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渔舟唱晚古筝曲,《渔舟唱晚》古筝曲的大意

时间:2023-12-12 11:55:34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渔舟唱晚》古筝曲的大意

《渔舟唱晚》乐曲描绘了在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画面。

乐曲开始,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万顷碧波的画面。接着,以音乐的主题为材料逐层递降,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当它再次变化反复时,采用五声音阶的回旋,环绕一段旋律层层下落。

最后先递升后递降的旋律接合成一个循环圈,并加以多次反复,而且速度逐次加快,表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然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这首筝曲曾被改编为高胡、古筝二重奏、小提琴独奏曲及长笛独奏曲。

扩展资料:

乐曲的发展:

由山东省临清市金灼南大师将传统筝曲《双板》《三环套日》《流水激石》编创成一曲,取名《渔舟唱晚》,成为一首著名的筝曲,广为流传。建国后,著名音乐家黎国荃先生根据同名筝曲曾改编创作为小提琴曲,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吕思清、盛中国、俞丽拿都曾倾情演绎。

1984年,著名电子琴演奏大师浦琪璋将其改编并用电子琴完美演奏,中央电视台选取其1分36秒至2分43秒作为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一直沿用至今。三十多年不变的背景音乐,成为十四亿人最熟悉和喜爱的音乐,它也是全世界所有电视栏目中播放时间最长的背景音乐

古筝曲子《渔舟唱晚》的作者

在一般音乐书谱中,古筝曲《渔舟唱晚》为娄树华编曲。其实不然,应为魏子猷传谱,娄树华演奏,才切合实际。
魏子猷(1875—1936)河南遂平县人,是我国近现代首届一指的古筝演奏家和教育家。他技艺精湛,文化高深,是一位知识型的民族民间音乐家。他盛年为官,当过县委,后辞去官职,寓居北京,在北京“道德学社”传授筝艺。所以筝曲皆名优曲佳,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如《关雎》、《百鸟朝凤》、《天下大同》等。《渔舟唱晚》也是魏子猷先生传谱的一首古筝作品。该曲以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一句的前四字为标题,描绘了夕阳西下,碧波万顷,渔人欸 乃归舟的动人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作品在曲式结构上突破了传统的六十八板单一曲式,通过不同段落体现音乐形象的对比和发展,使用了大篇幅的音型模进和华彩乐段,比传统的六十八板古筝曲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曲成之后,让其高足娄树华习奏,娄树华勤学苦练,认真领悟,终创辉煌。魏子猷先生逝世后,《渔舟唱晚》经娄树华演奏,成为一首蜚声世界的中国古筝曲,现在是我国十大传统名曲之一。
关于古筝曲《渔舟唱晚》的来历,流传有几种说法。一是金灼南先生于1912年根据山东传统筝曲《流水击石》和《三环套日》改编而成。二是娄树华先生于1937年根据山东乐曲《归去来》改编而成。三是程午加先生于1928年在北京从魏子猷先生学习此曲后,根据记录整理成谱。还有猷先生的孙子也说,他以前经常听祖父弹奏《渔舟唱晚》这首乐曲。
以上说法之一的金灼南先生,是山东古筝流派的先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慕名专程前往北京道德学社,和魏子猷先生交流筝艺,当时趁机向魏子猷先生学习《渔舟唱晚》是不言而喻的。至于娄树华和程午加二位先生,他们都是魏子猷先生的直传弟子,既然程午加先生从魏子猷先生那里学习并记录了《渔舟唱晚》,那么娄树华先生所弹奏的《渔舟唱晚》,必然也是从魏子猷先生那里学来的,只是经过他的加工润色,使乐曲更臻完美。因此,对《渔舟唱晚》的广为流传,并成为一首举世公认的中国传统名曲,娄树华先生也是功不可没的。
过去由于历史条件限制,音乐作品无法及时出版发表,只能通过互相交流演奏,逐渐传播推广,所以才形成《渔舟唱晚》的来历说法不一的状况。现在根据可靠史料,证明《渔舟唱晚》是魏子猷先生的传世之作,清源正本,珠还全浦。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音乐典籍《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也将《渔舟唱晚》归入了魏子猷先生传谱的河南古筝名曲之中,实际已对古筝曲《渔舟唱晚》的来历,作出明确结论。

古筝曲《渔舟唱晚》的由来?

