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化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六国文字→隶楷→简化。具体如下:
1、甲骨文: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2、金文: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的呈团块状。
3、大篆:据传为周朝史籀(周宣王的史官)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
4、小篆: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5、六国文字:秦国以外的国家所用的文字统称为“六国文字”。六国文字属于古字范畴,图画性强,形状不定,难以识别。
6、隶楷: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新书体。这就是“隶书”。隶书改篆书一味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画,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要。
7、简化:汉字中许多字自古以来在民间就有多种写法,有的写法笔画多,有的写法笔画少。笔画多的叫做繁体字,笔画少的叫做简体字。
扩展资料:
汉字的结构可以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体现在大篆向小篆的变革之中、小篆向隶书变革之中、繁体字向简化字的变革之中。汉字的改革是和生产力的大发展相互对应着,这体现在汉字两大改革活跃时期(秦朝和20世纪)都是发生在生产力大发展的时期。
这种现象可以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汉字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大发展为生产工具的革新提供了技术和人文基础,而生产工具的革新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又满足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此外,生产力大发展和汉字改革都需要中国处于一个相对统一和稳定的政治局面。这也是其原因之一。
不是甲骨文,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这种“表意符号”可以说是中国汉字的萌芽。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
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扩展资料: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
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也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其名称来自文献的特殊载体——甲骨。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总称。
所谓甲,指的是龟甲,而骨则是指兽骨。龟甲是乌龟的甲壳,用来刻字的大都是乌龟腹部的甲壳,兽骨大都是牛的肩胛骨。商人以崇尚鬼神著称,他们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先占卜问神。
所采用的方式之一就是将甲骨进行一定程序的处理,用火灼烧之后,根据其裂纹状情况判断凶吉、预测未来,并且他们将预测的信息刻在特选的甲骨上。
过段时间再将占卜的这些事情发展的结果刻录下来,其间也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文字通称甲骨卜辞。
卜辞有一定的格式。一条完整的卜辞,可分为前辞、命辞、占辞、验辞等部分。前辞,也叫叙辞,记占卜的时间和人名。命辞,所要占卜的事项。
占辞,记兆文所示的占卜结果。验辞,记事后应验的情况。 现今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发现的龟甲和兽骨十余万片,集中记录了商朝这一历史时期的一切。
上自王室贵族、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
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有刻辞的甲骨,都作为国家档案保存起来,堆存在窖穴之中。因此甲骨上的卜辞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爱你汉字”用甲骨文写不出来。
“我爱你汉字”五个字想写全的的话,最古老的文字只能用小篆。因为甲骨文中只有“我”字,金文中没有“你”字。
甲骨文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一带,主要是因为这里曾是商代后期商王盘庚至帝辛的都城。这种文字大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称“契文”、或“殷契”等。发掘地点大多在河南安阳。甲骨文主要记载的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古代帝王狩猎,出游,或者举行大型活动前一般都会进行占卜,然后根据占卜结果再决定行动,而甲骨就是记录他们占卜的结果的地方。
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基本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大要素。甲骨文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结构字体上看,文字不仅有变化,虽然大小不一,但是基本均衡对称,还充分显示了稳定的格局。所以从章法上看,虽然受骨片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但是仍然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的艺术特色。
从1899年甲骨文第一次发现,到现在总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然而这些甲骨片有些被国外收藏,有些在台湾,香港等,在中国大陆也有,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 4500个左右,如今已翻译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可以说是知道是什么意思的甲骨文很少。
甲骨文的特点:(一)图画性强,以象形字体为主,有的字体甚至颇逼真,尤以与人或动物相关的名词。(二)合文性字体不少,(那就是把两个以上的字体组合成另一字体,以表达一个新涵意)合文性字为后来的部首偏旁的创造作了前驱性的实践与铺垫。(三)某些字体在写法上尚未定型,例如车字有四种写法:;又如人字有十二种写法,而且可以正写反写:。有些字体还可以侧写倒写;尤其是合文性字体的组成,其某字可有增有减的,到其演进为部首偏旁时则可作颇灵活的取舍了。(四)行款没有定格:甲骨文的行款有从右到左;也有从左到右;有横写的,也有直写的。这种行款方式影响遗痕在现存的书画艺术的行文补白上还一直风行到如今。书体行款进入到小篆、隶、楷以降,传统定为直书,从右到左;有横写,从右至左,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未久,又确定为横书,从右至左。偏旁部首是合文性字体日趋成熟后的衍生物,它更带规整性,更为规范化。行款的特点影响如今也可以在部首偏旁等汉字架构上找到甲骨文行款的遗痕,不过它们已经是经规整过规范化了的,成为以下系列:上中下,上下,左右,左中右,上下左中右等。甲方文是从图画中脱胎而出的象形文字,因此字体以象形居多,不足为奇,且笔划是以弯曲笔为主,其结体趋向于象原形,其架构则多变且不规整,这些特质都可以从大篆中找出不少例证来。隶书字体的特色是通过运笔的提与按,行与顿,把笔锋或
甲骨文:出现于商代,刻写在龟甲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也用于记事。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它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
金文:始于夏商,古代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是商代书写使用的正体,与甲骨文并行使用,具有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特点。
大篆: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有两个特点:线条化和规范化,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小篆:秦始皇统一后,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小篆是在秦国原有的文字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字体基本上是呈长方形的方块字,整齐美观,十分和谐。
隶书:秦朝统一后推行的小篆并不便于书写,隶人(指衙门中专掌文书的书吏)为了简约易写,大量使用了隶书。隶书是以点、横、掠、波磔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的一种字体。
楷书:楷书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楷书在发明当时被称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为今天的“楷书”。
草书:草书的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草书满足了书写快捷和书写者抒发胸臆、寄情笔端的需要,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
行书: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始于楷书出现以后,盛于魏晋,晋代已流行。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扩展资料
汉字的起源
1、仓颉造字说
传说中仓颉是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临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
2、结绳记事说
在一些部落里,为了把本部落的风俗传统和传说以及重大事件记录并流传下去,便用不同粗细的绳子,在上面结成不同距离的结,结又有大有小,每种结法、距离大小以及以及绳子粗细表示不同的意思,由专人循一定规则记录,并代代相传。久而久之,慢慢从结绳的符号中衍生出了文字。
3、契刻记事说
这中传说与结绳记事说类似,在木头、竹片、石块、泥扳等物体上刻画各种符号与标志,表示一定意义,从这些符号中逐渐演变出了文字。
4、洛书河图说
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后来周文王又依据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并分别写成了卦辞。
5、图画说
有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画的图形与古文字对比的相似度,足以让人确信汉字由图文演变而来。
商朝,龟甲与兽骨上。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
扩展资料:
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甲骨文的发现,不仅标志着中国有了将近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而且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甲骨文的发现,直接导致了对安阳殷墟的发掘,其重要性可以同古希腊的特洛伊遗址的发现相媲美,并形成了甲骨学和殷商考古这两门全新的学科。
甲骨文与明清档案、敦煌文书、流沙坠简并称中国近代史上史学领域的“四大发现”。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先后流散到十二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以收藏有中国的甲骨文为荣。
甲骨学已成为国际上一门新兴学科,它不仅是中国的学问,也是世界性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