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王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时间:2023-12-16 22:56:04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俄狄浦斯王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忒拜的国王,是国王拉伊奥斯和王后约卡斯塔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受俄狄浦斯统治的国家不断有灾祸与瘟疫,国王因此向神只请示,想要知道为何会降下灾祸。最后在先知提瑞西阿斯的揭示下,俄狄浦斯才知道他是拉伊奥斯的儿子,终究应验了他之前杀父娶母的不幸命运。

俄狄浦斯王智慧超群,热爱邦国,大公无私。在命运面前,他不是俯首帖耳或苦苦哀求,而是奋起抗争,设法逃离“神示”的预言。继而,他猜破女妖的谜语,为民除了害。最后,为了解救人民的瘟疫灾难,他不顾一切地追查杀害前王的凶手,一旦真相大白,又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请求将他放逐。

对于这样一个为人民、为国家做了无数好事的英雄所遭受的厄运,作者发出了对神的正义性的怀疑,控诉命运的不公和残酷,赞扬主人公在跟命运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英雄行为。

扩展资料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剧本,约公元前431年演出。《俄狄浦斯王》戏剧,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冲突——人跟命运的冲突。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对宇宙、自然知之甚少,坚信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在主宰命运,于是古希腊悲剧中的主人公以及神或英雄,他们往往与不可改变的命运进行着积极地抗争,最终大都以失败告终,但人和命运抗争所放出的光芒,是伟大和耀眼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就是一部典型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代表作,也是命运悲剧的最高诠释。

《俄狄浦斯王》作品贯穿着命运观念,命运凌驾于人、英雄乃至众神之上,甚至连宇宙之王宙斯也对之感到恐惧。《俄狄浦斯》把古希腊的命运观,以最形象的方式图解了出来。人生而自由,然而枷锁却无处不在,这枷锁就是“命运”。该戏剧的基本冲突是:悲剧英雄个人的坚强意志、英勇行为和政治理想与命运的冲突,表现了在力量悬殊的神秘斗争中英雄不可避免的失败与毁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俄狄浦斯王 (索福克勒斯著剧本)

《俄狄浦斯王》主要讲了什么?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作品,写于公元前431年左右。故事发生在英雄时代。俄狄浦斯猜破了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的谜语,解除了忒拜人的灾难,被拥戴为巴赛勒斯。

一天,俄狄浦斯从宫里走出来,看见宙斯的祭司和乞援的人们坐在宫前。在他询问之下,祭司告诉他,忒拜遭了瘟疫,变得一片荒凉,乞求他赶快拯救忒拜。俄狄浦斯宣布,他已派自己的内弟克瑞翁到皮托去求阿波罗的神示。正说着,克瑞翁回来了。他按照俄狄浦斯的吩咐,把神示告诉在场的人:应该严惩杀害前任巴赛勒斯拉伊俄斯的凶手。俄狄浦斯决心把这个案件查清,消除瘟疫。

俄狄浦斯向忒拜的长老们宣布,凡知道杀害拉伊俄斯凶手的人,都应告发,不得隐瞒。他诅咒凶手,并且发誓说,假如凶手是他家里的人,他愿意承受他自己的诅咒。长老们说不出凶手是谁,便建议他去问先知忒瑞西阿斯。这一点俄狄浦斯早已想到了,并已两次派人去请他。

忒瑞西阿斯在童子的带领下来到以后,俄狄浦斯一再请求他用自己的预言术拯救城市,他执意不肯。俄狄浦斯生起气来,诬说他就是谋杀拉伊俄斯的策划者。忒瑞西阿斯被逼不过,指出俄狄浦斯就是罪人。俄狄浦斯更加震怒了,他怀疑克瑞翁窥伺自己的职位,先知受了克瑞翁的收买。在长老们劝解下,他们俩不欢而散。先知临走时预言,俄狄浦斯将从明眼人变成瞎子,从富翁变成乞丐。

克瑞翁听说俄狄浦斯对他的指控,忍无可忍,来到长老面前。俄狄浦斯当面指责他想谋害自己,夺取巴赛勒斯的职位。克瑞翁列举确凿的事实,表明自己并不想作巴赛勒斯。俄狄浦斯不信,威胁要将他处死。两人争吵起来。俄狄浦斯的妻子、克瑞翁的姐姐伊俄卡斯忒出面干预,克瑞翁忿然而去。

伊俄卡斯忒向俄狄浦斯问明原委,想安慰他,便告诉他,神示说拉伊俄斯将死于亲子之手,结果却在三岔路口被一伙强人杀死。俄狄浦斯听了心神更加不安。他详细地扩展拉伊俄斯被杀的情况,命令尽快把幸存的仆人找来。

俄狄浦斯心神不安的原因何在呢?原来,他在科任托斯的巴赛勒斯波吕玻斯膝下长大。他去皮托求神示,得知他注定杀父娶母。为逃避命运,他决定不再返回科任托斯。路上,由于口角,他曾杀死几个人,其中乘车的老者很象拉伊俄斯。

