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中国航天事业,中国航天事业成就

时间:2023-12-13 15:20:01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中国航天事业成就

中国航天事业成就有:

1、经过50多年的创业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航天事业经过发展导弹、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等几个阶段,目前已经形成了体系,形成了规模。

2、我们国家在卫星方面已经拥有通讯、遥感、资源、导航定位、气象、科学实验、海洋七大卫星系列,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3、在运载火箭方面,截止2017年我国共有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运载火箭,具备了9.5吨的近地轨道、5.2吨的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

4、在测控通信领域,建立了覆盖国家本土、太平洋和非洲地区的航天测控网,基本满足了航天活动的测控需要。 

5、在地面和应用系统方面,建成了包括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卫星地面和应用系统。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航天事业成就举世瞩目

中国航天事业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零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零年一月三十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一九八零年五月十八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六月十日,在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了四枚火箭。

一九九零年四月七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一九九零年七月十六日九时四十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
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时二十三分,中国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扩展资料: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中国航天史创下九项第一。

这九项第一包括:

一九六零年九月,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中程导弹。

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国第一次导弹携带核弹头的“两弹结合”发射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一九八零年五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

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国首次以“一箭多星”方式,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为国外卫星提供卫星搭载服务。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里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

参考资料:中国航天事业-百度百科

中国航天事业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零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零年一月三十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一九八零年五月十八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六月十日,在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了四枚火箭。

一九九零年四月七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一九九零年七月十六日九时四十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
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时二十三分,中国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扩展资料: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中国航天史创下九项第一。

这九项第一包括:

一九六零年九月,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中程导弹。

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国第一次导弹携带核弹头的“两弹结合”发射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一九八零年五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

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国首次以“一箭多星”方式,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为国外卫星提供卫星搭载服务。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里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

参考资料:中国航天事业-百度百科

有关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3年1月5日晚上7时许,“神舟”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成功降落于内蒙古中部地区的“神舟”三号飞船舱盖被打开,阳光照在“模拟宇航员”的脸上,拟人载荷试验取得良好效果,“模拟宇航员”安然无恙。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发射,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从1999年到2005年,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飞跃,我国载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称奇,令亿万中国人民备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突破,中国航天人以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弥补了物质技术基础的不足,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跃升。

中国航天事业方面的突出成就有哪些?

一批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制和试验基地脱颖而出,一项项国际宇航界的技术难题相继被攻克,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从神五到神七,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三次飞天、三大跨越。我国航天事业在改革中腾飞,在创新中发展,为增强国防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生动印证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中国航天科技(000901,股吧)集团总经理马兴瑞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天事业坚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我国先后研制了14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可靠性、安全性、成功率和入轨精度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截至10月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进行了111次发射。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发射了106次,发射了109颗卫星和7艘飞船。自1996年以来,长征火箭已连续69次发射成功,成功率居世界前列。

载人航天工程先后攻克了飞船总体技术,制导、导航控制技术,飞船推进、返回和再入技术,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运载火箭技术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技术难题,20余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今年9月28日,随着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航天员的平安返回,我国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科研实践活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

目前,我国自行研制的各类应用卫星,直接应用于广播电视、通信、气象预报、国土普查、海洋观测、导航定位、防灾减灾、远程教育、农业生产、环境监测等诸多领域,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大批航天技术转移到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相关领域,促进了有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近80%是在航天需求的牵引下研制的,有近2000项航天科技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特别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期间,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显示出独特的技术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航天科技更成为我国高科技“走出去”的一面旗帜。199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自此,中国航天人成功敲开了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大门。2007年,我国首次以火箭、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尼日利亚成功发射通讯卫星一号并在轨交付,中国航天实现了卫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第二颗整星出口卫星委内瑞拉通讯卫星于10月30日发射,第三颗出口卫星巴基斯坦卫星项目也已正式签约。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7种型号的长征火箭用于国际商业发射,为1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卫星发射和搭载服务,进行了29次国际商业发射,发射了35颗商业卫星。

中国航天事业有哪些新的成就?

