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西周。
西周(前1046—前771),周是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始祖名弃,善种植,尧舜时被封为“后稷”,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及杨陵区一带)。
公刘时由邰迁到邠(今彬县、旬邑县之间),到古公亶父时迁到岐山之阳的“周原”(今扶风县与岐山县交界处)。周人在这里兴建城邑、疆理田地、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商代晚期已为渭水中游的强盛诸侯国。
姬昌(文王)迁都丰(今西安市长安区马王村一带)。姬昌死,其子姬发(武王)即位,在沣河的东岸营建镐京(今沣东新区斗门镇一带)并修文王绪业。
公元前1046年,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扩展资料
西周主要诸侯国
1、宋国---子姓,公爵。系商王帝乙之长庶子,曰微子启。封国地为今河南东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中心为河南商丘。
2、虞国---姬姓,公爵。系周太王次子仲雍之后虞仲。由于其兄周章已经为吴君,别封其为虞。封国地为今河东太阳县。
3、虢国---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之弟。封国地为今陕县东南之虢城。
4、陈国---妫姓,侯爵。妫姓,系颛顼后裔,传至子孙帝舜娶帝尧二女娥皇,女英,女英生子商均。商均后代虞奄父为周的陶正,其子满娶周武王长女太姬,太姬生陈申公,陈相公。陈系武王元女太姬之后。封国地为今陈县。
5、杞国---姒姓,侯爵后降为伯爵。系夏禹王之后。封国地为今开封府雍丘县。
6、齐国---姜姓吕氏,侯爵。系周功臣,曰吕尚,死后谥号为太公(俗称姜太公)。封国地为今山东淄博。
7、纪国---姜姓,侯爵。系太公次子。封国地为今寿光市。
8、鲁国---姬姓,侯爵。系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功,乃封周公旦于曲阜,以辅周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周
是西周时期。
西周(前1046—前771),周是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始祖名弃,善种植,尧舜时被封为“后稷”,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及杨陵区一带)。
公刘时由邰迁到邠(今彬县、旬邑县之间),到古公亶父时迁到岐山之阳的“周原”(今扶风县与岐山县交界处)。
姬昌死,其子姬发(武王)即位,在沣河的东岸营建镐京(今沣东新区斗门镇一带)并修文王绪业,公元前1046年,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了。
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国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洛阳),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
“西周”除了朝代名,还是东周时期的国家名称,即西周侯国(前367——前256),是战国末年周王室分裂的产物。
在《战国策》当中有“东周与西周争”“昌他灭西周”等记载,显然战国时代出现的“西周”并不是那个灭亡于公元前771年的西周王朝。而是西周国。公元前367年周王室内乱,京畿之内分出东周、西周二侯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周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称东周,所以称这一时期的周朝为西周。西周共传12王,历时275年。
是宋朝,确切的说是北宋宋真宗赵恒,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998-1022在位)。年号 咸平(998年—1003年)是宋真宗的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6年。
纪年
咸平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公元 998年 999年 1000年 1001年 1002年 1003年
干支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出生
咸平二年——包拯,北宋官员。
咸平三年——余靖(1064年逝世),宋仁宗时期的谏议大夫。
咸平四年——尹洙(1047年逝世) 宋朝政治人物。
咸平五年——梅尧臣,北宋诗人(1060年去世)
逝世
咸平三年——呼延赞,北宋军事将领。
咸平四年——王禹偁,北宋文学家
春秋时期 (前770年—前476年)或称春秋时代,简称春秋。其时天子衰弱,政由五伯。五伯者,齐桓、晋文、宋襄、楚庄、吴夫差也。郑庄、秦穆、越勾践皆小伯。
中国的主要朝代都有哪几个朝代?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说,前770年~前403年),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商朝。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 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
商朝的势力范围大大超过了夏朝。商朝疆域,北到辽宁,南到湖北,西到陕西,东到海滨。 除了包括夏所属长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苏,陕西的一部分,还可能包括陕西江苏的剩余土地,辽宁,甘肃,湖南,浙江,四川的一部分。
扩展资料:
商朝时期的历史大事:
1、九世之乱
九世之乱是商朝自商王仲丁后,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又屡次迁都,使王朝中衰、诸侯离叛的事件。
商朝的王位继承制为“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相结合的继承制度,这两种制度的混用,造成王位继承处于混乱状态。
这一动乱历经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故名“九世之乱”。九世之乱延续近百年,直到盘庚迁殷后才最终结束。
九世之乱使商朝“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相结合的王位继承制度遭到破坏,商朝统治力量遭到严重削弱,无力再顾及四方诸侯、方国,诸侯不再向商朝朝见纳贡。
西北方少数民族如土方、鬼方、羌方等趁机发展实力,日益威胁着商朝的统治。 混乱使商朝贵族内部矛盾更为激化,王室贵族或倨傲放肆、或淫逸奢侈,离心力日增。
九世之乱使国家衰落,诸侯莫朝。 同时此时期是商代由二里岗时期向殷墟期过渡的重要时期。
2、盘庚迁殷
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后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今殷墟遗址。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
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有的人说应当父死子继,有的人说应当兄终弟及。
叔侄之间、兄弟之间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
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朝的都城就永久地固定在殷城,盘庚在殷整顿商朝的政治,商朝在这时政治上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和文化因此有了更大的发展。
之后,又经过武丁时代的繁荣发展,到了殷代中后期,这里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都城之一。
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到了近代,人们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证明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就叫它是“殷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盘庚迁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