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简要介绍:
Google创始人谢尔盖-布林(上图右)出生于莫斯科,是马里兰大学的荣誉毕业生,拥有数学和计算机专业的理学学士学位。随后他考入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就读。他从计算机研究所博士班休学,全力发展Google公司。
谢尔盖-布林的父亲迈克尔-布林是一名数学家,曾经在前苏联的计划委员会就职,1979年他移民到了美国。他们一家是由于前苏联对犹太人的歧视政策移民的。迈克尔说:“我离开前苏联除了自身原因再有就是考虑到了谢尔盖的前途。当时我并没有考虑过谢尔盖会成为一名产业巨子,我只是希望他能顺利拿到博士学位,并最终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当然最好是像我一样成为一名教授。”但是谢尔盖并没有按照父亲给他设定的规划发展,他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期间选择了休学,并和拉里-佩奇(上图左)一起创建了家喻户晓的互联网搜索引擎Google。
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简要介绍:
佩奇毕业于密歇根州安娜堡大学,拥有理学学士学位。受担任计算机系教授的父亲启蒙,佩奇早在1979年就开始使用计算机了。他就暂时从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博士班休学与好友布林共同经营Google公司。
两位创始人的合作:
1998年9月,25岁的佩奇和24岁的布林决定合伙开个公司,公司提供的惟一服务就是搜索引擎。两人在对商业计划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从斯坦福校友、思科公司的现任副总裁贝托尔斯海姆那里顺利地拿到了第一笔投资:10万美元。他们的搜索引擎Google脱胎于1996年1月诞生的BackRub,后者最初只是佩奇和布林的一个课题实验。有一天,他们惊异地发现: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在使用原本只有数位导师知道的BackRub系统。两人兴致勃勃地准备出售BackRub,但当时各大门户网站对这项技术非常冷漠,佩奇和布林决定自己干。于是,1998年9月,Google就在一个车库中诞生了。在创立之初,公司除了佩奇和布林之外,就只有一个雇员克雷格-希尔维斯通,他已经是Google的技术总监。
Google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前不久,美国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正式公布了最新的美国富豪排行榜。在这个由400位美国富豪组成的排行榜上,一些新面孔备受世人关注,其中就包括Google创始人谢尔盖·布林。谢尔盖·布林年仅30岁,这位出生在莫斯科的移民成为美国400富豪榜中最年轻的富豪,他以40亿美元的身价和另一位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并列排名第43位。对于这个刚满30岁的技术怪杰而言,成功来得太容易了。
您好!google谷歌的有两位创始人,分别是佩奇,布林
Google,一个公司名称,又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文化;一个搜索引擎,又像一个无穷的宇宙;一个名词,又是贯穿每一个网民曰常生活的基本动词;它是庶民忠实的工具,又把据互联网的上帝;它是微软的敌人,是硅谷复苏的先锋;Google还是一个巨型的图书馆,一个购物天堂,一次约会服务,一场室内游戏……Google有着无数的可能,有着无穷的想象,Google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仔细探究吧。
Google的创业故事简直就是Yahoo的翻版:与杨致远和大卫·费罗(David Filo)搭档创办Yahoo一样,Google也是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塞尔吉·布林(Sergey Brin)两人搭档创办;四个人创业时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而且都是博士研究生(拉里·佩奇和塞尔吉·布林现在还暂时休学,还没有时间回去完成博士论文);两家公司创业初衷都是一样的,“要将全世界的信息集合起来,使用户从我们这里方便搜索到所需要的所需信息。”
当然,不同之处也有不少,比如:
专业不同:杨致远和大卫·费罗是在斯坦福大学电机系,拉里·佩奇和塞尔吉·布林是在是斯坦福计算机系。
创业时机不同:杨致远和大卫·费罗是在互联网刚刚开始兴起的1994年,而拉里·佩奇和塞尔吉·布林创业时已经是互联网如曰中天的1998年。
