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爱丽丝》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其钢琴小品。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是,他一直盼望着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侣。因此,这类事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流传。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的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致特蕾泽》的小曲赠给她。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整理者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致特蕾泽》的原名,而称之为《致爱丽丝》了。
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首。但在他生前未发表,乐谱发现于1867年。这首乐曲可能是作者四十岁时(1810年)为他的学生,名叫伊丽莎白·罗克尔的女高音歌唱家所作。此曲形象单纯技巧浅显,显然是为了适合于初学者的弹奏程度(现为钢琴五级曲目)。发表以后,不胫而走,几乎成为初学者必弹的曲目之一。
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环绕基本主题,有两个对比性的插段,其一是带有莫扎特风格的明朗、欢乐情绪的音调,在F大调上呈现;其二则建立在低声部的6音持续音上,色彩暗淡,节奏强烈,表现了孩子气的烦恼情绪。但这两个插段都比较短小,通过一连串的快速音型很快又引回到开始时那个朴素的旋律,从而构成一个表现美丽、单纯而活泼的少女性格的音乐形象。
伊丽莎白·罗克尔是德国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奥古斯特·罗克尔的妹妹。1807年,14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来到维也纳,很快就被贝多芬所接纳,成为他身边数不多的朋友之一。伊丽莎白后来嫁给了贝多芬的朋友。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乐曲时,两人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显然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那段时间里,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叫爱丽丝或伊丽莎白的其他女子,爱丽丝是伊丽莎白的昵称。可以确认的是,贝多芬十分喜欢她。
《献给爱丽丝》基于一个纯朴而亲切的主题 这个主题把特蕾泽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绘。它在这支曲子里先后出现了十六次,因此,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向特蕾泽诉说。后半部分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和弦,犹如二人亲切地交谈。
《献给爱丽丝》全曲由五段组成。A段用的是A小调,显得温柔而亲切。然后,转到C大调,它是A小调的关系大调,情调顿时明朗起来。
这个曲调,感情更加明朗。经过一连串快速音的过渡,又回到A段。
C段多用和弦,气氛有了转换。情绪显得严肃而稳重,好似作者在沉思。接下去,出现了一个由三连音组成的乐句。表现热烈的情感。经过一段下行半音阶的过渡,又把乐曲引回到A段
乐曲在非常优美和温柔的气氛中结束。
体现美丽、单纯而活泼的少女性格的音乐形象。
钢琴曲《致爱丽丝》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810年所作。作者将这首精致的钢琴小品献给伊丽莎白·罗克尔。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一开始出现的主题纯朴亲切,刻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这一主题先后重复三次,中间有两个对比性的插部。第一插部建立在新的调性上,色调明朗,表现了欢乐的情绪;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衬托下,色彩暗淡,节奏性强,音乐显得严肃而坚定。一连串上行的三连音及随后流畅活泼的半音阶下行音调,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的第三次再现。乐曲在欢乐明快的气氛中结束。
致爱丽丝
演唱:吉米
歌词:(如下)
车开了
同行的没有你
夜幕里
孤独伴我同行
穿过这最熟悉的城市
穿过记忆到现实
曾几何时寂寞时开始
梦醒了 该甘心放手了
却为何看不到你的快乐
如果分手是种解脱
我愿意为你唱这首歌曲
听着 听着 也许就会忘记了
凝固的记忆留给自己
带不走的是你
落幕的感情 若是天意
但至少还有过曾经
伤感的钢琴最后一次
为你上演这支曲
感动的旋律
打动不了这最后的结局
梦醒了 该甘心放手了
却为何看不到你的快乐
如果分手是种解脱
我愿意为你唱这首歌曲
凝固的记忆留给自己
带不走的是你
落幕的感情 若是天意
但至少还有过曾经
伤感的钢琴最后一次
为你上演这支曲
感动的旋律
打动不了这最后的结局
凝固的记忆留给自己
带不走的是你
落幕的感情 若是天意
但至少还有过曾经
伤感的钢琴最后一次
为你上演这支曲
感动的旋律
打动不了这最后的结局
凝固的记忆留给自己
带不走的是你
落幕的感情 若是天意
但至少还有过曾经
伤感的钢琴最后一次
为你上演这支曲
感动的旋律
打动不了这最后的结局
一首跟古典相去甚远的歌,讲述爱情
曲名:给爱丽丝 (粤语)
歌手:陈奕迅 专辑:Special Thanks
作曲:陈辉扬/贝多芬 作词:林夕
给爱丽斯 但你却是爱美斯
华丽动人又理智 嫌我长得不标致
爱美斯 祝你愉快 找你的汤告鲁斯
你别怕 我会郁郁不得志
被你放得低 被你看不起
才有这么多心机 作个爱丽斯一起
别对她生气 别与她相比
才华多么高都不够买地
所以高攀不起你
给爱丽斯 但你却是爱美斯
戒指未能合你意 唯有勾一勾手指
爱美斯 但求下次
当你想想我拇指
你愿嫁我便记得讲我知
给爱丽斯 然后交给B或C
她正是我挂念你的拍子
爱丽斯喜欢什么信物
平贵都 无谓理