俄狄浦斯悲观厌世,疑虑重重。伊俄卡斯忒劝解无效,只得去求阿波罗。她刚从宫内出米,恰逢报信人从科任托斯来给俄狄浦斯报信。俄狄浦斯得到波吕波斯的死讯,感到轻松了许多,以为杀父之说再不会应验。但因母亲还在,他仍不肯回科任托斯。报信人为解除他的顾虑,便告诉他,他并非波吕玻斯夫妇所生,而是拉伊俄斯的牧人将他给了自己,他自己又给了波吕玻斯。俄狄浦斯向伊俄卡斯忒打听那个牧人的情况,让她把那个牧人找来。伊俄卡斯忒劝阻无效,疯狂奔入宫中。

牧人被带来与报信人对质。牧人怎么也不肯说明,俄狄浦斯让人把他反绑起来以后,他被迫说出实情:俄狄浦斯就是拉伊俄斯和伊俄卡斯忒为逃避命运,让牧人抛到山里的那个孩子。

一切都应验了。俄狄浦斯迅速跑进宫里,发现伊俄卡斯忒已经吊死。他把她的尸体放到地上,从她的身上摘下两只金别针,狠狠地朝自己的眼睛乱刺。他的胡须沾满了鲜血。他托克瑞翁照看两个女儿,并按自己的诅咒,请求克瑞翁将他驱逐出忒拜。

目睹俄狄浦斯的悲剧,长老们最后得出结论:一个人没跨过生命的界限、没有得到痛苦的解脱之前,就不要说他是幸福的。

《俄狄浦斯王》人物形象分析

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忒拜的国王,是国王拉伊奥斯和王后约卡斯塔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受俄狄浦斯统治的国家不断有灾祸与瘟疫,国王因此向神只请示,想要知道为何会降下灾祸。最后在先知提瑞西阿斯的揭示下,俄狄浦斯才知道他是拉伊奥斯的儿子,终究应验了他之前杀父娶母的不幸命运。

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源于他的父亲忒拜的国王拉伊奥斯诱奸了国王佩洛普斯的孩子克莱西普斯这桩罪孽,遭到神的诅咒。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索福克勒斯生活在公元前496年至406年之间,当时是雅典民主制鼎盛时期。据记载,索福克勒斯不仅在戏剧方面卓有建树,还在政治宗教事务中大放异彩。

一方面索福克勒斯本人拥护雅典民主制,要求以城邦利益为重,强调个体独立自主的精神;另一方面他宗教观念较为保守,主张维护现有的先知体系和神谕体系。这两点在《俄狄浦斯王》该戏剧中得到表现。

作品思想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对宇宙、自然知之甚少,坚信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在主宰命运,于是古希腊悲剧中的主人公以及神或英雄,他们往往与不可改变的命运进行着积极地抗争,最终大都以失败告终,但人和命运抗争所放出的光芒,是伟大和耀眼的。

悲剧《俄狄浦斯王》就是一部典型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代表作,也是命运悲剧的最高诠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反映了古希腊人的何种命运观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标志着希腊悲剧艺术成熟的作品。它描写的是忒拜瘟疫肆虐,民众恳求国王俄狄浦斯再次拯救这个城邦。最后当俄狄浦斯知道最终的凶手是自己时,他毅然决然的刺瞎自己的双眼,并请求新王将自己驱逐出忒拜。在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本是群婚和杂婚时代的遗迹。
首先,先说说以《俄狄浦斯王》为例的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
俄狄浦斯在还没出生的时候,就被人打上了弑父娶母的原罪印记。而索福克勒斯则是通过俄狄浦斯的不幸遭遇,揭示了导致其悲剧的原因是无处不在的主宰着人的不可知的命运。在命运的强大的力量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对于这个生来就有的宿命,俄狄浦斯从逃避,抗争到坦然接受。在茫茫的人生征途上去挑战命运,反抗无涯的苦难。从最初,他遵从人性的本能,下意识的逃避宿命,在探知自己的人生之后愤不回国,沦落成了一个流浪汉。事实证明,这个不能正视现实的决策恰恰使他更快的陷入了命运的罗网,这种希腊式的反讽营造了哲学层面上的深刻的悲剧意识。
而这也恰恰的反映出了希腊人对命运力量的敬畏,俄狄浦斯并不是一个应遭惩罚的罪人而是一个注定陷于罪孽的不幸者形象,而他为了逃避 命运所作的每一步努力都恰好使自己更深的落入命 运之网。索福克勒斯利用希腊式的反讽营造了哲学层面上的 深刻悲剧意识,表现了人类永远无法抗拒命运的悲 观主题。
其次,再说说以《俄狄浦斯王》为例的古希腊悲剧中的人文思想:
人文思想,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索福克勒斯在剧中赋予俄狄浦斯以民主派理想君主的道德规范,而且将民主之国,法制治国的思想提到关系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集中反映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兴盛时期民主意识和法制精神的空前高涨。
在俄狄浦斯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堂堂正正的英雄,一个理想民主派的领袖形象。而且我们也不难看出,在这部戏剧中英雄人物正从传统的神的家族体系中分离出来,走向人化,超人的特色在渐渐的淡化,俄狄浦斯成为真正依靠自我力量的人的典型。更重要的是,剧中的俄狄浦斯王关心人民的疾苦,处事公正。在忒拜发生瘟疫时,俄狄浦斯还亲自走出皇宫,倾听百姓的呼声,这就更加的体现出了古希腊悲剧中由原来的神走向了人的变化。

