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文征明书法》,下面是详解!
文征明又称为文徵明,文徵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
1、文征明行书:
文徵明的行书大致可分两大类风格:一是以王羲之《圣教序》笔意为主所写的行书小品;一是以黄山谷笔意书写的大行楷。他在形成这两大类风格之前,同样经历过博采阶段,他不仅搜遍尽可能见到的王羲之法帖。
还深入临习过颜真卿《争座位》、《祭侄文稿》、《刘中使帖》、《瀛州帖》、苏东坡《前赤壁赋》(并为此以苏体补书所缺三十六字)、黄山谷《经伏波神祠诗》、《竹枝词》以及米芾、赵孟頫等行书大家的墨迹。有时他也能像祝允明那样,以苏、黄、米等人的笔意书写自己的诗文。
2、文征明草书:
当然他并未停留在这个阶段,而是入后知出,对古法进行了扬弃,最后求得适合己性的自家笔法。
文徵明的草书除学二王以及智永小草之外,也学怀素、黄山谷的狂草。最常见的还是前一类小草,且时常融入他的小行书中,狂草作品很少,仅见他分别作于43岁、50岁、51岁的三件作品。
扩展资料:
文徵明的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
细笔取法赵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时见棱角和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这路细笔山水属本色画,具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气诸特征,也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征明
您好,给您几个文征明比较有名的作品吧:
立轴
文徵明《行书立春进贺七律诗轴》
文徵明《行书午门朝见诗轴》纸本 130.4×28.7cm 上海博物馆藏
文徵明《行书七律诗轴》 纸本 122×59.6cm 上海博物馆藏
文徵明 《行书五律立轴》 绢本 138cm×72cm 西泠印社藏
文徵明 《行书“剡藤湘竹”七言诗轴》 347.9×90.8cm 常州博物馆藏
文徵明 《行书雪后早朝诗轴》 纸本 纵150.5 横65.4厘米 青岛市博物馆藏。
文徵明《草书七绝诗轴》 纵109.6厘米 横30.6厘米 苏州博物馆藏
文徵明《行书五言律诗》 纸本立轴 191x72.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小楷
文徵明《小楷前后赤壁赋》
文徵明《小楷离骚经九歌卷》纸本 纵23.0厘米 横263.0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文徵明《小楷醉翁亭记》 纸本 轴 纵53.5公分 横28.6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小楷归去来兮辞》纸本楷书 13.7×16.1厘米 嘉靖三十年(1551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小楷离骚经》册页 纸本 21×24cm×9 憨斋吴南生私人藏
文徵明《小楷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老子列传》合册,纸本,纵20.9厘米,横11厘米,天津市博物馆藏。
文徵明《小楷莲社图记》 册,纸本, 纵25.5厘米 横9.8厘米
文徵明《小楷落花诗册》
文徵明《小楷草堂十志》各纵23.2、横28.4厘米。故宫博物院
其他
文徵明《行草书兰亭序》 29.2×120.5cm 嘉靖三十七年(89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行书诗卷》纸本 43×440cm 朵云轩藏
尺牍
文徵明《致四叔公、五叔公札》册页 纸本楷书 23×12.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跋右军十七帖
跋祝允明赤壁赋
山水册页书法
行书千字文
行书滕王阁记
草书赤壁赋
想要练好文征明的书法,建议您使用类似“书法三宝”这样的练字工具,进步会很快的,望!
他们的字都有什么特点啊?...
他们的字都有什么特点啊?
1、董其昌书法特点:
以软性美为特征,用笔轻松若不经意,线条细长、婉转、流畅。然而由于缺乏顺涩、提按、疾缓的变化,尽管做到了散逸、虚飘和圆熟,却难免模式单一和笔力浮滑。
2、文徵明书法特点:
笔势曲屈环绕,线条清瘦明朗,结体疏放空灵,字形以欹侧取势,纵横跌宕,多见长画短点,峭劲多姿,章法错落有致,雄放奇肆。
3、赵孟頫书法特点:
第一,赵氏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学者易懂易循; 第二,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
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学者不仅学其形,而重在学其神; 第三,笔圆架方,流动带行。书写赵体时,点画需圆润华滋,但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
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赵体的特点。另外,他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也是赵体的特点之一。
扩展资料:
一、董其昌的艺术成就
董其昌书法上有“邢张米董”之称,即把他与临邑邢侗、晋江张瑞图、须天米钟并列;绘画上有南董北米之说。
莫是龙、陈继儒提倡“南北宗”之说,即把“院体”山水画与“文人画”分为南北两派。董其昌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不可胜数,临仿古人的绘画和诗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在《画禅室随笔》中所说的“读万卷书”正是指一个人要想成为艺术家,必须学习传统,学习古人。
他17岁开始学习书法时临写颜真卿的《多宝塔》,22岁学习绘画时师法黄公望,以后又遍学诸家,这种以古人为师的作法八十而不辍,伴其终生。他广泛吸取对唐宋元诸家优长,抉精探微,使其书画取得了超越古人的艺术成就。
二、文徵明书法成就
文徵明于书法则是博飞专精的典范。文徵明的小楷造诣最高。主要师法传为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以及钟繇《宣示》,王献之《十三行》等,又能融入唐人小楷笔法于一炉,形成“温纯精绝”的自家风貌。
文徵明的行书大致可分两大类风格:一是以王羲之《圣教序》笔意为主所写的行书小品;一是以黄山谷笔意书写的大行楷。
他在形成这两大类风格之前,同样经历过博采阶段,他不仅搜遍尽可能见到的王羲之法帖,还深入临习过颜真卿《争座位》、《祭侄文稿》、《刘中使帖》、《瀛州帖》、苏东坡《前赤壁赋》(并为此以苏体补书所缺三十六字)、黄山谷《经伏波神祠诗》、《竹枝词》以及米芾、赵孟頫等行书大家的墨迹。
有时他也能像祝允明那样,以苏、黄、米等人的笔意书写自己的诗文。当然他并未停留在这个阶段,而是入后知出,对古法进行了扬弃,最后求得适合己性的自家笔法。
三、赵孟頫的书法成就
赵孟頫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其绘画,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鸟,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
他力主变革南宋院体格调,自称“作画贵在有古意,如果没有古意,即使再精细也没用”,遥追五代、北宋法度,时人称赞他有唐人的“致”及北宋人的“雄”,并去除了二者中的“纤”及“犷”,开创了元代新画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其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徵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孟頫
明代文征明书法老师是谁...
