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王家卫作品,王家卫的电影代表作

时间:2023-12-10 03:15:32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王家卫的电影代表作

重庆森林(1994),旺角卡门(1988),东邪西毒(1994),2046,阿飞正传(1990),堕落天使(1995),春光乍泄(1997),花样年华(2000)

王家卫的哪些作品比较经典?

我是王家卫的忠实粉丝!!!

说经典的话 我觉得从阿飞正传开始 王家卫的每一部电影都很经典(重庆森林 东邪西毒 春光乍泄 花样年华 2046 蓝莓之夜)

我认为旺角卡门之所以不经典是因为那时候王家卫的个人风格还没有形成

阿飞正传已经被誉为“永恒的经典了”,所以它绝对经典

另外其他电影在金像奖拿了很多奖 重庆森林和东邪西毒横扫金像奖 春光乍泄更是让王家卫成为第一个拿戛纳最佳导演的华人导演 花样年华也让梁朝伟第一次拿戛纳的影帝

总而言之 都很经典!!!

王家卫的成名作是什么啊

王家卫
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的华语电影圈为世界影坛贡献了众多出色的作品与导演,而王家卫无疑是其中最值得关注的电影作者之一。他迄今为止的六部作品已经凭借着其极端风格化的视觉影像、富有后现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对都市人群精神气质的敏锐把握成功地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王家卫式”的电影美学。

王家卫1958年出生在上海,五岁时随家人移居香港。早年在香港工艺美术学校学习平面设计时他疯狂地迷上了摄影,特别是Robert Frank、Henri Cartier-Bresson和Richard Avedon这些大师的作品对他的影响尤为深刻。1980年从学校毕业后,他进入香港无线电视开办的电视制作培训班学习剧本写作和影视制作,后在一系列无线的电视剧集中担任制作助理和编剧。1982年,王家卫离开无线正式进入电影圈,他先做了近五年的电影编剧。1987年,王家卫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主将谭家明编写系列影片“黑帮三部曲”的剧本,结果谭家明只采用了其中的最后一部拍成了《最后胜利》,而其中的第一部就成了1988年王家卫的首部导演作品《旺角卡门》的剧本。从1991年的《阿飞正传》到1995年的《堕落天使》,不断涌现的出色作品完成了王家卫对自我艺术风格的建立和巩固。1997年,王家卫终于凭《春光乍泄》一片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得到了国际影坛的肯定。

王家卫电影的独特性首先在于他对自己身处的城市和时代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而且他找到了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去表述自己在这样一个特殊外部环境里的生命体验。他是最敏锐洞悉了现时态香港的艺术家:人流拥挤、华洋杂处的重庆大厦,旺角的高楼分割出的暗蓝色天空,启德机场边可以看见飞机起落的公寓窗口,当然还有路边摊、便利店和幽暗的酒吧,王家卫靠着这些标志性的元素组和出了一个世纪末的香港,最明显的例子是《重庆森林》和《堕落天使》(当然你也可以把《东邪西毒》中那片孤寂冷漠的沙漠看作是寓言化了的现代城市,而且《春光乍泄》里的那种远在异乡的无根飘零的感觉也是对香港这个殖民城市在另一个异域时空里的反照)。王家卫是一个浓厚地背负“都市感受性”的影像表述者,现代城市所拥有的无机性和符号性使他的作品经常是内容隐藏在形式和风格里的,或者说,风格本身有时候就是他的内容。在以往香港新浪潮导演的代表许鞍华、谭家明等人的作品中,你可以轻易地触摸到赖以支撑风格的“生活真实感”,但在王家卫的电影里你看不到这些。

王家卫的影像世界是高度抽象后的真实,这首先表现在他叙事时流露出的独特的时间观。王家卫电影里的场景往往都在线性时间的过去和未来中呈现出一种悬置状态,尽管他不断地用细节去强调时间概念,像《阿飞正传》里那个著名的开场、《重庆森林》里对日期的反复诉说和《东邪西毒》里经常会在事件开头指出节气,但他讲述的这些故事并没有特别的时间背景,它们可能每天都会发生在这个城市的角落里,它们只是从城市生活中抽离出来的标本。如果你仔细看过《重庆森林》,你就会发现两个故事的某些细节其实是互相交错的,王家卫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来造成一种共时性的效果,既消解了传统叙事的线性时间观念又凸现了当代都市生活的偶然和无序,从而形成了一种存在主义式的精神意蕴。

王家卫电影的“抽象真实”还表现在他偶然性片断式的叙事结构和对流行符码的拼贴借用上。如果你看了王家卫的作品而感动的话,那绝不是由于整体世界的印象所引发的,而是因为细节、片断以及絮语化的主观独白所唤起的气氛能让你产生心领神会的共鸣使然。气氛存在于片断中,或夹杂在片断与片断间的留白里,这很像是后现代美学对宏大叙事的摒弃和对细碎印象的偏好。在王家卫的电影里,你可以发现大量流行文化的符号,诸如流行音乐、商标、卡通玩具等等,包括他非常喜欢使用的人物如警察、杀手、阿飞等其实都是一种都市边缘的亚文化符号,这种由都市提供的消费符码经过王家卫的拼贴变得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现代社会由具体实像蜕变成的符号化感性,这也使得他的电影极端敏锐,新鲜而发人深省。

当然谈到王家卫的电影,你立刻想到的还会有手提摄影机所拍摄的恍惚眩目的晃动镜头、不规则的画面构图和艳丽但冷漠的色调运用。这种商标式的影像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和他长期合作的美术指导张叔平和摄影杜可风。今天,在很多香港的独立艺术电影甚至有些商业电影中你都可以看到这种王家卫式的影像,但大多数都只有单纯形式的拷贝而缺乏内在的创意。

王家卫的电影有很酷、很炫的形式感,但其实内里充满了感情:像《重庆森林》里对快餐化爱情的反讽、《春光乍泄》里细腻纠缠的感情和《堕落天使》里金城武为父亲做冰激凌的那段戏都让人难忘。他作品中始终贯彻的一个主题就是:人与人之间对某种倾诉和沟通的渴望以及对远比这种渴望更为强烈的个体交流不可能性的无奈。在华语电影圈中还没有人可以像王家卫那样更善于把这一主题表达得如此细腻而传神。