献上所有私己
她假如喜欢 将我一生人给她 气坏你
爱丽斯喜欢什么气味
何必妒忌 难道你
爱我这副心地
日后成大器 等你的汤告鲁斯厌倦你
我再专心讨好你
讨好你
是我的心机 若你看不起
被你偷听都等于对我爱丽斯不起
别对我生气 别怪我卑鄙
明明将这首歌给我爱人
抛到海都不给你
我再抛开她千里
《献给爱丽丝》
词.耕耕 曲.Benedison 编曲:Benedison
和声:所有人 后期:Benedison
司徒俊文:白色教堂 我还在歌唱
面向远方 又看见夕阳
许愿池旁 你还在游荡
我不忍想 你为何流浪
clown:热闹广场 你站在中央
我透过彩绘玻璃窗将你欣赏
你的发香 弥漫着忧伤
我只想安静的为你弹唱l
Benedison:街道上的小酒馆都不打烊
你又在哪个角落寻找希望
我给咖啡加了糖开始想象
要为你谱写爱情圣洁的乐章
xun:我将这首歌献给爱丽丝
用世上最轻最温柔的文字
把你带入只属于我们的城市
在最浪漫的地址
Jnel千千:我将这首歌送给爱丽丝
用世上最美最动听的方式
我爱上你这件事不需要解释
会被记载成历史
齐孟:银色雕像 是什么形状
寂寞眺望 鸽子在飞翔
华丽剧场 你还在彷徨
我不忍想 你为何流浪
大非:宁静的晚上 是谁在轻叹
我走在你窗棂外的那条小巷
你的脸庞 映照着月光
我只想守候在你的身旁
王涵:在秋收麦田的村庄有风铃在摇晃
而我弹出的琴声比它还悠扬
鸢尾花也开出了满园的芬芳
让我们共同聆听这纯爱的乐章
ck:我将这首歌写给爱丽丝
用世上最轻最温柔的文字
你就是我在今生遇见的天使
有我梦里的样子
小贱:我将这首歌送给爱丽丝
用世上最美最动听的方式
我在琴健上刻下我们的名字
演奏我们的故事
依依:我将这首歌写给爱丽丝
用世上最轻最温柔的文字
你就是我在今生遇见的天使
有我梦里的样子
星弟:我将这首歌送给爱丽丝
用世上最美最动听的方式
我在琴健上刻下我们的名字
演奏我们的故事
(毛毛Rap):白色教堂 你是我的新娘
此刻 你会为我 换上彩妆
从今以后 对你一生的陪伴
给你幸福会是我的方向
爱情把你交到我的手上
不会怀疑我会把你好好收藏
让这浪漫每天不停重复播放
爱的单纯不会只是理想
甜蜜脚步 有这金色沙滩
午后徘徊 在 两个人的游乐场
每天的夕阳 都会陪你一起看
你不开心送上你最爱的棒棒糖
两个人 出没你最爱的咖啡馆
时间见证 爱 的 幸福美满
和你一起走 人生最美的那一段
白色教堂 我是你的新郎
http://mp3.baidu.com/m?fr=bk&tn=baidump3&ct=134217728&lm=-1&word=%D6%C2%B0%AE%C0%F6%CB%BF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含义:贝多芬对温柔、美丽的女主不尽的亲切话语。
《献给爱丽丝》仅仅是贝多芬的一首钢琴小品,但是其中运用的和声手法仍然体现了贝多芬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作曲家的风格,不折不扣的体现了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方式。
叠部前后出现了三次,成为这首乐曲的基本主题,它纯朴而亲切,概括地描绘出女主人公温柔、美丽的形象,又仿佛贝多芬有不尽的亲切话语要对其诉说。两手交替的分解和弦演奏,犹如两人在亲密地交谈。
A部
插部一由脉脉的絮语变为愉悦的交谈,音乐流畅、欢快而华丽。第一个句子中右手轻巧地弹奏出装饰音和附点十六分音符,使旋律活跃起来,仿佛是少女明朗而欢快的语调;左手平稳而流畅地演奏分解和弦,温柔而亲切,仿佛是男主人翁不断地回应着恋人的絮语。
B部
第二个句子变得更加欢乐,右手是密集分解和弦的三十二分音符,仿佛是少女发出阵阵银铃般的笑声。
C部
随后是一个连接句,右手采用琶音连续上行,由慢渐快,低声部采用和弦推动音乐的发展,仿佛是少女欣然接受了他的表白。在最高音处,一连串的半音阶下行,充满华丽的色彩,表现出两人心心相印的幸福感受。
扩展资料
背后的故事
1808一1810年间,年近40岁的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ThereseMarfati)(有的翻译为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畅的情况下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
之后,这份乐谱就一直留在特雷莎那里,贝多芬没有自留底稿,因此,他去世后在其作品目录里都没有这首曲子。
直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在特雷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
1867年,诺尔在德国西南部的城市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把原名《致特蕾莎》错写成《致爱丽丝》。
从此,这首钢琴作品开始以《致爱丽丝》的名称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而原名《致特蕾莎》却被人们忘记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致爱丽丝(贝多芬在1810年所作钢琴小品)
贝多芬创作这个作品的灵感,是来自于一位名叫爱丽丝的女孩。她为了帮助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实现看见森林和大海的愿望,而四处求助别人。贝多芬为此非常感动,特地在圣诞夜为老人演奏了一段美妙的音乐,听着听着,音乐让老人看见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四周的海水,还有海鸥、森林、耀眼的阳光。”于是老人满意地合上了双眼,不再有孤独和悲怜。之后,贝多芬便将这个曲子献给善良的姑娘爱丽丝。
含义:贝多芬对温柔、美丽的女主不尽的亲切话语。
《献给爱丽丝》仅仅是贝多芬的一首钢琴小品,但是其中运用的和声手法仍然体现了贝多芬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作曲家的风格,不折不扣的体现了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方式。
叠部前后出现了三次,成为这首乐曲的基本主题,它纯朴而亲切,概括地描绘出女主人公温柔、美丽的形象,又仿佛贝多芬有不尽的亲切话语要对其诉说。两手交替的分解和弦演奏,犹如两人在亲密地交谈。
A部
插部一由脉脉的絮语变为愉悦的交谈,音乐流畅、欢快而华丽。第一个句子中右手轻巧地弹奏出装饰音和附点十六分音符,使旋律活跃起来,仿佛是少女明朗而欢快的语调;左手平稳而流畅地演奏分解和弦,温柔而亲切,仿佛是男主人翁不断地回应着恋人的絮语。
B部
