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欣赏古典乐。建议不要去买一些国内”权威”“写的叫《音乐欣赏入门》之类的书,这类书会把一首曲目解说得”清清楚楚”,至于作者是不是这个意思,他是不管的,我个人认为他只想把他一个人的思想强加给你。这对入门有一点用,但是却把你的思想限制了,当欣赏一些纯音乐(如伯拉姆斯的作品),你就会不知所云了。音乐界有一句名言,让音乐说话,让解说消失。通你只需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和作者对作品的意见就好,其它人说的都是在强奸作者。所以一个好的解说者,只会告诉你作者创作这篇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想告诉听众的东西,至于音乐本身,通常只会告诉你几个主题,让你能注意就行。至于怎样理解—这是你个人的事,除了作者别人都可能是错的,除了你。你的任何理解对于你都是对的。 建议先买一本《辛丰年音乐笔记》,非常值得一读,深入浅出。他在上面有十二篇关于古典乐欣赏入门的好文章。有些书籍,能卖到书都可以买来看一看,对提高自己的音乐理解能力很有好处。如:《管弦乐名曲解说》,唐.爱斯著,分上、中、下三册,共计不过几十元,不过写得又好又全,基本不用再买音乐欣赏类的书了;《西方音乐史》,保罗.朗多尔米著;或《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朗格著,二位兄台观点”奇特(落伍)”,不要全部认同。还有一些音乐家的个人传记,如《勃拉姆斯》等,英国OMNIBUS经典版本,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还有如《古斯塔夫.马勒》,布鲁诺.瓦尔特著等等(你喜欢谁就买谁)。一句话,国内的权威人士写的就最好别买,被误导了不要来找我;),至于什么音乐学校的欣赏课教材,更纯粹是误人子第+放P。另外有两个刊物,《音乐爱好者》与《爱乐》,也可以订来看,尤其是《爱乐》。如果有足够的兴趣,甚至可以卖一些讲乐理知识的书看,或者同时学一门乐器就更好了。最简单的:口琴就好.
好了,进入正题。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是入门的首选,优美动听,浅显易懂,可以从入门到精通(他也有相当多的非标题音乐,如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第一钢琴协奏曲),而且也适合发烧用,色彩极好。他的作品中,最浅的大概是:《1812序曲》(乐曲是俄国人民反抗拿破伦入侵),比现在流行歌其实还容易懂。紧跟着是《天鹅湖》,最好是听全剧,选段也不错,买一张DVD,边看跳舞边听更好了,里面每一支曲都极为优美,音效也好。第三应为《胡桃夹子》,其它同天鹅。关于版本问题,对这类通俗得比流行歌还流行的曲目,只要是一支像样的乐队演奏都差不多(除了那盘极发烧的孔泽尔的名盘外都行),只要录音好就行。再后可以找《意大利随想曲》来听听,我一直觉得这是我听过的色彩最好、又优美动听的音乐。SONY公司录制,费城交响乐团演奏,尤金.奥曼迪指挥的应该是最好的版本了,费城乐团本就是以色彩著称的,这个版本比卡拉扬的版本录音效果和演奏都好,第一推荐。再后就较自由了,《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米尼的费朗西斯卡》、《弦乐小夜曲》、《曼弗尔德》等,一路往下听就行,为了方便理解,最好有一本老柴的传记。
接着讲,再后你可以听老柴的交响乐和纯音乐作品了,如《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等和他的6首交响乐,不过推荐从第6开始听,再听第5,反过来听。第6的感染力最强,如果音响好,一个完全不懂音乐的人也会被振撼—这是真正发自内心,真达心灵深处的音乐,你只需知道这是老柴个人的经历的悲剧和悲怆的感想就行了。而第5中的忧郁、哀愁,同样会深深的打动一个完全不懂音乐的人。第四我个人认为很难懂,而1、2、3,本人都没有啃过,不作评价,有机会可以听听。当然,如果你喜欢室内乐的话,老柴的《四季》、《费罗伦萨的回忆》、《弦乐四重奏》不可不听。第6的版本我听过至少5个,最好的又是费城的那个版本,尽管没有卡拉杨的录音好,但音乐感染力却是最好的,卡拉杨的还不如伯恩斯坦的版本。
经常听到别人都是推荐听贝多芬来入门,但如从老柴入门应该更好。听。推荐听完老柴后可以选贝多芬的第九中的第五乐章来听听,第三中的第四乐章,第五中的第一乐章,第六可以全部听。好了,可以了,等你精通了再回来听就可以了,否则会让你刚入门又被赶出来的。其实,他的几部序曲倒可以仔细的听一听,作为爱乐者的话,多听贝多芬是没错的。推荐的版本是卡拉杨的,据说伯恩斯坦指挥柏林爱乐乐团1990年的第九的版本相当不错,托斯卡尼尼的也很好。
以下曲目都是好东东 ,大家可以随机缘听:里姆斯基的《天方夜谭》(又名《舍赫拉查得》或《一千零一夜》)和《西班牙随想曲》,雷斯皮基的《罗马的喷泉》,比才的《卡门组曲》,圣桑的《天鹅》,萨拉萨提的《流浪者之歌》等。这类型的小品还有很多,都是色彩又好,又浅显易懂的好曲目。如果想爆棚,理查.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段描写日出的音乐不错(烧了音响不要来找我),其它段都是高深莫测,还是别听为妙。不过此君的《唐璜》倒值得一听。
再下面有个人的值得一听,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典,新世界》,个人认为,这是最深入浅出、优美动听的交响乐作品之一。另外他的第八也可一听,还有一些,如节日序曲,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和些室内乐作品也可一听。他的作品,总听来说,优美动听,浅显易懂,色彩也不错,用他入门也可以,只是他的名气不如老柴,也就不是那么容易买到。说起大提琴协奏曲,有一首是笔者喜欢的,就是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个人感觉比德沃夏克的这首还好听。
再下面就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听了,只提几个人就可以了。
瓦格纳,此位仁兄的音乐着实好,起码《指环》中的音乐,《汤豪舍序曲》是该听的。他的音乐色彩和以上的诸位不一样,怎么说呢,他是主要以一种音乐的色彩(即和弦的色彩)而不是音响的色彩来描绘,不过音效也很好哦。他的音乐很容易抓住人,此人又才华横溢,他的所有作品,全是自己作诗(剧本),自己作曲、配器,场景也自己搞。甚至自己设计修了一座音乐厅(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专演自己的歌剧,音效全球最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怎么样,找来听听吧。
马勒,此人的音乐宏大、深奥,不过他的《第一交响乐》还是很好懂的,听第一时对比他的旅伴之歌来听理解得更好(以后有机会我展开这部作品来讲);第二也行,可以听一听。不过其人的第八,要动用近千人的乐队及合唱队,想试音响的爆棚效果肯定不错。
柏辽兹,此兄台的《幻想交响曲》,可以好好听一听,尤其是其中的刑场的一段(葬礼进行曲),他的音乐都是些极爆棚、色彩又好的作品。
J.S.巴赫,许多人认为他的音乐很难懂,其实未必,他的音乐动听,很好懂(都是一些纯音乐的作品)。
维瓦尔第,他的《四季》很值得一听哦,此人应属于浪漫主义的作品。
莫扎特和舒伯特,他们的音乐就是音乐,你要听的是音乐本身,任何的音效反而会让人分散注意力。莫扎特的钢琴,经历过一此沧桑的人会真正喜欢这部作品的。
伯拉姆斯,此人的第一、第四、悲剧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与命运之歌本人听过,听听吧,求你们了,就听一下吧。不过他的作品要听多遍才能听出其中味来,对我辈来说,只需了解有这样的音乐作品就可以了。他的室内乐很值得一读,喜欢室内乐的朋友可以多听一些。
其实吉它中有一些好曲目,随便找一盘古典吉它的都差不多。但有一首值得一提,罗德里哥的《阿兰祖兹吉它协奏曲》,第二段相当不错。
最后,有一句名言:你喜欢的,就是好的;你的见解,永远是对的!