王家卫的电影世界还在发展中,据说他的两部新片《花样年华》和《2046》将会有一个风格上的重大突破,所以在今天对他的成就下定论还为时尚早。英国著名的《声与画》杂志将王家卫选为20世纪90年代最重要的电影革新者,在他的名字前面有50年代的安德列·巴赞和70年代的安迪·沃霍尔,该杂志在对他的评价中说:“王家卫也许不是未来电影的全部,但他确实地指出了未来电影的一个方向。”

导演作品年表:

《旺角卡门》(1987)

《阿飞正传》(1993)

《东邪西毒》(1994)

《重庆森林》(1995)

《堕落天使》(1996)

《春光乍泄》(1997)

《花样年华》(2000)

《MV:DJ SHADOW:SIX DAYS》(2002)

《宝马网络广告:THE Follow》(2002)


01. 1988 《旺角卡门》
02. 1990 《阿飞正传》
03. 1994 《东邪西毒》
04. 1994 《重庆森林》
05. 1995 《堕落天使》
06. 1998 《春光乍泄》
07. 2000 《花样年华》
07. 2004 《二零四六》
07. 2004 《爱神之手》

王家卫的电影风格是什么?

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的华语电影圈为世界影坛贡献了众多出色的作品与导演,而王家卫无疑是其中最值得关注的电影作者之一。他迄今为止的六部作品已经凭借着其极端风格化的视觉影像、富有后现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对都市人群精神气质的敏锐把握成功地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王家卫式”的电影美学。

王家卫1958年出生在上海,五岁时随家人移居香港。早年在香港工艺美术学校学习平面设计时他疯狂地迷上了摄影,特别是Robert Frank、Henri Cartier-Bresson和Richard Avedon这些大师的作品对他的影响尤为深刻。1980年从学校毕业后,他进入香港无线电视开办的电视制作培训班学习剧本写作和影视制作,后在一系列无线的电视剧集中担任制作助理和编剧。1982年,王家卫离开无线正式进入电影圈,他先做了近五年的电影编剧。1987年,王家卫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主将谭家明编写系列影片“黑帮三部曲”的剧本,结果谭家明只采用了其中的最后一部拍成了《最后胜利》,而其中的第一部就成了1988年王家卫的首部导演作品《旺角卡门》的剧本。从1991年的《阿飞正传》到1995年的《堕落天使》,不断涌现的出色作品完成了王家卫对自我艺术风格的建立和巩固。1997年,王家卫终于凭《春光乍洩》一片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得到了国际影坛的肯定。

王家卫电影的独特性首先在于他对自己身处的城市和时代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而且他找到了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去表述自己在这样一个特殊外部环境里的生命体验。他是最敏锐洞悉了现时态香港的艺术家:人流拥挤、华洋杂处的重庆大厦,旺角的高楼分割出的暗蓝色天空,启德机场边可以看见飞机起落的公寓窗口,当然还有路边摊、便利店和幽暗的酒吧,王家卫靠着这些标志性的元素组和出了一个世纪末的香港,最明显的例子是《重庆森林》和《堕落天使》(当然你也可以把《东邪西毒》中那片孤寂冷漠的沙漠看作是寓言化了的现代城市,而且《春光乍洩》里的那种远在异乡的无根飘零的感觉也是对香港这个殖民城市在另一个异域时空里的反照)。王家卫是一个浓厚地背负“都市感受性”的影像表述者,现代城市所拥有的无机性和符号性使他的作品经常是内容隐藏在形式和风格里的,或者说,风格本身有时候就是他的内容。在以往香港新浪潮导演的代表许鞍华、谭家明等人的作品中,你可以轻易地触摸到赖以支撑风格的“生活真实感”,但在王家卫的电影里你看不到这些。

王家卫的影像世界是高度抽象后的真实,这首先表现在他叙事时流露出的独特的时间观。王家卫电影里的场景往往都在线性时间的过去和未来中呈现出一种悬置状态,尽管他不断地用细节去强调时间概念,像《阿飞正传》里那个著名的开场、《重庆森林》里对日期的反复诉说和《东邪西毒》里经常会在事件开头指出节气,但他讲述的这些故事并没有特别的时间背景,它们可能每天都会发生在这个城市的角落里,它们只是从城市生活中抽离出来的标本。如果你仔细看过《重庆森林》,你就会发现两个故事的某些细节其实是互相交错的,王家卫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来造成一种共时性的效果,既消解了传统叙事的线性时间观念又凸现了当代都市生活的偶然和无序,从而形成了一种存在主义式的精神意蕴。

王家卫电影的“抽象真实”还表现在他偶然性片断式的叙事结构和对流行符码的拼贴借用上。如果你看了王家卫的作品而感动的话,那绝不是由于整体世界的印象所引发的,而是因为细节、片断以及絮语化的主观独白所唤起的气氛能让你产生心领神会的共鸣使然。气氛存在于片断中,或夹杂在片断与片断间的留白里,这很像是后现代美学对宏大叙事的摒弃和对细碎印象的偏好。在王家卫的电影里,你可以发现大量流行文化的符号,诸如流行音乐、商标、卡通玩具等等,包括他非常喜欢使用的人物如警察、杀手、阿飞等其实都是一种都市边缘的亚文化符号,这种由都市提供的消费符码经过王家卫的拼贴变得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现代社会由具体实像蜕变成的符号化感性,这也使得他的电影极端敏锐,新鲜而发人深省。

当然谈到王家卫的电影,你立刻想到的还会有手提摄影机所拍摄的恍惚眩目的晃动镜头、不规则的画面构图和艳丽但冷漠的色调运用。这种商标式的影像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和他长期合作的美术指导张叔平和摄影杜可风。今天,在很多香港的独立艺术电影甚至有些商业电影中你都可以看到这种王家卫式的影像,但大多数都只有单纯形式的拷贝而缺乏内在的创意。

