里面的沥青、混凝土以及石墨都被炸了出来,”比尔昆说,“石墨落到哪个地方,它就把那里烧成火海。” 比尔昆说,由于在场人员的全力扑救,事态才没有波及附近的其他3组核反应堆。不过,他们却付出惨重代价。比尔昆说,到达现场后不久,他就感到伽马射线带来的强烈反应:每30秒一次的间歇性呕吐、眩晕无力直至不能站立。仅在事发当年,就有至少6名消防队员死于急性放射性疾病。 数十万当地居民被紧急疏散,人们以为很快就可以回到这世世代代居住的故乡,岂料,这一走就是20年,甚至是永远。 黑色创伤死亡人数可能达9.3万 核泄漏过程持续了10天,核反应堆泄漏出的大量锶、铯、钚等放射性物质散到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以及其他欧洲国家。事故发生20天后,核反应堆中心的温度仍然高达摄氏270度。 6个月后,28人因为受到核辐射死去。20年来,死亡的人数和其他受害者人数,一直没有统一说法。联合国去年9月发表的报告说,截至2005年,“直接”因核辐射死亡的人数将近50人。报告还 预计,大约还有9000人“可能”死于与放射有关的疾病。但这一数据遭到多个组织的强烈质疑。“绿色和平”组织本月18日说,20年前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造成致癌死亡人数10倍于联合国作出的官方估计,全球共有20亿人口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27万人因此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万人。 美联社则援引有关专家的话说,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大约有4000到5000名孩子在事故发生后被检查出甲状腺癌。而事故发生前,患这种癌症的孩子相当罕见。至于因核泄漏事故致伤致残的受害者,数字更是无法统计。“没有人知道还有多少人将因为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影响而死去,”“绿色和平”组织原子能专家说。 黑色现场“死亡之城”30公里宽 自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离核电站30公里以内的地区被辟为隔离区,很多人称这一区域为“死亡区”。20年了,这里仍被严格限制进入,欲进入隔离区的人必须具备合法手续和有效证件。所有从隔离区出来的人,还必须在专门仪器上接受检查。 往前看去,路的两旁树木疯长得很高很茂盛。穿过白桦树、白杨树和松树构成的树林,可以看到一栋栋单门独户的楼房,所有的窗户都没有玻璃、墙上密布郁郁葱葱的爬山虎。一路下去,这个曾被人类占据的地方,又变成了野生自然的天地。 进入隔离区,死气沉沉的感觉越发强烈。竖着大烟囱的核反应堆像停泊在船坞的笨重汽船,毫无生机;市政大院游泳池上时钟的指针已冻结了20年,这里的时间在1986年4月26日凌晨1:23凝固了;废墟上时不时能看到生锈的铁牌,上面“为了下一代保护环境”的字样还清晰可见。讽刺的是,如今的隔离区根本看不到未来和希望。 到了夜晚,所有的房屋都黑漆漆的,夜风吹过无窗无门空洞洞的房屋,发出呜呜的哀号,街道上多年没有出现过人影,只是偶尔会有野狼或者野狗嗖地穿过。这里早已成为一座“死亡之城”,只有每晚仍会忠实站岗的街灯带来一点温暖,昏黄的灯光静谧的街道,诉说着幽幽的故事。 黑色记忆丈夫被特制铅棺安葬 三更半夜,一阵电话铃声把睡梦中的柳德米拉·沙什诺克吵醒。电话那头的人要柳德米拉立刻赶去急症室,她的丈夫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受伤。接到紧急电话后,柳德米拉起初并不十分惊慌,她想应该不会太严重。她的丈夫弗拉基米尔·沙什诺克已跟她说过好多次,他的技术工作并不危险。 当柳德米拉终于赶到医院,她被眼前看到的景象吓住了。“那完全不是我的丈夫,是个肿胀的脓包,”柳德米拉说,她看见弗拉基米尔被连接到一个呼吸机器上。身为护士的柳德米拉心里很清楚,丈夫的病已没有希望了。柳德米拉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我对他说,‘都结束了’。” 核泄漏事故发生5小时后,弗拉基米尔死亡。两天后,弗拉基米尔被埋在切尔诺贝利附近的一处公墓。