俄狄浦斯王的人物形象

剧 本人物(以上场先后为序)   祭司——宙斯的祭司。   一群乞援人——忒拜人。   俄狄浦斯——拉伊奥斯的儿子,伊奥卡斯特的儿子与丈夫, 忒拜城的王,科任托斯城国王波吕波斯的养子。   侍从数人——俄狄捕斯的侍从。   克瑞昂——伊奥卡斯特的兄弟。   歌队——由忒拜长老十五人组成。   特瑞西阿斯——忒拜城的先知。   童子——特瑞西阿斯的领路人。   伊奥卡斯特——俄狄浦斯的母亲与妻子。   侍女——伊奥卡斯特的侍女。   报信人——波吕波斯的牧人。   牧人——拉伊奥斯的牧人。   仆人数人——俄狄浦斯的仆人。   传报人——忒拜人。
俄狄浦斯(Oedipus或?dipus,有时拼为Oidipous)是希腊神话中忒拜(Thebe)的国王,是国王拉伊奥斯(Laius)和王后约卡斯塔(Jocasta)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杀父娶母的故事拉伊奥斯年轻时曾经劫走国王佩洛普斯(Pelops)的儿子克律西波斯(Chrysippus),因此遭到诅咒,他的儿子俄狄浦斯出生时,神谕表示他会被儿子所杀死,为了逃避命运,拉伊奥斯刺穿了新生儿的脚踝(oidipous在希腊文的意思即为“肿胀的脚”),并将他丢弃在野外等死。然而
奉命执行的牧人心生怜悯,偷偷将婴儿转送给科林斯(Corinth)的国王波吕波斯(Polybus),由他们当作亲生儿子般地扶养长大。俄狄浦斯长大后,因为德尔菲(Delphi)神殿的神谕说,他会弑父娶母,不知道科林斯国王与王后并非自己亲生父母的俄狄浦斯,为避免神谕成真,便离开科林斯并发誓永不再回来。俄狄浦斯流浪到忒拜附近时,在一个岔路上与一群陌生人发生冲突,失手杀了人,其中正包括了他的亲生父亲。当时的忒拜被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Sphinx)所困,因为他会抓住每个路过的人,如果对方无法解答他出的谜题,便将对方撕裂吞食。忒拜为了脱困,便宣布谁能解开谜题,从斯芬克斯口中拯救城邦的话,便可获得王位并娶国王的遗孀约卡斯塔为妻。后来正是由俄狄浦斯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题,解救了忒拜。他也继承了王位,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为妻,生了两女:分别是安提戈涅(Antigone)及伊斯墨涅(Ismene);两个儿子:埃忒奥克洛斯(Eteoclus)及波吕涅克斯(Polyneices)。后来,受俄狄浦斯统治的国家不断有灾祸与瘟疫,国王因此向神只请示,想要知道为何会降下灾祸。最后在先知提瑞西阿斯(Tiresias)的揭示下,俄狄浦斯才知道他是拉伊奥斯的儿子,终究应验了他之前杀父娶母的不幸命运。震惊不已的约卡斯塔羞愧地上吊自杀,而同样悲愤不已的俄狄浦斯,则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分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形象

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和性格悲剧《哈姆雷特》的语言特点浅见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4-17 11:52:00 ] 作者:张云 编辑:studa20
摘要: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哈姆雷特》由于创作时代不同,它们所展现出的主题思想、人生思考、语言特点等必然各具特色,本文将从两部悲剧的语言文本内容、语言表现形式、语言表达方式三方面浅析二者的不同。
关键词:悲剧;命运;性格;《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

一谈到悲剧,人们往往会想到无助、绝望,甚至死亡,这自然而然会引起人们对生存的渴望与珍惜,对人生存在意义的认识和思考,也许,这就是悲剧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诞生于古希腊时期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下简称《俄》)和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以下简称《哈》)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戏剧的震撼,更是两个时代的烙印。无疑,两种悲剧所运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是各具特点,接下来将从语言文本内容、语言表现形式、语言表达方式三方面谈谈二者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一、 语言文本内容体现时代特点。