其实听古典音乐每个人的感受收不同的。
我很喜欢巴赫的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 ,都是我的朋友听了说那是噪音(看玩笑的,其实他非常喜欢古典音乐)。
所以,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说,也不要管那个艺术成就比较高——你所应该在乎的是你自己对音乐的喜爱。倘若太在乎学术上的的东西反而会影响听音乐的感受吧。
退一步讲,哪些伟大的音乐家留下这么多经典之作,到底是为什么?
是为了让后人研究吗?
我想最大的意义不是这样的(当然不是反对乐理的研究),而是应该让我们能够和他们一起分享这份美丽吧。
所以,不要在乎权威的评价——因为你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就是对那些已故的巨匠最大的安慰。
言归正传
先查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一下。然后将交响乐分为几个部分,分段欣赏。听一下各部分均使用的什么乐器,最后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找朋友或老师交流一下意见。
其实我也不是专业搞音乐的,只是喜欢欣赏而已,建议你先从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开始欣赏吧!施特劳斯家族的曲子比较简单,既不像古典时代的曲子那样严谨,又不像肖斯塔科维奇他们的曲子那样复杂。当然,本人最喜欢的还是巴洛克音乐,尤其是巴赫的管风琴曲,还有维瓦尔第的协奏曲,感觉他们才说出了人生的真谛,但是这些曲子比较严谨,一开始不容易接受。
至于书嘛,我感觉如果不想当专业人士就没必要,就像如果不想专门研究英语语言学就不用看语法书一样。主要还是要多欣赏,我有这样的感觉:有时偶尔回想起来几年前听过的一首曲子,就会忽然感觉全理解了,而当时无论怎样思考也是不管用的。
怎样欣赏交响乐?
有些人认为交响乐高不可攀,无法理解。殊不知,它象文章一样,也有深浅之分,只要懂得欣赏方法,入门是不难的。因为它所反映和描写的毕竟是人类的生活和人类的思想感情,普通的人,入了门,就可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深到渐入佳境。当然在欣赏较高深的交响乐时,需具备一定的、相应的生活经历和较高的文化水平,“必须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的积累去补充。”
下面介绍几种不同的交响乐,简单地谈谈欣赏的方法:
交响乐中有一类叫“音画”的,以描写自然界及生活的景物为主要内容,比较通俗易懂。如俄国的作曲家莫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中的图画》,鲍罗廷的《中亚细亚草原》,德国大作曲家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法国作曲家印象乐派创始人德彪西的《大海》,都可以说是这一类作品。听《大海》乐曲,听者如处大海之滨,从黎明至中午,鉴赏着大海的色、光、声、形的变幻,时而感到狂风怒号,时而是拒浪拍岸,时而是波光浮动,时而又是浪花四溅,真是瞬息万变。欣赏这些作品,加上丰富的想象,无形之中,就可得到概念性的联想——大自然多美好、生活多有趣,万物生长不息。
交响乐中有一类叫“舞曲”,它的民族风格极浓,乐曲比较短小,感情比较单纯,旋律也比较清楚,大多描写风俗性的节日欢乐活动,有载歌载舞的特点。也有从舞剧中剪取片断成为单独的器乐曲。此类交响舞曲,易于理解,很快地就能普及起来,如奥国的约翰·斯特劳斯的四百余首圆舞曲,法国拉威尔作的《波莱罗舞曲》,捷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德国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我国作曲家的《瑶族舞曲》等等,都属于交响舞曲。
在交响乐曲中,有一类有故事情节的,一般均有标题或每乐章有小标题。此类乐曲大多取材于民间熟悉的、广泛流传的戏剧、诗歌、传说、神话、小说、故事等,如俄国里姆基基·考萨考夫的《天方夜谭》(组曲),是从阿拉伯神话小说《一千零一夜》取材;法国比才的《卡门组曲》根据同名歌剧的音乐剪辑;我国何占豪、陈刚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民间故事。
这些乐曲,并不象戏剧、文学、诗歌、曲艺、电影、电视那样,从视觉上、语言上为欣赏者提供具体的人物形象或情节,而是发挥音乐的功能,以抒发人物的细致内心感情为主要手段,让听者从心灵上去感受。如果欣赏者事先了解它所描写的内容,在听乐时,随着音响,脑海中就会有所想象,就会进入乐曲所规定的特定意境,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在交响乐中,有一类无故事情节的,也不描写景色,但它通过音乐手段,反映了人们非常细腻的、丰富的、变化多端的感情起伏。此类音乐无标题(有标题也不过几个字),反映的是某个特定的社会中,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和希望。如贝多芬的《英雄》《命运》《合唱》交响乐,柴可夫斯基的《第五》《悲怆》交响乐等等。