第二个句子变得更加欢乐,右手是密集分解和弦的三十二分音符,仿佛是少女发出阵阵银铃般的笑声。
C部
随后是一个连接句,右手采用琶音连续上行,由慢渐快,低声部采用和弦推动音乐的发展,仿佛是少女欣然接受了他的表白。在最高音处,一连串的半音阶下行,充满华丽的色彩,表现出两人心心相印的幸福感受。
扩展资料
背后的故事
1808一1810年间,年近40岁的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ThereseMarfati)(有的翻译为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畅的情况下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
之后,这份乐谱就一直留在特雷莎那里,贝多芬没有自留底稿,因此,他去世后在其作品目录里都没有这首曲子。
直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在特雷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
1867年,诺尔在德国西南部的城市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把原名《致特蕾莎》错写成《致爱丽丝》。
从此,这首钢琴作品开始以《致爱丽丝》的名称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而原名《致特蕾莎》却被人们忘记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致爱丽丝(贝多芬在1810年所作钢琴小品)
在1808一1810年间,年近40岁的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有的翻译为特蕾莎·玛尔法蒂 )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畅的情况下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为了纪念”的字样。
之后,这份乐谱就一直留在特雷莎那里,贝多芬没有自留底稿,因此,他去世后在其作品目录里都没有这首曲子。直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在特雷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
1867年,诺尔在德国西南部的城市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把原名《致特蕾莎》错写成《致爱丽丝》。从此,这首钢琴作品开始以《致爱丽丝》的名称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而原名《致特蕾莎》却被人们忘记了。
扩展资料:
人们喜欢把《献给爱丽丝》称为“微不足道的音乐”。但这种微不足道凝聚了贝多芬强烈的体现个人风格的创作理念,体现了他独具一格的创作思维。乐曲还有其它种种独具匠心之初,无一不显示了贝多芬创作中一贯的严谨精神。
所以尽管《献给爱丽丝》只是一首演奏时间只有3分多钟的小品之作,但也可以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一个浓缩体,同样渗透了他的精神表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致爱丽丝
1.主流版本
在1808一1810年间,年近40岁的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Therese Marfati)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畅的情况下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为了纪念”的字样。
之后,这份乐谱就一直留在特雷莎那里,贝多芬没有自留底稿,因此,他去世后在其作品目录里都没有这首曲子。
直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在特雷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
1867年,诺尔在德国西南部的城市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把原名《致特蕾莎》错写成《致爱丽丝》。
从此,这首钢琴作品开始以《致爱丽丝》的名称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而原名《致特蕾莎》却被人们忘记了。
2.其他版本
贝多芬创作这个作品的灵感,是来自于一位名叫爱丽丝的女孩。
她为了帮助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实现看见森林和大海的愿望,而四处求助别人。
贝多芬为此非常感动,特地在圣诞夜为老人演奏了一段美妙的音乐,听着听着,音乐让老人看见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四周的海水,还有海鸥、森林、耀眼的阳光。”
于是老人满意地合上了双眼,不再有孤独和悲怜。
之后,贝多芬便将这个曲子献给善良的姑娘爱丽丝。
扩展资料:
人们喜欢把《献给爱丽丝》称为“微不足道的音乐”。
但这种微不足道凝聚了贝多芬强烈的体现个人风格的创作理念,体现了他独具一格的创作思维。乐曲还有其它种种的独具匠心之处,无一不显示了贝多芬创作中一贯的严谨精神。
所以尽管《献给爱丽丝》只是一首演奏时间只有3分多钟的小品之作,但也可以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一个浓缩体,同样渗透了他的精神表达。
《献给爱丽丝》仅仅是贝多芬的一首钢琴小品,但是其中运用的和声手法仍然体现了贝多芬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作曲家的风格,不折不扣体现了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方式,对后世仍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致爱丽丝
《致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是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 该作品在1867年被后人所发现,后收录在《贝多芬作品全集》第25卷的补遗部分59号。
