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柳公权楷书

时间:2023-12-13 16:06:27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连笔字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柳公权楷书》,下面是详解!

赵孟頫:书法成功的三个方法,一个都不能少

1、代表作
①玄秘塔碑
②神策军碑
③李晟碑
④金刚经刻石。这是比较有名,而且对后世影响较深远的。
2、人物简介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历仕宪、穆、敬、文、武、宣、懿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卒,享年八十八岁,赠太子太师。
3、个人成就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自创“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

柳公权的代表作是什么?

柳公权书法的特点:
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极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也由于他作品独到的特色,因此,柳公权的书法有“柳体”之称。
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有着“颜筋柳骨”的说法。“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柳公权成功的桂冠既是由辛勤刻苦的荆棘编成,又是站在巨人的肩头上去摘取的。他善于吸取书艺大家的智慧与成果,变化成自己一家书艺。

(一)从锺书、王书中化出。柳公权学锤繇书,《金刚经》中可见一斑,柳玭早已有所指。唐人多学“二王”书,但柳公权学王书能取其神而离其形。王世贞曾云:柳公权“所书《兰亭》帖,去山阴室虽远,大要能师神而离迹者也。”(《书林藻鉴》)而董其昌最为知音,他从柳公权学王书中看到其形与王离,神与王合,悟用笔之古淡,由柳法而趋右军(《书林藻鉴》)。其实从柳公权的行草书札中,可以看到一些作品不仅得王的血脉、风神、韵趣,且字形结体也类王书面目。从王书中汲取书学营养,是柳书生命源泉之一。

(二)从欧、褚中化出。柳书从欧阳询、褚遂良书中化出,论者颇多。米芾认为,柳师欧。康有为说:“诚悬则欧之变格者。”康有为还认为,崔浩是瘦硬派,其后褚遂良、柳公权、沈传师均属此派(《广艺舟双揖》)。刘熙载认为柳与欧、褚密切,即如《沂州普照寺碑》系后人集柳书成之,然刚健含婀娜,乃与褚公神似焉(《艺概》)。欧书的筋骨显露,结体谨严,褚书用笔的蹲锋纤劲、流利秀美,给了柳公权有益的启示。

(三)从颜书中化出。柳书从颜真卿书中所得最多。苏轼云:“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东坡题跋》)朱长文云:柳书,“盖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一家。”(《续书断》)从具体书作而言,有的说“《玄秘塔》出颜之郭家庙”(刘熙载《艺概》);有的说鲁公《臧怀恪碑》“最为开张”,“柳谏议学颜即是由此入手”(郭尚先《芳坚馆题跋》);有的说颜的《李元靖碑》“结体与《家庙》同,道劲郁勃,故是诚悬鼻祖”(王世贞《弇州山人稿》),如此等等。柳学颜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学颜之法度。颜真卿楷书在笔法、结字方面,法度甚备,柳在此基础上损益,使之更加完备。二是学其雄媚之书风,变其雄中有媚为自己的秀中有雄。三是学其人格与书品的结合。颜的高尚人格与颜书的风格二美并具,柳公权亦是书美、人美契合的典型。四是学颜之变法精神。颜在王书的樊篱之外,另拓一恢宏境界,不仅比肩王羲之,而且为盛唐创立属于自己时代的书风,奏响了盛唐之音。柳则又变之,创元和以后的新书体,丰富了大唐之音。

当然柳公权所学极广,他不仅向其他书家学习,也向民间书艺(例如北碑)汲取养料,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

特别要指出的是柳公权的成功还在于拥有一个群体,互相切磋砥砺,取长补短。如长于柳公权十岁的沈传师,以及小于公权十三岁的裴休,都被视为与柳公权同一类型的书家:尚“清劲”、“命新体”。柳公权的名碑《玄秘塔》即是裴休撰文,裴休的名碑《圭峰定慧禅师碑》即由柳公权篆额。而裴氏此碑,可见柳书的影响,“细参之,其运笔之操纵,结体之疏密,与诚悬昕合无间”(《语石》)。柳公权之兄柳公绰也精书法,相互影响也在情理之中。

柳公权能够化身为巨人,既需一颗慧心,取质、取量、取度,炼形、炼神、炼韵,加以冶铸,又需要不凡的身手,刻苦的磨炼,尤要以自己的性灵和人格去化入。柳公权之所以成为柳公权,也正在于此。

柳公权一生书碑特多,在此,就他的一些代表作品作些介绍:

1.《金刚经刻石》(824年,四十七岁)
柳公权正书,刻为横石,共十二块,每行十一字,原石毁于宋。唯一唐拓本发现于敦煌石窟,现藏巴黎博物馆。此为柳书早期代表作。其下笔精严不苟,笔道瘦挺遒劲而含姿媚;结体缜密,以纵长取形,紧缩中宫,开展四方,清劲而峻拔。“柳骨”于此可初识,而柳集众书于此亦可知。宋董逌云:“诚悬书金刚经,柳玭谓备有锺(繇)、王(羲之)、欧(阳旭)、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之体。今考其书,诚为绝艺,尤可贵也。”(《广川书跋》)

2.《李晟碑》(829年,五十二岁)
碑在陕西高陵县,碑连额高一丈四尺二寸,宽五尺八寸二分,三十四行,行六十一字。裴度撰,柳公权正书,并篆额。此碑明代已多漫漶,近拓石花满布。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云:“字虽剥落,然一看挺拔不群之概,尚可扪而得之也。”与《金刚经》相比,加强了斩钉截铁、棱角分明、点画爽利森挺、挺拔不群之概。但是有些地方结字显得拘谨,局促。

3.《回元观钟楼铭并序》(836年,五十九岁)
石横置,四十一行,行二十字,邵建和镌刻。1986年11月出土于西安市和平门外。此碑风神烁烁,一笔不苟,其用笔重骨力,以方笔为主,辅以圆笔,劲利清健。其结构往往错位中求变化,比如左右结构的字“蹲”、“钟”、“楼”等将左边偏旁往上挪,形成左短右长的结字法,在不平衡中求韵趣。柳书向又一纵深渐进。

4.《冯宿碑》(837年,六十岁)
王起撰,柳公权书并篆额,正书,四十一行,行八十三字,石存西安碑林。其书爽利快健,神采飞扬。似乎在预示一种更为精炼的“柳体”即将孕育而出。就在此后的五六年中,《玄秘塔》、《神策军》便相继问世,成为千年楷书的典则。《庚子消夏记》引杨用修语云:“诚悬《冯尚书碑》亚于(虞世南)《庙堂碑》。”《石墨镌华》云:“此碑柳书结字小差胜《玄秘塔碑》,尚不堪与薛稷雁行。杨用修云亚于《庙堂碑》,过矣。”

5.《苻璘碑》(838年,六十一岁)
李宗闵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镌字。三十一行,行六十二字,碑高一丈,宽四尺五寸三分,为柳碑中最显要者。石在富平县,“十年动乱”中被毁。此碑历代享有盛名,《金石录》、《宝刻类编》、《集古求真》等均有著录。此碑与《冯宿碑》字虽较小于《玄秘塔碑》,但同样魄力雄浑,字法深厚,结构缜密,神理骏发。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云:“其书亦带有婵娟不胜罗绮之致。”此谓雄浑中有秀媚之色。

6.《玄秘塔碑》(841年,六十四岁)
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邵建初镌刻。共二十八行,行五十四字,石存西安碑林。清王澍《虚舟题跋》云,“诚是极矜炼之作。”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云:“此碑柳书中最露筋骨者。”其骨力矫健,筋骨特露,刚健遒媚;结字瘦长,且大小颇有错落,巧富变化,顾盼神飞,行间气脉流贯。全碑无一懈笔,可谓精绝。

7.《神策军碑》(843年,六十六岁)
此碑崔铉撰文,柳公权奉敕书,记唐武宗李炎巡幸左神策军事。碑立于皇宫禁地,不能随便传拓,因此流传较少,北京图书馆藏有北宋之拓本。此碑和《玄秘塔》相隔二年,总体风格相近,法度谨严,精魄强健,然而也有细别。《玄秘塔》极劲健,此碑则雄厚;前者极露筋骨,后者凝炼温恭;前者较遒媚,后者则较端重。此碑刻工也极精,或认为柳书传世最佳者。孙承泽说:“书法端劲中带有温恭之致,乃其最得意之笔。”柳公权的楷书中以《神策军碑》、《玄秘塔碑》影响最深远。

8.《刘沔碑》(848年,七十一岁)
柳公权书,韦博撰,元度摹勒并篆额,楷书三十七行,行六十五字。此碑字体偏小,但书体劲秀。杨守敬《学书迩言》注意到其“淡雅”特点。细察其碑多用圆笔,如“国”字,右角转换既圆,右直下也呈弓弩形。“司徒”之“司”,右侧遽然下弯,有拙态,“神道”之“道”字的结体也错互示拙。七十岁以后,柳公权书也在变化。此碑与其相近风格者如《苻磷碑》、《魏公先庙》、《刘沔》、《冯宿》均有“敛才就范,终归淡雅”之风范。