欣赏这类交响乐,听者必须对作曲者所处时代、环境、经历、遭遇、身世等等有所了解,同时还要了解他写作此曲时的动机、以及乐曲的基本内容(最好也了解一些音乐形式和手法等)。如此,在听音乐时,听者就能随着乐曲感情的起伏变幻,而在内心得到一种讯号,随着乐曲之乐而乐,悲而悲,愤而愤,并转化成哲理概念。当然,要得到这一步,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历。如贝多芬(1770——1827)的著名交响乐《命运》,它通过贝多芬自己一生的甜酸苦辣的遭遇,并联系着当时与他同命运共呼吸的广大人民,抒发自己和命运之神作斗争的意志。它反映了当时人民要求自由平等、解放人性的思想。贝多芬写此曲时(38岁),正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作殊死斗争的年代。《命运》交响乐所表现出来的,时而动荡不安,时而静思默想,时而积聚力量,时而激烈斗争,时而迈步前进,时而欢呼胜利,就是抒写他的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斗争,热烈的希望。
在欣赏交响乐时,假如欣赏者同时具备某些音乐上的基本资识,如曲体、调式、主题的变化和发民、配器、表现手法、调性色彩对比等等,那么,就可得到更丰富的知识和美的享受。
1 欣赏交响乐时心态的调整
交响乐的欣赏是需要一个适宜的心理环境的。我们看到,许多人在没有较好的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去欣赏交响乐,总是觉得与音乐格格不入而没有什么收获,这便是心态没有调整好的结果。
首先,交响乐的欣赏主要由听觉系统来进行,因此特别需要一个“静态”的内外部环境。无论你是去音乐会,还是听音乐,都需要仔细而安静地欣赏,尽管你的情绪在随着音乐的情绪波动,但却不能像欣赏流行音乐或喜剧那样为某一句,某一点而叫好。你的听觉系统应保持一定的兴奋状态并集中在音乐中。有的人一边看书,或一边做事情一边听音乐,有的人甚至参加音乐会时做其他事情,这些特别不利于对交响乐的欣赏,交响乐需要集中注意力于细部,特别是整体。许多交响乐甚至需要我们一口气把几个乐章听完才知道它的意思,如果没有一个有利于欣赏交响乐的心态,势必影响欣赏的质量。
其次,欣赏交响乐时,不能过于理智,有的人总是认为欣赏交响乐后应该像欣赏一本小说或者是一部电影那样受到启迪,得到收获,结果往往相反。欣赏音乐,特别是交响乐,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是高度抽象的,绝对不能将某一句非得说成是花,某一段非得说成是草,这里是太阳,那里是月亮,欣赏交响乐的过程是一个体力和精神的消耗过程,欣赏完一部交响乐后应该是较累的,在情绪情感上的感受,体会往往较多,而且这也应该是最重要的。如果十分理智地去分析作家在这里想说什么,那里想说什么,或者这个乐团奏的怎么样,那个乐团奏的怎么样,反而会影响对音乐对作家的理解。成功的欣赏应该是对作曲家,对音乐的美的赞叹而不是对其它的赞叹。
2音乐欣赏中音乐形象的把握
无论是传统的交响乐还是近现代的交响乐,绝大多数都有一个或多个主要的音乐形象。主要的音乐形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多次出现在乐曲中。主要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带有特征,有的是在旋律上,有的是在节奏上,有的是和声的序列或和弦的展开,有的还会通过某种特性的乐器表现出来。在交响乐中,引子以后一般就要出现这个音乐形象,它或原样地重复或改头换面地重复,当经历一个较大的演变过程后,往往要进入原样重复的阶段,在最后的结尾部分,这个形象还会多次进行“闪现”。在欣赏交响乐时,注意辨认这些形象,把握它的情绪特征,对音乐的理解也就十分容易了。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2001016.html
我回答过太多类似这样的问题了.我本人比较偏向于循序渐进的方法。任何事情都有不用太严谨的理由,但是循规蹈矩一步步来总是好的。就像你自己也有体会,一个古典入门者欣赏交响乐作品是听不出所以然来的。为什么呢?原因有二:没有形成良好的乐感 没有一定的乐理知识基础。
乐感要靠长期大量地欣赏作品来积累的。良好的乐感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举一个比较具体的例子,当你听到一部新的、你没有接触过的作品时,无论它是什么体裁,你都能辨别出这是那个时期的作品,甚至能感觉到这是哪一位作曲家的作品。
乐理知识也是欣赏严肃音乐必不可少的。也许在初期,你欣赏那些钢琴小品、器乐小品时认为不懂乐理也不会对你理解作品造成影响,但是一旦你开始欣赏长篇大作时,就会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了,更不会为作曲家在曲式上的巧妙安排和精彩构造而赞叹不已。少了这些,还有什么趣味性可言呢?
1L朋友的一个观点我比较赞同,那就是不要过于在意专业人士的评论,也就是那些乐评家的说词。音乐是艺术,是感性的艺术,没有对与错,每人的理解会千差万别,有过不同经历的人、怀有不同心情的人听到同一部音乐作品时的感触绝对是不同的。比如说尽人皆知的D大调卡农,网上的评论几乎清一色是说作品在歌颂爱情怎样怎样,也有很多爱乐者听出了爱情的元素。可是欣赏严肃音乐已有许久的我却从来不这样认为,也许是因为我还太小没有经历过爱情的缘故,我从作品中分明感受到了对过去的缅怀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乐评家的哪些话对你有用呢?就是对曲式的分析,那些纯粹的理论上的分析,对你加深对乐理的理解,对作品的直观认识都会有帮助。至于作品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还是自己去感悟吧!这也是一种乐趣阿!
