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礼貌用语就属于良言之列。如果遇到熟人不打招呼或者别人给你打招呼你装作没听见,都是不礼貌行为。打个招呼发生在瞬间,但却影响久远。“吃饭了没有?”这是中国历史上沿用比较长比较普遍的招呼。问对方有没有吃饭便是对对方的一种关心。随 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饭问题已经得以解决,“吃饭了没有”这句问候语却流传了下来。但是,现在的这句招呼语基本上没有了原来的意思。它只成 为一种形式,不再包含原来的内容。所以,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吃饭了没有?的问话逐渐被新的招呼语所代替。“你干什么去?”这也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招呼语,与对方擦身而过,为了表示一下看见了对方,以此语代替一切语言。这句问候语出现在中国,也反映了国人的一种心态,随着经济的发展,这句话也将逐渐被新的招呼语代替。“你在哪儿发财?”这句招呼语如实反映了近几年来从上到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奔富 裕的文化心理,折射出初得温饱后人民的更高追求,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你好?”这句招呼语简洁明了,通用性强,同时又是 对他人的一种祝福,这句话常出现在经济发达、不同社会群体交往频繁、而人际关系又比较松散的开放型社会中。特别是在一些城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每个人都来去匆匆,以前那种交谈型的招呼语已经不适用了,彼此见面时一声节奏明快的“你好”,同时伴以微笑、点头等动作便是礼貌之极。这是随时代发 展应运而生的新型的招呼语。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如离得比较远不适于讲话,或者是关系比较一般的人之间,只要相互微笑,或者点一下头,也算是一种招呼语了。“你这段时间忙吗?” 由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都在为事业,金钱,生活而忙碌,奔波。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喜欢用“你这些时间忙吗”觉得这一问候语,既体现了朋友之间的相互关心,又显得很文雅,不俗。问话 人对对方工作忙不忙并非实质性的了解,重在招呼。若对方回答“很忙”,问话人如果不再问一句“忙什么”显得又不礼貌了。1、只要是朋友都能用的: 一切都好? 2、近况如何? 3、 有什么新鲜事? 4在忙什么? 5、任何时后都可以用,但比较见外: 你好吗? 6、适用于第一次见面: 很高兴见到你。 7、适用于曾经见过,但不太熟的人: 很高兴再见到你。 8、适用于有一阵子没见面的朋友: 你过得怎么样? 9、适用于很久没见的朋友: 好久不见。打招呼并不难,难的是恰到好处,大方得体。
打招呼看似简单,实际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主动大方
双方见面,不管彼此年龄、地位有何差距,一般应先主动大方与对方打招呼,如果你是长辈,会显得和蔼可亲,如果你是晚辈,则会显得彬彬有礼。
⊙因时而异
以一日早午晚为例,随时间变化,打招呼也应巧妙而自然变化。早晨,用“您早”、“您好”;中午,用“您好”、“午睡了吗?”;晚上,用“晚上好”、“下班了”等等。
⊙因地而异
打招呼也要分场所。在公共场所,如大街上、公园、餐馆、商店等遇到熟人,自然可以和熟人大声问候,寒暄交谈,但也不要故作惊喜,大惊小怪。如在开会、看电影、观看文艺演出、听音乐会时,你就不可大声寒暄了,这时微笑着招招手、点点头即可。
⊙兼顾众人
如果打招呼的对象不止一个人,就要做到面面俱到。如果来者是两位长辈,可说:“两位伯伯好”,表现谦恭有礼。同辈则可随便些,如:“二位有何贵干?”遇 到三人以上的一伙,并且,他们正自顾玩笑,你可“视而不见”,免得一打招呼冲了对方兴致(但事后碰到要说明),如果对方中仅有个别人熟悉,虽然只能与熟人 打招呼,但目光也应顾及其余人,以表示对其余陌生人的尊重,也是对熟人的尊重。
⊙灵活应变
如果碰到特殊的场合打招呼,就应灵活变 通。所谓特殊场合,就是不宜于按照常规打招呼的场合,或使人无法应答和难于应答的场合。比如,在厕所相遇,不说什么实际的内容,或点头以示看见了,或 “噢,刘主任”“幄,陈师傅”支吾过去即可。这种含混其辞的招呼既绕开了“你从厕所出来了”,又避免了“你吃过了”的难堪。另外,遇到晦气、伤心或让人难 堪的事,与当事人的打招呼,应机敏地岔开正题,绕开当事人倒霉的事,谈些无关的话,同样是一种获得和谐气氛的好的打招呼语。