古希腊时期人们对宇宙、对自然知之甚少,坚信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在主宰命运,于是,悲剧的主人公大都是神或英雄,他们崇尚事迹和精神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戏剧创作也同样与命运的不可改变性有着必然的联系。悲剧《俄》就是一部典型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代表作,“也是命运悲剧的最高诠释。”〔1〕所谓命运“代表着一种人对其无能为力反而被其支配的巨大的‘客观势力’。” 〔2〕这里的客观势力是指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神灵崇拜或族权、君权崇拜至高无上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人们无法克服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实。“由于在氏族社会时期,人们相信神的力量,认为神主掌一切,因此产生了命运观。” 〔3〕《俄》我们通常把它称为命运悲剧,讲述的是一位被国人视为救星的俄狄浦斯王在命运的安排下,铸成杀父取母而不自知的大错,一旦真相大白,他经受了巨大的痛苦,愤而自残双目,自我放逐,归于毁灭。主人公虽然不屈不挠的与命运相抗争,但最终还是逃不过命运的摆弄。当男主人公俄狄浦斯王面对现实、面对命运,他无能为力,面对两位女儿,他哀鸣:
“什么耻辱你们少得了呢?‘你们的父亲杀了他的父亲;把种子撒在生身母亲那里,从自己出生的地方生了你们。你们会这样挨骂的;谁还会娶你们呢?啊,孩子们,没有人会;显然你们命中注定不结婚、不生育、憔悴而死。”
莎翁的《哈》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悲剧作品,这一时期神学的地位不断下降,对人的价值的认知不断提升,尊重人,尊重生命,追求价值等观念深入人心,肯定“人”,“叫人觉醒、发扬主体性的戏剧〔4〕”主题表达在戏剧《哈》的台词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此剧是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经典,通常被我们称作是一部性格悲剧。丹麦老王突然驾崩,王子哈姆雷特得知叔叔克劳狄斯继承王位并娶了自己的母亲——王后为妻,心中充满了忧伤和愤怒。父王的鬼魂出现,诉说了克劳狄斯谋杀自己的罪行,要哈姆雷特替父报仇。证实了鬼魂的冤情后,气愤的哈姆雷特却误杀了自己恋人的父亲——大臣波罗涅斯。最终,王子与波罗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决斗,克劳狄斯为王子安排的毒酒被王后误饮而亡,克劳狄斯准备的毒剑刺伤了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刺到了克劳狄斯自己身上。《哈》剧的最大成功在于它对人物复杂的心理和性格描写。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思想深邃而行动软弱的人,让具有如此典型性格弱点的人作为复仇任务的承担者,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戏剧冲突的曲折性,由于哈姆雷特的性格原因使得剧情异常复杂、激烈、难于琢磨和出乎观众的预料。

二、 语言表现形式各有侧重。

两部悲剧作品虽然都有着对白、独白、旁白和唱等基本方式,但二者的侧重大不相同。《俄》多以问答形式出现的对白和歌队的合唱平分秋色来完成剧作。例如:
“俄狄浦斯王:你说什么?难道波吕博斯不是我的父亲?
报信人: 正像我不是你的父亲,他也同样不是。
俄狄浦斯王:我的父亲怎能和你这个同我没关系的人同样不是?
报信人:你不是他生的,也不是我生的。
俄狄浦斯王:那么他为什么称我做他的儿子呢?
报信人: 告诉你吧,是因为他从我手中把你当一件礼物接受下来。
俄狄浦斯王:但是他为什么十分爱别人送的孩子呢?
报信人: 他从前没有儿子,所以才这样爱你。”
整部戏充满着如此适合于表现人物个性的质朴自然、富于行动性和潜台词的对白,丝丝入扣、层层递进,明快质朴,与优美的合唱形成相互辉映的“悲剧诗”。合唱包括:进场歌、第一合唱歌、第二合唱歌、第三合唱歌、第四合唱歌,并且配有歌队队长,可见,“白”和“唱”在剧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哈》则以诗化的性格语言和众多大段的独白见长来揭示人物复杂的心理过程,使人物性格更加深刻丰满。“从写人到刻画富有个性的戏剧性格,再到描摹独特的灵魂,显示了人类戏剧艺术创作不断深化的趋势,同时也表明了古典戏剧向现代戏剧的历史性转型。”〔5〕《哈》剧正是按照人物的身份和处境不同,用不同的语言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人物语言或文雅或粗俗,或哲理或抒情,或朴实或华美。主人公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渴望冲破封建势力的束缚,但由于早期英国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导致这种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性。所以,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既忧郁绝望而又充满理想,既行为踌躇而又语言果断,既向往平等的人际关系又蔑视平民,不懂得发动群众。性格决定命运,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导致了他命运的悲剧。例如,第三幕第三场末了哈姆雷特的独白
哈姆雷特:现在容易动手了, 当他在祈祷时; 我现在就下手杀了他...[拔出佩剑]
... 然后他就直接上天堂; 这就算是复了仇?这还需三思:一个恶徒杀了我的父亲,
而我--父亲的独子--却保送此恶徒登上天堂;什么, 这等於是成全了他; 这不算是复仇。
他在我父亲未经悔过、罪恶贯盈时把他杀害;
上帝对他的这笔账此时是如何的看法, 除了神之外, 有谁晓得?
依凡人之推理, 这应算是个重罪; 但是,假如我正当他在忏悔时把他杀死,
那他为此旅程已作了充份的准备工作;
我能算是复了仇吗? 不!
回鞘去罢, 宝剑呀, 让我寻个更好的机会: ”
此段独白是哈姆雷特犹豫杀不杀克劳狄斯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性格的优柔寡断和行动的软弱,其实是在为自己的不知所措寻找借口,这也使剧情更加具有了戏剧效果。再如:第三幕第一场“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
“哈姆雷特:{自言自语}
生存或毁灭, 这是个必答之问题:
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坷命运之无情打击,
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
并将其克服。
此二抉择, 究竟是哪个较崇高?
死即睡眠, 它不过如此!
倘若一眠能了结心灵之苦楚与肉体之百患,
那么, 此结局是可盼的!
死去, 睡去...
但在睡眠中可能有梦, 啊, 这就是个阻碍:
当我们摆脱了此垂死之皮囊,
在死之长眠中会有何梦来临?
它令我们踌躇……”
此段独白使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三、语言表达方式体现性格化。

