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彝族火把节,彝族火把节的风俗习惯

时间:2023-12-24 21:12:32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彝族火把节的风俗习惯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彝族人世代爱美,追求美,"选美"自古以来一直是彝族传统火把节中最重要和最具有特色的活动内容。它不同于当今世界集商业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选美"活动。已延续上千年的彝族传统民间"选美"活动要求十分严格,美丽的彝家姑娘盛装打扮,手持黄伞,围着草坪上的火堆缓缓舞步表演"朵乐荷",评委们都是村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

草坪上,进行着彝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斗牛----一声洪亮的牛角号响起,两头公牛怒目圆睁,相向而来,一声低吼,两对特意削尖的牛角猛然相撞。四周观众呐喊助威,牛得到刺激和鼓励,犟性大发,时而边疆猛攻,时而力敌相峙,时而血花飞溅,时而伺机反攻。胜利的牛头颈披红戴花,由主人牵着绕场一周,由此身价倍增,好不风光。

扩展资料:

佳节之前,各家都要准备食品;在节日里纵情欢聚,放歌畅饮。火把节期间,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间,将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间地角。远处望去,火龙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动人。最后青年男女会聚广场,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们围成一圈,唱歌跳舞,一片欢腾,彻夜不息。

火把节的主要活动在夜晚,人们或点燃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烧起篝火,兴行盛大的歌舞娱乐活动。节日期间,还有赛马、斗牛、射箭、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娱乐活动,并开设贸易集市。

参考资料:彝族火把节_百度百科

彝族的火把节什么习俗?

每家每户都准备食品。期间,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间,将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间地角。

最后青年男女会聚广场,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们围成一圈,唱歌跳舞,一片欢腾,彻夜不息。火把节的主要活动在夜晚,人们或点燃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烧起篝火,兴行盛大的歌舞娱乐活动。节日期间,还有赛马、斗牛、射箭、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娱乐活动,并开设贸易集市。

拓展资料

火把节,一些民族又称星回节,是云南少数民族(例如彝族、白族)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节期一般是农历的六月二十五,也有在六月二十四过节的。

传说在南诏时期,蒙舍诏皮逻阁想吞并其他五诏而密设松明楼于大理城西,然后以祭祀知名邀请五诏诏主赴宴。

邓赕诏皮逻登的妻子白洁夫人聪明绝顶,早就猜到皮逻阁的阴谋而劝阻丈夫不要赴宴。结果皮逻登执意不听,被烧死在松明楼,白洁夫人根据她给丈夫带的铁镯而辨认出皮逻登的尸体。

后来皮逻阁想霸占白洁夫人为妻,白洁夫人在为丈夫守孝一百天之后,跳入洱海自尽。当地民众为了纪念白洁夫人,把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定为火把节,流传至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有哪些习俗?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因此又称过大年。在民间传说中,六月二十四日是率领彝族与残暴天神恩体古孜战斗的英雄黑体拉巴与妻子妮璋阿芝双双遇难的日子。因此,彝族人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便要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燃起火把,走向田野,以祈求风调雨顺、来年丰收。人们载歌载舞,普天同庆抗灾的胜利,歌唱黑体拉巴的英勇和妮璋阿芝的聪明美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彝家一年一度的火把节。

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云南泸西县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扔进燃烧的火塘祈祷火神护佑平安。永仁县彝族在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称作开“火神会”,凉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

火把节的主要活动在夜晚,人们或点燃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烧起篝火,兴行盛大的歌舞娱乐活动。节日期间,还有赛马、斗牛、射箭、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娱乐活动,并开设贸易集市。

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第一天为“都载”,意为迎火。火把节第二天为“都格”,意为颂火、赞火。火把节的第三天,彝语叫“朵哈”或“都沙”,意思是送火。

其中“都格”是火把节的高潮。天刚亮,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带上煮熟的坨坨肉、荞馍,聚集在祭台圣火下,参加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组织赛马、摔跤、唱歌、选美、爬杆、射击、斗牛、斗羊、斗鸡等活动。姑娘们身着美丽的衣裳,跳起“朵洛荷”。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黑体拉巴勤劳勇敢、英俊潇洒的形象选出美男子。选出像妮璋阿芝那样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美女。当傍晚来临的时候,上千上万的火把,形成一条条的火龙,从四面八方涌向同一的地方,最后形成无数的篝火,烧红太空。人们围着篝火尽情地跳啊唱啊,一直闹到深夜,场面盛大,喜气浓烈,故被称为“东方狂欢节”。当篝火要熄灭的时候,一对对有情男女青年悄然走进山坡,走进树丛,在黄色的油伞下,拨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彝族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期间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等活动。这些活动,来源于英雄黑体拉巴战胜魔王(或天神)的传说,这位英雄与魔王摔跤、角力,还教人点燃火把烧杀恶灵所化的蝗虫,保护了村寨和庄稼。为纪念这一事件,每年火把节,就要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渐渐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彝族火把节是最具魅力的节日之一,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的美誉。

彝族的火把节什么习俗?