《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曲,标题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乐曲描绘了江南水乡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直至月光如水、万家灯火的动人画面。有关乐曲的由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一种认为是30年代中期古筝家娄树华根据明、清时期的古曲《归去来》加以改编而成的,另一说法是山东古筝家金灼南早年将家乡的民间传统曲《双板》等乐曲改编而成的。

这样的改编曲,版本极多,无法说谁是“原版”。
全曲大致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用慢板奏出悠扬如歌的旋律,并配合左手的揉、吟等装饰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滨晚景,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起旋律是从第一段八度跳进的音调中发展而来。从全曲看,“徵”是旋律的中心音,而在此段中用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性,形成对比和变化,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第三段,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逐次加快,力度不断加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迭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情景。

在高潮突然切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段一个乐句的紧缩,最后结素在宫音上,出人意料,耐人寻味。
《渔舟唱晚》在唐代 当时唐高宗在位

高宗皇帝召见他时,当面询问考察,王勃引经据典、侃侃而谈,颇得高宗皇帝的赏识
筝独奏曲,为娄树华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又一说系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板》等改编而成。现广为流传的娄本前半部分与金本同,后半部分为娄本所独有。乐曲开始,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万顷碧波的画面。接着,以 66 116 为种子材料逐层递降,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当它再次变化反复时,采用五声 音阶的回旋,环绕 3561 55 2356 33 层层下落,此旋律不但风格性很强,且十分优美动听,确有"唱晚"之趣。最后先递升后递降的旋律接合成一个循环圈,并加以多次反复,而且速度逐次加快,表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悠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这首富于诗情画意的筝曲曾被改编为高胡、古筝二重奏及小提琴独奏曲。
· 在一般音乐书谱中,古筝曲《渔舟唱晚》为娄树华编曲。其实不然,应为魏子猷传谱,娄树华演奏,才切合实际。 魏子猷(1875—1936)河南遂平县人,是我国近现代首届一指的古筝演奏家和教育家。他技艺精湛,文化高深,是一位知识型的民族民间音乐家。他盛年为官,当过县委,后辞去官职,寓居北京,在北京“道德学社”传授筝艺。所以筝曲皆名优曲佳,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如《关雎》、《百鸟朝凤》、《天下大同》等。《渔舟唱晚》也是魏子猷先生传谱的一首古筝作品。该曲以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一句的前四字为标题,描绘了夕阳西下,碧波万顷,渔人唉 乃归舟的动人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作品在曲式结构上突破了传统的六十八板单一曲式,通过不同段落体现音乐形象的对比和发展,使用了大篇幅的音型模进和华彩乐段,比传统的六十八板古筝曲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曲成之后,让其高足娄树华习奏,娄树华勤学苦练,认真领悟,终创辉煌。魏子猷先生逝世后,《渔舟唱晚》经娄树华演奏,成为一首蜚声世界的中国古筝曲,现在是我国十大传统名曲之一。

渔舟唱晚曲子大意

<渔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古筝曲。一般以为。此曲是娄树华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标题取自唐代王勃《藤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近来又有研究表明,此曲非娄树华首创,而是金灼南根据流传于山东聊城地区临清一带的民间筝曲《双板》及其演变乐曲《三环套日》、《流水激石》改编而成。本世纪三十年代金灼南将此曲传授给娄树华,娄树华又以金谱为蓝本,作了较大发展并增加了乐曲的后半部分,此版本于是迅速流传全国。

全曲共分三段。

第一段用慢版奏出韵致悠扬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并配合左手揉、吟等装饰手法,抒发了对湖滨晚景的赞赏情怀。

第二段是从第一段上下八度关系的曲调中发展而来的,用按、揉两种指法相配合,奏出长音“FA”,使调式有所变化。

第三段用快板奏出一连串模进音符。表现荡桨、摇橹和浪花飞溅等情景,然后乐曲逐步加快,以各种按、滑迭用的催拍(亦称催板)奏法,描绘渔舟晚归的情景。

《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描绘了夕阳西下,渔人载歌而归的诗情画意。它的后半部分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层发展的速度、力度变化,成功地表现了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而乐曲的前半部分乐句与乐句、或者乐句中的小分句大都采用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尽管上下乐句和小分句的结构不是十分方整匀称,但音乐的上下呼应仍然给人以结构规整之感。

古筝渔舟唱晚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渔舟唱晚的意思是:傍晚渔舟中传出歌声.表达了鄱阳湖上渔民捕鱼归来的欢乐。

