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3-12-22 18:58:56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中性粒细胞是什么意思?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是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

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具有分叶形或杆状的核,胞浆内含有大量既不嗜碱也不嗜酸的中性细颗粒。这些颗粒多是溶酶体,内含髓过氧化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水解酶等丰富的酶类,与细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有关。

扩展资料:

嗜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除了在抗感染中起重要的防御作用外,中性粒细胞可引起感染部位的炎症反应并参与寄生虫感染引发的变态反应,从而引起免疫病理损害。

抗体直接作用于组织或细胞上的抗原,中性粒细胞通过其Fc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IgGFc段结合,发挥ADCC作用,从而导致细胞毒型变态反应损害;当抗原抗体比例适合而形成19S大小的免疫复合物,不易被吞噬,沉积于毛细血管壁,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至局部。

中性粒细胞通过Fc受体和C3b受体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并吞噬之。吞噬过程中脱颗粒,释放出一系列溶酶体酶类,造成血管和周围组织的损伤。

在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的部位,也有中性粒细胞的聚集,说明中性粒细胞也参与了速发型变态反应导致的病理损害(刘约翰等,1993)。嗜中性白细胞(Neutrophil)同时也在利用次氯酸用来杀灭细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性粒细胞

请问。中性粒细胞是什么意思。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是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具有分叶形或杆状的核,胞浆内含有大量既不嗜碱也不嗜酸的中性细颗粒。这些颗粒多是溶酶体,内含髓过氧化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水解酶等丰富的酶类,与细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有关。

扩展资料

正常参考值

0.40~0.75(40%~75%);(1.80~6.30)×109/L

临床意义

1.增多

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2.减少

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中性粒细胞

请问。中性粒细胞是什么意思。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是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具有分叶形或杆状的核,胞浆内含有大量既不嗜碱也不嗜酸的中性细颗粒。这些颗粒多是溶酶体,内含髓过氧化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水解酶等丰富的酶类,与细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有关。

扩展资料

正常参考值

0.40~0.75(40%~75%);(1.80~6.30)×109/L

临床意义

1.增多

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2.减少

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是什么意思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的一种,具有吞噬杀菌功能,与机体防御和抗感染过程有关。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就是指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比例相对增加。
如当白细胞增多,特别是伴有中性粒细胞的明显增多时,多表明机体有炎症表现,多是急性细菌感染的表现。

血常规检查中的“中性粒细胞比率”是什么意思?

这是比较实用的知识,基本上够用了!
粒细胞分类包括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细胞,粒细胞比率是100%,其中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细胞各占多少。
所以粒细胞比率指的是各种细胞所占比率,是整体概念。在疾病诊断中是完整的数据。
而中性粒细胞比率,是单指其在全部粒细胞中的比率,是单个概念。没有提示其它两种细胞各占多少比率。在疾病诊断中是不完整的数据。

成年人中性粒细胞参考值的正常范围为:(2.0~7.0)×109/L,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化验单也可标记为0.50~0.70

1)生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在生理(无疾病)情况下,血循环的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在一定范围内因人而异,可有个体的差异;同一个人,在一天当中也可有波动,一般下午较早晨为高,饱餐、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高温或严寒等都能使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暂时性升高。女性的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及分娩时也可增高。生理性的增多都是一过性的,通常不伴有白细胞质量的变化

2)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引起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很多,大致上可归纳为反应性增多和异常增生性增多两大类

反应性增多可见于:①急性感染或炎症:是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化脓性球菌引起的局部炎症或全身性感染最明显;②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③严重外伤;④血管栓塞(心肌梗死、肺梗死)造成的局部缺血性坏死等使组织严重损伤者,在12~36小时内常见白细胞增高,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⑤急性溶血;⑥急性失血;⑦急性中毒可由化学物质、药物中毒或生物毒素中毒所致;⑧恶性肿瘤

异常增多生性增多可见于:①粒细胞白血病;②骨髓增殖性疾病: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症

血常规检查中的中性粒细胞比例是什么意思

中性粒细胞的细胞膜能释放出一种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在酶的作用下,由它再进一步生成一组旁分泌激素物质,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等,这类物质对调节血管口径和通透性有明显的作用,还能引起炎症反应和疼痛,并影响血液凝固。

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在骨髓、血液和结缔组织的分布数量比是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5%一70%。

扩展资料;

中性粒细胞增高一般代表细菌性感染或在机体受疼痛、寒冷等刺激时;另外一些生理情况下也会稍微升高,如进食,运动等。中性粒细胞减少: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时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1)感染性疾病 (2)血液系统疾病 (3)物理、化学因素:放射线、化学物质及药物均可以引起粒细胞减少 (4)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5)其他:系统性红斑狼疮、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休克等也可有中性粒细胞减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中性粒细胞高代表什么?