每家每户都准备食品。期间,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间,将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间地角。

最后青年男女会聚广场,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们围成一圈,唱歌跳舞,一片欢腾,彻夜不息。火把节的主要活动在夜晚,人们或点燃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烧起篝火,兴行盛大的歌舞娱乐活动。节日期间,还有赛马、斗牛、射箭、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娱乐活动,并开设贸易集市。

拓展资料

火把节,一些民族又称星回节,是云南少数民族(例如彝族、白族)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节期一般是农历的六月二十五,也有在六月二十四过节的。

传说在南诏时期,蒙舍诏皮逻阁想吞并其他五诏而密设松明楼于大理城西,然后以祭祀知名邀请五诏诏主赴宴。

邓赕诏皮逻登的妻子白洁夫人聪明绝顶,早就猜到皮逻阁的阴谋而劝阻丈夫不要赴宴。结果皮逻登执意不听,被烧死在松明楼,白洁夫人根据她给丈夫带的铁镯而辨认出皮逻登的尸体。

后来皮逻阁想霸占白洁夫人为妻,白洁夫人在为丈夫守孝一百天之后,跳入洱海自尽。当地民众为了纪念白洁夫人,把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定为火把节,流传至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的特点,风俗

彝族火把节的特点,风俗:

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云南泸西县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扔进燃烧的火塘祈祷火神护佑平安。永仁县彝族在同样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称作开"火神会",凉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

到了节日,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近代,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彝族火把节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的美誉。

彝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1、补年节

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后的农历二月初十和十一日,还要过一次年节,彝语称这个节为“麻龙火”。每当农历二月初十这天上午,各家各户都要准备一桌丰盛的团圆饭,然后由家庭主妇给自家男子敬一杯酒,接着全家共进午餐。

到中午时,男人不论大小都集中到两位“麻公巴”家喝酒。“麻公巴”据说是祖先打仗时首领的化身,人们在他家只喝酒不吃饭。第二天,男女老少都集中在舞坪上,由两位“麻公巴”领头,按“拉么”(老主人)和“萨南”(开腔人)划定的路线跳铜鼓舞。

舞毕,“仰巴”(吹五笙的人)再吹一阵五笙,接着人们就地吃午饭,大家互相敬酒,共庆佳节。

2、火炬节

火炬节 - 彝族狂欢节:“火炬节”通常在农历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举行。这是彝族的盛大节日。那时,要杀牛,杀羊,牺牲祖先,还有一些地方也要牺牲地主,互相盛宴,吃肉,并希望收获粮食。

火炬节通常庆祝3天。整个家庭在第一天聚集,在2天后,举行各种活动,如摔跤,赛马,斗牛,比赛和拔河比赛。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并陶醉在夜晚。

3、赛装节

顾名思义,就是服装,服饰的比赛。这是一个充分显示彝族人民聪明,勤劳,能干的节日。也是一个爱美,选美,比美的日子。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彝族人民都要聚集在一起欢度赛装节。到彝族的赛装节会上观光,是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

赛装场,色彩缤纷,满眼都是花花绿绿,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鲜艳服装,一定会令你目不暇接。彝族妇女也很会刺绣,不光在衣服,帽子,围腰上绣花,而且还在挎包,鞋子,鞋垫上绣满了可爱,顽皮的俏丽图案。

4、花脸节

花脸节流传于丘北县境内,于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历时3天。节日期间,凡彝家村寨男女青年均欢聚一堂,杀猪宰鸡,备办酒肉饭菜,先敬神灵,再以最好的酒肉请老人先吃,尔后众人才团团围坐,互相敬酒、吃肉。

饭后,就到村头寨尾,用墨汁、锅烟灰互相抹脸,一直抹到满脸满身见黑,笑够累够方休。花脸节即由此得名。抹花脸,除男女青年互相对抹外,其余的人按年龄、论辈分也相互对抹,认为抹得越黑,抹的人越多,那一年才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5、拜姑爷节