听完《渔舟唱晚》这首古筝曲的感受

聆听此曲的过程犹如身临其境,从登上一叶小舟缓缓驶向湖心开始,便令人心旷神怡,迸发出高歌一首的情怀。再看那碧波荡漾、动静相兼的山水,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水中的鱼儿你们在哪里?是否就在船下呢!忽然,一阵不被人轻易发现的躁动逐步显现,是鱼群吗?是鱼妈妈带着一大帮孩子出来游玩还是觅食呢! 小舟上的人随之激动起来,欢呼着指向鱼群的同时又怕惊扰它们,因此,这时才发现人类的情绪融入了自然,高音低音此起彼伏十分和谐动听。忽然间想起了工作,打渔才是出航的目的啊!于是,人们纷纷利用手中的工具开始捕捞,鱼儿受惊后的跳动告诉大伙儿正是大好时机,呼唤声、桨声、浪花飞溅声此起彼伏。 捕鱼人载歌而归,整个水面洋溢着喜悦,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心在歌唱,歌唱这美好的夜晚。忽然有人提示大家安静点: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开播了,明天还有机会捕鱼吗,人们在渔舟唱晚的背景乐中期待着……

渔舟唱晚古筝曲 听后感

乐曲开始,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万顷碧波的画面。接着,以 66 116 为种子材料逐层递降,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当它再次变化反复时,采用五声 音阶的回旋,环绕 3561 55 2356 33 层层下落,此旋律不但风格性很强,且十分优美动听,确有"唱晚"之趣。最后先递升后递降的旋律接合成一个循环圈,并加以多次反复,而且速度逐次加快,表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悠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

“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渔舟唱晚是什么意思?

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水面歌声四起。

出自唐代文学家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译文: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来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因寒意而长呜,到衡阳岸边方止。

扩展资料:

渔舟唱晚同名乐曲:

同时《渔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北派筝曲。一般以为,此曲是娄树华在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娄树华的《渔舟唱晚》,是中国古筝艺术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它是用古曲《归去来兮》为素材,发展编创而成者。创作于1938年——1939年之际。一经问世就开创了筝曲的新纪元。经过50多年表演证明,是一首受到中外音乐界公认的名筝曲。

《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乐曲的前半部分(第一段),乐句与乐句基本上是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给人结构规整之感;乐曲的后半部分(第二、三段),则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次发展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了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渔舟唱晚(词语)

渔舟唱晚的创作背景和简介

1、创作背景

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乐曲描绘了在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画面。

有关乐曲的由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一种认为是30年代中期古筝家娄树华根据明、清时期的古曲《归去来》加以改编而成的,另一说法是山东古筝家金灼南早年将家乡的民间传统曲《双板》等乐曲改编而成的。现广为流传的娄本前半部分与金本同,后半部分为娄本所独有。

2、简介

《渔舟唱晚》 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河南筝曲。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这首乐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

娄树华的《渔舟唱晚》,是中国古筝艺术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它是用古曲《归去来兮》为素材,发展编创而成者。创作于1938年——1939年之际。一经问世就开创了筝曲的新纪元。经过50多年表演证明,是一首受到中外音乐界公认的名筝曲。

扩展资料:

弹奏技巧

渔舟唱晚是古筝四级曲目,是比较初级的,比较短小的筝曲之一,也被录为考级教材。

其比较注重节奏与音色,左手伴奏部分大都在低音区,要掌握好距离使其声音浑厚悠长,颤音是本曲特色,要掌握好其声色韵味,

力度要渐渐放轻,弹到重音时注意身体前倾,轻音时要将腰重新伸直,滑音时注意抬头面向听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渔舟唱晚


著名的古筝曲渔舟唱晚描述的哪一种情景

《渔舟唱晚》乐曲分3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乐曲的“起”、“承”两个段落,开始是4/4拍子的慢板,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万顷碧波的画面。。
第二部分,是乐曲的“转”段,2 /4拍子。通过清角音转入下属调性,并逐层向下移位,表现渔人荡桨归舟、一路“唱完”的欢快情绪。
第三部分,是乐曲的“合”段,旋律先递升后递降,速度不断加快,继而结合成一个循环圈,加以多次反复,并且速度逐次加快,表现渔人悠然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欢乐场面。

摘自“千年以后沧桑谁 ”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