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6月20日联邦议会以仅18票的多数决定将其会址迁往柏林。在搬迁计划中,德国国会大厦必须改建为一座现代化的议会大厦。1993年开始招标。最重要的标准是透明度、清晰度和模范性的能源技术。在80份设计中最后有三份获胜:诺曼·福斯特、皮·德·布鲁因和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的方案。福斯特的设计中包括一个在大厦上方、与它不相连的一个玻璃顶,这个玻璃顶完全笼罩了大厦及其周围地区。但是出于美观(有人称这个设计为“德国最大的加油站”)以及预计的13亿马克未能获得公众批准。在此期间他使用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设计,胜过了他的两名竞争对手。在他的新设计中福斯特并没有计划给国会大厦加一座拱顶。在他的解释中他甚至特别表示反对“出于纯象征性原因”在大厦顶上加任何提高的结构,他不建议加一个顶(如他本来的设计)或者一个拱顶。出于政治家的压力在1994年和1995年顶部的设计多次修改。1995年5月8日福斯特展示了一个玻璃的、可行的拱顶,这是他的最后设计。议员们同意了这个设计方案。卡拉特拉瓦却指责福斯特盗用了他本来的设计,因为卡拉特拉瓦参加招标的设计中有一个类似的拱顶。经过专家评审和再评审,最后,大多数专家认为一个像拱顶这样的传统建筑结构无法有特别的著作权。从1971年开始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妇准备其“包扎国会大厦”的计划。1994年1月波恩联邦议会召开大会讨论是否一个像国会大厦这样拥有国家象征性的建筑可以作为艺术品使用。大多数议员表示同意。从1995年6月24日至7月7日国会大厦完全包在银色的不燃纤维布内,包裹用的绳子有三厘米粗。在两个星期内这个艺术品吸引了五百万人参观。改建前最后大厦内的最后一次活动是1994年12月2日举行的。1995年5月末改建准备工作完成。这些工作包括去除石棉和将1970年代改建时遮盖起来的结构释放出来。许多原来的结构均保存下来,后来又结合到改造后的建筑中。保存老建筑是对建筑师提出的要求之一。历史遗迹要能够看到。其中包括1945年5月苏联红军士兵在建筑内的留言。在俄罗斯外交官的同意下包含种族歧视内容及其它下流内容的涂鸦被去除,其它的留言则予以保存并可供参观。1995年7月末改建工程开始。鲍姆加藤的改建被去除,清理出4.5万吨垃圾。为了保证的建筑的稳定性,原来保罗·瓦洛特在建筑地基里打下的2300根支柱又增添了90根。1996年6月开始内部的基础改建,在老建筑的结构中产生了一座新建筑。包括贯通所有三层楼的大会场和在三层楼的记者招待厅。北翼和南翼约占总建筑面积的三分之二,基本上保持了过去的状态,仅有修缮。大会场面积1200平方米(瓦洛特的大会场为640平方米,鲍姆加藤的为1375 平方米),主席台又改移到东边,如同建筑初始时的状态。观众可以通过一个为此特地建造的中间层到观众台。三层楼仅供议员使用。改建时使用了现代的建筑材料,在老建筑里主要使用淡色和暖色的石灰岩和砂岩。为了提高建筑的清晰度,建筑内分九个区,每个区有自己的(有时非常鲜艳的)颜色。房间内也有同色的木质墙壁,但是这些颜色有时与房间里展出的艺术品不谐和。后来设计的拱顶吸引了许多来访者,成为了柏林的一个标志。通过西门来访者可以进入大厦。经过安全检查后他们首先到达可以行走的楼顶。楼顶上的拱顶直径38米,高23.5米,重1200吨。它的钢铁骨骼由24根竖直的肋(每根之间有15度的距离)和17根水平的环(每根间有1.65米的距离)组成。玻璃的总面积为3000 平方米。在其内侧有两条对称的、螺旋式的、约1.8米宽、230米长的斜坡可以走到离地面40迈克尔处的一个瞭望台。拱顶的最高处离地面47米,比保罗·瓦洛特设计的拱顶低得多。每天平均有8000名来访者。福斯特在接受改建时得到了非常明确的规定,总改建用费不能超过六亿马克,包括拱顶的用费以及所有其它费用。1999年4月19日在国会大厦的首次会议上象征性地将大厦的钥匙交给议会主席。标志着改建工程按期按价完成。1999年9月7日德国联邦议会开始在改建后的国会大厦正式开始工作。至2006年6月共有1800多万人参观了国会大厦。