拜姑爷节是云南省峨山一带彝族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该节多以村寨为单位举行。届时,人们把近三五年内本寨嫁出去的姑娘连同姑爷一起接回本村。之后,先给各家姑爷送大红拜帖,然后由寨子组织狮子、龙灯、花鼓队以及大头和尚,到各家去拜耍。

姑爷们必须.点燃鞭炮欢迎。并拿出糖果糕点相送。有些地方还要把全村寨的所有姑爷都请到一起进行团拜,让各家姑爷在这种集体场合里显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团拜时,姑爷们除了摆出鞭炮、糖果、瓜子外,有的还要贡献出自己的劳动成果,如各种高产作物的种籽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彝族

火把节的习俗

火把节的习俗:

1、祭祀鸡

火把节的祭祀鸡是挑选精心饲养的鸡,须是金黄色的还不能下蛋的子母鸡,一般是一斤左右重。在农历六月二十四前七天或前三天,人们用倒扣的竹背篓把这只祭祀鸡关起来饲养。

2、枯蒿芝杆编制的火把

火把节的三天晚上都要点火把。所点的火把主要是枯蒿芝杆编制的火把,以及松树上砍来的松明子火把。不过要注意的是,送火的晚上点的火把只能是枯蒿芝杆制作的火把。

这些火把都要提前数天,早则一两个月前就开始准备,尤其是枯蒿枝杆编制的火把是要精心制作的,通常是一家之主或懂事的孩子去筹备制作。在离过火把节还有一两个月的时候,人们每天在上山放牛羊时,或专门去山林中寻找枯蒿芝杆,找到后折断成捆带回家放着,当积累到足够用的时候就开始编制。

3、点火、玩火和送火

火把节第一天晚上要点火。点的一般是松明子火把,有时也点一把枯蒿芝杆编制的约一米左右长的火把。一般在祭祀完毕吃过晚饭天擦黑的时候开始点。火种从屋里燃烧着的火塘里取出后,点燃一把火把后走向门外,分成一把(堆)或若干把(堆)点着,但一般都是点单数,如一把(堆)或三把(堆)或七把(堆)等。

扩展资料:

火把节,某些民族又称星回节,是云南少数民族(例如彝族、白族)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节期一般是农历的六月二十五,也有在六月二十四过节的。彝族地区素有“火之故乡”的美誉,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着先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音乐舞蹈传统和口头艺术,在火把节习俗形成的歌调、传说乃至史诗表演等也当属“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宗重要传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火把节

彝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1、楚雄彝州赛装节

在楚雄彝州,有两个地方每年都要举行彝族少女的时装表演,即“赛装节”。一个是永仁县直苴村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一个是大姚县三台乡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2、以酒待客

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民间还素有“打羊”、“打牛”的迎宾待客之俗,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

3、彝族“跳菜”

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间还有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跳菜”,即舞蹈着上菜。这是一种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宴宾时,通常用方桌沿两则一溜摆开,宾客围坐三方,中间留出一条“跳菜”通道。

4、彝族少女成年礼“换裙礼”,也叫“沙拉洛”。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妇女地位较低。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

5、楚雄彝族“姑娘房”

在楚雄彝族,还有一种它们特有的婚俗--“姑娘房”。只要姑娘年满16岁,父母就会为她另盖一间小草楼,让其单独在其中过夜,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

6、信仰

彝族的宗教信仰基本上还处于原始宗教的阶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观念普遍存在于社会当中。本民族的祭司“毕摩”、巫师“苏尼”在彝族地区有一定的影响,这种情况在川、滇毗邻处的大、小凉山较为突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彝族

彝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彝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日常生活习俗

彝族有着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特点,所以各地的彝族住宅不很相同。但屋内大多设一个火塘,塘火终年不熄,除用于取暖、照明、炖煮或烘烤食物外,亦是聚友会客的中心。火塘的锅庄石或三脚架,不能用脚去踩,严禁往火塘里吐唾沫。烧烤不洁之物,并禁忌在火塘边裸露身体。

在长幼、男女、主客之间,彝族有严格的礼俗。途遇长辈,晚辈须待立一侧,让长者先行;长辈入室须让其上座,余再依次而坐;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习称“上席”),下辈依次坐两旁和下方,并侍候长辈,为其添饭、夹菜、泡汤。不能摸成年人和老人的头。