性格化的语言决定了语言表达的性格化,《哈》剧语言的基调沉闷、压抑和悲愤,主人公哈姆雷特思想的矛盾和性格的优柔应以语调低、语气沉、语速慢的性格化语言表达方式来展现。
而戏剧《俄狄浦斯王》的语言基调先是勃勃向上,激烈的与命运抗争,主人公开始不相信命运,不屈不挠、不放弃任何一个与命运抗争的机会,此时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语气沉、语速适中、声音浑厚有力而且充满激情。但当还是逃脱不了命运的捉弄,此时又转为语调更低、语气更沉、语速转慢、内心依据丰富,基调充满着悲壮和豪放。当俄狄浦斯王创痛巨深的面对命运所呈现的一切时,他痛彻心扉,绝望而又无助的哭嚎出:
“婚礼啊,婚礼啊,你生了我;生了之后,又给你的孩子生孩子。你造成了父亲、哥哥、儿子,以及新娘、妻子、母亲的乱伦关系:人间最可耻的事。”
在如此惨烈的现实面前、在百般抗争而不可改变命运安排的情况下,他彻底绝望和崩溃了,声嘶力竭、悲愤至极。
“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的艺术,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不论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或社会悲剧,都充满着高洁甚至神秘的意味,隐含着人生的教训和哲理。[6]”让我们欣赏悲剧、感动悲剧、思考悲剧,尽情的在悲剧壮美的语言艺术里比较和提炼。

参考文献:
[1]周安华主编《戏剧艺术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2]董键、马俊山著《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
[3]〔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著《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俄狄浦斯的性格特征

俄狄浦斯的性格特征:
1、在《俄狄浦斯王》中,索福克勒斯刻画了俄狄浦斯这一理想的英雄形象。他体察下情,关心人民疾苦,对臣民有着高度负责的精神;
2、他正直、诚实,有着坚毅的力量和积极行动的精神;他遵循高尚的道德原则,有独立的意志和不屈服于命运的反抗精神,力图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3、他敢于承担责任,尽管已意识到自己落入了命运的罗网,仍然对凶手一查到底,最后实践诺言,自我惩罚,真诚地为城邦消灾造福。
基本介绍:
俄狄浦斯(Oedipus或 Odipus,有时拼为 Oidipous),外国文学史上典型的命运悲剧人物。是希腊神话中忒拜(Thebe)的国王拉伊俄斯(Laius)和王后约卡斯塔(Jocasta)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戏剧艺术的荷马”、“命运悲剧大师”索福克勒斯在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中丰富了其命运悲剧。

俄狄浦斯王人物分析

俄狄浦斯并不是有意杀父娶母,本人非但没有罪,应该是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受人爱戴的君王。俄狄浦斯智慧超群,热爱邦国,大公无私。在命运面前,他不是俯首帖耳或苦苦哀求,而是奋起抗争,设法逃离“神示”的预言。继而,他猜破女妖的谜语,为民除了害。最后,为了解救人民的瘟疫灾难,他不顾一切地追查杀害前王的凶手,一旦真相大白,又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请求将他放逐。他在跟命运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英雄行为,应该受到人们的认同。

俄狄浦斯王的历史价值是什么?

“斯芬克斯”的秘密是“诱惑”和“恐吓” 或“现实社会”,谁将它解开,“斯芬克斯”就死在谁的脚下;否则,谁就死在“斯芬克斯”的脚下!
你是要——生,还是死?!

曾经使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着迷的伟大的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寓意无穷,特别是其提到的“斯芬克斯之谜”,更是永恒地吸引并考验、锻造着无数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学、美学等方面的思想者的智慧,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阐释构成了一道人类自我意识和认知的亮丽风景。但,它却没有引起当下思想界普遍的、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现代哲学和语言学,有可能对这一千古人生之谜做出自己全新的深度阐释。而我们的现代人生哲学,就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斯芬克斯”者,“现实社会”也!

“斯芬克斯之谜”尽人皆知:一种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走路;腿最多时最无能。千百年来,人们早已认定并认同,这个“谜”已被俄狄浦斯回答:“人”。
我们对斯芬克斯之谜的深度阐释将表明:俄狄浦斯对“斯芬克斯之谜”的解答是“表象”的、“动物”层面的,换言之,他并没有真正地解开“斯芬克斯之谜”。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德尔菲神庙前石碑上镌刻着的“认识你自己”几个大字仍然是一个“谜”,迄今,它仍是横亘在当代人类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索福克勒斯在著名的《俄狄浦斯王》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幕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惨绝人寰的个体人生悲剧:

田间麦穗枯萎,牧场上牛羊瘟死,妇人流产,哀鸿遍野;带火的瘟神降临到这城邦——特拜。神谕明示消灾的办法在于缉拿杀害前国王的凶手问罪。——这样大家的目光均被吸引到谁是凶手的问题上去了。

紧接着,剧本以倒叙的形式让俄狄浦斯显身:

无子的特拜国王拉伊俄斯曾经诱拐了皮萨国王佩洛普斯的小儿子克律西波斯,导致他自杀。佩洛普斯向主神宙斯祈祷降祸于拉伊俄斯。当拉伊俄斯祈求神恩赐他一个儿子的时候,神一边答应了他的请求,一边预言他的儿子将杀父娶母。为了逃避神谕的实现,拉伊俄斯夫妇一等儿子降生即钉住他的双足(——俄狄浦斯乃双脚肿胀之意),派一位仆人把他扔进山谷。但心地善良的仆人却将俄狄浦斯送给了科任斯国的牧羊人,以致于俄狄浦斯被无子的科任斯国王波吕玻斯收养。逐渐长大了的俄狄浦斯在一次宴会中偶然闻知自己非科任斯国王亲生子,便去求问神谕,得知自己命将弑父娶母。为避厄运,离开了科任斯,来到了特拜边境。在一个三岔路口,为争夺道路,与一个老人争执起来,一怒之下,他用手杖打死了这个老人。俄狄浦斯不知,这老人就是要去德尔斐神庙求解解除斯芬克斯灾难的他的父亲。因为此时,特拜城正遭受狮身人面鸟翼怪兽——斯芬克斯的灾难。俄狄浦斯来到斯芬克斯面前,毫不犹豫地出色地回答了“斯芬克斯之谜”,于是,斯芬克斯一头扎入大海。俄狄浦斯被特拜民众拥戴为新国王,并娶王后为妻。至此,“杀父娶母”的神谕得以彻底实现。

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这一悲剧事件,曾经被弗洛伊德解读为普遍的人的先天的“恋母情结”而广为人知。“恋母情结”,构成整个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
我们看到,俄狄浦斯的命运是被神谕“注定”了的:俄狄浦斯愈是想逃避神谕的实现愈是落入神谕的圈套之中。——这就是“预言的自我实现功能”。这个故事的真意早为英国思想家波普尔的“俄狄浦斯效应”一语说破:经验事实大都会符合理论预见,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才能观察到对象,连各种“偶然发现”其实也是相对于预见失败了而言的,那些作出偶然发现的人刚开始时并不追求偶然,而是一心想完成一项能够证明某个理论预见的实验。 笔者在“命名即创造”这个命题中也已说出:预言具有自我实现的功能。
一般来说,一个真正认识了自己的人,是应该具有斩断“悲剧”命运,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的。而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悲剧表明,生理上处于青年时代的俄狄浦斯,其心理(理智或理性)是并不成熟的,他并没有真正地“认识自己”。——这里出现了一个吊诡。因为,剧本明确地告诉我们,俄狄浦斯在被特拜民众拥戴为国王之前有这样一个“细节”:回答了“斯芬克斯之谜”,解除了特拜城的灾难。 既然俄狄浦斯正确地回答了难倒所有人的“斯芬克斯之谜”,那我们有什么理由说他的心智不成熟,说他没有真正地“认识自己”呢?——问题就在这里。