王家卫的电影有很酷、很炫的形式感,但其实内里充满了感情:像《重庆森林》里对快餐化爱情的反讽、《春光乍洩》里细腻纠缠的感情和《堕落天使》里金城武为父亲做冰激凌的那段戏都让人难忘。他作品中始终贯彻的一个主题就是:人与人之间对某种倾诉和沟通的渴望以及对远比这种渴望更为强烈的个体交流不可能性的无奈。在华语电影圈中还没有人可以像王家卫那样更善于把这一主题表达得如此细腻而传神。

王家卫的电影世界还在发展中,据说他的两部新片《花样年华》和《2046》将会有一个风格上的重大突破,所以在今天对他的成就下定论还为时尚早。英国著名的《声与画》杂志将王家卫选为20世纪90年代最重要的电影革新者,在他的名字前面有50年代的安德列·巴赞和70年代的安迪·沃霍尔,该杂志在对他的评价中说:“王家卫也许不是未来电影的全部,但他确实地指出了未来电影的一个方向。”

导演作品年表:

《旺角卡门》(1987)

《阿飞正传》(1993)

《东邪西毒》(1994)

《重庆森林》(1995)

《堕落天使》(1996)

《春光乍泄》(1997)

《花样年华》(2000)

《二零四六》(2004)

《爱神之手》(2004)

《蓝莓之夜》(2007)

王家卫拍过哪些电影?

导演作品年表:

《旺角卡门》(1987)

《阿飞正传》(1993)

《东邪西毒》(1994)

《重庆森林》(1995)

《堕落天使》(1996)

《春光乍泄》(1997)

《花样年华》(2000)

《MV:DJ SHADOW:SIX DAYS》(2002)

《宝马网络广告:THE Follow》(2002)


01. 1988 《旺角卡门》
02. 1990 《阿飞正传》
03. 1994 《东邪西毒》
04. 1994 《重庆森林》
05. 1995 《堕落天使》
06. 1998 《春光乍泄》
07. 2000 《花样年华》
07. 2004 《二零四六》
07. 2004 《爱神之手》

王家卫的电影最好看的是哪个?

《东邪西毒》

“很多年之后,我有一个绰号叫做西毒”,这就是王家卫《东邪西毒》开篇第一句,令人想起加西亚-马尔克斯那部著名小说的句子:“多年以后,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面对行刑队,准会记起他爹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就这样,王家卫把叙述者从故事的时间之中抽离出来,从而可以自由穿梭于被叙述的时空之中。于是,不同空间的时间碎片被呈示出来,在不同的观众的头脑中,发生不同的排列组合。

“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什么叫做嫉妒”。“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这样的格言,往往借助西毒之口说出,散布在整部影片之中。它们并不系统,算不上什么理想,就姑且叫做思考的碎片吧。(Maruko)

《阿飞正传》

王家卫电影的英译名都非常漂亮,比如《阿飞正传》被译为“Days of Being Wild”。对片中那些看似Wild的年轻人来说,漂泊只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寻找才是目的。为了寻找他们才不得不漂泊,寻找爱情、亲情和友情是他们“此在(being)”的真正意义。

影片中阿飞张国荣有一段独白:“1963年4月16日下午3点前的一分钟,这是你无法否定的事实,因为已经过去了,过去的事是你无法否认的。”阿飞张国荣就是以这一分钟的无赖和执着进入女店员张曼玉的梦境与情感中。这一分钟的呼吸,这一分钟的城市,以它短暂易逝的记忆方式,而使人眷恋和无法抗拒。(Jackie)

王家卫的夭折作品《北京之夏》

这是一张没有电影的电影海报。王家卫1997年就进入拍摄的《北京之夏》如今早已终止了拍摄计划,原因大概就象传说中本应是上下两集的《阿飞正传》没有了下文一样不可捉摸。

海报上的男子是影片主角梁朝伟,背景是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影片的其他主演还有张曼玉和王菲。影片本计划在北京拍摄,但据说政府要求看完整部剧本才能决定是否批准,于是影片移师澳门拍摄,因为(谁都知道)王导演拍片子是没有剧本的。这也给我们留下了莫大的遗憾,因为除了这张海报和以上段子,这部只存在与王家卫脑海里的影片将不会再留下任何痕迹。

想知道《北京之夏》下落的朋友,可以叹息了。(andnot)

《堕落天使》

“一切莫不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而用《堕落天使》中哑巴金城武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每一天你都会跟许多人擦身而过,而那个人呢,可能会变成你的朋友,或者知己。所以我从来都没有放弃过任何跟人磨擦的机会。有时候会弄到头破血流,管它呢,开心就好。”正是为了达到这种“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哑巴金城武才会不惜以打架这种极端的方式,以求与他人“擦出火花”。(小丸)

《重庆森林》

王家卫把电影的生产过程看成一场游戏,乐此不疲。在他的影片里人物大多孤独而自闭,同时又渴望爱情,渴望交流,但又在选择与逃避之间动摇不定。按他自己的说法,其影片主题就是“拒绝”二字,因为害怕被拒绝,而拒绝一切。在王家卫那里,“都市”正是一种无法拒绝却又令人试图逃避的东西。(小豆)

《花样年华》

《花样年华》的故事讲述1962年的香港,一名报馆的总编辑周(梁朝伟)与妻子租住一间位于上海人聚居地的房间,邂逅了一名与丈夫刚搬进来的美丽少妇苏丽珍(张曼玉饰演的苏丽珍,名字跟她在《阿飞正传》的角色一样,故有《花》片乃《阿》片的前传或续集之传言)。丽珍在一间出口公司当秘书,而其丈夫则经常要到日本公干。周与丽珍迅速成为好友,并经常与房东打麻雀。后来两人分别发现自己的配偶正跟对方的配偶有不寻常的关系。(Chibi)