兄弟可与嫂嫂开玩笑,但兄长不能与弟媳开玩笑。客人入室让上座,主人坐在客人左边,小辈坐在客人对面。禁穿草鞋上火炕床;上楼要脱掉鞋子;禁裸体、半裸体成年人入家门;不能用脚踩门槛,或坐在门槛上;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说粗话;妇女的衣裤不能晾晒在过路的地方和蜂窝旁边;禁止面对着太阳大小便。

节庆

清晨,同姓家族聚于长者家祭祀祖宗,晚上共同在平坦的地方燃起篝火欢歌欢舞,此乃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良机。之后,各户持火把燎烤庭院、房屋四周、田头地角、果木树旁,不断将炒过的枯松木香面撒在火把上,发出爆鸣声并散发清香味,以“灭灾驱鬼”。大多节日与汉族相同,但在除夕晚上要“吃黑饭”,初一至初三不做农活,三天所用之物必须在除夕前准备好,吃饭越晚,准备的东西越多,说明来年生活越幸福。春节期间,青年喜欢进行丢包、打陀螺、荡秋千、打磨担秋等娱乐活动。

婚俗

彝族婚姻基本是一夫一妻制。一般在本民族内通婚,但也不禁止与其他族通婚,姑表优先婚配。青年男女可自由恋爱,但结婚必须得到父母同意,需经说媒、吃“合意酒”、“订婚酒”等过程。迎亲时,男家事先用锥栗树枝和青树叶搭“青棚”,迎接新娘进门后,即在“青棚”下设宴招待宾客。第二天为正席,亲戚朋友以鸡、肉、酒、蛋、米祝贺。第三天为新娘和新郎回门日,女家请亲朋好友吃“团圆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施后,姑表优婚已杜绝,现多为自由恋爱结婚。

建筑

彝族村寨多为彝族聚居的大村寨。解放前,房屋多为土木结构的茅草房或闪片房。有门无窗,习惯于“黑房亮灶”。忌讳向北开门,无论房门、灶门和厩门都不向北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逐步建起有楼有厦的土木结构的瓦房,有部分建了砖木结构的瓦房。

服饰

彝族男女喜用自织自染的土布做衣服。男子头缠青布包头,内衬白衣,外套青色对襟领褂,下着宽腰大裤脚裤。中青年妇女皆穿深蓝色土布包头,上衣为蓝色短面襟,背襟比面襟长,圆领上镶有五种颜色的条形花纹,手袖有三色花纹的镶边;青年妇女青布包头配有头箍,佩带有众多银泡的银制项链,上衣为各色姊妹装,圆领上镶不同颜色的花边,系围腰并镶蓝色花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传统服饰逐步减少,服装多与汉族相同,青年一代则穿流行服装。

礼仪

彝族是一个文武并重,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长幼之间,谁长谁幼,谁大谁小,不仅论年龄,还依据父家谱蝶或母系谱蝶的长晚来定,不许喊错。在特殊的公共场合里,就坐排位要以辈数大小排列,长辈在场时发言不准抢先。彝族有“客人长主三百岁”之俗话,凡有客人来,必须让位于最上方,至少也要烟茶相待。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牲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夹菜、泡汤。

禁忌

忌戏耍动头;忌在众人中放响屁,说脏话;忌夜间吹哨; 忌拿灵长类动物肉时屋,也忌食其肉(熊、狗、猴、猫等); 不论男女,忌跨火塘;忌婚丧嫁娶宰杀山羊;忌以苦篙杆做筷子及打人;火烧荞麦粑粑从火塘里拿出时,忌马上翻动及用棍棒穿通;忌把锄头和斧子放在一起;忌在屋内将锄或斧子扛于肩上;忌在家中火塘里烧刺奶包树和马桑树;忌异根恋抱的树。

彝族的火把节的习俗是怎样来的?

关于彝族的火把节的习俗是怎样来由于彝族的分布也并不是完全在一个地方的所以分为了几个不同地域的故事特点,每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地方。下面是关于彝族的火把节的故事。

第四个故事:

罗婺支系以前有个女孩长的很漂亮,她与一个叫阿龙的男孩相爱,可是附近部落的男子都看上了她想要娶她,并拿罗婺支系的村民的生命相威胁,要女孩与她们相亲,女孩没办法就只能在6月24日晚上与他们相亲,就在晚上相亲时燃起了火堆,为了自己美好的爱情已及全村的希望,女孩跳到火堆里烧死了,为了纪念这个勇敢的女孩,彝族罗婺支系把这一天定为火把节。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