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本道作业题是管颐着同学的课后练习,分享的知识点是新年纳余庆,指导老师为崔老师,涉及到的知识点涵盖:【新年纳余庆大嘉节号长春是什么意思?】-新年纳余庆,下面是管颐着作业题的详细。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是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对联,也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8226;坤#8226;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关于“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说法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孟昶撰
孟昶所书的这副对联是题写在桃符上的.题桃符乃古时风俗,元旦(即今春节)那天用桃木板写上传说中的“神荼”、“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以驱鬼避邪.据《山海经》记载,传说神荼、郁垒兄弟俩住在度朔山上大桃树下,这桃树曲蟠三千里,万鬼出没于东北方的鬼门.神荼、郁垒见有恶鬼,便把他们绑去喂虎.于是自春秋战国以来,人们便将神荼、郁垒视作“卫凶”的“门神”.直至孟昶在桃符上题写了对联后,桃符就由原来驱魔除鬼的字牌,变为作者用来表达某种主题思想的一种特殊文体,这便是“春联”的开端.一般认为,联语始于五代的后蜀.
关于此联,有四种说法:
《古今诗话》云:“昶子善书礼,因取本宫册府书云:‘天垂馀庆,地接长春’一联,文学于兹萌芽.”按此说,则联语为“天垂馀庆,地接长春”,作者乃孟昶之子孟喆.黄修复《茅亭客话》所载同此.
《洛中记异录》云:“孟蜀于宫城近侧,置一策勋府,时昶之子喆居之.昶以岁末自书桃符云:‘天降馀庆,圣祚长春.’喆拜受,置于寝门之左右.”按此说,则联语为“天降馀庆,圣祚长春”,作者乃孟昶本人.
《谈苑》云:“辛寅逊仕伪蜀孟昶,为学士.王师(注:宋军)将致讨之前岁岁除,昶令学士作诗两句,写桃符上.寅逊题曰:‘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按此说,则联语为“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作者乃辛寅逊.
《宋史·蜀世家》则云:“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说联语与《谈苑》说同,但作者已非辛寅逊而是孟昶了.《宋史·五行志》和《蜀梼杌》所载同此.
明清以来,一般都采最后一说.“末年”,乃孟昶“归宋前”一年,即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二年(公元964年).从这时起,过春节贴联语,渐成一种民间习俗.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足以证明这一点.
这副对联的含义是什么呢?
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这样看来,此联只不过是迎春祈福之辞,没有什么新意.
严格说来,此联在平仄上也不甚合律.尽管人们都认为它是迄今所见记载最早的联语,但它如此出名,并非由于它是首创,更不是因为艺术水平高,而是宋人认为它是谶语,预示了宋将灭蜀.
公元964年春节,孟昶作此联,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等掳走,同时委用了一个名叫吕余庆的人去做成都(原是后蜀的都城)的地方长官.另外,宋太祖已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将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节”,即所谓“圣节”.孟昶降宋之时,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这种情况与联语是一种巧合,还是预先知道,今亦不可考了.不过,孟昶写下的这副春联在我国对联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却是无可否认的.
不仅字数相等,而且词类相当
“新年”对“嘉节”“纳”对“号”“余庆”对“长春”我们老师今天刚教的
新年对佳节,纳对号,余庆对长春.
提示: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孟昶撰 孟昶所书的这副对联是题写在桃符上的。题桃符乃古时风俗,元旦(即今春节)那天用桃木板写上传说中的“神荼”、“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以驱鬼避邪。直至孟昶在桃符上题写了对联后,桃符就由原来驱魔除鬼的字...
提示: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964 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提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这是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对联。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意思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
提示:新年对嘉节,纳对号,余庆对长春 同时余庆分别是两个地名,余庆县在贵州省,长春是吉林省的省会
提示:新年对佳节,余庆对长春,都是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