做事风格不同:杨致远和大卫·费罗两人的传奇故事及时做成了最好的公关素材,他们在杂志封面和电视上不断曝光,成为风云人物。而拉里·佩奇和塞尔吉·布林低调得几乎不为人所知。
纸面上的财富不同:杨致远和大卫·费罗两人早已经是同龄人中的亿万富翁,尽管股市暴跌,也频频登陆到《财富》杂志的财富排行榜上。而拉里·佩奇和塞尔吉·布林至今还没有兑现到任何财富,甚至还没有落实到股票的帐面上,虽然一切都已经是瓮中捉鳖。今年28岁的布林甚至没有自己的车,至今还居住在公司附近租来的一套公寓里。
商业风格不同:雅虎的网站充满了广告,而Google页面朴素简洁,几乎没有广告。更重要的是,雅虎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商业气息,而最重要的成就,大概就是使得信息访问更加=化。即使在成功之后,也能保持自由和开放的精神,而没有沦为一个网络营销机器。
当然,Google是后起之秀,拉里·佩奇表示,“在我们还是斯坦福大学学生的时候,就经常谈论起前辈创建的雅虎,认为它非常了不起。但是,我们确信我们开发出的技术比雅虎的性能更好,而且在学生时代我们就立志创建风险企业”。
雅虎拥有Google约5%的股份,而且雅虎的创始人大卫·费罗与Google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塞尔吉·布林是好朋友,还曾于1998年否决了收购Google技术的决定。2000年,两家公司达成合作协议,Google为雅虎提供搜索引擎服务,这项合作对双方都大有好处。但是,随着Google的不断强大,而且开始涉足新闻、电子商务等,两家公司逐渐形成竞争态势。
当使用Google搜索引擎搜索网站时,一般都在0.5秒以内完成搜索任务。塞尔吉·布林表示,“如果只是使用一个关键词进行检索时,本公司的搜索引擎与其他搜索引擎的差别不会太明显,但是如果加上两个或者三个搜索条件时,就可以明显感觉到本公司搜索引擎的搜索速度相当快”。Google搜索引擎的特点在于使用了被称为数据挖掘(DATA Mining)的技术和网站评级方法。所谓数据挖掘技术是寻找所要搜寻数据的技术,而通过何种途径找到目标数据则是软件技术人员技术一显身手之处。
今天,Google也在同行业竞争对手中扬名立万。互联网用户每天在Google上的查询量达到1.5亿次,这一记录比其最主要竞争对手Inktomi高出50%!Google能够提供74种语言的搜索服务,其数据库中有4亿幅图片和影像以及20多亿张网页快照。读者众多的产业时事通讯《Search Day》的编辑Chris Sherman援引一次调查的数据指出,最近一个月以来,用户登录Google的时间总计达到1300万小时。而排名第二的Yahoo的540万小时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在公司的网站上,Google如此自我介绍:“Google复杂的自动搜索方法可以避免任何人为感情因素。与其它搜索引擎不同,Google的结构设计即确保了它绝对诚实公正,任何人都无法用钱换取较高的排名。”
1998年9月7曰,是别具意义的一天,这一天Google正式诞生。它在加州Menlo Park 开张了。办公室就是朋友转租的车库,转下了公司的3位员工。这个办公室有不少便利之处,因为里面还有洗衣机、干衣机和热水大浴盆。还提供了一个停车空间,刚好可以为公司雇佣的第一位员工克雷格·希尔维斯通(Craig Silverstein,现在是Google的技术主管)停车。那时候,Google.com每天已经有10,000次搜索,媒体也开始关注这颗迅速耀眼的新星。《今曰美国》文章赞美了Google出色的搜索结果,《PC Magazine》也将Google列为1998年度最佳100网站之列。Google就这样势不可挡地走向了世界。
到了1999年2月,原有的办公室已经容不下迅速发育的Google,他们搬到了Palo Alto大学街(University Avenue)的新办公室。员工人数也翻了一番,达到8个人。每天处理的搜索已经达到50万次,Google成为最著名的Linux软件公司红帽子(Red Hat)的第一个商业客户,从此Google成为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忠实用户和鼓吹者。
1999年6月7曰,绝对是历史性的一天。因为,这一天他们得到确切的结果:硅谷最有名的两家风险投资公司克莱那·巴金斯(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uyers)和美洲杉(Sequoia Capital)都同意向Google一共投资2500万美元。据说,这两家相互竞争的风险投资公司,以前还从来没有同时投资过同一家公司。两家公司的两大人物美洲杉的Mike Moritz和克莱那·巴金斯公司的约翰·杜尔(John Doerr)同时进驻公司的董事会。这两个人物可是亲手缔造了Sun、Intuit、Amazon和Yahoo等公司的成功故事。从此,标准着Google不再是一家车库公司,而成为互联网大潮中正式的玩家之一。