1、1971年4月,代号为“714工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

2、1990年夏天,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长征二号E即“长二捆”火箭顺利升空。

3、1988年9月7日北京夏令时5时30分,载着“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长征”四号发射成功。

4、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代号为“921工程”。

5、1997年底,经中央军委批准,由14名预备航天员组成的世界上第三支航天员大队成立。

6、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

7、2001年1月10日凌晨,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功。

8、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于4月1日返回地面。

9、2002年12月,神舟四号在经受了零下29摄氏度低温的考验后,于30日0时30分成功发射,突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

10、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

11、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

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5年10月长征火箭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号成功降落于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发射,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时许,“神舟”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总结:从1999年到2005年,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飞跃,我国载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称奇,令亿万中国人民备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突破,中国航天人以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弥补了物质技术基础的不足,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跃升。

同世界其它航天大国一样,我国的航天事业也是从研制导弹开始的。

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周恩来总理组织制定了包括火箭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2月,刚从海外归来的钱学森博士提出发展导弹技术的建议。在他的主持下,由30多名专家和100多名应届大学毕业生组成了一支科研队伍,在简陋而又艰苦的高峰。

1956年10月8日,在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建立。我国科技人员和工人开始利用苏联的援助,通过仿制学习自行设计的本领。

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

1962年3月21日,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首次发射失败。然而,航天技术发展道路上这第一次重大挫折却并未使科技人员气馁。

1964年6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它标志着中国战略导弹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此后,我国刚刚起步的航天事业捷报频传:1966年,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1970年中程和中远程导弹相继完成飞行试验;1971年远程导弹飞行试验基本成功。这一切为我国地地战略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80年代以来,我国远程战略导弹全程试验和水下潜艇发射固体战略导弹相继成功,表明中国已经掌握了有效的核反击能力,提高了国防现代化水平。同时,各种战术导弹研制也获得重大进展。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5年,在我国地地导弹取得一定发展的基础上,开始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起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收到了卫星从太空传回地面的《东方红》清晰的乐曲声,表明卫星上天后实现了“抓得住、测得准、看得见、听得着”的要求。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航天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l975年11月26日至29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轨道上运行3天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表明我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这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和前苏联掌握卫星回收技术。迄今我国共成功地发射17颗返回式卫星,其中有16颗均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

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两颗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先后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研制和成功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国家。

43年来,我国共成功发射40颗不同类型的国产人造卫星,包括科学试验、国土普查、通信广播、气象观测等多种应用卫星,获得的遥感资料对国土普查、土地测量、地震预报、矿产资源勘探、农林水利开发、铁路航道选址、海洋研究、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都产生了重要作用。

“长征火箭”万里长征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迈出了长征系列火箭“长征”路上的第一步。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支载火箭发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

1975年,我国开始研制新型“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其中,研制火箭第三级的液氢液氧发动机成为“长征三号”的关键。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成功,通信广播和电视传输效果良好。与此同时,我国开展了使用觉规燃料的“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的研制。

1990年4月7日,我国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美制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成功,使我国以无可争辩的实力跻身于国际商务发射市场。

1992年8月14日和1994年8月28日,“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先后把两颗美制“澳星”发射入轨。由于征服了火箭捆绑技术的难题,使得火箭的推力更大。

“长征三号乙”是中国目前长征系列火箭中最先进、推力最大的火箭。无论其高度,还是其运载能力,都跃入世界巨型火箭的行列。它在1996年2月15日发射国际通信卫星708时,首飞出师不利,使中国对外发射陷入了困境。

1997年8月20日“长三乙”火箭成功地把亚洲目前功率最大的通信卫星——菲律宾的马部海卫星托举到预先设定的轨道上。这次发射,对于启动中国沉寂了一年半的对外发射服务市场具有起死回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两个月后,10月17日,“长三乙”火箭将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发射升空。

1998年3月26日,“长二丙改”火箭将铱星通信风的51号和61号两颗卫星安然送入远地点高度为628升米的轨道,中国长征系列火箭第50次发射告捷。

1998年7月18日,“长三乙”火箭再展雄风,又将法国宇航公司为主承制的鑫诺一号通信卫星成功地送上预定轨道。

至此,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为国际用户成功地完成了20次发射和5次搭载任务,把24颗国外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上占据了7%和9%的市场份额。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丙改、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捆、长征三号、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和长征四号9种型号的运载火箭。
谢谢!

