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新能源行业前景普遍不错,参考前瞻《2016-2021年中国光伏产业投融资前景及战略分析报告》显示,未来几年太阳能将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据更大比例。21世纪前十年,全球太阳能发电量所占比例从零增加到了0.15%。国际能源机构预测,截止2020年,这一比例将翻十倍,增加到1.18%。中国在未来几年的全球太阳能产业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近几年,太阳能装置主要集中在德国和意大利,也是因为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这十年,日本、美国、拉丁美洲,尤其中国太阳能产业有望发展得更为迅速。
中国国内高速发展的太阳能市场将有助中国太阳能生产商在国际上具备竞争力,让他们更好地把握国际市场机遇。与此同时,中国太阳能生产商计划降低生产和研发成本,加快步伐,以期在五到七年里,不靠任何补助,促使太阳能生产实现盈利。
根据可再生能源学会测算,虽然最近10年光伏发电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5%—40%,但占全国发电总量的比例依然很小,光伏发电目前仍然处于成长期,不适合大规模推广。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不闻不问。
光伏发电仍是“补充”
光伏发电在我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实际的应用问题,并没有作为重点能源开发。其首先在卫星和海港浮标灯上应用,之后逐步进入到工业、农业、商业和通讯公用设施等领域,并有了数家完整的电池和组件生产企业。上世纪90年代末,光伏产业发展较快,老厂进行设备更新和扩充,生产能力和实际生产量有了较快增加。电池和组件性能不断提高,太阳能电池组件成本不断降低。
尽管如此,到目前,光伏发电的成本仍达到了2.6—2.7元/度,真要并入电网还要包含企业利润、电力公司的利益、税收等因素,这样电价增至4元/度,成本是煤电的10倍。正是这样的高发电成本,导致光伏发电在国家能源远期规划中占据极少的份额。
2005年,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为126万千瓦,而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只有7万千瓦。最近完成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为3000万千瓦,而对太阳能,也就是光伏发电提出的目标也只有200万千瓦。
“我国能源政策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都是以节能为主,效率为本。煤炭和石油仍然是主要的能源,然后才是可再生能源的多元化发展,目前让光伏发电作为主力能源还不成熟。但不可否认的是,煤炭和石油的价格逐步上升,光伏发电价格的逐步下降,在某一个时期会有一个交叉点出现,那时候,光伏发电就进入了成熟的发展期。”孟宪淦说。
事实上,在欧美发达国家,光伏发电投资热潮很大一部分缘于国家对使用光伏发电系统的补贴,否则,几乎没人愿意使用成本是煤电10倍的光伏发电。
当前太阳能电池厂家广泛采用的原料是多晶硅。多晶硅由硅纯度较低的冶金级硅提炼而来,迄今为止,这种提炼技术还掌握在发达国家的少数企业手中。
如果投资上游的硅料生产,则将面临很高的技术、人才和资金门槛。
国内目前掌握硅料生产技术的主要有新光硅业、洛阳半导体厂。洛阳半导体厂以及作为新光硅业科研生产基地的峨嵋半导体厂的项目此前都已建设多年,但由于受技术水平较低、资金不足、规模小等限制,尚无法与国际巨头竞争。
此外,如无锡尚德等企业的发展得益于德国“十万屋顶”工程,正是那里对太阳能器材组件的大量需求,而使我们的企业迅速成长。但据孟宪淦介绍,德国目前越来越重视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预计在2007年,德国将实现太阳能器材组件的自给自足。这对于主要依赖出口的中国光伏发电行业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
由此也不难看出,中国光伏产业是个两头在外的行业:原料需要进口,而主要市场也在国外。这两个市场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国内光伏发电行业的发展。
发展尚需“三方支持”
根据统计数据,光伏产业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有个发展曲线,即规模每翻一番,成本降低20%。据孟宪淦预测,到2020年左右,光伏发电能基本上具备可与煤电竞争的成本价格。
在这期间,能促进光伏发电真正得到发展的是三方力量:政府、市场和社会。
给予光伏发电补贴,最可行的办法是实行全民参与,电网分摊。也就是说将光伏发电每度4元钱的成本与其他发电价格的成本做差,而由整个电网分摊这部分差价。光伏发电只占到整个电网发电量的1%,将这一度电4元钱的成本分摊到99%的用户中,每度电大概只增加几厘钱。而这项举措最终的受益者也是广大用户,他们也愿意多掏这几厘钱来促进光伏发电的发展。
此外,在国家政策方面,不仅要保证终端用户和系统商受益,而且要使我国光伏发电产业的从业者受益。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补贴外,更重要的是制定强有力的法规、政策,进而推动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如电价收购政策,对电力部门的成本差额补贴,绿色能源贸易政策等。
孟宪淦在一次由全国人大和发改委组织的会议上了解到,2010年,我国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5万千瓦,其中,国家投资的部分主要解决西部农村无电地区的电力建设问题。而剩余部分则完全按照市场运作,由各地各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目前,上海市已经计划建立0.5万千瓦的光伏发电机组。购买绿电,也逐渐成为上海市民自觉的行为。