在特殊情况下的打招呼,一定要慎重、自然、合情合理。不可使人感到莫名其妙,甚至起疑心。
(一)招呼的基本要求
1.得体
中国人见面较喜欢互相问候,而且越是先问候别人,越显得热情、有教养,知礼、明礼。例如工作中最普遍的是“你好!再见!”等话,有时再加上一句恰当的称呼,如:“王师傅,您好!”“李老师,再见!”就会显得亲密。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招呼、问候的语言愈丰富,但其中最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主动的态度。
2.适度
(1)与场合相符。选择招呼的方式、语言要考虑环境、场合因素,生活场合、关系密切的人之间可以运用轻松、随意的招呼方式和语言,而在工作、社交乃至国际交往中就应该选用较正式的招呼方式和语言。
(2)与自己的身份相符。通常问候之后,人们会很自然地行见面礼,以示友好。这时你要注意依照自己的身份来选择是否施礼或行哪一种的礼节。如办公室的普通职员面对高级别的来访或洽谈业务者,一般不需要放下手中的工作,热情驱前行礼。即使需要,也要以本民族的见面礼节形式为佳。
(二)打招呼的一般规则
男性先向女性致意,年轻的不管男女均应首先向年长者致意,下级应向上级致意。两对夫妇见面,女性先互相致意,然后男性分别向对方的妻子致意,最后男性互相致意。
在大街上打招呼,三四步远是最好的距离,男子可欠身或点头,如果戴着帽子须摘去。与人打招呼时,忌叼着烟卷或把手插在衣袋里。
女性在各种生活场景中,均应主动微笑点头致意,以示亲和。
对熟人不打招呼或不应答向你打招呼的人都是失礼的行为。
与西方人打招呼时避免中式用语“你上哪儿去”“你干什么去”等,在西方人看来,有涉人私事之嫌,是失礼的语言;更不应说“吃饭了吗”,否则被误认为你想邀请他一起吃饭。
与少数民族及信奉宗教的人打招呼应根据当地的宗教信仰及招呼习惯。如与信奉伊斯兰教的人打招呼,首先应用“真主保佑”以示祝福,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及误解,而影响双方的正常交往。
(三)常见打招呼用语
最简洁明了,通用性最广泛的用语是“您好”,这既是一个问候语同时又有一种表示对他人祝福的含义。
根据碰面的时间,互相道一声“早晨好”“下午好”“晚上好”,也是一种比较简单、实用、明了的招呼用语。
另外,诸如“你早”“在哪儿发财”等,也是较常见的招呼语。
热情大方,亲切主动。有没有听过这句话——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礼仪越周到越保险。沃尔玛超市有一个著名的“3米微笑原则”,要求员工能做到看着顾客的眼睛微笑,向离自己3米之内的每一个人打招呼。我们不必遵照这个商业礼节与人打招呼,但这个原则中包含的热情和诚恳以及主动的态度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热情大方的态度给人如沐春风之感,亲切自然的表情给人优雅从容之感,无形中拉近了你和被招呼者之间的距离,提升了你的魅力。
得体适度,符合身份。打招呼要适可而止,不温不火,既不显得冰冷淡漠,又不显得虚假客套才是较好的境界。时间也不要拉长成一次讨论。对长辈要谦恭有礼,可以相应的辈分称呼对方,如“伯伯”、“阿姨”之类。对同事叫名字或姓加职务即可,但态度要尊重,用语要正式。在办公室面对前来视察的领导,应该放下手头的工作,起立问好。关系密切的人之间打招呼,用语可轻松随意。与外国人打招呼,要采用相应的外国礼节。此外,我们还应根据对象的性格特点来选择打招呼的方式和用语。
因时而变,因地而变。打招呼要分时候,要随时间变化而变换招呼用语。早晨说“早上好”、“您早”、“天气如何如何”;中午说“上午很忙吧”、“午饭可好”;晚上说“晚上好”、“下班了”等等。“您好”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招呼语,尽可随时使用。
打招呼还要分场所。在路上、车上、商场、公园、餐厅等公共场所偶遇熟人,理当问候交谈,但没有必要表情和语调夸张,引他人侧目。如在会场、影剧院、音乐厅看到熟人,务必注意保持公共场所的安静,不要大喊大叫,影响他人。微笑着挥挥手、点点头即可。
碰到特殊的场合,即不宜按惯例和常规打招呼的场合,使人不便应答的场合,打招呼就得三思而行。比如两人在厕所相遇,尤其是领导和下属在厕所相遇时,简单的一个表示,点点头表明看到对方即可,也可以说一句“噢,你呀”、“嗨”等简短的话语,并不需要双方谈什么有实际意义的内容。在葬礼进行中遇到熟人,不必言语,点头、以目光示意即可。遇到特殊情况,比如对方恰逢落魄、伤心或难堪的事,建议你避开正题,绕开对方不愿提及的事,谈些轻松话题以缓和对方情绪。在此类情况下与当事人打招呼时,一定要说话谨慎、态度自然、合乎情理。避免使对方觉得奇怪或无聊,甚至怀疑你有不良动机。