关于入门时应该看的书籍,我倒有不少可以推荐给你。上电驴,http://www.verycd.com/topics/33477/ 。这个专辑的好处是,10CD,按照年代整理。比如说前两辑几乎都是巴洛克时期的;三四辑开始是古典主义早期的,比如莫扎特的;接着是古典主义晚期,贝多芬的;浪漫主义早期,门德尔松等人的;浪漫主义晚期,德沃夏克、施特劳斯等人的。总之按照这张专辑的顺序来欣赏,对于西方严肃音乐经历的时期会有一个大体上的认识,属于比较“科学”的入门方法。
然后可以集中欣赏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作品绝对是古典入门的最佳选择,浅显易懂、极致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浪漫主义时期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标题性,施特劳斯家族属浪漫主义晚期,无论是波尔卡、进行曲还是圆舞曲,都带有标题。这样无疑给理解作品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除了这些之外,还可以集中欣赏一下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原因我之前说过,浪漫主义时期作品的标题性对于古典入门者理解作品有很大帮助。你可以欣赏这些人的作品:
1.门德尔松
虽然听古典的时间很长,也欣赏过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等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但门德尔松仍是我最喜欢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既不想施特劳斯家族的那样似乎过于肤浅,也不像布鲁克纳、马勒等人的内涵深奥到入门者无法理解。他的音乐特点概括起来只有一个字,美。但也不是每一首都适合入门者,因为入门者一般都没有形成良好的乐感,对于作品中丰富细腻的情感和曲式上的巧夺天工都是感觉不到的。
推荐门德尔松的《无词歌》,甜美的钢琴小品集;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A大调第4交响曲“意大利”第一乐章;戏剧配乐《仲夏夜之梦》。培养出一定乐感之后,再对于乐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欣赏他的《芬格尔山洞序曲》、A小调第3交响曲“苏格兰”、降E大调弦乐八重奏、弦乐四重奏专辑等。
2.肖邦 李斯特 舒曼 舒伯特
同属浪漫主义中晚期的四人,肖邦的21首夜曲和圆舞曲、波兰舞曲,李斯特的6首匈牙利狂想曲,舒曼和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都是入门的不错选择。
3.柴可夫斯基
老柴的作品旋律性很强,可以欣赏《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三部芭蕾舞剧的配乐。
最后给你介绍一下我自己认为科学的古典音乐入门步骤,供你今后参考。
以上推荐的那些音乐可以使你培养起不错的乐感,之后建议你去稍加学习一下乐理,这是你以后欣赏深奥、晦涩的作品所不可或缺的。之后,按照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巴洛克这样的时期顺序来欣赏严肃音乐。之前回答的朋友有说不建议从巴赫开始,那是当然的了!如果一定要指明作曲家的话,我建议按照这样的顺序:
施特劳斯家族、柴可夫斯基、舒曼、舒伯特、肖邦、李斯特
|
门德尔松、海顿、莫扎特(早期作品)、拉赫玛尼诺夫
|
莫扎特(中晚期作品)、贝多芬(早期作品)、斯美塔那
|
贝多芬(晚期作品)、勃拉姆斯、亨德尔、维瓦尔第
|
巴赫、蒙特威尔第、布鲁克纳、马勒、肖斯塔柯维奇
从作品的体裁上也有一定顺序,比如初期应该欣赏一些艺术歌曲、器乐小品;中期欣赏奏鸣曲、协奏曲;到了后期就可以欣赏交响曲、室内乐了。至于详细的每一体裁应该听什么,你可以到我已回答过的问题中查找,我想会对你有不少帮助的。
前面还有朋友推荐学习乐器。有时间和精力的话,学习乐器当然好。当一部完整的作品从你的指间流淌出,你会切身体会到作曲家当时创作这部作品的心情和感情。
你想要一个系统的严肃音乐入门计划表?呵呵,那可是一两句说不清楚的事情。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跟我邮件联系,对于欣赏严肃音乐你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问我,我会尽力解答的。事实上这些事我也不是第一次做了,有很多朋友给我发过邮件询问相关事宜,说句玩笑话,再这样下去都该办个培训班了。当然我也还有很多不了解的,我们可以一起学习交流。
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又是一个不能马上说明白的问题,但是总的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准备:1、了解一点音乐常识、2、了解一点乐曲常识、 3、了解一点音乐家的知识
二、听:
1、先从听标题音乐入手、2、从经典入手。 3、从相对比较短小的曲目开始
三、入门乐曲:
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海顿的《惊愕》、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春之声圆舞曲》、包括中国作品:马洪业、郑路的《北京喜讯传边寨》、吕其明的《红旗颂》、何占豪、陈钢的《梁祝》、辛沪光的《嘎达梅林》
四、赏:
听音乐不要奢求可以像读文章一样,能读出段落大意,音乐是感觉的,只要你在听音乐的时候,内心有冲动,你就是听懂了,至于音乐的感觉不要追求具体,也许你在听这一段的时候感到有些忧伤、听另一段的时候心里感到兴奋,有伤感、有欣喜、明亮的、欢快的,抒情的。忧郁的、悲愤的、斗争的,只要能有类似的感觉 你就已经能够听懂音乐了。
切记:音乐是用来感受的,只要你内心有感动就已经听懂了,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听音乐每个人的感受是结合了自己的经历、学识、性格的,不同的人听同一首乐曲的感受可以是不同的,欣赏音乐没有标准答案。
楼主的起步点已经比一般人高很多了啊!
我可以说一个道理(这并不是我自己瞎想的,而是听一些音乐老师和资深的音乐爱好者说的),音乐的灵魂在于力度和节奏,旋律什么的相比节奏和力度,就是浅一个层次的东西了。你想想一些很原始的音乐,比如一些非洲部落的民间音乐什么的,几乎没有旋律的,只有节奏和力度,但那就已经是艺术价值很高的音乐了。当然我不是说旋律不重要,旋律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是要清楚节奏和力度更重要。一般的入门者一进来,都是“哇,这个好听~”“哇,那个旋律真优美~”这样,而你居然自然就去关注节奏了,明显档次比一般的外行入门者高很多。
你问题里面提到“形式”一词,我想说两点。第一,你觉得听别人说什么“情感的起伏”“表达了XXX的感情”“表达了XXX的哲学思考”,以为那些才是“内涵”,而你听的细节,听的节奏是“表面形式”?恰恰错了,那些没边的评论才是真正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听一段音乐,然后写点自己的感受,这只要听觉正常,谁都会做,只不过有人写的比较文艺有人写的比较平庸而已。这是一种基于人的基本感觉就能做到的事情,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技术难度,不需要真正练基本功、深入了解音乐,听音乐又不是练写作文的。另外有人说“音乐讲了一个XXX的故事”你听着没啥感觉,说明你不够深入?这更错了,音乐又不是语言,没有特定的含义,如果外人解释音乐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一个什么思想,那就是忽悠一下外行人的,不必在意;假如作曲家自己说这个曲子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那其实是他自己写的时候按照这个故事情节创作,给你说讲什么故事只是一种引导,把你带进音乐的状态就完了,真正的核心还在和语言无关的音乐当中。音乐确实有思想,确实讲故事,但绝对不是语言能说出来的这种思想或者故事,如果音乐要表达的语言也都能表达,那还要音乐干什么?