其实,要合理地理解这一吊诡并不困难,关键是,需要我们直接从斯芬克斯之谜着手,需要我们对斯芬克斯之谜进行现代哲学和语言学意义上的深度阐释、阐发。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对斯芬克斯之谜的“谜面”和“谜底”予以这样的语言学置换、颠倒:谜面应该是——人是什么?谜底才是——这种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走路;腿最多时最无能。——“谜面”和“谜底”的置换、颠倒,是正确地理解、解读俄狄浦斯悲剧的一把钥匙。
通过对斯芬克斯之谜“谜面”和“谜底”的语言学置换、颠倒,我们发现,俄狄浦斯仅仅说出了“人”的“表象”或“假象”,仅仅说出了“人”的“动物性”本质。这充分证明,俄狄浦斯并没有真正地“认识自己”,因为,所谓“认识自己”,最起码应该像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更进一步,人必须认识到,自己首先需要走一条“人——从——众”的“社会化”之路,然后再走一条“众——从——人”的“个体化”之路。其实,俄狄浦斯没有认识自己的事实,早已为古代思想家们意识到。在遍访自以为有智慧的智者后,思想家苏格拉底说出了一句至理名言:我知道自己“无知”。 亚里斯多德在他著名的《诗学》中是这样说的:俄狄浦斯“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犯了错误”,在这里指的是人的“无知”,而不是指“道德上的缺陷”。
只要人不认识自己,注定要受“命运”的捉弄和支配,——就像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悲剧所昭示我们的;在巨大的现实面前,人往往无能为力,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认命”,——就像事实上应该知道事情真相的俄狄浦斯的母亲兼妻子所做的那样——当俄狄浦斯执意要彻底追查杀死前国王的凶手的时候,母亲兼妻子双重角色的伊俄卡斯特几乎在苦苦哀求俄狄浦斯:“看在天神面上,如果你关心自己的性命,就不要再扩展了。” ——一个活脱脱被命运打败、“认命”了的人的无奈。——笔者痛心地看到,我们的现实中,遍地是这样甘愿服从“命运”的民众!
俄狄浦斯在可怕的“预言”支配下演绎了一连串像是命中注定的悲剧之后,并没有退缩和认命,而是勇敢地背起了自己的“十字架”:他用别在母亲兼妻子伊俄卡斯特胸前的金别针戳瞎了自己的双眼,放逐了自己。——这是一个“慧眼”取代“肉眼”或以“肉眼”为代价换取“慧眼”的隐喻,也是一个个体“赎罪”和“拯救”的隐喻。它表明,俄狄浦斯的“智慧”成熟了,他“认识了自己”。而一旦认识了自己,人就能够“扼住命运的咽喉”,斩断多米诺骨牌效应那样的悲剧,让可怕的“预言”终止:拥有了一双“慧眼”的俄狄浦斯,自己做了自己的主人,再也不受命运的摆弄了。
至此,我们已经清楚,俄狄浦斯对“斯芬克斯之谜”的解答,是一个低级的、表层的、表象的,实际上并不十分困难的解答。可就是这样的一个“谜底”,却难倒了特拜城的所有人。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秘密就在“斯芬克斯”——狮身人面鸟翼怪兽——本身。这种“形象”,往往会让“男人——贪欲者”,在天使般美女的诱惑面前心智迷乱;又往往会让“女人——懦弱者”,在野兽的咆哮中因恐惧而理智不起作用。
插图:著名油画——《俄狄浦斯与斯芬克斯》()
作者:[法国]摩罗,1864 年,现存居斯塔夫?莫罗博物馆
请读者欣赏法国画家摩罗的油画《俄狄浦斯与斯芬克斯》。这幅油画形象地刻画出了斯芬克斯既令人难以抗拒的迷人的一面,又让人无比惊恐的可怕的一面。它较之我们熟悉的埃及狮身人面像,透露出某种更深刻的东西。
神话中的斯芬克斯“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正是“现实社会”——“社会关系的总和”——形象的一个隐喻:现实社会中充满了诱惑——色、权、钱、名等等;恐吓或恐怖——生、老、病、死等等。没有特殊的天赋和才能,不认识自己的使命,一般人是很难战胜它的。这就是几乎所有人在“斯芬克斯”面前败下阵来的根源(插图中斯芬克斯脚下枯瘦的死亡者是一个很好的象征和隐喻)。——作为“现实社会”形象隐喻的斯芬克斯,对个体的人发起“诱惑”与“恐吓”这双重挑战。我们应该觉悟到:斯芬克斯的形象并不全是负面的、消极的,相反,它有其非常正面的、积极的一面。因为,它的存在本身,构成了个体的一个“着力点”,一个突围的“靶子”。正是由于它的存在,对其发起挑战的世俗个体的人生才会是具体的、丰满的、有血有肉的、有价值和意义的。——一个真正地认识了自己的人,他会向一次次阻碍自己前进的“斯芬克斯”献上自己最由衷的敬意。
——任何一个人,特别是青年人,都必须接受斯芬克斯的挑战,都要责无旁贷地回答现实社会向我们提出的两道“题”:诱惑和恐吓。——对这两道“题”的不同回答,是判断一个人能否成为自己的客观标准。
无疑,天生高傲的俄狄浦斯,能够战胜诱惑,但,由于内在力量的弱小(与生俱来的),他还不可能战胜“恐吓”——不敢正视自己的“命运”,逃避“杀父娶母”的神谕,实际上正是受“恐吓”支配的表现。因此,尽管他回答出别人不能回答出来的“难题”,但这仅仅表明,在起点处,俄狄浦斯高于他同时代的人。但他受制于“恐吓”的事实又说明,他的心智是不成熟的。这种心智的不成熟,必导致他的刚愎自用:俄狄浦斯没有好好地发展并善用自己的这种优势,他嘲弄先知特瑞西阿斯,沾沾自喜并无限地放大自己的这点“小聪明”,自以为自己是世间智慧的化身了:“喂,告诉我,你几时证明过你是个先知?那只诵诗的狗在这里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说话,不拯救人民?它的谜语并不是任何过路人破得了的,正需要先知的法术,可是你并没有借鸟的帮助、神的启示显示出这种才干来。直到我无知无识的俄狄浦斯来了,不懂得鸟语,只凭智慧就破了那谜语,征服了它。”
笔者认为,既有知——能够回答斯芬克斯之谜的表层含义,又无知——没有揭示斯芬克斯之谜的深层含义,认识到自己智慧的有限性,是俄狄浦斯悲剧的真正原因。俄狄浦斯既认识自己又没有认识自己的事实说明,人的理性是分层的:不成熟的理性——少年理性和成熟的理性——中年理性。
俄狄浦斯“杀父”和“娶母”事件隐喻着他的“生理”已经成熟,但这种生理的成熟,并不表明他的“心理”同时成熟。心理的成熟是一个较生理成熟更为复杂的“过程”,它需要人生“经历”、“苦难”和对命运“十字架”的无畏的担当来催化。一个在社会责任面前没有担当的人,其理智是不可能真正成熟起来的。而心理不成熟的片面的生理成熟,不仅是无益的,反而是有害的,它往往会演变成制造死亡事件的“暴力”(杀父)和泯灭人性的“乱伦”(娶母)。“暴力”和“乱伦”,正是个体在现实社会中为斯芬克斯所战胜的标志——逃避“恐吓”和接受“诱惑”。这是个体人生失败的根源。
当代人类对“启蒙理性”所具有的双刃剑性质几已达成共识。——理性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什么层次、等级上的理性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看到启蒙理性的悖论就全面否定所有理性。事实上,经过启蒙理性之后的成熟的理性——晚年俄狄浦斯以“肉眼”为代价换来的“慧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它,足以引领未来人类走出悲剧之命运。