有很多人不重视打招呼,觉得天天见面的同事用不着每次看见都打招呼;而对于不太熟悉的人,又觉得打招呼怕对方认不出自己来会造成尴尬;还有些人不愿意先向别人打招呼,他们老是在心里想:“我为什么要先向他打招呼?”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打招呼让自己更加吸引人。 主动打招呼 打招呼是联络感情的手段,沟通心灵的方式和增进友谊的纽带,所以,绝对不能轻视和小看打招呼。而要有效地打招呼,首先应该是积极主动地跟别人打招呼。 主动打招呼所传递的信息是:“我眼里有你。”谁不喜欢自己被别人尊重和注意呢?如果你主动和单位的人打招呼持续一个月,你在单位的人气可能会迅速上升。 见了领导主动打招呼,说明你心中敬重领导;见了同事主动打招呼,说明你眼里有同事;见了下属主动打招呼,说明你体恤下属。永远记住,你眼里有别人,别人才会心中有你。 1.主动打招呼不等于低三下四 有人认为,主动跟别人打招呼代表比别人低下,其实恰好相反,主动打招呼说明你有宽广的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民间有句俗话:“大官好见,小鬼难缠。”大官随和易见,主动跟下属打招呼,是其自信的表现;小官故意端架子,正是他生怕别人不承认他的权威,这也恰恰显示出他的不自信。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自信,那么我们就应该首先养成主动跟别人打招呼的习惯,从今天开始,见到单位的同事和领导,主动向他们打招呼:“您好,小王!”“您好,李总!”不久后,你就会给别人留下自信热情的印象。 2.主动打招呼是职位升迁的通道 同时进入单位的两个年轻人,一年后一个升为了部门经理,另一个却还是普通员工。他们职场命运的差异并不是因为能力有多大差别,而是因为日常处事细节的差异。前者见到领导和同事都会主动打招呼,因此给大家留下了热情自信的印象;而后者见了领导躲着走,见了同事装作没看见,因此给同事和领导留下没有礼貌、不合群的印象。如此一来,职场命运出现这么大的差异也是意料中的事。你不主动向领导和同事打招呼,对他们来说并无任何损失。对于领导来说,有很多人想去结交他,也不少你一声问候,可是对你影响却大了,你不仅得不到领导的认可和赏识,也不能和同事拉近距离,在这样的状况下怎么会得到提升呢? 主动向别人打招呼,不仅让别人心情畅快,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你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领导赏识、同事认可,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你自然会有很好的发展。 3.主动打招呼创造美好环境 在发达国家,当别人为你提供服务和帮助时,你要给对方小费,但是在中国,小费并不普遍,因此,为了表示对周围为你提供服务的人的尊重,主动打招呼是中国式的小费。 见到小区保安主动打招呼:“您好,今天是你值班啊,辛苦了!”这时,小区保安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站姿更加标准,下一次见到你时,他很可能会主动帮你提东西;见到邻居时点头问候,一句简单的“您好”会在潜移默化中营造出和睦的邻里关系;见到公司的保洁阿姨,主动问候:“阿姨您好,您把地拖得真干净,都可以当镜子使了。”你的一句问候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关系,还有可能换来更加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 4.主动打招呼要特别关注被冷落的人 对于那些被冷落的人,一声主动的轻声问候对他意义非凡。例如有些领导在位时被人前呼后拥,别人见面都主动和他打招呼,而退休之后“门前冷落车马稀”,他便更加在意别人对他的问候。这时,一个问候对他非常珍贵,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主动打招呼可以提升个人魅力。另外,在社交场合,一些普通的参与者经常被冷落在一旁,而人们只关注显赫的成功人士,此时,我们应当用主动的关心和问候去融化普通参与者内心的冰山。
微笑!微笑既能化解一时叫不出对方名字的尴尬,又能给对方一种很友善的感觉;不仅是打招呼,在和别人沟通的时候微笑也会给对方一种被赞同的自信感,非常利于人际交流。但是发自内心真诚的微笑和职业习惯的假装微笑一眼就能看出来,发自内心的微笑能看出一个人的真诚,所以我非常喜欢大方不做作爱笑的女生!虽然有时候受内心影响,心情不好时,不愿意向对方微笑,但是记住,“不迁怒,不二过”不要把其他地方收到的不良情绪带给身边的其他人,特别是家人!希望!
