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的表面大约5500摄氏度左右,而太阳核心的温度高达1600万摄氏度。
太阳直径大约是1392000(1.392×10?)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其质量大约是2×103?千克(地球的330000倍)。
从化学组成来看,现在太阳质量的大约四分之三是氢,剩下的几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铁和其他的重元素质量少于2%,采用核聚变的方式向太空释放光和热。
扩展资料:
关于太阳的小知识:
1、太阳只是银河系2000亿星球中的一员。
2、太阳拥有巨大的能量。地球每年都要从太阳吸收940亿兆瓦能量,相当于美国全年总耗能的4万倍。
3、太阳的质量正在以每秒500万吨的速度减少。
4、太阳的温度很高,其核心区域的温度超过了1400万K。
5、太阳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星球。其内部中心区域产生的能量要经过5000万年才能到达太阳表面。即使太阳现在就停止产生能量,那么在未来的5000万年间,地球始终能感受到太阳的巨大能量。
6、太阳体型巨大,其直径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
7、如果把太阳比作游泳池里面的大型充气球的话,那么木星就是个高尔夫球了,而地球就只是一颗小豌豆了。
8、太阳不是由固体组成的。和地球不同的是,太阳是由气体组成的,其表面没有任何固态物质。
9、太阳和地球相距遥远,就算以光速穿行也要8分钟30秒才能到达。
10、太阳的逃逸速度约为383英里/秒。
11、太阳距离冥王星的距离非常远,以光速穿行也要5个半小时。
12、太阳的自转周期为25.38天。
13、太阳每2.4亿年绕银河系转一圈。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关于太阳的13个小知识 你了解几个?
太阳表面温度:约5500摄氏度;中心温度:约2000万摄氏度;日冕层温度:约5 × 106 摄氏度。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太阳是一颗黄矮星,黄矮星的寿命大致为100亿年,目前太阳大约45.7亿岁。 在大约50至60亿年之后,太阳内部的氢元素几乎会全部消耗尽,太阳的核心将发生坍缩,导致温度上升,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太阳开始把氦元素聚变成碳元素。
虽然氦聚变产生的能量比氢聚变产生的能量少,但温度也更高,因此太阳的外层将膨胀,并且把一部分外层大气释放到太空中。当转向新元素的过程结束时,太阳的质量将稍微下降,外层将延伸到地球或者火星目前运行的轨道处。
太阳是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星球。知道了日地距离,再从地球上测得太阳圆面的视角直径,从简单的三角关系就可以求出太阳的半径为69.6万千米,是地球半径的109倍。由此可以算出太阳的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
太阳中心温度大约是表面温度的3600多倍。
太阳表面温度:约 5500 摄氏度,中心温度约 2000万 摄氏度,因此太阳中心温度大约是表面温度的3600多倍。
太阳是一颗黄矮星(光谱为G2V),黄矮星的寿命大致为100亿年,目前太阳大约45.7亿岁。 在大约50至60亿年之后,太阳内部的氢元素几乎会全部消耗尽,太阳的核心将发生坍缩,导致温度上升(也导致太阳核心温度高于表面温度)。
太阳的内部温度极高,其中分为几个区块:
1、核反应区
从中心到0.25太阳半径是太阳发射巨大能量的真正源头,也称为核反应区。在这里,太阳核心处温度高达1500万度,压力相当于3000亿个大气压,随时都在进行着四个氢核聚变成一个氦核的热核反应。
根据原子核物理学和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关系式E=mc2,每秒钟有质量为6亿吨的氢经过热核聚变反应为5.96亿吨的氦,并释放出相当于400万吨氢的能量,正是这巨大的能源带给了我们光和热,但这损失的质量与太阳的总质量相比,却是不值一提的。根据对太阳内部氢含量的估计,太阳至少还有50亿年的正常寿命。
2、辐射区
0.25太阳半径~0.86太阳半径是太阳辐射区,它包含了各种电磁辐射和粒子流。辐射从内部向外部传递过程是多次被物质吸收而又再次发射的过程。从核反应区到太阳表面的行程中,能量依次以X射线、远紫外线、紫外线,最后是可见光的形式向外辐射。太阳是一个取之难尽,用之不竭的能量源泉。
3、对流层
对流层是辐射区的外侧区域,其厚度约有十几万千米,由于这里的温度、压力和密度梯度都很大,太阳气体呈对流的不稳定状态。使物质的径向对流运动强烈,热的物质向外运动,冷的物质沉入内部,太阳内部能量就是靠物质的这种对流,由内部向外部传输。