王家卫的电影哪些好看

《阿飞正传》,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春光乍泄》,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还有《东邪西毒》、《旺角卡门》、《阿飞正传》、《一代宗师》。

关于王家卫电影的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华丽的忧伤

— 浅谈王家卫电影的艺术特色

摘要:音乐与光影是王家卫放在衣兜里的两块会酿酒的石头。他在只属于他专用的情调上漫步,石头在暗地里悄悄地擦出心火,照亮一块巴掌大的地方,上面的三条掌纹依依可见——爱情、生命、理想。他的影象无疑是完全自我化的,一点淡淡的忧郁,虐恋的凄迷,当然,还有经典的卫式犹豫。荒芜感和游离感在音乐中突现无遗,处在他的电影声场中,你的感受是纯粹的,世间最美好最可怕的都是纯粹的,在这种干净的纯粹下面交映着巨大的散漫和空旷。

关键字:华丽;忧伤;独特

一、王家卫的电影旅程
每天你都有机会与别人擦肩而过,你也许对他一无所知;不过也许有一天,他会变成你的朋友或者知己。
——摘自《重庆森林》

(一)特立独行的电影视角

王导演的出身很是平平,香港理工学院美术设计系毕业,1981年考入香港无线第一期编导培训班。青年时期的王家卫和其他的学员一样,在香港这个高效繁荣的电影工厂里摸爬滚打着。其实,在香港做编导要比做演员更难生存,编导要求你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还要有好的机遇,你的东西也要被市场所接受,被观众所接受。而王家卫则是凭借自己对影像方面极高的天赋,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从那个时代的香港影坛打出了一番天地。

结业后的王家卫在无线电视台任助理导演的工作,那时候的他更多是在学习和思考,同时在很多著名导演的身边工作过。在那期间,他参与拍摄了首部电视剧《轮流转》,也编写了首个剧本《执到宝》。

1982年,王家卫离开无线正式进入电影圈,他先做了近五年的电影编剧。1987年,王家卫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主将谭家明编写系列影片“黑帮三部曲”的剧本,结果谭家明只采用了其中的最后一部拍成了《最后胜利》,而其中的第一部就成了1988年王家卫的首部导演作品《旺角卡门》的剧本。结果前一部并没有引起什么强烈的反响,而后一部电影作为王家卫的电影处女作,把香港黑帮片的传统概念彻底的从香港观众心中解脱出来,用一种非常规的角度来审视这个江湖,这个社会,十分具有新意,受到了电影界的强烈关注,王导演也从此成名。第二部作品1991年的《阿飞正传》用一种非常另类的风格出现在了香港影坛,对白、色彩、镜头剪辑、演员表演都和传统的香港电影以及当时盛行的香港新浪潮电影有很大不同,从此王家卫的电影以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姿态存在于电影观众心中。此片采用大量的第一人称镜头和著名戏剧家、电影大师布莱希特式式的镜头理论才诠释影像,通过一种“陌生化”的方法和非常规的表演方式揭露生活中许多细节的因果联系和矛盾存在。此片虽然票房很差,但在评论界受到很多好评,这也符合了王家卫今后的一贯风格,使得王家卫这个名字似乎一直都成为了文艺片的带名词。《阿飞正传》获得了第十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和导演奖等5项奖、第二十八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及第三十六届亚太影展最佳导演奖。

1994年的《重庆森林》和1995年的《堕落天使》也是次风格的代表作品,前者又一次的获得了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随着这两部作品的又一次成功,王式电影的独特魅力也被世界所关注,他很具创造性的魅力影像真正的成为了华人电影界的一面重要旗帜。1994年王导演还拍摄了另一部算是古代版的王式电影《东邪西毒》,也同样获得了一定好评。

1997年执导《春光乍泄》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奖,这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导演。影片以同性恋为题材,拍摄的华丽动人,含蓄娓美,无论从色彩还是镜头的运用都已经独特到了极致。让许多观众久久不能忘怀。片中一刚一柔的两名男主人公细腻的演出,无论相互依偎在出租车上,还是几分过分的床戏,又或者发生争吵、分离时的动情表演,以及几丝感伤的结局,无论你是否能理解同性感情,是否接受同性感情,都给你一种幸福且残忍的认同。