扩展
不二过是什么意思
补充
不再犯第二次错误,意思是犯错后知错能改,不再犯!这句话与本问题无关,但是有助于你工作生活中的自我反省!
打招呼看似简单,实际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主动大方
双方见面,不管彼此年龄、地位有何差距,一般应先主动大方与对方打招呼,如果你是长辈,会显得和蔼可亲,如果你是晚辈,则会显得彬彬有礼。
⊙因时而异
以一日早午晚为例,随时间变化,打招呼也应巧妙而自然变化。早晨,用“您早”、“您好”;中午,用“您好”、“午睡了吗?”;晚上,用“晚上好”、“下班了”等等。
⊙因地而异
打招呼也要分场所。在公共场所,如大街上、公园、餐馆、商店等遇到熟人,自然可以和熟人大声问候,寒暄交谈,但也不要故作惊喜,大惊小怪。如在开会、看电影、观看文艺演出、听音乐会时,你就不可大声寒暄了,这时微笑着招招手、点点头即可。
⊙兼顾众人
如果打招呼的对象不止一个人,就要做到面面俱到。如果来者是两位长辈,可说:“两位伯伯好”,表现谦恭有礼。同辈则可随便些,如:“二位有何贵干?”遇 到三人以上的一伙,并且,他们正自顾玩笑,你可“视而不见”,免得一打招呼冲了对方兴致(但事后碰到要说明),如果对方中仅有个别人熟悉,虽然只能与熟人 打招呼,但目光也应顾及其余人,以表示对其余陌生人的尊重,也是对熟人的尊重。
⊙灵活应变
如果碰到特殊的场合打招呼,就应灵活变 通。所谓特殊场合,就是不宜于按照常规打招呼的场合,或使人无法应答和难于应答的场合。比如,在厕所相遇,不说什么实际的内容,或点头以示看见了,或 “噢,刘主任”“幄,陈师傅”支吾过去即可。这种含混其辞的招呼既绕开了“你从厕所出来了”,又避免了“你吃过了”的难堪。另外,遇到晦气、伤心或让人难 堪的事,与当事人的打招呼,应机敏地岔开正题,绕开当事人倒霉的事,谈些无关的话,同样是一种获得和谐气氛的好的打招呼语。
在特殊情况下的打招呼,一定要慎重、自然、合情合理。不可使人感到莫名其妙,甚至起疑心。
正确地对顾客打招呼就是要力求做到热情妥帖,具体表现为:
1.准确
是指销售人员对顾客从称呼语到问语都要力求表达准确。比如称呼语,对外国顾客一般把男子通称为“先生”,把女子通称为“小姐”,如了解对方已结婚的可称“太太”或“夫人”;对国内的顾客应根据年龄与性别的不同分别称“先生”、“大叔”、“大伯”、“大爷”或“小姐”、 “大姐”、“大婶”、“大娘”等。
称呼语要力求准确,开头的问语也要做到准确妥帖和自然得体。比如,有的销售人员见到顾客后劈头就问:“你要什么?”“你要买什么?”这些都是极不妥当的问语,比较得体的问法应是:“你好,你要看点什么?”或是:“你好,你需要我帮忙吗?”其隐含的意思就是 “不管你想看哪些商品,我都乐意帮忙”,“你尽管看,充分选择好了。”这就使顾客感到销售人员对自己选择权的尊重,他只是在尽义务帮助自己解决某个问题,而不是在催促自己买东西,这会令顾客在感动之余,尽量快、尽量多地购买商品。
2.主动
销售人员不仅要在必要的情况下适时、主动地向顾客打招呼,而且更要通过问语提供主动的服务,表现出一种工作仔细、对顾客负责的精神。
3.问候
一般人会认为,问候是对亲朋好友表示关切与祝愿的礼节用语,与销售人员的销售工作没有太直接的联系,而实际上,它能促进优质服务,营造宾至如归的气氛,树立店铺热情为顾客服务的美好形象,以及赢得更多的长期顾客。当然,由于相互关系的不同和业务繁忙等原因,这种打招呼式的问候不同于家庭内、亲朋间的嘘寒问暖,它是销售人员根据顾客来到店内所发生的具体情况,临时性用上的一两句极短的问候语。它把关切的问候与营业需要的问话融为一体,并以此为桥梁,迅速过渡到服务内容上,从而达到树立店铺良好形象和销售商品的双重目的。