能源技术
1990年代国会大厦的改建中顾及生态学问题是招标时的重要要求之一。大厦的暖气和能源系统结合了太阳能技术、机械通气、使用地层作为冷和热储藏、热电厂、废热发电和使用可再生材料。
屋顶上的太阳能设备的面积有300多平方米。此外还有两座以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来的生物柴油为燃料的热电厂。这些供电设施可以提供国会大厦及其周围的议会82%的电能。在夏季,一座吸收式冷冻机使用电厂的部分余热驱动来为大厦供冷。另一部分余热投入地下300米深处的水库中,将其内的盐水加热到约摄氏70度并泵回地下,这些热水可以在冬季用来取暖。另一个60米深处的水库则用于存储冬季的冷气,也用于夏季供冷。通过这些和一些其它措施,国会大厦的年二氧化碳释放量可以从约7000吨降低到400至1000吨。
大厦的拱顶也与能源技术结合,用来作为大会场的照明和通风。通过360个漏斗状排列的镜子将日光引入会场。为了避免阳光直射并引起会场温度升高,一部分可通过电脑控制活动的镜子可以通过太阳的位置改为反光镜或遮光镜。在漏斗的内部热气可以导引到建筑的最高处,通过一个拱顶中心的圆洞排出。在其通道上它还经过一个热回收设备,将部分余热收回。拱顶圆洞下有一个排雨水的装置。瓦洛特在他的设计中就已经为了建筑的通风而建造了许多通风管。这些通风管重新启用。
艺术作品
在国会大厦改建前就已经有在大厦内陈列艺术作品的计划,这个计划在改建过程中得到。国会大厦是柏林市中心政府区的建筑中艺术陈列的中心建筑。在改建过程中又有18位艺术家受邀请为大厦提供他们自己的作品。除德国知名的艺术家外,鉴于柏林过去的占领时期的历史,英国、法国、俄罗斯和美国的艺术家也受邀。除此之外大厦内还陈列着许多收买或者租借的艺术品。大厦内共陈列有近30名现代艺术家的作品。
德国国会大厦位于柏林市中心,体现了古典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的多种建筑风格,是德国统一的象征。由于当时威廉二世的反对,建筑上的铭文“为了德意志人民”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才被镶上的。德国国会大厦现不仅是联邦议会的所在地,其屋顶的穹形圆顶也是最受欢迎的游览圣地。它不断更新的历史映射着自十九世纪以来德国历史的各个侧面。德国统一后,历时十二年的重建计划已经改变了德国首都的面貌。这里一度是欧洲分裂的象征,现则是大陆东西两侧的效仿聚会之地。在这个历史悠久却又现代化的城市里,玻璃与钢铁掺杂在十九与二十世纪的建筑风格中。
柏林的德国国会大厦建于1884年,由德国建筑师保罗·瓦洛特设计,采用古典主义风格,最初为德意志帝国的议会。1918年11月9日,议员菲利普·沙伊德曼通过国会大厦的窗口宣告共和国的成立。1933年2月27日大厦失火,部分建筑被毁,失火原因不明。“国会纵火案”成为纳粹统治者迫害政界反对派人士的借口。二战中,大厦遭到严重毁坏。1945年4月30日,苏联红军把红旗插上国会大厦的屋顶,宣布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961至1971年间,大厦按保罗·鲍姆加藤的设计方案重建。重建的国会大厦对建筑进行了简化,省去了1945年被炸掉的大厦圆顶部分。这座曾位于柏林墙边界上的大厦内曾办有“德国历史问答”展览。该展览迁至德国大教堂中。两德统一之后,德国联邦议会决定重新迁入国会大厦。