王家卫电影的独特性在于他对自己身处的城市和时代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而且他找到了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去表述自己在这样一个特殊外部环境里的生命体验。他是最敏锐洞悉了现时态香港的艺术家,比如人流拥挤、华洋杂处的重庆大厦,旺角的高楼分割出的暗蓝色天空,启德机场边可以看见飞机起落的公寓窗口,当然还有路边摊、便利店和幽暗的酒吧,王家卫靠着这些标志性的元素组和出了一个世纪末的香港。他的电影中,现代城市所拥有的无机性和符号性使他的作品经常是内容隐藏在形式和风格里的,或者说,风格本身有时候就是他的内容。
(二)王家卫与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十分注重娱乐功能,编导把观众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情趣放在第一位,以追求商业上的成功为最高欲望,再加上电影创作者普遍没有国家、民族、历史的精神负担,因此在策划和创作电影时,首先要有一个商业化的外包装,而所谓的“思想性”、“教育性”则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
商业性的定位使香港电影形成了一套又一套迎合观众、固定不变的叙事模式,以风靡东南亚电影市场的香港黑社会影片(如《英雄本色》)为例,在这一类型电影的叙事模式中,个人与社会相疏离,英雄是叙事的主要推动者,他的作用被夸大乃至神化了。香港影人借鉴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方式和技巧,镜头衔接娴熟流畅,为普通观众所接受。作为主流的商业电影,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偶然和误会起着极大的作用,使影片具有更大的戏剧性。但是,王家卫却逆潮流而动,打破了“好莱坞式”的叙事模式,在叙事时空上达到高度自由,而在剪辑方面则借鉴和使用MTV的剪辑技巧,营造出独特的艺术电影氛围。但是,他的电影又不是“纯艺术”的,也一样注重商业的包装,如对明星演员的启用,对黑社会电影核心质素的借鉴和吸收。王家卫曾说过:“电影是商业行为的一种,当中应该有不同的包装和套路,也应该好似超市一样,容纳不同的经营方式,不同的产品。也不应该批评这间店铺做生意的方式有问题,那个卖的产品大众化······市场是需要不同的东西与办事的方法。”
(三)王家卫的电影观念
王家卫擅长写剧本,奠定了他在香港影坛高人一等的优势基础。一般的香港电影主要以人物塑造和对白语言写作构成剧情发展的基本构架和故事肌理。而王家卫的电影却与众不同,角色往往出场不久,就树立起鲜明的性格和特征,如《重庆森林》里不断地喃喃自语、打电话跟女友家中每个人聊天问好的痴情警察金城武;如天天为女友买宵夜、却不知女友真正喜欢吃什么的警察梁朝伟;如相貌平平、古灵精怪的王菲。
王家卫精于设计特殊情境,如《重庆森林》里梁朝伟一再去买宵夜并与老板的对答,及他特殊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又如金城武对凤梨罐头的偏爱。透过对各色人物特殊习性及其对事件各种反应的描写,或用直入角色内心的长篇独白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手段,使得王家卫的电影在开场不久便迅速地调动起观众的观赏趣味、抓住了观众的观影心理。
王家卫的电影叙事结构,用繁复的方式讲单纯的故事,用单纯的方式讲繁复的故事是他作为“电影作者”的标志性特点之一。他的电影叙事结构常常断裂,要靠旁白才能贯穿,但这并不影响他的电影叙事结构的完整性。相反,王家卫认为在断裂中处处可见段落间的对比而表现出事件的冲突张力,或因类比而强化的主题形象。例如在《重庆森林》里,两个不同个性的警察感情生活对比:一个多情缠绵,偏偏在被女友甩掉后,遇到一个不能与普通人交流的女杀手;另一个散漫无心,却完全落入暗恋者布下的情感罗网。在人物积极与消极的情感遭遇对比中,传达出的是王家卫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在王家卫的影片叙事中,画外音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以致于其影片中的声音造型形式也成为其个人风格展现的途径之一。对电影叙事来讲,每一个局部的变化都将带来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大量画外音的使用就必然导致如何确定影片作者视点的问题。因此画外音成为王家卫电影语言中叙事的最重要部分。
王家卫的电影大体上都是描摹回归前香港人的各种复杂而微妙的心态。角色少而又少,且极少有家庭及家人的出现。家庭背景的缺省、个人主义的凸显,十分恰当地表现出了香港人的无根感,流露出一种对生命短促的苍凉感受,与香港人在97回归的特殊时期,把对自由和世纪末的双重不安转化为情感上近乎贪婪、偏执的专注,和对于时间无尽流逝的焦虑一一对应。
在王家卫的电影中,角色总是以杀手、妓女、警察、空中小姐等固定的身份出现,别具寓意。杀手和妓女是被排斥于正当行业之外、不被法律认可的边缘职业;警察和空中小姐虽是主流体制中的正常行业,但都有着流动、疏离和不安定的特质。穿上了警察制服便成了一台编好号码的巡逻机器,在大街小巷中不停地逡巡。空中小姐则是化好妆在地球上各个国家间之间不断地迁移着,不同的土地只不过是有着不同的名字而已。这些本质上透露着无助的流浪身份,表现出王家卫对香港人社会生活层面的基本看法。尽管王家卫在时空处理及故事情节的设计上,充满著压抑与悲观,但王家卫笔下的人物们却常在不可思议的行径中,让人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生活在这个充满绝望的社会中的无奈。

二、王家卫的音乐特色

在台湾《首映杂志》对王家卫的个访中,王家卫透露了一些有关他的音乐的指示能力。就影像与声音而言,王家卫形容了他电影音乐中的“感觉”“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于是音乐,成为一种提示,提示你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时代。在我自己的电影里,我会先了解这环境是怎样,包括地理环境以及这地方会有什么声音?所以往往音乐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也有的时候,我心里会先开始有一个音乐,完全不能解释。就是直觉悟认为这个戏应该是这个气氛、这个年代。譬如:《重庆森林》,一开始我就觉得应该像“加州梦游”单纯而天真,70年代夏天的感觉。筹备时,我没给他们故事,杜可风(摄影师)问我这戏是怎样的,我就放“加州梦游”给他听,就是这样……。”

(一)音乐中潮湿的感觉

你轻轻的吟唱,我慢慢的飘荡,那些岁月的风起,散漫青春的回忆,那些热烈的曾经,一如你轻盈的心。应该说王家卫是潮湿的,他的光影艺术里渗透着潮湿仲夏或是寂寥暖冬的味道。闷热狭窄的巷道和昏黄暧昧的光晕,烦躁中梦寐的点点唏嘘——男人的淡漠与感伤,女人的无奈和痴狂,在他的镜像中像是拼图一般,没有逻辑,没有顺序,只是片断和各种风式的荡漾音乐一起,转换着一种或正或反的心情。音乐与光影是王家卫放在衣兜里的两块会酿酒的石头。他在只属于他专用的情调上漫步,石头在暗地里悄悄地擦出心火,照亮一块巴掌大的地方,上面的三条掌纹依依可见——爱情、生命、理想。
《花样年华》中,王家卫在电影中放入了三首Nat King Cole的歌曲,据他说,Nat King Cole是他妈妈当年最喜欢的艺人。那磁性而沧桑的男声,在弦乐的铺陈中,如张曼玉华丽的旗袍般摇曳多姿,撩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以《Quizas Quizas Quizas》为其中的代表,在周慕云和苏丽珍的相遇时一再重复响 起,寓意着徘徊在感情和伦理之间的两人,最终只能归结到“也许”。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歌影两栖明星周璇的代表作之一,黑胶唱片的特殊音质,把她甜美的声线衬托得更加耐听。歌曲的旋律低回委婉,速度缓慢但流动感强。怀旧的歌声,唱出时光流逝的感伤,昔日夜上海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让人感触。王家卫透过这样的歌抒发其难解的上海情结。

