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一段书面的:就是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与消费者实际支付的金额之间的差额。
一下是我的理解:比如说你想买一双鞋你心里想超过300就不买,那么300就是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而实际价格是200,那么100就是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是指由于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最低供给价格与当前市场价格之间存在差异而给生产者带来的额外收益,也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产品提供者在市场交易中实际获得的收益与其愿意接受的最小收益之间的差额。从几何的角度看,它等于供给曲线之上和市场价格之下的那块三角形面积。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马歇尔从边际效用价值论演绎出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范里安提出了关于消费者剩余的几种计算方法。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重要指标,被广泛地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应用。产业的社会福利等于消费者剩余加上生产者剩余之和,或者等于总消费效用与生产成本之差。1977年a.k.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将内在规模经济引进一般均衡模型,推出了市场考虑最适度边际利润而社会考虑消费者剩余的结论。一般认为,消费者剩余达到最大的条件是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支出。
扩展资料
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又称为消费者的净收益,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衡量了买者自己感觉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
在自愿交易的条件下,消费者通过选择最优的消费数量可以使得自身的情况得到改善。借助于上面推导的消费者需求曲线可以很好地说明如何度量经济交换多得的好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又称为消费者的净收益,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衡量了买者自己感觉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
在自愿交易的条件下,消费者通过选择最优的消费数量可以使得自身的情况得到改善。借助于上面推导的消费者需求曲线可以很好地说明如何度量经济交换多得的好处。
首先,从改变对消费者需求曲线的理解开始。需求曲线不仅表示价格与商品的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在购买特定数量时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但对消费者而言,市场价格是给定的,所以在其支付愿意与实际支付之间存在一个差值,这就构成了一种"心理剩余"。消费者为得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数额与实际必须支付的数额之间的差被称为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总剩余可以用需求曲线下方,价格线上方和价格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表示。
由消费者剩余可知:
第一,如果价格上升,则消费者剩余下降,反之,如果价格下降,则消费者剩余上升;
第二,如果需求曲线是平的,则消费者剩余为0。
比如一场电影的票价为20元,可消费者对它的价值是50元,那么消费者剩余则是30元。如果想尊重买者的偏好,那么消费者剩余不失为经济福利的一种好的衡量标准。
消费者剩余概念的提出目的是告诉我们每一个消费者:我们的付出总是少于我们的所获。我们总是在交易当中获取额外的利益,我们社会的总福利总是在交易当中不断增长。
垄断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生差额的原因在于:除最后一单位外,该商品用货币表示的边际效用(以美元表示)都大于其价格。在一定条件下(利用需求曲线图),消费者剩余的货币价值可以用需求曲线以下、价格线以上的面积来衡量。消费者剩余的定义阐述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是纽约大学教授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简单地说,就是买者卖者都希望从市场活动中获得收益:一个叫"消费者剩余";一个叫"生产者剩余"。两者相加,叫"市场总剩余"。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为购买一种商品愿意支付货币量减去他实际支付量的节余部分。比如:张三想买一台1000元的空调,但买回来只花了800元,1000-800=200,这200元就是消费者剩余。
数量Q对消费者的总价值是图中的A+B+C的面积。消费者只付出B+C,面积A就是剩余。生产者得到B+C的收入,但他们只需要收入C就可以有足够资源来生产数量Q,所以B是生产者的剩余。图(1)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这概念。是分析许多情况的有用工具。举例来说,卖家是否会连手欺压买家?如果卖家可以提高价格,他们是否可以吸纳部份的消费者剩余?价格Pc的消费者剩余是A+B+D。同一价格的生产者剩余是C+E。价格提高至Pm,消费者剩余就缩减至面积A。生产者取得了面积B,但损失了面积E。如果B大于E,这对生产者有利,新的生产者剩余是C+B。如果卖家连手欺压买家,他们不再是价格接受者。卖家离开供给曲线,转而沿着需求曲线寻找最佳交易。这样的行为称为追寻价格price searching。图(2)如果卖家少,买家多,卖家容易限制产出和提高价格。在只有一个卖家的垄断monopoly情况下,经济学者预计卖家是会这样做。如果卖家众多,协调困难(参见共享资源),限额生产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买家可以连手,向卖家施压,争取生产者剩余。他们一定要限制买入的数量,才可以拉低价格。这样的行为,只有买家少,卖家多才有可能。在只有一个独家垄断买家monopsonist的情况下,经济学者预计买家是会这样做。对个人有利,不一定对大众有利。留意图(2) 中的剩余交换,生产者从消费者手中取得面积B,但损失了E;消费者也损失了D,谁都没有得益。生产者取得了B,加大了他们的剩余,但总剩余的价值缩减。生产者和社会整体利益有矛盾。D的损失没有在整个体系中被抵销,这也是经济学者反对垄断的主要理由。
因为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为购买一件商品所希望出的最高价格和实际购买的商品价格之间的差额,基于你自身对商品的需求程度而产生的你所愿意出的最高价格是来源于你的主观评价,所以消费者剩余是主观的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重要指标,被广泛地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应用。
运用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经济剩余这些概念,可以分析政府干预市场(如规定价格上限和价格下限)的影响。消费者剩余衡量的是消费者在特定市场上购买产品或服务从中获得的收益。生产者剩余衡量的是企业在特定市场上出售产品或服务从中获得的收益。市场上的经济剩余指消费者剩余加上生产者剩余之和。当政府规定价格上限或价格下限时,市场上的经济剩余就会减少—换言之,价格上限和价格下限减少了消费者和企业在市场上买卖从中获得的总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