中性粒细胞增多可能代表: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正常参考值:0.40~0.75(40%~75%);(1.80~6.30)×10*9/L

拓展资料:

中性粒细胞减少代表: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是什么意思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有多种原因:
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
2.大量血细胞破坏
3.严重组织损伤
4.急性大出血
5.急性中毒
6.骨髓增殖性疾病,白血病及其它恶性肿瘤
7.生理性增高:一天之内下午高,激烈运动后高,妊娠高,饱餐或沐浴后高,高温或严寒时也高.......指导意见:稍微高一点有可能是仪器误差,个体差异,如无症状,无需治疗,定期复查就可以了,偏高很多是感染,应该有相应症状,对症治疗,然后复查,回复说明有效,注意增强体质,少生病。具体病情应先确诊后才能治疗。

什麽是中性粒细胞? 其临床意义是什麼?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其颗粒表面有一层膜包裹,可分1~4型,颗粒中含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酸性磷酸酶、吞噬素(phagocytin)、溶菌酶、β葡糖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
1)急性感染或炎症:如化脓性球菌、某些杆菌(如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等)、真菌、放线菌、病毒(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狂犬病等)、立克次体如斑疹伤寒、螺旋体(如钩端螺旋体和梅毒等)、寄生虫(如肺吸虫等)。
增高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感染程度、机体反应性有关。如急性化脓性胆囊炎,WBC>20×10 9/L可作为诊断标准之一。如急性胰腺炎,WBC、中性粒细胞增高与炎症程度成正比,WBC>10×10 9/L时,水肿性急性胰腺炎占67.5%,坏死性急性胰腺炎达78.6%,中性粒细胞>85%时,水肿性急性胰腺炎占86.2%,坏死性急性胰腺炎占88.5%,死亡率高达100%.如肠缺血、坏死破裂,WBC>10×10 9/L可作为早期坏死指标之一。
如轻度感染,WBC可正常,但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中度感染,WBC可达(10~20)×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并伴有核左移;严重感染(如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WBC明显增高可达(20~30)×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明显增高,并伴明显核左移和中毒改变;上述情况说明机体反应良好。如感染过重,WBC不高,但核左移明显,患者可能处于中毒性休克状态,原因是白细胞再分布,聚集于内脏血管内;或白细胞大量逸出血管壁,趋向病患部位;或骨髓暂时供应不足。
2)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如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冻伤、血管栓塞(如心肌梗死和肺梗死等)。在12~36h内WBC增高,达l0×10 9/L以上,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高。
3)急性溶血:红细胞大量破坏、红细胞分解产物刺激骨髓贮备池中粒细胞释放。
4)急性失血:如急性大出血、消化道大量出血、内脏破裂(如脾破裂或输卵管妊娠破裂等)。急性大出血,WBC在1~2h内迅速增高,达(10~20)×10 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消化道大出血、内脏破裂,WBC增高,PLT也增高,与骨髓贮备池中细胞释放有关,但此时RBC和Hb仍可正常,与体内血浆和血细胞比值尚未改变有关,所以,WBC增高可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指标之一。
5)急性中毒:外源性中毒(如化学物质、汞、铅、安眠药、昆虫毒、蛇毒、毒蕈等)、内源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子痫、内分泌疾病危象等)。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高为主。
6)恶性肿瘤:如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WBC持续增高,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主要机制为:肿瘤组织坏死分解产物刺激骨髓粒细胞释放;某些肿瘤细胞产生促粒细胞生成因子;肿瘤细胞骨髓转移,破坏骨髓对粒细胞释放的调控作用。
7)其他原因: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痛风、严重缺氧、应用皮质激素、肾上腺素、氯化锂等
(2)中性粒细胞减少 :
1)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
2)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
3)慢性理化损伤、机体长期接触铅、汞、苯等;某些药物如氯霉素、合霉素;长期接受放射线及放化疗患者;
4)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役性疾病;
5)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等血液病;
6)脾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
7)某些寄生虫病如疟疾、黑热病。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是什么意思

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根据各种原因作用部位的不同,可归纳为如下3个方面:要因症治疗1、作用于骨髓(1)骨髓损伤:①药物:包括细胞毒和非细胞毒药物;②放射线;③化学物质:如苯、DDT二硝基苯酚砷酸铋、一氧化氮等;④某些先天性和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如Kostmann综合征、伴先天性白细胞缺乏的网状发育不全伴粒细胞生成异常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等;⑤免疫性疾患:如系统性红斑狼疮(2)成熟障碍:①获得性:如叶酸缺乏、维生素B12缺乏、恶性贫血、严重的缺铁性贫血等;②恶性和其他克隆性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2、作用于外周血(1)中性粒细胞外循环池转换至边缘池(即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①遗传性良性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②获得性:如严重的细菌感染,恶性营养不良病,疟疾等。(2)血管内扣留:如由补体介导的白细胞凝集素所致的肺内扣留、脾功能亢进所致的脾内扣留等。3、作用于血管外(1)利用增多:如严重的细菌、真菌、病毒或立克次体感染、过敏性疾患等。(2)破坏增多:如脾功能亢进等。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