一年之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中最先遇难的核电站工作人员和消防员被转移在莫斯科一处公墓内,安葬他们用的是特制的铅棺材。 直至今日,她还是不能完全从失去丈夫的阴影中走出。柳德米拉总是回想起当初住在普里皮亚季的时候,普里皮亚季是专为核电站工作人员建起的一个小集镇。她记得当时总是能看到一句题词:“让原子成为工人,而不是军人。” “我从来没想到,原子会杀死我的丈夫,”柳德米拉这样说。 黑色未来完全消除影响需800年 切尔诺贝利最后一个反应堆已于2000年12月15日正式关闭。据专家估计,完全消除这场浩劫的影响最少需要800年! 乌克兰共有250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而身患各种疾病,迄今已在核泄漏事故的善后事务上花费了150亿美元,预计到2015年,还将耗资1700亿美元。核事故所泄漏的放射性粉尘有70%飘落在白俄罗斯境内,200万白俄罗斯人不得不生活在核污染区,直接经济损失在2350亿美元以上。 前苏联政府用于清理核污染等方面的预算开支高达230亿卢布,至今,超过150万俄罗斯人还住在受污染的土地上,其中有人还在吃受反射性污染的食物。 据不完全统计,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受害者总计达900万人。消除切尔诺贝利后患成了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政府的巨大财政负担。 4、图勒核泄漏事故 一架美国B - 52轰炸机机舱起火,机组人员被迫选择放弃轰炸机。轰炸机坠毁在格陵兰图勒空军基地附近的海冰上,,造成飞机装载的核弹破裂,导致大范围的放射性污染。 英国广播公司(BBC)一项最新调查发现,美军40年前遗失在格陵兰岛的一枚核弹迄今仍在附近海域。BBC得到一盘美国政府解密录像,解开核弹丢失始末之谜。 美国空军1968年1月21日执行一次飞行任务时丢失这枚核弹。飞行员约翰·豪格和乔·达马里奥40年后接受BBC采访时说,他们当天驾驶一架B—52型轰炸机从图勒空军基地出发,机上载有4枚核弹。轰炸机起飞后不久坠毁于图勒空军基地数公里以外的冰层上。图勒空军基地位于格陵兰岛北部,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基地雷达系统可侦测到飞越北极的导弹,对美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美国国防部当时认为,苏联若对美国实施核打击,必先袭击图勒空军基地。因此,美军自1960年起部署携带核弹的B—52型轰炸机在基地上空待命,一旦基地遭毁,立即直飞莫斯科发动攻击。但丹麦当时对美军携核武器穿越丹麦领空一事并不知情。 事发后,军方人员、丹麦工人和当地居民立即前往现场救援。经过长达数月的大范围搜索,最终找到数千块核弹碎片,并收集多达5亿加仑(23亿升)冰,其中一部分含放射性碎片。美国国防部坚称,所有4枚核弹都已被“摧毁”。从技术角度看,这一结论的确正确,因为核弹都已不完整。但BBC援引《信息自由法》得到的一份美国政府解密文件显示,调查人员在事故发生后数周内把找寻到的碎片拼在一起,发现只有3枚核弹。丢失核弹编号为78252。 1968年4月,美军派遣一艘潜艇前往事发地附近搜寻丢失的核弹,却有意对丹麦政府隐瞒实情。美国政府当年7月一份文件写道:“这次行动包括搜寻丢失武器一事属机密级别,严禁泄露他国。” 由于技术限制,加之冬季临近导致冰面冻结,搜寻行动困难重重。美国政府一份文件阐述了遗失核弹可能引起的威胁和恐慌。文件中写道,除含有铀和钚外,核弹部分结构也高度敏感。因为根据内部设计、形状和含铀量可以得到核弹头设计的机密。 最终,美军放弃搜寻行动。解密文件中的图表和注释显示,根本无法搜寻坠机事故后碎片分布的整个区域。美国洛斯阿拉莫斯核实验室前核武器设计专家威廉姆·钱伯斯向BBC记者解释了作出放弃核弹决定的原因。他说:“没能找到全部核弹,可称之为失败,我们感到失望。但如果连我们都不行,其他人就更难找到这些机密部件。”钱伯斯认为,没有人能秘密得到这些部件。此外,放射性物质将在巨大水体中溶解,不会造成任何伤害。美国国防部拒绝就此事发表评论。

全文结束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