(二)梦醒时分的意乱情迷

糜烂的音调,散漫的歌声,一点点的深入和湿透,冷漠和淡定,痴醉和迷情,没有理由,没有解释,只是静静的流淌,巴掌大的空间弥生着淡淡的迷乱,滋生着爱情、事业和追求。

《重庆森林》中,运用了两首典型的曲子《California Dreamin》60年代的美国街头音乐,来自1969年“妈妈与爸爸”合唱团(The Mamas and the Papas)的最早版本,四声部歌曲,很强的金属曲风和节奏感,配以完美的和声和流畅的旋律,流露出加州阳光摇滚迷人气息。它出现在下半部戏里王菲与梁朝伟的感情交错中。阿菲整日摇摆着身体听这首歌,它带领她一步步从梦想的时空去至真实。《 汗,雨,泪》从重庆大厦走出来的金城武,带着失恋的心情,离开林青霞,走在行人稀疏半明半昧的街上。乐声响起,忧伤而迷幻。交织着汗的腥咸雨的泼洒和泪的辛涩

王家卫近期有什么电影

《一代宗师》VR 版,《一代宗师》3D重制版,以及《一代宗师》动画版

王家卫导演的作品有哪些

王家卫 百科名片
王家卫王家卫(1958——7-17)男,香港著名导演,他的电影捧红了很多明星,也创造了很多奇迹。他迄今为止的六部作品已经凭借着其极端风格化的视觉影像、富有后现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对都市人群精神气质的敏锐把握成功地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王家卫式”的电影美学。
中文名: 王家卫
外文名: Karwai Wong
国籍: 中国香港
民族: 汉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58年7月17日
职业: 导演
毕业院校: 香港理工大学平面设计系

目录[隐藏]

简介
概况
个人履历
爱好
生活
导演风格
作品风格
个人作品
他人评价
个人影响
经典台词《旺角卡门》经典台词——
《阿飞正传》经典台词——
《重庆森林》经典台词——
《东邪西毒》经典台词——
《堕落天使》经典台词——
《春光乍泄》经典台词——
《花样年华》经典台词——
《2046》经典台词——
贴吧相册 简介
概况
个人履历
爱好
生活
导演风格
作品风格
个人作品
他人评价个人影响经典台词
《旺角卡门》经典台词—— 《阿飞正传》经典台词—— 《重庆森林》经典台词—— 《东邪西毒》经典台词—— 《堕落天使》经典台词—— 《春光乍泄》经典台词—— 《花样年华》经典台词—— 《2046》经典台词——贴吧相册