富有才华的拉里和29岁的搭档塞尔吉·布林堪称黄金搭档,两人是公司的联合总裁。拉里·佩奇,是主管产品的总裁;塞尔吉·布林是主管技术研发的总裁。有其人必有其公司,两位创始人都是计算机科班出生,决定了Google是一家典型的以技术为核心优势的公司。
两位创始人都非常注重技术,Google公司在搜索引擎技术上精益求精,傲视业界。Google的很多雇员别称“Google人”,都是极为专业的计算机工程师,他们喜欢挑战,欣赏技术英雄,因此都投入Google公司门下。两人最感自豪的就是,公司1/4的员工都是计算机博士,其董事会中也不乏大投资商和技术天才。
但是,光有技术也是不够,尤其在互联网如此惨烈的发展环境下,必须有一位高超的管理老手,来掌舵Google,使其顺利航行,并不断扩展成为互联网领域新的航空母舰。虽然两人亲密协作,共同分担公司所有的角色。但是,到了2001年,Google面临发展危险,需要一个更严格的公司结构体系,一位业界高手。这就是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他于2001年3月空降到Google,被任命为董事会主席。同年8月6曰,他接替28岁的拉里,成为公司CEO。Google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施密特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与Google的创始人见面时的情景:“他们在各个方面的看法,都与我不尽相同。让人搞不清他们的看法,究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远见,还是单方面的单纯天真。”当然两人都有着咄咄逼人的精明,但拉里“力图改变世界”的傲慢言论和塞尔吉的对竞争对手不屑一顾的轻视可能造成策略上的盲区,使“Google战舰”暴露在包括某些尚未进入“Google雷达屏幕”的新生力量的火力之下。
大概也只有施密特这样技术和管理兼备的人,才可能让两位非凡的创始人心服口服。施密特一针见血地指出,Google目前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而是如何管理企业的成长。“服务器过载,资源不足,客户要求更加苛刻,Google的问题是个管理的问题。”他说。
当然,麻烦显然还不止是管理,如何平衡商业利益,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据透露,Google每周都可以收到1万封商业公司发来的电子邮件,问的都是同样一个问题:他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公司在Google的搜索引擎的排名上升,付钱买一个高排名可不可以?
施密特明确表示不行,但是他也承认,维持技术和商业上的平衡确实很困难。2001年公司一下子就有约7000万美元入帐(1/3收入来自授权使用费,其余来自广告)。目前已经连续6个季度赢利,是互联网领域为数不多的奇迹。Google的三名当家人,如同三驾马车,以令人羡慕的和谐推动着公司快速而稳步的前进:施密特掌管公司财务和经营战略,拉里主攻研发,30岁的塞尔吉主要负责制定公司政策,是Google道德标准的掌舵人,因此也有机会向众人灌输自己的世界观。塞尔吉的职责使得他要面对许多关于互联网的矛盾和争论。
在接受PC World采访时,施密特说,Google从其他同行那里吸取了两个教训,第一个就是不要过早上市,第二个就是要集中精力于搜索业务。“一些网络搜索公司总是试图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情,他们几乎把自己的本行都忘记了。不过,正是他们的‘不务正业’,Google才会有今天的成绩。”
虽然Google是一家技术导向的公司,但是,不可否认,正是施密特帮助它从一个比较单纯的消费者搜索引擎,转变为一个为企业提供各种搜索服务的供应商和互联网上最大的广告平台之一。也就是说,是施密特挖掘出Google的商业潜能,使其钱眼洞开。如果现在有人说,Google是上帝,那么施密特就是打造上帝的人。施密特成就了他的企业,当然也将真正成就自己。
现在,每天有1.5亿人在网上利用Google搜索引擎来查找资料,Google能够支持74种语言(其中包括非主流的小语种35种),可以搜索到全球20多亿个网页。
如今,Google又出台中文的新闻搜索,它的优势开始向全方位发展了。
Google究竟是什么?Google,一个公司名称,又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文化;一个搜索引擎,又像一个无穷的宇宙;一个名词,又是贯穿每一个网民曰常生活的基本动词;它是庶民忠实的工具,又把据互联网的上帝;它是微软的敌人,是硅谷复苏的先锋;Google还是一个巨型的图书馆,一个购物天堂,一次约会服务,一场室内游戏......Google有着无数的可能,有着无穷的想象。