2018年,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1、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之旅

2018年12月8日,中国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12月12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12月30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施环月降轨控制,顺利进入准备月背着陆预定轨道。

后续,嫦娥四号探测器将择机实施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嫦娥四号将实现国际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国际上首次月球拉格朗日L2点中继与探测,国际上首次月基低频射电天文观测,国内首次实测月夜期间浅层月壤温度。

2、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完成,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2018年11月19日,中国成功发射第42、43颗北斗导航卫星,这是中国北斗三号系统第18、19颗组网卫星,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12月27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宣布,北斗三号系统完成建设,开始提供全球服务。

这标志着北斗系统服务范围由区域扩展为全球,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2018年,中国北斗系统加速组网,先后圆满完成10次北斗导航卫星发射任务,成功将17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和1颗北斗二号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3、中国航天发射次数创新纪录,跃居世界首位

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国航天实施了以北斗卫星组网、嫦娥四号探测器等为代表的39次航天发射任务,相比2016年创下22次的中国航天发射纪录,2018年发射次数创下中国航天史发射次数新高,跃居世界首位。

4、中国成功发射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

2018年2月2日,中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

该卫星主要用于获取全球空间电磁场、电磁波、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沉降等科学数据,为研究和提取与地震前兆相关的空间环境信息提供技术支持,为未来建立空间电磁场和电离层应用业务化系统进行技术准备。

5、中法海洋卫星发射成功,中法航天合作谱新篇

2018年10月29日,首颗中法海洋卫星成功发射。中法海洋卫星是由中国和法国联合研制的首颗用于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的卫星,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同先进宇航国家开展的系统层面的、全流程的合作。

该卫星装有全球首台新型体制的微波散射计和全球首台新型体制的雷达波谱仪,可首次实现海风和海浪同步观测。中法海洋卫星将在全球海洋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此前的9月7日和10月25日,海洋水色环境卫星海洋一号C星和海洋动力环境探测卫星海洋二号B星先后成功发射,将为中国海洋事业发展提供可靠的遥感数据支撑,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资料来源:这个青年网-2018年全球十大航天新闻、中国十大航天新闻评选揭晓

中国航天取得的主要成就_

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在历届当和国家最高领导层亲切关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研制探空火箭到具备研制发射各种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能力,航天技术从一片空白到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不仅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跨出国门,走向世界。2000年11月,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首次以政府文告向外宣布中国航天的成就和未来发展,明确中国空间活动由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部分组成。2006年10月,我国政府再次发布了《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明了中国航天未来发展方向和相关政策。中国航天已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繁荣富强的象征,兴旺发达的缩影。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往太空,动听的《东方红》乐曲传遍全球,无数中国人奔走相告,欢呼雀跃。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从此,中国的火箭和卫星一次次成功,令人瞩目,也使中国成为真正的航天大国。
我国研制的12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基本上满足了发射不同用途卫星的要求。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91次腾空,将我国自行研制的70余颗空间飞行器送入预定轨道,成功发射了28颗外国制造的卫星。独立研制成功了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即将形成,构建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计划正在加紧实施。在发展系列卫星的同时,国家支持发展卫星公用平台,已形成了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东方红四号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平台、CAST968和CAST2000小卫星公用平台等。地球静止轨道大型卫星公用平台的首发星即将发射,标志我国空间技术发展达到了又一个里程碑,并已签署两个整星出口合同,跻身国际通信卫星制造竞争市场。

2017年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1、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35秒在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由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并于4月27日成功完成与天宫二号的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

2、2017年6月21日09时47分,在经过2个月的组合体飞行后,天舟一号按计划与天宫二号实施撤离,开始进入独立运行阶段。

3、“天舟一号”发射成功,首次实现了对空间站的货运补给。先进技术探索卫星“墨子号”成功实现量子通信

4、“悟空号”在暗物质探测方面也取得重大进展,“慧眼”探测到引力波。“北斗”导航系统三代卫星成功发射,距组网更进一步。

5、“风云四号”实现了气象卫星更新换代。

拓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见“东方红”1号),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太空,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中国航天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