[编辑本段]简介
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1958年7月17日生于上海,1963年随父移 王家卫居香港。1980年毕业于香港理工学院美术设计系。1981年参加无线电视第—期编导训练班,随后开始撰写电影剧本,曾被提名为香港金像奖最佳编剧。 1988年他自编自电影《旺角卡门》(又名《热血男儿》),在香港影坛初露头角,在当时被誉为“具有非凡才华的”新一代导演。从此,他的每部影片都可以在香港电影的颁奖礼上出尽风头。 1997年荣获夏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为香港电影乃至整个华语电影史写了光辉的一页。他与李安、吴宇森、陈凯歌、张艺谋、侯孝贤等比肩并立,被称为“华语电影十大导演”。
[编辑本段]概况
王家卫1980年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平面设计专业后,经过短期王家卫培训,进入香港TVB电视台从事电视制作,并迅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编剧。自1982年起的五年时间里,他创作了大约十部电影剧本。1988年王家卫初次执导电影《旺角卡门》,该片和他1990年执导的第二部影片《阿飞正传》令他跻身一流导演之列。 1988年,初执导筒的影片《旺角卡门》;获选1989年坎城影展影评周参展作品系列中展出。其个人独特的风格,敏锐的触角,在当时被誉为具有非凡才华的新锐导演。 1990年,他集合了六位香港最受欢迎的演员,执导了影片《阿飞正传》。该片囊括了当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及最佳男主角等奖项。 1992年,他以其惊人魄力,用两年的时间摄制了一部大型古装武侠片《东邪西毒》,以其澎湃激涌的气势,似魔似幻的灿烂史诗,获选在1994年威尼斯影展作首次公映。 同年,在《东邪西毒》后期制作期间,仅以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另一部脍炙人口的影片《重庆森林》,令他在国际电影界深得认同。 1995年,他完成《堕落天使》,并于多伦多国际电影展中首映,其另类的脱俗风格,成为影展时的焦点话题。 1997年的《春光乍泄》,入选坎城国际电影展竞赛部份,获一致好评。王家卫成为了首位在该电影展中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华人导演。 一部以六十年代,以香港为背景,踏著往年情怀的旧梦,缅怀浮世缤纷的温馨,由张曼玉与梁朝伟再次合作的影片《花样年华》,乘千禧年呈现于国际及香港的影坛,更获得本年度坎城电影节的最佳特别技术大奖及最佳男主角大奖。
[编辑本段]个人履历
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的华语电影圈为世界影坛贡献了众多出色的作品与导演,而王家卫无疑是其中最值得关注的电影作者之一。他迄今为止的六部作品已经凭借着其极端风格化的视觉影像、富有后现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对都市人群精神气质的敏锐 把握成功地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王家卫式”的电影美学。 早年在香港工艺美术学校学习平面设计时他疯狂地迷上了摄影,特别是Robert Frank、Henri Cartier-Bresson和Richard Avedon这些大师的作品对他的影响尤为深刻。1980年从学校毕业后,他进入香港无线电视开办的电视制作培训班学习剧本写作和影视制作,后在一系列无线的电视剧集中担任制作助理和编剧。1982年,王家卫离开无线正式进入电影圈,他先做了近五年的电影编剧。1987年,王家卫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主将谭家明编写系列影片“黑帮三部曲”的剧本,结果谭家明只采用了其中的最后一部拍成了《最后胜利》,而其中的第一部就成了1988年王家卫的首部导演作品《旺角卡门》的剧本。 王家卫电影的独特性首先在于他对自己身处的城市和时代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而且他找到了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去表述自己在这样一个特殊外部环境里的生命体验。他是最敏锐洞悉了现时态香港的艺术家:人 流拥挤、华洋杂处的重庆大厦,旺角的高楼分割出的暗蓝色天空,启德机场边可以看见飞机起落的公寓窗口,当然还有路边摊、便利店和幽暗的酒吧,王家卫靠着这些标志性的元素组合出了一个世纪末的香港,最明显的例子是《重庆森林》和《堕落天使》(当然你也可以把《东邪西毒》中那片孤寂冷漠的沙漠看作是寓言化了的现代城市,而且《春光乍泄》里的那种远在异乡的无根飘零的感觉也是对香港这个殖民城市在另一个异域时空里的反照)。王家卫是一个浓厚地背负“都市感受性”的影像表述者,现代城市所拥有的无机性和符号性使他的作品经常是内容隐藏在形式和风格里的,或者说,风格本身有时候就是他的内容。在以往香港新浪潮导演的代表许鞍华、谭家明等人的作品中,你可以轻易地触摸到赖以支撑风格的“生活真实感”,但在王家卫的电影里你看不到这些。 王家卫的影像世界是高度抽象后的真实,这首先表现在他叙事时流露出的独特的时间观。王家卫电影里的场景往往都在线性时间的过去和未来中呈现出一种悬置状态,尽管他不断地用细节去强调时间概念,像《阿飞正传》里那个著名的开场、《重庆森林》里对日期的反复诉说和《东邪西毒》里经常会在事件开头指出节气,但他讲述的这些故事并没有特别的时间背景,它们可能每天都会发生在这个城市的角落里,它们只是从城市生活中抽离出来的标本。如果你仔细看过《重庆森林》,你就会发现两个故事的某些细节其实是互相交错的,王家卫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来造成一种共时性的效果,既消解了传统叙事的线性时间观念又凸现了当代都市生活的偶然和无序,从而形成了一种存在主义式的精神意蕴。 王家卫电影的“抽象真实”还表现在他偶然性片断式的叙事结构和对流行符码的拼贴借用上。如果你看了王家卫的作品而感动的话,那绝不是由于整体世界的印象所引发的,而是因为细节、片断以及絮语化的主观独白所唤起的气氛能让你产生心领神会的共鸣使然。气氛存在于片断中,或夹杂在片断与片断间的留白里,这很像是后现代美学对宏大叙事的摒弃和对细碎印象的偏好。在王家卫的电影里,你可以发现大量流行文化的符号,诸如流行音乐、商标、卡通玩具等等,包括他非常喜欢使用的人物如警察、杀手、阿飞等其实都是一种都市边缘的亚文化符号,这种由都市提供的消费符码经过王家卫的拼贴变得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现代社会由具体实像蜕变成的符号化感性,这也使得他的电影极端敏锐,新鲜而发人深省。 当然谈到王家卫的电影,你立刻想到的还会有手提摄影机所拍摄的恍惚眩目的晃动镜头、不规则的画面构图和艳丽但冷漠的色调运用。这种商标式的影像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和他长期合作的美术指导张叔平和摄影杜可风。今天,在很多香港的独立艺术电影甚至有些商业电影中你都可以看到这种王家卫式的影像,但大多数都只有单纯形式的拷贝而缺乏内在的创意。 王家卫的电影有很酷、很炫的形式感,但其实内里充满了感情:像《重庆森林》里对快餐化爱情的反讽、《春光乍泄》里细腻纠缠的感情和《堕落天使》里金城武为父亲做冰激凌的那段戏都让人难忘。他作品中始终贯彻的一个主题就是:人与人之间对某种倾诉和沟通的渴望以及对远比这种渴望更为强烈的个体交流不可能性的无奈。在华语电影圈中还没有人可以像王家卫那样更善于把这一主题表达得如此细腻而传神。 在今天对王家卫的成就下定论还为时尚早。英国著名的《声与画》杂志将王家卫选为20世纪90年代最重要的电影革新者,在他的名字前面有50年代的安德列·巴赞和70年代的安迪·沃霍尔,该杂志在对他的评价中说:“王家卫也许不是未来电影的全部,但他确实地指出了未来电影的一个方向。”