只有一颗恒星允许我们做近距离研究,那就是太阳。太阳,像所有普通恒星一样,是个白热的大气体球,是可以吞没100万个地球这么大的球体。它的表面温度有5600℃,而在核心产生能量的地方,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我们无法看到太阳内部较深的地方,但可以检测它的构成。我们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做到符合观测结果,所以才确信对于核心温度的预测。占太阳质量70%的物质是氢,这也是它的燃料,和原始恒星的情况一样。
我们知道氢是最简单的原子,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环绕的电子组成。恒星内部是如此之热,电子被从原子核边剥离走,剩下不完整的原子称为“电离”。在恒星核心,压力和温度都极端地高,这些原子核的速度是如此之大,当它们互相碰撞时核反应就会发生。氢原子核结合成次轻的元素,即氦原子核。大家公认这一过程是间接而曲折地发生的,其最终效果是4个氢原子核结合成1个氦原子核。这个过程除了产生我们看到的恒星发出的光芒外,同时还产生另一个叫做中微子的副产品,这种奇特的粒子以后还要谈到。在形成氦的过程中要损失点质量,同时释放出很多能量。正是这些释放出的能量使得恒星发光。而对太阳来说,每秒钟要损失400万吨的质量。现在太阳的质量已经比你刚开始阅读这段话时少了许多。氢燃料不可能永远地提供下去,但目前还没有危险。太阳大约在50亿年前诞生,以恒星的标准来看正值壮年。
所以至少在太阳中,能量来源于在4个氢原子核结合成为1个略轻的氦原子核时损失的质量。自然界中最着名的公式E=mc2告诉我们质量(m)等效于能量(E),而换算系数c2是光速的平方,非常大。所以很小的一点质量消耗就会产生出巨大的能量,而太阳每秒钟要损失400万吨的物质并转化成能量。
太阳表面温度:约5500摄氏度;中心温度:约2000万摄氏度;日冕层温度:约5 × 106 摄氏度。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太阳是一颗黄矮星,黄矮星的寿命大致为100亿年,目前太阳大约45.7亿岁。 在大约50至60亿年之后,太阳内部的氢元素几乎会全部消耗尽,太阳的核心将发生坍缩,导致温度上升,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太阳开始把氦元素聚变成碳元素。
虽然氦聚变产生的能量比氢聚变产生的能量少,但温度也更高,因此太阳的外层将膨胀,并且把一部分外层大气释放到太空中。当转向新元素的过程结束时,太阳的质量将稍微下降,外层将延伸到地球或者火星目前运行的轨道处。
太阳是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星球。知道了日地距离,再从地球上测得太阳圆面的视角直径,从简单的三角关系就可以求出太阳的半径为69.6万千米,是地球半径的109倍。由此可以算出太阳的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
日冕层是太阳的最外层结构,是由太阳喷射的高能带电粒子和电子组成,是形成太阳风的主要部分,平均温度6000℃左右;向内一层是色球层,磁场强烈,也因为磁场的不均衡,太阳耀斑发生于这一层,耀斑是太阳剧烈释放能量的一种现象,将局部瞬间快速加热,因此这一层温度从4-5000℃到几万℃;
继续
问题:太阳的表面温度是怎样测出来的?
解答 :我们不能拿温度计到太阳上去,那怎么量太阳的温度呢?我们直接接触到的是太阳光,通过太阳光就可了解太阳的温度。将一个直径1米的凹面镜对着太阳,逐渐调整焦点 ,当得到了一个小硬币大小的太阳像时 ,把一片金属放在焦点上 ,金属片立即弯曲熔化了。测定焦点上的温度是3500摄氏度。因此,太阳上的温度绝不会低于3500摄氏度。
人们又通过对温度和光的辩证关系的分析,也逐渐地掌握了太阳的温度。太阳温度可以根据它的颜色估计出来,平时看到的是金黄色的,考虑到地球大气层的吸收,太阳颜色就与6000摄氏度.的温度相对应。另外,通过测量太阳的总辐量、光谱分析和射电技术等方法,也能证明 太阳上的温度是6000摄氏度 。当然,这是太阳的表面温度(也就是说,是我们肉眼所见的太阳光球层的温度)。至于太阳中心的的温度,据推算,大约有2000万摄氏度。
参考资料:http://www.sinonet.org/index.php?job=art&articleid=a_20050530_115834
表面温度:约 5500 摄氏度
中心温度:约 2000万 摄氏度
日冕层温度:约 5 × 106 摄氏度
太阳概述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质量的 99.87% 都集中在太阳.太阳系中的地球以及其他类地行星、巨行星都围绕着太阳运行.另外围绕太阳运动的还有小行星、流星、彗星、超海王星型天体以及灰尘.