该作品采用回旋曲式写成,结构是ABACA。其中A部为回旋曲的主部(叠部),共出现了3次;B部和C部为与A部起强烈对比的两个插部。
扩展资料:
主流版本:
在1808一1810年间,年近40岁的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 [3] (Therese Marfati)(有的翻译为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畅的情况下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为了纪念”的字样。
之后,这份乐谱就一直留在特雷莎那里,贝多芬没有自留底稿,因此,他去世后在其作品目录里都没有这首曲子。直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在特雷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
1867年,诺尔在德国西南部的城市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把原名《致特蕾莎》错写成《致爱丽丝》。从此,这首钢琴作品开始以《致爱丽丝》的名称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而原名《致特蕾莎》却被人们忘记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致爱丽丝
是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
《致爱丽丝》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 该作品在1867年被后人所发现,后收录在《贝多芬作品全集》第25卷的补遗部分59号。
该作品采用回旋曲式写成,结构是ABACA。其中A部为回旋曲的主部(叠部),共出现了3次;B部和C部为与A部起强烈对比的两个插部。
扩展资料:
创作过程
在1808一1810年间,年近40岁的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 (Therese Marfati)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
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畅的情况下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 》的小曲赠给她,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为了纪念”的字样。
直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在特雷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1867年,诺尔在德国西南部的城市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把原名《致特蕾莎》错写成《致爱丽丝》。
贝多芬创作这个作品的灵感,是来自于一位名叫爱丽丝的女孩。她为了帮助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实现看见森林和大海的愿望,而四处求助别人。
贝多芬为此非常感动,特地在圣诞夜为老人演奏了一段美妙的音乐,听着听着,音乐让老人看见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四周的海水,还有海鸥、森林、耀眼的阳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致爱丽丝
简谱:
扩展资料
《致爱丽丝》A部分有三小乐句,共22小节(不计原样再现的两次),B部分分为两个小乐句,共15小节,而C也可分为两个小乐句,共22小节。全曲不计反复部分共103小节。
叠部前后出现了三次,是全曲的基本主题,总共有二十二小节(不计反复),内部结构呈现出再现单三部曲式的特征,呈示部分有八小节,由两个四小节的平行乐句构成。a句运用了a小调,为先上行,后下行的旋律进行,力度也开始由弱转为中强,体现出明显的对比色彩。
叠部前后出现了三次,成为这首乐曲的基本主题,它纯朴而亲切,概括地描绘出女主人公温柔、美丽的形象,又仿佛贝多芬有不尽的亲切话语要对其诉说。两手交替的分解和弦演奏,犹如两人在亲密地交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致爱丽丝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在1808一1810年间,年近40岁的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 ,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畅的情况下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
直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在特雷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1867年,诺尔在德国西南部的城市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把原名《致特蕾莎》错写成《致爱丽丝》。从此,这首钢琴作品开始以《致爱丽丝》的名称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扩展资料
此曲采用回旋曲式写成,结构是ABACA的形式。A为整首小品的叠部,B、C两部分则为两个插部。A部分有三小乐句,共22小节(不计原样再现的两次),B部分分为两个小乐句,共15小节,而C也可分为两个小乐句,共22小节。全曲不计反复部分共103小节。
《献给爱丽丝》是贝多芬的一首钢琴小品,但是其中运用的和声手法仍然体现了贝多芬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作曲家的风格,不折不扣的体现了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方式,对后世仍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致爱丽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