第二,节奏、谱面的标记这些是不是“形式”呢?也算吧,但是至少比没边的空谈感情空谈思想要深入很多。这个应该是你真正进入比较本质的音乐分析的一个桥梁。音乐真的好在哪,哪里感人,必须从这些细节上感受出来,比如你听多了就会感到,作曲家安排的某一个渐强太妙了,就这里最能调动人的情感;作曲家这里节奏突然变化,原本平稳的节奏突然加进来音变成三连音了,一下子给人一种紧张感、冲突感。然后你找资料,发现节奏上的这种处理,当时是一种突破性的理念,之前还没人这样写过,你一下就能感受到音乐家对于音乐如何探索,对于声音的效果如何考究,再回头想“哲理”“情感”什么的,绝对是一个高层次的认识了。
我给楼主一些建议吧,这些我自己不太能做到,因为我是上面所说的普通听众,就是听哪个旋律好听,直到最近才醒悟开始关注更加深刻的东西,比如节奏、力度、逻辑思路什么的。
第一,不要仅限于最通俗的古典音乐,真正的古典音乐是一部完整的历史,建议去买一本西方音乐史的书,好好看里面提到的流派。作曲家顺序,书上提到的代表作就找了听。比如贝多芬,最通俗的无非就是命运的第一乐章、第九交响曲里面的一小段欢乐颂,钢琴就是悲怆的第三乐章、月光的第一乐章,还有致爱丽丝之类的小品。别说是涵盖面太少了,就连曲子本身都不完整,光有一个乐章。你要看音乐史的书,肯定会说贝多芬每首交响曲都有很大的贡献,肯定会赏析第九交响曲所有的乐章和创作思路,肯定会说贝多芬最后的几首钢琴奏鸣曲在历史上地位非凡。这样你就真的入门进来了。
第二是不光关注节奏,还有力度、和声、曲式什么的也像你关注节奏一样去关注。可能需要一点乐理,不过你既然懂得“切分音”“三连音”“附点”这些概念,那基本乐理应该是过关的吧。力度比较容易听出来只要细心,和声的话可以去听好几个音同时出来的效果,有的很美妙;曲式可以认真听,看看作曲家怎么发展的,一开始的那几个音怎么扩充成为一大段音乐的。
第三是只要喜欢,就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钻得越深越好,不要顾虑。可以学更深的乐理,像什么复调、和声学、配器法之类的。可以训练自己看谱子,从钢琴开始到大规模交响乐总谱。可以学钢琴,亲自弹几首自己喜欢的曲子体验一下。可以没事写几首小曲子感受作曲是个什么样的感觉。真正的资深古典音乐爱好者这些都不在话下,你可以去看看百度古典音乐吧。
我给你介绍一些欧洲的古典音乐吧!美洲的恐怕很难找了。
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 、勃兰登堡协奏曲
亨德尔:皇家烟火音乐、弥塞亚、D大调第五号大协奏曲、G小调第六号大协奏曲、C大调大协奏曲“亚历山大的盛宴”、水上音乐
海顿:创世纪(咏叹调与合唱)、好多交响曲、奏鸣曲(我也不记得多少部了)
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其中《春》第一乐章最有名)
贝多芬:九首交响乐(当然三“英雄”、五“命运”、六“田园”最著名啦)、小提琴奏鸣曲“春天”“克鲁采”、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莫扎特:第20、21、23、27钢琴协奏曲(20、21的第二乐章优美……唯美)、第40、41交响乐、弦乐小夜曲(共四个乐章,都很熟悉的)、D小调幻想曲、魔笛、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很好听)
舒伯特:A大调五重奏“鳟鱼”(第三乐章“幽默曲”最有名)、D小调第十四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四把竖琴绝无仅有)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有熟悉的婚礼进行曲)、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三个乐章都很有名,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勃拉姆斯:第一(又称“贝多芬第十交响曲”,第四乐章旋律模仿欢乐颂)、二、三、四交响曲
肖邦:19首夜曲(前三首最著名)、第一叙事曲、4首即兴曲、多首诙谐曲、多首圆舞曲、多首大圆舞曲(有名波兰舞曲、波罗乃兹)、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多首练习曲、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柔美至极,唯美)
舒曼:童年情景(第七首“梦幻曲”最经典,还有“竹马游戏”、“在火炉边”等)、狂欢节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第六首较有名)、钟、爱之梦、献辞、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很特别,加入诙谐曲)、B小调钢琴奏鸣曲、旅行年代(欧贝曼山谷、埃斯特哈奇庄园的喷泉)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天鹅湖(推荐:圆舞曲、四小天鹅)、胡桃夹子(推荐:花之圆舞曲、糖梅仙子之舞)、睡美人(推荐:玫瑰柔板)、第六交响曲“悲怆”(每个乐章都令人难忘)、钢琴套曲《四季》(“六月”船歌最经典)、如歌的行板、弦乐小夜曲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二乐章很著名、其他三个乐章也很熟悉)、斯拉夫舞曲
德彪西:夜曲、大海、牧神午后(根据象征派作家马拉美同名作改编)
拉威尔:鹅妈妈组曲、波莱罗 、茨冈
斯美塔那:我的祖国(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很有名)、被出卖的新娘
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培尔·金特组曲(较著名的有晨曲、阿尼特拉舞曲、在山神庙、索尔维格之歌)
西贝柳斯:芬兰颂、悲伤圆舞曲、小提琴协奏曲
拉赫马尼诺夫:帕格尼尼狂想曲(变奏18较著名)、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很美)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天方夜谭(小提琴主题伴随四个乐章)、西班牙随想曲
圣桑:动物狂欢节(其中“天鹅”最著名)
小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蝙蝠序曲、春之声圆舞曲、维也纳森林故事圆舞曲、埃及进行曲、皇帝圆舞曲、电闪雷鸣波尔卡、南方的玫瑰圆舞曲、前进波尔卡、安锐波尔卡、拨弦波尔卡(与约瑟夫·施特劳斯共同创作)、吉卜塞男爵、晨报圆舞曲、维也纳糖果圆舞曲、维也纳气质圆舞曲、天佑皇帝约瑟夫一世万岁进行曲(有德国国歌片段)、游览列车波尔卡、享受生活圆舞曲、爆炸波尔卡、你和你圆舞曲、柠檬树花开何处圆舞曲、音乐美酒和女人圆舞曲、艺术家生涯圆舞曲、闲聊波尔卡、奥菲欧四对舞
约瑟夫·施特劳斯:奥地利村燕圆舞曲、水彩画圆舞曲、无忧无虑快速波尔卡、小磨房波尔卡
老约翰·施特劳斯:拉德茨基进行曲、中国人加洛普
瓦格纳:漂泊的荷兰人(前奏曲)、罗恩格林(第一幕序曲)、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帕西法尔(序曲、圣星期五的奇迹)、汤豪舍(前奏曲)
马勒:第一进行曲、旅行者之歌(声乐套曲,古斯塔夫·马勒作词)
R斯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作品30(开头被选为一电影配乐)、唐璜 作品20 、梯尔·艾伦斯皮格尔的恶作剧 作品28
法雅:爱情魔术师
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降E大调“浪漫”)
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芭蕾舞剧选曲)
埃尔加:小提琴小品爱的致意(又称爱的礼赞)、威仪堂堂进行曲、新颖主题变奏曲“谜语”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木星”乐章很著名的!熟悉的旋律在三分十五秒出现)
我不知道你听音乐都听什么呢?而且你所谓的会欣赏是怎样的会法?