4.机动
是指针对顾客的特点和需求,采取灵活机动的问话方式和内容向顾客打招呼,把“话”问到顾客心坎上,问到有利于服务的“点子”上,使顾客心理上的亲和需求得到满足,为商品成交搭好一座感情的桥梁。比如,对一些曾经光顾过本商店的顾客说:“你好,上次在本店买的东西好用吗?”给他传递一种“你是老主顾了,作为老朋友,我们希望每次服务都对你负责,使你满意,并希望以后会做得更好”的信息。
初次走出国门,遇见外国朋友,应该怎样回应对方的“How are you”?教科书告诉我们How are you的标准答案是“I’m fine,thank you.And you?”,而同样的问题,外国朋友可能仅仅回答了“Good”。这是什么套路?
全球真人外教:其实,教科书中的问候方法虽然不至于粗鲁,但太死板了,一般只有第一次见面才这样说。如何用地道的回应英语打招呼,从而迅速拉近你与外国朋友的距离呢?下面就分享一些常见的英语打招呼回应方式。
1.What’s up?How are you doing?
这些都是常用的寒暄语,意思也大致相同,都是随口问对方“近来如何”。至于如何地道回答,如果你没什么事,也只是想简单应付下就可以回答Nothing much或者Not a lot。而如果你感觉还不错的话,可以说:
Pretty good.
So far so good.
I've been better.
It couldn't be better.
不过,还有一种情况也很常见,就是对方也回答了一句"What's up?"。在这种情况下,"What's up"几乎相当于"Hello"。
2.How are you?
What’s up与How are you的主要区别在于What’s up?和How are you doing?一般是美国人习惯用,而How are you?一般是英国人比较习惯用。回答方式则与What’s up不尽相同。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当你只回答Fine的时候,外国朋友可能会理解为你不太想继续这场对话。这时不妨试一试Not bad,虽然同样仅仅是应付式的寒暄,不过相比较于Fine,Not bad显得更加友好。
3.How's it going?
How’s it going可以直接理解成How are you,所以回应方法也与How are you大同小异。不过,有一种回应方法是只适用于How’s it going而不适用于How are you的:
It’s going well.
4.What's happening?
What's happening所代表的含义以及回应方法与What’s up基本相同。
以上就是英语环境下常见的问候和回应方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学到呢?下次遇见How are you时,不妨试试上边的方法,用地道的英语回应对方!
如何提高口语?学习提升英语的,可以试试以下几个方面,我觉得还是很有帮助的
1、加强英语的词汇量和语法方面的知识,这是基础。
2、多朗诵一些脍炙人口的英文,最好是会背诵,培养语感。
3、听你喜欢的英语歌曲,还有看欧美电影,保持兴趣的同时学到口语。
4、若有机会的话,跟老外多说英语。比如现在的在线英语学习就可以和外教一对一进行学习和试听。
不要用什么how do you do ......,现在可以用 how are you、hey what's up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