1990年10月3日德国人民在国会大厦前庆祝了国家的重新统一,同年12月20日,第一届全德联邦议会确定柏林为统一德国的首都,国会大厦则被定为德国联邦议院所在地。1994年至1999年,诺曼·弗斯特爵士以大厦最初的规模为蓝本设计,对国会大厦进行了重新修建,建成为一座现代化的议会办公大楼,新建的穹形圆顶供人游览。1994年修复工程开始之前,国会大厦曾成为全欧洲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品。德国联邦议院于1998年底迁入国会大厦,1999年在此选举下一任联邦总统。现曾让人争议一时的穹形圆顶已成为柏林城的新标志。 1933年2月27日国会大厦发生的纵火案的细节至今还是欧洲历史学家们研究的题目之一。纵火者、荷兰失业工人范德卢贝究竟是独自作案,而后被纳粹利用大做文章、借机掀起反共浪潮,还是纳粹事先密谋策划的行动?历史学家们还在争论不休。但是,希特勒一伙的反共反人民的阴险面目从此暴露无遗,却是历史学家公认的事实。当年9月的审判是通过电台实况转播的,当季米特洛夫气壮山河的发言把戈林逼得无路可走、窘态百出时,纳粹的宣传机构赶紧中断了实况转播。世人所知不多的是,这场审判当时并未全部在莱比锡进行,大约有一半是在国会大厦里进行的,因为纳粹要利用国会大厦这个场所去煽动反共歇斯底里。国会大厦这把火烧毁了圆顶,毁坏了议会全体会议大厅。从此开始直到二战结束,议会再也没有在这里举行过全体会议。希特勒后来也只对国会大厦略加修复,因为他要继续利用纵火案的现场进行反共宣传。
二战开始后,国会大厦被希特勒当作军事工事,四个角楼中有两座被改建成高射炮掩体。大厦的窗户被砌死,整个变成一座大碉堡,地下室充作战地医院。由于当年的国会纵火案是希特勒罪恶统治开始的象征,因此,苏联红军在攻克柏林的战役中,也将把红旗插上国会大厦作为最后战胜希特勒的象征。为夺取国会大厦,红军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胜利后的红军将士在国会大厦内的石墙上刻下不少留言,成为一份珍贵的历史见证。德国统一后联邦议院决定把国会大厦重新作为议会所在地时,人们曾对是否保留这些形形色色的留言进行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后决定全部保留并拍照作为资料永久保存。 二战期间,欧洲战场的最后一个战役是柏林战役。1945年4月20日,百万红军兵临柏林城下,苏军发射的炮弹在柏林市区爆炸。4月21日,苏军1万多门火炮开始轰击柏林,苏军各个集团军从不同方向向柏林市区发起攻击。4月22日,苏军攻克了柏林内层防御阵地,冲进了柏林市区。
苏联红军从四面向柏林市区推进,苏军工兵冒着枪林弹雨排除德军布设的障碍物,清除地雷。苏军步兵一幢楼、一条街地向前推进。到1945年4月25日,德军已被压缩至柏林城区一个狭小地域内。4月26日,苏军对柏林发动总攻。4月28日,德军与外界联系中断,苏军的152毫米、203毫米榴弹炮运进柏林市区,对着德国国会大厦进行强攻。德军部署在国会大厦屋顶上的轻型榴弹炮敌不过苏军的大口径榴弹炮,不是被摧毁,就是被打哑。红军战士通过被炮弹轰开的缺口冲进了国会大厦,与德军逐层、逐屋地展开争夺战。
1945年4月30日下午2时半,红军战士把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就在此刻,法西斯头子希特勒用手枪结束了罪恶一生。希特勒死后,德军没有马上投降,争夺国会大厦的战斗依然在进行。5月1日,苏军向柏林市中心的德军最后据点发起攻击,先后攻下了德国空军大厦、秘密警察总部大厦。直到5月2日下午3时,德军才完全停止抵抗,柏林市防司令率残部投降。5月8日,德国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的战争宣告结束。 百年沧桑,几经战火,旧国会大厦已是残缺不整,60年代的扩建与维修显得既不实际、又无章法,而传统的布局也无法容纳新的功能。