你列的这些你能欣赏的曲子,从中你能听出什么内容?是曲子营造的气氛、情感?曲子背后的故事?乐曲表达的音乐形象?还是……
像你这样的背课文一样地去欣赏音乐,让人觉得很累。我不禁像问你,是真的喜欢古典音乐么?
对于古典音乐的欣赏,会有几个层次,无论你处在那个层次上,都是好的,前提是你必须由心地喜欢它。
最初级的层次,是一个完全凭感觉来听的阶段,你不必去解释某个乐曲表达的具体是什么内容,你只要能接受它,把自己沉浸其中,慢慢地用心去感受它就好。作为一般的爱好者,这样来听古典音乐已经非常不错了。
稍深一点的层次,是能够对作曲者及其作品有较深入的了解,对于熟悉的作品,可以稍稍知道创作的背景;对于不熟悉的作品,也能初步判断清楚它的曲调风格,找出其核心的音乐形象。
到了发烧级的层次,还能够就相同的乐曲,初步分辨演奏者、乐队和指挥的不同演绎风格。
再往上的层次,是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对古典音乐欣赏的方法了。他们关心的是乐曲的进行逻辑、表达手法,曲调色彩、曲式与和声结构、演奏配合、声部效果等等元素。
对于你而言,我建议你不要急于去针对个别曲目下功夫,不要有某种出于炫耀的功利心思,而是先让自己沉浸进去,放开你的感觉,用心去感受它。等你真正能由衷地感受到古典音乐之美妙时,你就不会纠结于“哪首曲子是我还听不懂的”这个问题当中。
当然你同时可以多多地读一些书,包括古典曲目赏析一类的,音乐史常识一类的,音乐乐理一类的等等。
扩展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09520367636326420.html
复制你的回答
不要匿名
3个月内有效
分辨演奏乐器。
对于交响乐队的几十件乐器,必须有明确的分辨能力。否则乐队演奏起来很多乐器交织在一起,听起来就会十分混乱。而且由于乐器本身的音色特点,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会根据音乐的需要选择乐器,所以分清乐器就可以大致了解音乐的基本内容。乐曲详细介绍了每件乐器的音色特点和所描写的内容。这种分辨乐器的练习要进行很多次,需要大量视听作品的。
了解乐曲的音乐表现内容。
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是有一定的创作思路的,有些作品会具有明确的情节发展过程。这项练习个人是很难进行学习的,必须有优秀的教师来讲解。教师的讲解就像是一个翻译,将音乐中表现的内容,一边对比乐器、对比乐句,一边讲解。这种方式可以最快的实现欣赏音乐的目的。
分辨演奏者个人的演奏水平。
通过对音色、技术、音乐表现等方面的对比,听辨演奏者的个人演奏能力,由于演奏者的个人性格和审美因素,使其在演奏中会带有一定的个人特性,比如:男性的坚定;女性的柔和;快速乐句的清晰;慢板速度的稳定等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辨,不仅可以准确判断演奏者的性别、性格,甚至为人习惯等特点。还可以根据高音音色的松、紧;整体音色的统一;音乐表现的方式;技术能力等等对演奏者的水平进行鉴定,通过鉴定可以有选择的欣赏演奏水平较高的乐曲。
分辨指挥的风格特点。
这一点同分辨演奏者个人的演奏水平的方法相似,有些象足球运动员和足球教练的差别。指挥就象是足球教练,优秀的指挥可以较好的控制和统一乐队的整体风格,使全体演奏员可以演奏出和谐的效果。当然指挥的个人特点和缺陷也会在音乐中有所表现。性格随和的指挥在乐曲处理时经常出现旋律不够清晰的现象;性格坚定的指挥对柔美的处理就容易不到位;还有指挥个人的处理思路和风格等,一般这种分辨是需要通过听辨同一乐曲的不同指挥、乐队、版本来比较和分辨的。
我这个文章从网上转的,出处我也忘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写给想听古典音乐的朋友们!要想进入古典音乐殿堂的朋友你们好,我以过来人的身份为了帮助你们入门,想对你们谈谈感想和提一些建议,使你们能尽快的翱游在古典音乐的殿堂,给你们带来无尽的欢乐。
对于你们而言首先应知道一些西方古典音乐的起源和它门的演变过程,知道一些每个时期的主要音乐家[包括他们的生平,简介,年代和背景以及他们的命运]及代表作品和作品的风格。这些也是应该了解的。 要想入古典音乐之门,首先培养听古典音乐的兴趣,只要有了兴趣就像小孩学会了走路剩下的就可以靠自己了!
下一步谈一谈怎样开始聆听,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及修养,由简到繁,乐队编制由小到大徐徐渐进的原则,先从简洁明快优美动听,比较容易接受的使人感觉非常亲近的音乐风格的曲目来聆听。由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修养不同,对音乐的感悟和接受能力不同,音乐又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在听音乐时,应根据自己喜欢的音乐风格应该有个侧重{是喜欢大作品,交响乐或管弦乐,协奏曲,序曲等,还是室内乐,器乐独奏或歌剧等}。在这一点上应该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有了这个出发点就比较容易入门了。对于有些文化层次较高又有一定的音乐修养的朋友,可以进度快一些,听的范围可以广一些。
发烧初友最关心的摸过于古典入门的曲目问题,但由于发烧初友的文化层次,生活经历,性格爱好的不同很难有一个统一和正确的答案。这也正是一些资深发烧友和专业人事最感头痛之事。所以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爱好来为初烧友抓方拿药。在不知您的底细的情况下为您盲目的建议不免有些偏颇和不够全面,但在这种情况下也只好这样为之了!