“国家已经开始在落实光伏发电的具体项目。引导市场发展,引导投资,引导全民参与。在政策的驱动下这将是一个良性循环,市场一发展,就能拉动产业,产业一扩大,成本就会降低,而后又推动市场发展。”孟宪淦如是说。
教师的供给渠道属于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不是教师劳动价值的体现,也不是教师资格等级的依据。事实上,任何渠道供给的教师中都有令人敬佩的教师,也都有师德缺失的不合格教师。因此,按照供给渠道认定的教师是否称职是不准确的,也是不科学的。
教师供给渠道之所以存在多元化,归根到底是政府财政供给的教师受到编制制度限制,很难满足某些学校发展的需求。我们在农村教育调研过程中,常常发现农村教师课时较多,备课时间少,有的教师身兼多门课程,还有校内其他兼职工作,抽不出时间参加在职学习,有的老师甚至生病了都很难及时请假医治。有的农村学校,上午最后一节课想找个没有课的老师给大家热饭都找不到,中午只好吃凉饭。寄宿制学校没有专门的管理员,晚上由教师轮流值班。种种情况表明,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人数配置不合理,教师编制政策需要重新审视。
目前,我国教师编制基本是依据生师比例计算的,且长期以来农村学校生师比高于城市。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村教师数量的关注,很多地方出台了一些新政策。例如,山东省出台《关于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其最大的变化在于实行城乡统一的编制标准。按照《意见》规定,高中、初中和小学学生与教师职工比分别为12.5:1,13.5:1,19:1。
对于教师编制可以搞些改革试点。首先,要以农村学校为单位审核教师编制,以实际教育教学需求为标准决定教师数量。其次,核定教师编制要多维度考虑。从教育规律出发,教师编制除了考虑教职工和学生之比外,还要考虑教育质量的需要,教师工作量上限,学校课程是否开足、开全等基本前提。农村学校布局分散、班额较小,而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与城市学校没有差异,因此农村教师的需求量应该是大于城市的。再次,赋权是根本。学校是具有法人资格的教育机构,以学校为单位核编,给学校招聘教师的权力,才能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各种结构性矛盾。
目前的家纺行业正处在一个竞争激烈、日新月异的市场中。品牌市场如战场,对于家纺行业而言,只有牢牢把握消费发展趋势,才能成功制胜市场。随着市场消费升级的趋势日益明显,众多消费产品也开始进入不断升级的过程,家纺行业行业也不例外。
据《家纺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分析报告》显示,今年以来,家纺行业出现了几个新情况:一是家纺行业投资首次出现负增长,行业发展亟待重拾信心;二是出口数量增长,但出口价格下降;三是三大专业市场销售增长幅度逐月下降;四是企业效益分化。
前景好,大势所趋,可以参考《2016-2021年中国节能装备与产品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中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每年约5万亿的房地产投资以及25多亿平方米的竣工建筑面积。未来受益于国家节能政策及市场引导,特别是建筑节能的标准逐步提高,新型建筑节能材料的推广使用,将会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建筑涂料领域,近年来也有一些起到以反射太阳红外光线为主的隔热涂料,也就是现在常说的热反射涂料或者叫做反射隔热涂料。随着建筑节能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单一白色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多色彩建筑外墙涂料的要求,而彩色反射隔热涂料因为在可见光波段的高吸收和颜料的耐候性差,使其推广和应用大受限制。
Web是开放的,自由的,互联的。问题国内各家互联网公司哪家要想要开放,自由,互联来着,都想着自己的应用占用最多的CPU时间(用户可见或者不可见的时间)
Progressive Web App在国内没有太多前景基本上是可以预见的,单就说Splash,WTF,只能静态画面?不能搞动画,活动推广,打广告,播放视频,一点卵用也没有嘛。
国内应用需要的是原生应用所有的权限能力和使用体验,加上 Web 的内容部署灵活性。
虽然 PWA 这种形态的应用在国内几乎毫无价值,不过它背后,Chromium 所付出的内核性能的改进,新标准/特性的支持还是很有价值的,这些技术最终也会改善移动网页的用户体验。
前景看好,《中国互联网+零售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网络零售规模还不到1万亿元,仅为0.75万亿元;到2015年时,我国网络零售额已增至3.2万亿元,同比增长31.6%。
新零售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电商自上而下,发挥互联网企业技术优势,整合线下零售;一种是实体零售商自下而上,自身供应链的整合和科技的运用,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可以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提高实体零售业的运营效率。对已触及天花板的电商企业来说,与线下实体零售业融合也是大势所趋。
目前来看,新零售将是实体零售业触底反弹的关键,但能否凭此摆脱困境还需等待进一步验证。无论如何,国内实体零售至少有了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