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只有图片,“汉”没有甲骨文写法,这里有两种“汉”的金文写法,希望能对你有用。
http://www.chineseetymology.org/CharacterImages/Bronze/B10000/b15500/b15503.gif
参考资料:http://www.chineseetymology.org
这几个字在甲骨文里只有一个“有”字,其它都没有,下面是金文的“有、趣、的、汉、字”:
“汉字”二字均无甲骨文写法。
此二字最早见于金文。
附图为金文中“汉字”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附图:
“汉”字具体产生于何时尚无定论,但可以确定它在汉字体系中出现得比较晚。甲骨文无“汉”字,西周及春秋金文有相似字形。
“汉字”二字均无甲骨文写法。此二字最早见于金文。如下图所示: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商朝时期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扩展资料:
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
从结构字体上看,文字不仅有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还显示了稳定的格局。因此从章法上看,虽受骨片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的艺术特色。“甲骨书法”现今已在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流行,就证明了它的魅力。
从用笔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其笔画粗细也多是均匀;由于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显得瘦劲坚实,挺拔爽利,并且富有立体感。
就结字而言,甲骨文外形并且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具备了对称美或者一字多形的变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结字上还具有了方圆结合,开合辑让的结构形式,有的字还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图画的痕迹,具有文字最初发展阶段的稚拙和生动。
羌人曾是古东方大族,形成于青藏高原地区,也就是藏族古称。以羊为图腾(早先以畜牧业为主)。关于“羌”的文字记录见于商代。殷商甲骨文中频繁出现“羌”这个字,意为奴隶。
羌人中的一支约在春秋、战国时从甘肃、青海地区络绎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生息繁衍,与当地居民相融合,逐渐形成为今日的羌族。——常识文化篇。
甲骨文【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
金文【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篆书---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小篆【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隶书【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
楷书【始于东汉】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仍未完全定型~~~】
有一点小毛病。。。如果不太严谨的话也可以
更多扩展补充
扩展
那怎么修改?
补充
就这样吧,如果要改比较麻烦,应为好几个笔法都要断代的,比如:草书就分的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的。
扩展
怎么修改,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