9.《魏公先庙碑》(852年,七十五岁)
唐崔玙撰,柳公权书,正书三十六行,行六十字,原在西安。碑断石散,磨泐不全,初拓仅五石。立碑年月不明,王昶《金石萃编》以为在咸通末(874),《宝刻类编》以为大中六年(852)。此碑崔文庄雅,柳书遒劲,细看已达淡雅之境。其笔画颇有俯仰之态,如“上”字、“五”字之横;结字颇取倾仄之势,如“事”、“国”重心偏右;又如“食邑五百”这行,让左避右,均可玩味。

10.《高元裕碑》(853年,七十六岁)
柳公权书,萧邺撰文,在河南洛阳,碑高一丈一尺余,广四尺,楷书三十三行,行七十九字。额篆书“大唐故吏部尚书赠尚书右仆射渤海高公神道碑”,四行,二十字。康有为曰:“《高元裕碑》有龙跳虎卧之气。”(《广艺舟双揖》)清杨守敬《学书迩言》云:“《高元裕》一碑,尤为完美,自斯厥后,虽有作者,不能自辟门户矣。”“龙跳虎卧”是喻其书法之雄强有力。后者称其完美,已达炉火纯青之境界。

11.《复东林寺碑》(857年,八十岁)
柳公权正书,崔黯撰文,石在江西庐山。此碑宋时就因遭火而剥落,清代断裂,元朝有摹刻本。此碑虽是柳骨挺拔,但风棱已由外射转入内蕴。随着年岁的增长,斩钉截铁外露的锋芒也相应减少。此碑字间空白颇多,一种心灵之光仿佛荡漾在字里行间。

柳公权的书法特点

柳公权书法特点是瘦劲有力吗...

柳公权书法特点是瘦劲有力吗

柳公权书法特点:

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稳而不俗、险而不怪、老而不枯、润而不肥、仪态冲和、遒媚绝伦。笔画均匀硬瘦、棱角外露、富于变化、避免单调重复。

横画大都方起圆收、骨力劲健、起止清楚、短横粗壮、长横格外瘦长,神采清秀。竖画顿挫有力、挺劲瘦长、凝练结实、撇画锐利,捺画粗重稍短而踢起,用笔干净利落。总体上内敛外拓、中宫收紧、四肢开展,于严谨中见疏朗开阔的风姿。

在书法上,柳公权临摹和研习了王羲之、钟繇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在这基础之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在楷书书法作品方向上,认真学习了颜真卿的书法技巧和字体,随之进行了融合创新,开创了“柳体”。

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与颜真卿齐名,书法有着“颜筋柳骨”的说法。

柳公权的字体展现了字瘦而硬的特征,以此说明下笔的力度很足;除此之外,书法作品干净秀丽,一幅作品一气呵成,比较连贯流畅;以及书法作品的结构很严谨,字体之间充满整体性和力度美。

扩展资料:

柳公权轶事典故

1、写诗助人

唐武宗曾长时间对一名宫中女官生气,后来把她召来,对柳公权说:“朕对这个人很不满意,如果能得到学士你的一篇作品,朕就不怪罪她了。”于是把御案上的几十张蜀郡产的纸递给他。

柳公权不假思索,立即写成一首绝句:“不分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皇帝非常高兴,赏赐给他二百匹锦缎,并命女官上前向他拜谢。

2、以笔为谏

唐穆宗荒淫,行政乖僻,他曾向柳公权问怎样用笔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说:“用笔的方法,全在于用心,心正则笔法自然尽善尽美。”

穆宗为之改容,明白他这是借用笔法来进行劝诫。 宋代苏轼在诗中曾说:“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

3、三步之才

柳公权曾随从唐文宗去未央宫花园中游玩,文宗停下车子对柳公权说:“有一件使我高兴的事。过去赐给边兵的服装,常常不能及时发下,现在二月里就把春衣发放完毕。”

柳公权上前祝贺,文宗说:“只是祝贺一下,还不能把你的心意表达清楚,你应作首诗向我祝贺。”宫人催他亲口念给文宗听,柳公权应声念道:

“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文宗高兴地说:“曹子建七步吟诗,你竟只需三步。”

4、致力学术

柳公权特精于《左传》、《国语》、《尚书》、《毛诗》、《庄子》,每讲说一词一义,常写满好几篇纸。他通晓音律,却不喜欢听演奏,他常说:“这是由于听音乐容易使人产生骄慢情绪的缘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公权

柳公权书法特点

不简单,点,在古代叫做“侧”,因为楷书中的点不同于篆书中的圆点和隶书中的方点,关于书写点的方法,更有古人言:“作点向左,以中指斜顿向右,以大指齐顿,以中指挫锋,须按笔收锋在内,审其势而侧之。”方点,行笔中锋,有顿有挫,求劲。圆点,圆而转之,显柔,稍呈长条形,忌如篆点。点是“字之眉目”,故须点与点,点与其它笔划相呼应。单点通常不露锋,几点组合时,互相呼应,至少有一点要露锋。

柳公权楷书“点”的写法,真的简单吗

请写出一部作品名称,急呀~~~!谢谢了~~~!...