太阳的构成
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层和大气层.由于太阳外层气体的透明度极差,人类能够直接观测到的是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3层.
观测数据
到地球的平均距离:150,000,000 千米
视星等 (V) : -26.8m
绝对星等: 4.8m
物理数据
直径:1,392,000 km
相对直径(dS/dE):109
表面面积:6.09×1012 千米2
体积:1.41×1027 米3
质量:1.9891×1030 千克
相对于地球质量: 333,400 倍
密度:1411 千克/米3
相对于地球密度:0.26 倍
相对于水的密度:1.409 倍
表面重力加速度:274 米/秒-2
相对表面重力加速度:27.9 倍
表面温度:5780 开
中心温度:约 2000 万开
日冕层温度:5 × 106 开
发光度 (LS) :3.827 × 1026 J s-1
自转周期
赤道处:27天6小时36分钟
纬度 30°:28天4小时48分钟
纬度60°:30天19小时12分钟
纬度75°:31天19小时12分钟
绕银河系中心公转周期:2.2 × 108年
光球层成分
氢:73.46 %
氦:24.85 %
氧:0.77 %
碳:0.29 %
铁:0.16 %
氖:0.12 %
氮:0.09 %
硅:0.07 %
镁:0.05 %
硫:0.04 %
物理特性以及其他特性
太阳是一个主星序恒星,光谱类型为G2,表明它比一般恒星更大,更热,但是远小于红巨星.G2恒星具有大约100亿年的主星序寿命,通过核子宇宙年代学测定,太阳年龄大约50亿年.
在太阳中心,密度为1.5×105kg/m3,热核反应(核聚变)将氢转变为氦.每秒钟有3.9×1045个原子参与核反应.产生的能量以光的形式从太阳表面散发出去.而地球只获得了太阳总辐射量的22亿分之一.物理学家可以通过氢弹制造热核反应.可控核聚变发电站在将来可能成为产生电能的一种方式.
由于温度太高,太阳上的所有物质都处于等离子态,由于太阳不是固体,因此太阳的赤道可以比高纬度地区旋转得更快.太阳不同纬度的自转差别造成了它的磁力线随时间扭曲,引起磁场回路(magnetic field loops)从太阳表面喷发,并引发形成太阳黑子和日珥.
日冕层密度为1011个原子/m3,光球层为1023个原子/m3.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太阳核反应产生的中微子数量仅仅是理论值的1/3,即所谓的太阳中微子问题.最近发现中微子具有质量,并且在从太阳到地球的过程中可能转变为难以检测到的中微子变种,测量值和理论值一致了.
观测太阳可以发现如下现象:
太阳黑子
光斑
白光耀斑
日珥
宁静日珥
爆发日珥
活动日珥
注意:直视太阳会损伤视网膜并造成视力损伤.
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多万倍,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银河系的一颗普通恒星。与地球平均距离14960万千米,直径139万千米,从地球到太阳上去步行要走3500多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20多年。
平均密度1.409克/立方厘米,质量1.989×10^33克,表面温度5770℃,中心温度1500万℃。
由里向外分别为太阳核反应区、太阳对流层、太阳大气层。其中心区不停地进行热核反应,所产生的能量以辐射方式向宇宙空间发射。
其中二十二亿分之一的能量辐射到地球,成为地球上光和热的主要来源。恒星也有自己的生命史,它们从诞生、成长到衰老,最终走向死亡。
它们大小不同,色彩各异,演化的历程也不尽相同。恒星与生命的联系不仅表现在它提供了光和热。
实际上构成行星和生命物质的重原子就是在某些恒星生命结束时发生的爆发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太阳(SUN)是一颗普通的恒星
晚上太阳表面也是5、6千度。地球的晚上只是地球自己背着太阳而已。东半球的黑夜西半球确是白天。与太阳温度与地球的状态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