直截了当的说听古典音乐我首推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因它被一些音乐爱好者称为是古典音乐中,最通俗,最优美,最平易近人,最能打动人,最好听的古典音乐。他们的音乐题材丰富,手法变换多端演奏基本是大作品形式(序曲,圆舞曲,进行曲,波尔卡等),通俗易懂,旋律优美,高雅华丽,气势磅礴美不胜收。被认为是离古典音乐殿堂最近的门。一首蓝色多恼河使多少人魂迁梦绕,一首拉德斯基进行曲又使多少人荡气回肠。不听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不叫古典音乐爱好者。君不见每年一次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维
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奏的曲目,基本上全是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它让世界上多少音乐爱好者为之倾倒,培养了不知多少的古典音乐爱好者。所以听施族音乐可以迅速提高你对古典音乐的鉴赏水平和能力。可见施族音乐在古典音乐中的地位是无人能憾的。
推荐: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及历年的新年音乐会专集。另外:TELARC公司出的两盘施族的音乐应该拥有,此碟发烧友必备之物,即可考机又可欣赏一举两得,他的演奏近乎通俗,音响性及好,是通俗音乐乐友转向古典音乐的桥梁。还有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在专门的音像店比比皆是,可根据乐队和曲目不难挑选。
再说一下其它必听的入门曲目。当首推早期巴洛克时期古典音乐的鼻祖,代表人物巴赫的作品为切入口,{因为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已经是古典音乐发展得比较成熟的时期,其中曲目繁多,风格多样,美不胜收。他门的音乐古朴典雅,亲切自然,节奏流畅,旋律优美,清澈透明委婉动听的特点,在古典音乐中独树一帜,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财富。此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亨德尔,维瓦尔地等}。巴赫的作品如果可能的话各种作品都可以听,如果选精品的话,有:小提琴协奏曲,双小提协奏曲,勃兰登堡协奏曲,赋格的
艺术,平均率钢琴,管玄乐组曲等。其中最有名的是渤兰登堡协奏曲,此曲被人类送入太空用做与外星人联系,由此不难看出巴赫的音乐在古典音乐中的地位。亨德尔的水上音乐和烟火音乐,也是可听的华丽的宫廷音乐,非常美。维瓦尔第以协奏曲文明于世,曾写了三百多首协奏曲。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总结和创造了协奏曲三个乐章,{快慢快}的作曲的形试,为后人奠定了基础!其代表作“四季”是最侩炙人口的小提琴协奏曲,版本多达一百多种至今百演不衰世人所爱!巴洛克的音乐日久长听真可反朴归真,净化心灵之用。
下面在介绍一下入门的古典乐派,浪漫乐派和民族乐派的作品。{现代乐派暂不考虑}。古典乐派这个时期的音乐家可以说名气最大,代表人物有:海顿(交响乐之父),乐神莫扎特,乐圣贝多芬,巨人勃拉母斯等。这时期的音乐作品最有名气,已达到了古典音乐的颠峰,海顿写了一百零四首交响曲,数量无人能及并规范了交响曲四个乐章的格式。喜欢听交响乐的朋友入门的话,第90—104首为必听曲目,原汁原味的带巴洛克风格的早期古典交响曲。清新自然,节奏明快,富于旋律,听着清爽舒服。另外他的协奏曲
写的也不错。
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更不必多说了,都是精品。但作为入门的话可能莫扎特的作品更多一些,尽管我认为贝多芬的作品更具有感染力。莫扎特的作品首先旋律真是太优美了,始终洋溢着一种青春的活力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你,让你忘去痛苦和烦恼,时刻冲刷着你心灵的污垢,他给世人带来得何只是欢乐。难怪莫扎特说,我的音乐不止是让人听着快乐,而应该使人高尚。斗胆推荐: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交响曲(可从后往前听),旋乐小夜曲,喜游曲,小提奏鸣曲及所有 协奏曲,序曲集,安魂曲等。
提起贝多芬,他的作品太好但太凝重,并赋予思想和哲理不太容易接受,一旦产生了共鸣,你会忘掉一切徜徉在他的音乐世界里不能自拔。除了贝多芬还有谁呢?他的入门作品不是很多不敢盲目推荐,但不能不听的作品有,钢琴奏鸣曲,8,14,23。小提奏鸣曲“春天”,“克鲁采“,小提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第三第五交响曲{世界上最著名的交响曲},序曲集。还有----慢慢来吧!