为改变这一状况,德国政府举办国际竞标,最终英国建筑师诺尔曼·福斯特爵士的方案中标。福斯特素以高技派风格著称于世。在这一方案中,他将高技派手法与传统建筑风格巧妙结合:保留建筑的外墙不变,而将室内全部掏空,以钢结构重做内部结构体系。经过福斯特的大手笔处理,国会大厦这一古老庄严的外壳里包裹的将是一座现代化的新建筑。建筑底层及两侧的几层空间内安排着联邦议院主席团、元老委员会行政管理机构办公室以及议会党团厅和记者大厅,中央为两层高的椭圆形全会厅。全会厅上层三边环绕大量的观众席,普通公民可以在观众席自由地观看联邦议院的辩论。中央穹顶在二次大战中被毁后便未能重建,这次福斯特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玻璃穹顶:其内为两座交错走向的螺旋式通道,裸露的全钢结构支撑,参观者可以通过它到达50米高的瞭望平台,眺望柏林的景色。夜间,穹顶从内部照明,从而为德国首都创造了一个新的城市标志。古典的穹顶早已荡然无存,现建造肯定不是真古董。既然如此,何必拘泥于瓦洛特当年的设计。福斯特的这一处理既满足了新的功能要求,又赋予这一古老建筑以新的形象。1995年国会大厦又一次成为新闻界和公众注意的焦点,但这一次是喜剧。包装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妇用银白色的人造纤维织物把国会大厦裹了个严严实实。在6、7月间的阳光下,这件独出心裁的艺术品像一艘宇宙飞船,又像一个巨兽熠熠生辉。20天展出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500万观众兴致勃勃地观赏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露天艺术展览,柏林沉浸在一片盛大节日的气氛中。为了这个惊世骇俗的创作意图,德国联邦议院辩论了足足12小时,才给这对艺术家颁发了许可证。
1999年4月19日德国联邦议院正式迁入修复翻建过的国会大厦,国会大厦重新回到德国政治生活的中心。英国著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先后设计了27个草图,终于给头秃了几十年的国会大厦重新扣上了一个以钢为骨架,以玻璃为幕墙的圆顶。这个被人戏称为“英国鸡蛋”的圆顶造型简洁有力,体现着当代建筑美学的风格,又是一件技术上的杰作。从其顶端悬下一支漏斗状的柱子,下面就是议会全体会议大厅。“漏斗”上镶嵌着360块活动镜面,把阳光折射进议会大厅,从而降低照明能源消耗。同时,又为了不让直射的阳光晃眼,在玻璃圆顶的内侧安装了可移动的铝网,由电子计算机按照太阳的运动自动调控位置,其能源来自于国会大厦屋顶上的太阳能电池。
二战中,苏联红军战士米哈伊尔·米宁将苏联国旗插在德国国会大厦上。
米哈伊尔·米宁,苏联英雄,1922年出生,1941年6月参军,与纳粹德国军队作战。他参加过解放列宁格勒战役,一路随军队打到柏林。1945年4月30日,苏联红军攻克帝国议会大厦,在攻克柏林之前,当时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下令,5月1日之前把红旗插到帝国议会大厦楼顶上。
在此号召下,米宁等5名士兵携带一面红旗,最终设法到达大厦楼顶。最初,他们无法确定插红旗的合适地点,但米宁注意到大厦楼顶雕像上的王冠,于是爬上雕像,把带有红旗的一根金属棒插入王冠,并用裤带将红旗固定。历史将铭记这一永恒的时刻——1945年4月30日晚10时。
红旗的树立,宣告了纳粹德国灭亡。1945年5月,米宁获得“苏联英雄”称号。
分别标志着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和覆灭。
补充
希望可以帮到你,望,谢谢
还帮你做了一题,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