《俄狄浦斯王》之所以成为人类悲剧史上的绝唱,其根本在于它对人类个体命运的最深刻揭示,而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故事惊天地泣鬼神的惨烈。《俄狄浦斯王》像所有伟大的经典文本一样,充满了隐喻和玄机,如果没有语言学意义上的现代阐释和阐发,我们就难以真正地读懂它。
以往,人们往往视俄狄浦斯悲剧为一个人的彻底的“毁灭”。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是比较浅薄的,因为,故事明确地告诉我们:俄狄浦斯的毁灭与他的拯救是不可分离的——没有毁灭就没有拯救。事实上,这个神话故事通过描写俄狄浦斯的“毁灭”而重心在于启示人的“拯救”之路——正视命运的打击,承担自己的责任。
俄狄浦斯的人生不是一个简单的悲剧,毋宁说它是一部美妙而完整的人生启示录。它启示我们,“具有自我实现功能”的“预言”,是建立在人对自己的无知基础上的,而人一旦认识了自己——懂得了“预言”背后的“因果链条”,则,“预言”将不攻自破。——启示,是所有伟大悲剧的意义之所在。诚如本雅明所说:悲剧英雄,就是哲学家、思想家的原型,“他以更开阔的视野使自己卓而不群,在这个行动中他驱散了自然与神话的默然。” ——俄狄浦斯是一个哲学家,——他用自己勇敢的行为真正地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
俄狄浦斯的命运昭示我们:貌似成熟的少年理性,尚不足以战胜“斯芬克斯”(“现实社会”)的“诱惑”和“恐吓”,必将导演人生悲剧;只有真正成熟的中年理性,才能够彻底战胜“诱惑”(“富贵不能淫”)和“恐吓”(“威武不能屈”),彻底斩断人生之悲剧!
俄狄浦斯的命运还昭示我们:人,要认识你自己!人,应该认识你自己!人,必须认识你自己!人,能够认识你自己!

此处的“恐吓”一词,我原来用“恐惧”,而没有明确地区分恐惧与恐吓的涵义。是博客中国的一个网友——北京大学医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的钱军伟先生看到我的这篇文章后给我指出此处应该用“恐吓”而不是“恐惧”,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太大意了!——在这里,我谨向钱军伟先生表达由衷的谢意。——由此亦可见,现代人生哲学是“实践”和“交流”的产物。

参考: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H?A?库恩:《古希腊的传说和神话》,三联书店2002年版。
可以说,精神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全部学说,都是奠基在对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这一“恋母情结”的解读、诠释之上的。弗洛伊德的伟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失误也是明显的:他将人的“心理”问题全部归结于“生理”问题,而没有像他的弟子荣格、弗洛姆那样进一步地探讨人的心理的更深层原因——集体原型的、社会结构的原因。
波普尔谈及“俄狄浦斯效应”的原话是:“几年前我引入‘俄狄浦斯效应’这一术语来描述一个理论、期望或预言对它所预言或描述的那个事件的影响:人们不会忘记,导致俄狄浦斯弑父的因果链条发端于神对这个事件的预言。”参见卡尓?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第54页脚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不过,我们必须修正人们长期以来关于俄狄浦斯的命运完全受“预言”左右的传统见解。因为,整个悲剧的起因在于无子的特拜国王拉伊俄斯“曾经”诱拐过并导致别人家的孩子自杀这一事件,而不是没有背后根源的无缘无故的纯粹“预言”的产物。在这里,阿波罗的“神谕”、“预言”,只是一个增强“戏剧性”的障眼法,剥去了这一层迷障,背后是赤裸裸的“因果链条”。
在梁旭东的《遭遇边缘情境:西方文学经典的另类阐释》(第3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中,笔者看到他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有个未被人们注意的细节令我感慨不已。据说德尔菲(Delphi)神庙里,镌刻着阿波罗著名的神喻‘认识你自己’。”——稍有遗憾的是,梁旭东先生没能够从斯芬克斯之谜本身看出来这个“细节”。因此,他对俄狄浦斯悲剧的理解仍然是外在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6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有智慧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使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参见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第122页,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亚里斯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第38、3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第4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参见H?A?库恩:《古希腊的传说和神话》,第451—457页,三联书店2002年版。
有些大学生接受了一种庸俗的人生哲学思想:人在社会中必然会变得“圆滑”——“同流合污”起来。我予以驳斥:只有那些没有认识自己的人,才会在社会中变得“圆滑”;而那些认识了自己的人,不仅不会变得“圆滑”,相反,他会变得越来越“尖利”和“锋芒毕露”,他们是社会的“良知”和“希望”。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第2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郭军、曹雷雨编:《论瓦尔特?本雅明》,第6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俄狄浦斯也是一个“盗火者”。历史上的先知圣人,莫不如是。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