请写出一部作品名称,急呀~~~!谢谢了~~~!

是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是唐会昌元年 (841年)由时任宰相的裴休撰文,书法家柳公权书丹而成,为楷书书法作品。现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

《玄秘塔碑》共28行,每行54字。叙大达法师在德宗、顺宗、宪宗三朝所受恩遇,以纪念大达法师之事迹而告示后人。其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字迹如刀刻一般,且笔画粗细变化多端,风格特点显著。

《玄秘塔碑》为柳公权书法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历来被作为初学书法者的正宗范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六月,大达法师——端甫圆寂,享年68岁,葬于长安长乐原之南。他是继玄奘法师后,唐代又一位有名的高僧,唐宪宗时,因为端甫在佛学界的造诣和声名,宪宗诏端甫率缁属迎真骨于灵山,开法场于秘殿,端甫继玄奘后又一次在长安震动朝野。

端甫在朝中掌内殿法仪,标表净众长达十年,尤以主讲《湿般》、《唯识》等著称于世。文宗赐谥号“大达”法师。而为纪念大达法师之事迹以告示后人,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十二月于长安刻此颂功德碑。此碑为柳公权64岁时所书,碑文由唐朝宰相裴休撰,柳公权书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玄秘塔碑

柳公权最出名书法作品是什么?

具体说一下,多谢!多谢!...

具体说一下,多谢!多谢!

1、特点
柳公权书法特点,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刚从艺宴商城那里看到以下几点:柳公权楷书的笔法劲练、稳而不俗、险而不怪、老而不枯、润而不肥、仪态冲和、遒媚绝伦。笔画均匀硬瘦、棱角外露、富于变化、避免单调重复。横画大都方起圆收、骨力劲健、起止清楚、短横粗壮、长横格外瘦长,神采清秀。竖画顿挫有力、挺劲瘦长、凝练结实、撇画锐利,捺画粗重稍短而踢起,用笔干净利落。总体上内敛外拓、中宫收紧、四肢开展,于严谨中见疏朗开阔的风姿。
2、人物简介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历仕宪、穆、敬、文、武、宣、懿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卒,享年八十八岁,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自创“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
3、个人著作
柳公权亦工诗,有出口成章之才,文宗称其“子建七步,尔乃三步焉”。《全唐诗》有其存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全唐文》、《唐文拾遗》亦有收录其作品。

柳公权的书法特点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气势,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最著名,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上追魏、晋,下及初唐诸家笔法,又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创造了自己的柳派。其遒劲的书体,可以与颜书的雄浑宽裕相媲美,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称誉。

颜真卿和柳公权楷书的比较

话说柳体楷书不是很适合初学者学,因为柳体笔画书写有太多变化,就好像柳体的丶笔画,需要6个步骤才能写完,要是有人教还好说,没人教照样子画瓢,学的只是型而已。
要是自学的话,大楷和中楷推荐练颜真卿的《勤礼碑》,小楷推荐练钟少卿的《灵飞经》或者二王、钟繇的小楷,不推荐练颜真卿的《多宝塔》,因为多宝塔颜体风格不确定,有些不颜不柳的味道

楷书软笔书法入门 柳公权字体适合初学者练习吗

[尽]字的柳体楷书简繁体写法。

如图所书:

柳公权尽字的楷书写法图片

柳体书法练习方法:
1,多看(柳体之所以被大家公认为练习书法的最好字体之一,当然有其特别之处,你可以多收集些柳体的字帖,多看多揣摩,多对比)
2,多写(柳体字多变,只有不断的书写临摹,才能体会其中用笔变化,规律)
3,专精(你可以专挑一本练习熟练,其他的自然触类旁通)
4,坚持(练习不可浮躁,贵在坚持,每天保持1到2小时的练习对书法精进非常有用,时间久了自有心得小成)
5,莫求快(写字不是求快,是求形准神准,“形之不存神将焉附”)
6,别固守(字体练习熟练不是目的,是要将之应用,所以你也可以尝试临摹些别的字帖,取人之长,合理应用。才有可能大成。
再往后,就看你自己能走多远了。

扩展

谢谢,这对我很受用

柳公权楷书(2015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书籍)

《柳公权楷书》2015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图书作者是张恒国 主编。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