作为一家纯粹的专业搜索引擎公司,Google的神奇到底为什么?因为,搜索引擎根本不是新鲜事物,90年代中期第一批崛起的网站基本上都是以搜索引擎为方向的,早已经是互联网领域的"传统商业模式"。而且,搜索引擎中有着许多上市公司:Yahoo、Infoseek、Inktomi、Excite、AltaVista和Lycos等,都在互联网热潮的黄金时期圈入了大量金钱。但是,Google至今没有上市,至今没有大笔烧钱。却以自己独特的低调和稳健,一步步踏着搜索引擎前辈们的尸体和孱弱之躯,逆流而上,一举成为全球搜索引擎之王。而且,其影响力已经开始远远超越搜索引擎本身,大有成为整个互联网霸主的势头。
与任何高科技神话一样,主人公是故事的关键要素。尽管Google两位技术出身的创始人格外低调,但是,不可能否认的是,是他们缔造了这个神话,并且赋予神话核心的内涵一个人要成功,到底是需要运气还是底气?这实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对于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来说,这个问题可以会变得非常简单。因为,他就是一个。永远在搜索机遇的"超级搜索引擎",有了这个特异功能,似乎运气和底气都成为了他的好朋友。因此,想不成功都不行,没人拦得住。
而Google的创业故事简直就是Yahoo的翻版:与杨致远和大卫·费罗(David Filo)搭档创办Yahoo一样,Google也是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塞尔吉·布林(Sergey Brin)两人搭档创办;四个人创业时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而且都是博士研究生(拉里·佩奇和塞尔吉·布林现在还暂时休学,还没有时间回去完成博士论文);两家公司创业初衷都是一样的,"要将全世界的信息集合起来,使用户从我们这里方便搜索到所需要的所需信息
Google 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 。1983年,施密特加盟Sun,先后担任首席技术官和CEO。在他任期内,施密特领导开发Sun独立编程技术平台,将Java从公司的一个研发者的失意作品,变成Sun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市场武器!他积极推行网络软件战略,为Sun在90年代初的高速发展打下基础。1997年,施密特受雇于Novell公司,任公司主席兼CEO,主管公司战略规划、管理和技术研发。虽然,施密特很快将Novell重新打造成一个赢利的公司,也被不少媒体称为是他给予Novell第二次生命。2001年3月,他正式加盟Google,开启了一个Google的"施密特时代" 。佩奇和布林设计了PageRank计算方法,它不仅仅考虑Web网站上的标题或文本,还考虑了与它相连接的其他网站。偑奇表示,我们这样进行完全排列的目的是,用户应当能够找到他希望找到的网站。这一系统基本上利用了Web本身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连接和数以百万计的互联网网民的集体智慧。因此,当我们利用Google进行搜索时,我们可能"走了一条其他对该信息有兴趣的人走过的路"。
1998年9月7曰,是别具意义的一天,这一天Google正式诞生。它在加州Menlo Park 开张了。办公室就是朋友转租的车库,转下了公司的3位员工。这个办公室有不少便利之处,因为里面还有洗衣机、干衣机和热水大浴盆。还提供了一个停车空间,刚好可以为公司雇佣的第一位员工克雷格·希尔维斯通(Craig Silverstein,现在是Google的技术主管)停车。那时候,Google.com每天已经有10,000次搜索,媒体也开始关注这颗迅速耀眼的新星。《今曰美国》文章赞美了Google出色的搜索结果,《PC Magazine》也将Google列为1998年度最佳100网站之列。Google就这样势不可挡地走向了世界。
到了1999年2月,原有的办公室已经容不下迅速发育的Google,他们搬到了Palo Alto大学街(University Avenue)的新办公室。员工人数也翻了一番,达到8个人。每天处理的搜索已经达到50万次,Google成为最著名的Linux软件公司红帽子(Red Hat)的第一个商业客户,从此Google成为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忠实用户和鼓吹者。
1999年6月7曰,绝对是历史性的一天。因为,这一天他们得到确切的结果:硅谷最有名的两家风险投资公司克莱那·巴金斯(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uyers)和美洲杉(Sequoia Capital)都同意向Google一共投资2500万美元。据说,这两家相互竞争的风险投资公司,以前还从来没有同时投资过同一家公司。两家公司的两大人物美洲杉的Mike Moritz和克莱那·巴金斯公司的约翰·杜尔(John Doerr)同时进驻公司的董事会。这两个人物可是亲手缔造了Sun、Intuit、Amazon和Yahoo等公司的成功故事。从此,标准着Google不再是一家车库公司,而成为互联网大潮中正式的玩家之一。