勃拉母斯是最后一位古典乐派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含蓄内敛,气度非凡我很喜欢他的作品,但入门的曲子不多,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是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他的交响乐第2第4很好听,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最好听。
浪漫乐派和民族乐派时期的作品,浩如烟海,异彩纷呈,代表人物:瓦格那,李斯特,伯撩兹,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德沃夏克,比才,柴可夫斯基,肖邦,斯美塔那,布鲁克那等。其代表作:瓦格那的歌剧序曲,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塔索”,匈牙利狂想曲第2号,伯辽兹幻想交响曲,舒伯特小夜曲,瞬间音乐,第八交响曲。 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仲夏夜之梦。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是精品非常美易多听。比才的卡们不用说也应该听,这也是常听曲目,BMG的不错。
柴可夫斯基在我的心目中就象神圣的乐仙,曲子不但优美而且气度非凡,高贵典雅,他的作品中包含了所有美的因素富裕浪漫,那磨完美,令人魂不收舍,流连往返。在我心中能跟贝多芬相提并论的莫过老柴了。他的作品三首芭蕾舞曲,钢琴曲“四季” {其中六月最迷人},1812序曲,交响曲4,5,6。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是再有名不过的了{先收集着以后在听也来得及}。
肖邦的夜曲是非常优美的晚上听好似活神仙。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真是太有名了,他的第2 乐章“沃尔塔瓦河”是最出色的。布鲁克那是写交响曲著称,他和贝多芬,勃拉姆斯号称三B,在交响乐坛上非常有影响,第四第八一定要听但到此为止,有人说他把一部交响曲写了九遍(玩笑而已)。
如果您已经把以上部分作品反复的听过了,那无疑您已经是入门烧友了!入门的关键是多听自己喜欢的作品和作曲形式.如喜欢听交响乐,管旋乐等大作品的话,应该先听序曲。因交响曲是由序曲演变而来得,它一般一个乐章而且是奏鸣曲式,好似交响乐的第一乐章,有很多的序曲和交响诗都非常的出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气势非凡多听的话对于您理解和欣赏大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推荐您:贝多芬,莫扎特,罗西尼,苏佩,瓦格那,威尔第,伯了子等的序曲全集都可收藏非常值。
说说小品,其不可不听但不能久听,小品是小菜吃的再多也不会饱。日久还会影响吃大餐的时间。喜欢旋乐的朋友可听一些帕格尼尼,萨拉萨地,克来斯乐的小提琴曲集,罗西尼的奏鸣曲,穆特的卡们,都不错。钢琴可欣赏,肖邦的夜曲等作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8,14,21。拿索斯的“我的钢琴日记“也不错。
我爱大作品,在我的收藏中百分之九十是大作品,听音时间也是这个比例,我对室内乐不是很喜欢,因此涉猎较少,给您提的建议中,其它类作品提的较少,请您原谅!可能由于是运动员出身,性格比较大气,再有交响曲等大作品中思想性,艺术性和哲理性是非常深刻的,没有一定的理解力是不容易听下去的。听大作品说不容易理解难就难在这上了,这也是我酷爱大作品的原因。所以几乎所有交响乐大师的交响全集基本收齐,有很多全集有数个版本,再有管旋乐,协奏曲,序曲,交响诗,交响组曲也都是如此,已经收齐了不少了,目前的任务是继续收齐,一网打尽不能放过。
再提醒各位朋友一句,入门古典音乐别无它路,就是多多聆听,用心去感悟,这是什么也不能代替的!!祝各位烧友在欣赏古典音乐的道路上一帆风顺!!!以上是我一人之见,一点经验,一点遇见,不能称为指导,但愿对初烧友有一点启发和借鉴我心足以!!!
如果一定要用简单的语言说明那些富于创造性的音乐家创作的基本意图的话,我会说,作曲家作曲是为了表达,交流及用永久的形式记录下某些思想,情感和现实状况。这些思想和情感是作曲家在与他所生活的社会的接触中逐渐形成的。他用他那个时代的音乐语言表达这些思想(是音乐思想,不可混同于文学思想)。由此而产生的艺术作品应以一种以前的艺术表现形式所没有的直截了当的感染力传达给与艺术家同时代的男男女女。
我对肖邦和莫扎特音乐的热爱并不亚于任何人,但这对我坐下来写自己的东西并无帮助,因为他们经历过的社会并非我所处的社会,他们的语言亦非我的语言。他们的音乐创作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在他们那个时代还是在今天同样都是令人信服的。然而运用同样的原则,可能而且确实产生了迥然不同的结果,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未入门的音乐爱好者如果仍坚持希望听到与过去时代的名作一样的音乐,并感到只能从中获得乐趣,他就仍会感到当代音乐有些特别。接触一部具有严肃命题的现代音乐作品,必须首先领会作曲家的创作意图,然后应准备听到对于音乐诸要素--和声、旋律,音色、结构等--不同以往习惯的处理手法。
欲阐明新音乐的某些特别之处,最好的办法也许是尽力回答下面几个人们最常问到的问题:为什么新音乐一定要那么不谐和?
要对这个颇为麻烦的问题做出令人满意的答复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音乐里的不谐和音纯粹是相对的东西。在你听来不和谐的东西,在我听来却可能相当悦耳。西方音乐的全部历史表明:我们的听觉能力日趋增长,以前听来极不谐和的和弦,现在听来却感觉悦耳宜人。那些蒙特威尔第和瓦格纳时代被视为罕见古怪的和声,被后来几代的普通音乐爱好者视为通用的手法。我们的时代加速了这一历史的进程。因为,如今任何和弦,无论它不谐和到何种程度,只要作曲家认为它的音响是“对头的”(指表达感情而言),并能与整部作品糅合在一起,就被视为是可用的。如果你发觉自己对过于不和谐的作品难以接受,这可能表明你的听觉尚不足以适应当代音乐语汇,而需要更多的训练--即多听。研读一段不谐和的和弦未必会使其听来悦耳,但反复听必能如愿。笔者饶有兴味地注意到,比波普--爵士乐的最新流派,正一直将愈来愈多的不谐和的和声结构加到流行音乐中去,因而引起了听众的抵制,这一情况与严肃作曲家在其领域里的遭遇相仿佛。
新音乐作曲家是否真的不重视旋律? 不,绝对不是这样。当今大部分音乐作品是注重旋律的。但不要忘记,旋律设计的概念已有变化。此外,讨论这一问题,不容易取得一个共同的基点,因为普通人脑子里的旋律概念是相当狭窄的。其实,旋律并不仅仅限于那些人们可以哼唱的曲调,可能要复杂得多,深奥得多,或拐弯抹角,支离破碎得多。在器乐曲创作中,旋律可能会远远超出人声的音区。你必须扩展自己对旋律的概念,才能跟上作曲家的思路。
现代旋律使人感到困难的部分原因在于和声。许多听众陷入陌生的和声的迷网之中,以至永远无暇辨听正在演奏着的曲调。由于具有严肃意图的音乐作品大都采用同时奏出的独立旋律,因此,即使是传统旋律听起来也需全神贯注,因为它是复调织体。所以,同样的体裁,如果旋律深奥些,则需要更加用心地听(有些作曲家--不只是当代的作曲家--往往在这方面做得有些过分,忘记了人的听觉的吸收能力是受到一定限制的)。总之,我是说,旋律确实存在,只是它不是人们可以立即听出来的那种类型。
说当代音乐缺乏情绪和感情,理性的巧妙构思多于浪漫色彩,对吗? 这一错误的见解,根深蒂固,不是简短的一段文字能够讨论清楚的。如果您听了一部当代作曲家的作品,感觉它冷漠且过于理性,那是由于您应用了一种不适用的比较标准。音乐爱好者大都意识不到自己受到浪漫手法的影响到何种程度。我们的听众习惯于把十九世纪音乐的浪漫主义看成是一切音乐,因为它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一种富有表情的音乐;可是,人们总是忘记,早在浪漫主义盛行前的几百年中就出现了许多伟大的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