[编辑本段]爱好
王家卫 人们印象中的王家卫似乎是非常惯常的一副模样,生活中的王家王家卫卫到底爱做些什么,怕做些什么呢?具体的细节让勾勒出的王家卫更加生动和具体。 王家卫称自己最爱吃和散步,而且王家卫还曝出评价一个好导演的标准就只有两个,一看他爱不爱吃,二看他会不会讲故事。 王家卫说自己绝对算是爱吃之人,而且最爱吃中国菜,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会影响身边的人去吃中国菜,“我不仅会吃,而且还会做,红烧肉什么的我都会做的。” 对于自己的另一大爱好散步,王家卫说自己就是非常喜欢走路,喜欢能够看风景的城市。喜欢香港和纽约,是因为这个原因,不喜欢洛杉矶,也是因为这个,“洛杉矶都是高速路。”。 对于电影,王家卫则说他自己最怕恐怖片,“也许是小时候跟妈妈看恐怖片时留下了恐怖的印象,所以至今都很怕恐怖片,我更不会去拍这种类型的电影。”王家卫说:“我对恐怖电影有阴影,我妈妈是一个超级电影迷,童年时她常常带我到电影院看戏,最爱看的便是恐怖片,每次看时,她都会给我一张白纸,让我在害怕的时候遮住脸,从那时开始,我发现声音其实比画面更恐怖,所以我坚决不拍恐怖片,因不想让孩子受罪!”
[编辑本段]生活
在访谈中,王家卫也披露了自己的一些私生活。王家卫说自己的儿子已经13岁了,“但在两年前儿子都不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儿子喜欢听周杰伦的歌,王家卫说自己也会跟着听一听,就好像一个寻常的父亲一样去感受儿子的喜好。 王家卫说儿子文章写的很好,而且现在开始越来越喜欢摄影,“不知道这算不算遗产呢!?”言语中,满是一个父亲的骄傲和自豪。 王家卫很会拍女人,他说诺拉琼斯就有很多个侧面,“这一面很纽约,那一面很墨西哥,还有很中国的侧面,非常有意思。”对于女人,王家卫说每个女孩都有他喜欢的地方,“有的喜欢长相,有的喜欢走路的姿势,有的就是性格,每个女孩子都有令自己可爱的地方的。”
[编辑本段]导演风格
王家卫拍戏要求高,可能开机前还见不到剧本,不知道明天拍什么,不断地NG,不断被折磨,可能最后一个镜头也没用。张曼玉曾抱怨过,“他习惯于一直拍下去,找那个角色的感觉,在他没有找到感觉之前,大家也都不知道是在演什么,角色怎么样,每天都有考试的感觉”。 王家卫说,能够征服这些大牌明星很简单,就是和他们谈角色。“我的剧本不是先写出来的,而是写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这个演员,根据这个演员量身定制,每个人演员都很在意自己究竟会被变成什么样子。”就像《蓝莓之夜》有很多好莱坞明星来捧场,也绝对不会用到整部电影的大半投资,他颇有点自信地问:“你们当我是陈可辛吗?”(注:陈可辛的《投名状》接拍演员的片酬占了投资费用的一大半,片方透露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和徐静蕾4位主演的片酬分别是1亿、1600万、1200万和200万元人民币)作为泽东电影公司的老板,王家卫对艺人的要求甚为严格。很多人认为梁朝伟完全不用为李安的《色,戒》牺牲这么大,王家卫却告诉记者:“我为他高兴,他终于放下所有的包袱。” 王家卫向记者透露,当年梁朝伟在拍《春光乍泄》时第一场戏就要拍床戏,他还在那里死活不肯脱,要遮掩。倒是拍完就后悔,应该放开一点。到了《2046》,他开始有点突破,但是直到《色,戒》才彻底放开。“作为演员,脱裤子不算是什么成就,而是在于每部电影对自己有什么挑战。每个演员在进入角色前都需要刺激。”
[编辑本段]作品风格
王家卫电影的独特性首先在于他对自己身处的城市和时代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而且他找到了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去表述自己在这样一个特殊外部环境里的生命体验。他是最敏锐洞悉了现时态香港的艺术家:人流拥挤、华洋杂处的重庆大厦,旺角的高楼分割出的暗蓝色天空,启德机场边可以看见飞机起落的公寓窗口,当然还有路边摊、便利店和幽暗的酒吧,王家卫靠着这些标志性的元素组和出了一??《堕落天使》(当然你也可以把《东邪西毒》中那片孤寂冷漠的沙漠看作是寓言化了的现代城市,而且《春光乍泄》里的那种远在异乡的无根飘零的感觉也是对香港这个殖民城市在另一个异域时空里的反照)。王家卫是一个浓厚地背负“都市感受性”的影像表述者,现代城市所拥有的无机性和符号性使他的作品经常是内容隐藏在形式和风格里的,或者说,风格本身有时候就是他的内容。在以往香港新浪潮导演的代表许鞍华、谭家明等人的作品中,你可以轻易地触摸到赖以支撑风格的“生活真实感”,但在王家卫的电影里你看不到这些。 王家卫的影像世界是高度抽象后的真实,这首先表现在他叙事时流露出的独特的时间观。王家卫电影里的场景往往都在线性时间的过去和未来中呈现出一种悬置状态,尽管他不断地用细节去强调时间概念,像《阿飞正传》里那个著名的开场、《重庆森林》里对日期的反复诉说和《东邪西毒》里经常会在事件开头指出节气,但他讲述的这些故事并没有特别的时间背景,它们可能每天都会发生在这个城市的角落里,它们只是从城市生活中抽离出来的标本。如果你仔细看过《重庆森林》,你就会发现两个故事的某些细节其实是互相交错的,王家卫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来造成一种共时性的效果,既消解了传统叙事的线性时间观念又凸现了当代都市生活的偶然和无序,从而形成了一种存在主义式的精神意蕴。 王家卫电影的“抽象真实”还表现在他偶然性片断式的叙事结构和对流行符码的拼贴借用上。如果你看了王家卫的作品而感动的话,那绝不是由于整体世界的印象所引发的,而是因为细节、片断以及絮语化的主观独白所唤起的气氛能让你产生心领神会的共鸣使然。气氛存在于片断中,或夹杂在片断与片断间的留白里,这很像是后现代美学对宏大叙事的摒弃和对细碎印象的偏好。在王家卫的电影里,你可以发现大量流行文化的符号,诸如流行音乐、商标、卡通玩具等等,包括他非常喜欢使用的人物如警察、杀手、阿飞等其实都是一种都市边缘的亚文化符号,这种由都市提供的消费符码经过王家卫的拼贴变得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现代社会由具体实像蜕变成的符号化感性,这也使得他的电影极端敏锐,新鲜而发人深省。 当然谈到王家卫的电影,你立刻想到的还会有手提摄影机所拍摄的恍惚眩目的晃动镜头、不规则的画面构图和艳丽但冷漠的色调运用。这种商标式的影像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和他长期合作的美术指导张叔平和摄影杜可风。今天,在很多香港的独立艺术电影甚至有些商业电影中你都可以看到这种王家卫式的影像,但大多数都只有单纯 形式的拷贝而缺乏内在的创意。 王家卫的电影有很酷、很炫的形式感,但其实内里充满了感情:像《重庆森林》里对快餐化爱情的反讽、《春光乍泄》里细腻纠缠的感情和《堕落天使》里金城武为父亲做冰激凌的那段戏都让人难忘。他作品中始终贯彻的一个主题就是:人与人之间对某种倾诉和沟通的渴望以及对远比这种渴望更为强烈的个体交流不可能性的无奈。在华语电影圈中还没有人可以像王家卫那样更善于把这一主题表达得如此细腻而传神。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