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本道作业题是梁霞硕同学的课后练习,分享的知识点是闻官兵收河南河北,指导老师为柴老师,涉及到的知识点涵盖: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写作背景_-闻官兵收河南河北,下面是梁霞硕作业题的详细。
中国唐玄宗末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节度使置自唐睿宗时,仅是统领边防军镇的使职.唐玄宗为控制和防御周边各族,将节度使增为10个,他们除管军政外,又兼管本道民政及财政,权势积重.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败坏,中央军备空虚,天宝元年(742),全国兵数为57.4万名,边兵竟占49万.安禄山即在此外重内轻、尾大不掉的局面下起兵叛唐.
叛乱经过 安禄山身兼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三镇节度使,兵力雄厚.他洞悉长安朝廷腐朽、实力空虚的内情,又因与宰相杨国忠 争权,遂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起兵.河北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逃或降,或被擒杀.叛军军锋迅速指向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唐玄宗派遣大将封常清到洛阳募兵6万,很快为叛军击败,洛阳失陷.封常清与驻屯陕州的大将高仙芝一起退守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玄宗听信监军宦官的诬辞,杀死高、封两人,起用病废在家的大将哥舒翰统兵赴潼关.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令部将史思明经略河北.
洛阳失陷后,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与平原(今山东陵县)太守颜真卿起兵讨安禄山,并号召诸郡响应.唐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领朔方军出师河北,屡获胜利.河北10余郡多杀叛军守将,重树唐帜,切断了安禄山军队前后方的联络,使家在范阳的叛军将士军心动摇,安禄山甚至想放弃洛阳逃回老巢.唐朝很有讨平叛乱的希望,但杨国忠猜忌驻防潼关的哥舒翰,不采纳他关于据险坚守以待敌内变和由郭子仪、李光弼引兵北取范阳、覆敌巢穴的建议.十五载六月,哥舒翰被迫出兵,结果大败,潼关陷落,长安震动.玄宗逃往成都,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军士哗变,杀杨国忠,玄宗被迫缢杀杨贵妃,随即奔成都.太子李亨奔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同年七月即位,是为肃宗,改元至德.
安禄山遣部将孙孝哲入长安,自己仍留洛阳.叛军将领日夜纵酒,专以声色财贿为事,已无再进取之意,致使唐军得到了重整军备、调集重兵的机会.长安失陷后,郭子仪、李光弼奉命率步骑5万自河北至灵武 ,壮大了朝廷的声势.河西(今甘肃武威)和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使的兵也来会合.唐廷又得到回纥、于阗及西域诸族的援助.至德二载(757)正月,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李光弼坚守太原,屡败敌军;郭子仪收复河东郡(今山西永济蒲州镇),解除了侧面敌人的威胁,为收复两京做了战略的准备.同年九月,广平王李俶与郭子仪统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之众15万自凤翔出发,攻克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安庆绪逃往邺郡(相州,今河南安阳).此时,留在范阳的史思明不愿受安庆绪的节制而降唐.唐封他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但唐廷又策划消灭他.事泄,史思明遂反,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乾元元年(758)九月 ,唐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统兵20余万(后增至60万),讨安庆绪,包围了邺城.次年三月,史思明率兵来援,唐军60万众溃于城下.史思明杀安庆绪,还范阳,称大燕皇帝.九月,攻占洛阳,与唐军相持年余.上元二年(761)二月,李光弼攻洛阳失败.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十月,唐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穷迫自杀,安史之乱至此始告平定.
影响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战乱虽平,安史部将势力并未消灭,藩镇割据局面由此形成;中原战乱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吐蕃对唐的侵扰也日益频繁,唐朝国力大为削弱,其全盛时代也从此结束了.
创作背景
己亥,是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标记的年月,在诗中它其实就是一八三九年.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己亥杂诗》诞生了.在这路途中,龚自珍一有感触便写下来,扔进篓里.他珍惜诗篇,315首诗一首都没丢.他述写其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广泛;或记事,或抒情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龚自珍《己亥杂诗》多用象征印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意象手法创景抒情.
本诗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之后,诗中提的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提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扩写) 湛蓝如洗的天空中,一朵朵白云飘荡着,阳光透过云层,射向大地,大地仿佛一派勃勃生机。 在庭院的小屋里,杜甫坐在书桌前,手托着下巴,自言自语道:“唉!这七年多的安史之乱不知何时才能停止,唉1他又叹了一口气,无...
提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让我非常惊喜...
提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763年(代宗广德元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
提示:诗人杜甫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是在四川。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
提示:【写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