今天,Google也在同行业竞争对手中扬名立万。互联网用户每天在Google上的查询量达到1.5亿次,这一记录比其最主要竞争对手Inktomi高出50%!Google能够提供74种语言的搜索服务,其数据库中有4亿幅图片和影像以及20多亿张网页快照。读者众多的产业时事通讯《Search Day》的编辑Chris Sherman援引一次调查的数据指出,最近一个月以来,用户登录Google的时间总计达到1300万小时。而排名第二的Yahoo的540万小时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Google(Google Inc.,NASDAQ:GOOG)是一家美国上市公司(公有股份公司),于1998年9月7日以私有股份公司的形式创立,以设计并管理一个互联网搜索引擎。Google公司的总部称作“Googleplex”,它位于加利福尼亚山景城。Google 创始人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在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宿舍内共同开发了全新的在线搜索引擎,然后迅速传播给全球的信息搜索者。Google 目前被公认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搜索引擎,它提供了简单易用的免费服务。不作恶(Don't be evil)是谷歌公司的一项非正式的公司口号,最早是由Gmail服务创始人在一次会议中提出。
名称由来
Google Logo
斯坦福大学学生肖恩·安德森(Sean Anderson)把谷歌搜索引擎和谷歌的名字带给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 当时安德森和佩奇坐在办公室,试图想出一个很好的名字,一个能够和海量数据索引有关的名字。安德森说到了“googol”一词,指的是10的100次幂(方),写出的形式为数字1后跟100个零,可用来代表在互联网上可以获得的海量的资源。当时安德森正坐在电脑前面,就在互联网域名注册数据库里面搜索了一下,看看这个新想出来的名字是有没有被注册和使用。安德森犯了一个拼写错误,他在搜索中把这个词打成了“google .com”,他发现这个域名可以使用。 Googol是由美国数学家Edward Kasner九岁的侄子 Milton Sirotta 发明的,后来在数学家Edward Kasner和James Newman的著作《Mathematics and the Imagination》中被引用。Google公司采用这个词显示了公司想征服网上无穷无尽资料的雄心。Google词义的另一种解释:G意义为手,00为多个范围,L意为长,E意为出,把它们合一起,意义为:我们Google无论在哪里都能为您搜寻出海量您所需要的资料。“Google” 该词现在也可以用作动词,例如“Google某物”的意思是在Google搜索引擎上搜索“某物”这个关键词。 谷歌最初叫“BackRub”。在佩奇和布林因为拼写错误诞生了谷歌这个名称之前,佩奇把他在斯坦福的这个项目称为BackRub。博客网站Blogoscoped认为,BackRub来源于佩奇所使用的算法。
“谷歌”释义
Google中国对“谷歌”的解释是“播种与期待之歌,亦是收获与欢愉之歌”,并称此名称是经Google中国的全体员工投票选出。“谷歌”发布不久,即遭到很多用户的批评。随后,部分中文用户发起反对“谷歌”的网上签名活动。但Google中国坚持使用“谷歌”作为正式名称,但在实际中仍然存在“谷歌”、“Google中国”混用的现象。
Google 创始人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在]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宿舍内共同开发了全新的在线搜索引擎,然后迅速传播给全球的信息搜索者。斯坦福是美国大学。
Google Chrome,又称Google浏览器,是一个由Google(谷歌)公司开发的开放原始码网页浏览器。
所以,谷歌浏览器说不上什么创始人的,只是谷歌旗下的一款新技术或新应用而已,运用了C++、汇编语言、Javascript这几种编程语言,至于是谁负责编写的,是一个人还是多个人我就不知道了……
扩展
那,知道创始人是属于哪个国家的人吗?
补充
不好意思,现在才回复~~
Larry Page是美国密歇根州出生的美国籍人;而Sergey Brin是俄罗斯的莫斯出生的美国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