明代文征明书法老师是谁
文征明:(公元1407-1559年)名壁,字征明,其书法初从李应桢(祝允明岳父)临习二王法帖,晚年喜书大草,且自出新意。他的楷书有深厚功力,书风严谨,小楷取二王神韵,结体收放自如,疏密得当,用笔劲利,爽爽如运风,表现出精妙的书法技艺。行草书出自王氏家法,功力深厚,温文尔雅,晚年草书参以黄庭坚的笔意,于娴雅中透出苍老的意味,笔法纵横又不失温厚之旨。
董其昌:(公元1555-1636年)字玄宰,又字思白,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其书法取法古人,是一位集大成的书家。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师法古人不求外在形似而注重内在精神的体现,对结体、用笔、章法皆有研究,形成了一种淡雅清秀的书风,他创造的文人书法对清代书家影响巨大。
徐渭:(公元1521-1599年)字文长,号天池,晚年号青藤山人,山阴(今绍兴)人,其书法早年有黄庭坚、米芾的遗意,晚年变得雄浑恣肆,满纸苍茫,他长于草书,用笔挥洒,结体错落,看似无法,然挥洒的笔锋处处着力,章法奇正相生。于动乱中求平衡,淋漓的墨迹恰似其人生的写照。
王铎:明末清初人,其书法以用笔险劲沉着著称,楷、行、草、隶诸体皆善,隶书古意盎然,小楷沉稳方正,行草书成就最高,也最体现他的艺术风格。他初学二王,小楷学钟繇,进而学唐宋诸家,博采众长,自成一体,他用笔连绵沉厚,结体幽密而意态奇伟,写得收放自如而又酣畅淋漓,其书风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当代我国及日本曾风行一时,他的传世代表作有《行书诗翰四首》、《学书杜甫诗卷》等。
傅山:(公元1606-1685年)字青主,号公之它,山西阳曲(今太原)人。书法尚真率,反奴性,主张“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轻率勿安排,”其行草书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他精于各种书体,篆隶功力深厚,小楷直追钟王,对晋唐宋元明诸大家多有研习,形成了“书以人重”的美学思想。行草书用笔纵行高迈,锋颖翻腾,结体跌宕欹侧,一气相包。他常用大节奏的对比造成章法上的气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开合大起大落。行笔或生涩、或流畅,使人觉得风时而心音缠绵、时而意气勃发,把洋溢着真挚情感的内心世界通过苍茫乱落的纸面展示出来,动人心魄,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在纵向的历史长河中,文征明有一席之地。横向跟他同朝代的书法家比,属于名列前茅的几个人之一。可以称得上书法家。
学习谁的更好或者入门稍简单...
学习谁的更好或者入门稍简单
只能说各有特点,风格不同。文征明诸体皆能,最善小楷,其楷书格调高雅,法度严谨,工整精致,往往以以欹反正的空间效果,把整体之间的每一字通过揖让、向背、甚至夸张的手法使飘逸灵劲和工整细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文氏家法。 董其昌则是“华亭派”的主要代表,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
文征明兼善诸体,尤擅长行草和小楷,行体苍润,楷法绝精。篆隶纯以楷法入笔,不足取。传世行草较多,但其行草缺乏变化,如行书赤壁赋,基本上同字同型。
赵孟頫各体俱佳,尤其是行书,楷书也很著名,但纯用行书笔意,不适合初学。由于其身世的关系,其所作书法无论何体都显得有些谨小慎微,放不开,不过也正是因此其行草书特别适合初学临习。
黄庭坚,行书,草书都有顶级作品流传,大字小字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气势宏大,如长枪大戟,老松出枝。
三人之中从技的角度来看,赵孟頫最精,从艺的角度来看,黄庭坚最富于表现力。
一、文徵明简介。
文徵明(一四七〇~一五五九)明代书画家、文学家。初名壁(亦作璧),字徵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五十四岁时以岁贡生荐试吏部,任翰林院待诏,三年辞归。一生工于行书、草书,有智永笔意,字仿黄庭坚,尤精小楷,亦能隶书。擅山水,师法宋、元,构图平稳,笔墨苍润秀雅。早年所作多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粗细兼备。兼善花卉、兰竹、人物。名重当代,学生甚多,形成“吴门派”。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二、文徵明一生行书、草书、小楷、隶书均能,由于您没有出示作品,无法判断。我觉得你可能是看到类似黄庭坚的左右舒展的字,因此问什么书体。他的大字除隶书外,均为行书和草书。
早期有《南窗记》,中期有《诗稿五种》,晚期有《西苑诗》。
文征明简介: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 ,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慕名相聘,托病不赴。正德末年以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旋即便致仕归乡。四方人士求诗文书画者,络绎道路。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年九十岁。有《甫田集》。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 ”。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文征明是明代书法家、画家、文学家。书法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
赵孟頫是元代书法家、画家,楷书四大家之一。诸体兼擅,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文征明与赵孟頫字形结体都较方整,行书用笔结体均取自二王。
《文征明》是2009年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