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里的孩子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时,你知道贫困山区的孩子是怎么生活的吗?
这样喝水的方式只有农村长大的孩子才明白,你知道那水的味道吗?
许多孩子,他们个个饱经风霜,一张张的稚嫩的小脸扬抑着对生活的渴望,没有漂亮衣服穿,家里人省吃俭用给孩子买一身新衣裳,四岁的孩子穿的是七八岁孩子穿的衣服,家长说衣服买大点孩子大了还能再穿,听了真心寒,我想大家很多人都看过《暖春》吧,在你们闻所未闻的山区里也有许多跟小花一样命运的孩子,因上不起学而放弃学业在家放牛陪父母种地,一年才七八百块的学费+生活费就难道了父母,哎,中国再改革开放,那些贫困山区也一样沾不到光,山高皇帝远的。
暑假把一些山区孩子接到家里来玩玩,让孩子也见见大城市的美景,兴许那孩子长大之后会是一位很有出息的学者什么的呢?他会很感激你的。
许多孩子,他们个个饱经风霜,一张张的稚嫩的小脸扬抑着对生活的渴望,没有漂亮衣服穿,家里人省吃俭用给孩子买一身新衣裳,四岁的孩子穿的是七八岁孩子穿的衣服,家长说衣服买大点孩子大了还能再穿,听了真心寒,我想大家很多人都看过《暖春》吧,在你们闻所未闻的山区里也有许多跟小花一样命运的孩子,因上不起学而放弃学业在家放牛陪父母种地,一年才七八百块的学费+生活费就难道了父母,哎,中国再改革开放,那些贫困山区也一样沾不到光,山高皇帝远的。
暑假把一些山区孩子接到家里来玩玩,让孩子也见见大城市的美景,兴许那孩子长大之后会是一位很有出息的学者什么的呢?他会很感激你的。
2004年秋天,我随河南作家代表团去西部采风。先到甘肃,在丝绸之路上徜徉了几天,然后从敦煌坐火车到吐鲁番。在吐鲁番下了火车,第一站并不是举世闻名的葡萄园,而是高昌故城。
早就听说过高昌故城。这座拥有1400多年历史的城池位于火焰山前的开阔平原地带,海拔高度在-40米左右,是木头沟河水浇灌出来的绿洲,因地势高敞人口昌盛而得名。高僧玄奘西天求佛法途径高昌,高昌王优礼殊厚,这是早在唐朝时期就已有的言之凿凿的历史记载。
如今的高昌故城已然是一片巨大的废墟了——不然也不会叫做故城。下了旅游车,在等着导游买票的工夫,我便站在简陋的入口出向里张望。远远地看见一堆一堆黄土的轮廓,简直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阿姨。”有人拽我的衣襟。我皱皱眉。今天穿了一件白色的衣服,很不耐脏的。
回头,我看见一个典型的维族小姑娘。高高的鼻子,深陷的欧式眼窝,长长的睫毛,**的纱裙外罩着一件玫红色的小坎肩儿,戴着镶着珠片的黑色小帽。她手里拎着一串铃铛做的饰物。噢,她是向我兜售东西来了。我对她摇摇手。
“阿姨。”她又叫。
“什么事?”我只好答腔。
“你是第一次来这里吧?”她的普通话很生硬。到了新疆才知道,电视小品里说的维族普通话并不夸张。
“是。”
“喜欢吗?”
“喜欢。”
“你是老师吗?”
“我当过老师。”我有点儿惊诧。我有过4年的乡村教书的历史,可她怎么能看出来?
“你一看就像老师,像好人。”她甜甜的小嘴很会说。我不禁失笑。大约是看我的长相吧?曾有朋友开玩笑说我长着一副贤妻良母的外貌。贤妻良母=老师=好人?有趣的逻辑。不过话说回来,这到是一种朴实的赞美。
“你很漂亮。”她继续进攻。停车场又近来一辆豪华大巴,她怎么还缠着我做无效劳动啊?我都有些替她着急了。心想干脆买一个,让她省了我这头儿。
“你的东西怎么卖?”我问。
她解下一个,递给我:“给你。”
“多少钱?”
“不要钱。”
“什么?”
“不要钱。”
开什么玩笑。在旅游区卖东西不要钱,送得过来吗?我不理她,径自去掏钱包。她拦住我,态度很认真的:“真的不要钱。”
“那我也不要。”我也很干脆地说。不要钱从另一个意义上讲就是最贵的。这么没谱儿的事情,我不做。
导游已经在招呼大家了。我随着队伍进去,朝她挥挥手。
坐上花枝招展的毛驴车,我们在尘土飞扬中进到城池深处,玩了两个多小时意犹未尽到走出来,我一眼就看见了那个小姑娘。她就在出口处站着呢,利马就跟上了我。
“毛驴车没蹾着你吧?”
“没有,谢谢。”
“给你。”她又来了。
我仍然没要。当然不能要。沿着周围的小摊走了一圈,我了解了一下这种铃铛的价格,要价最高的是五元。于是,当她再次递给我的时候,我把五元钱递给她。
“不要钱,不要钱。”她着急地说,“送你的,送你的。”
“送我?为什么?”
“因为你是老师,好人。”
我笑。但说实话,我不相信自己会有这么好的运气。古今中外都有智者教育我们:天上不会掉馅饼。所以,我不相信这个五元钱的馅饼——不,还不值五元钱。说到底,这不过是一种比较有人情味的销售方式:你免费送我东西,我过意不去,一定要给你钱。于是,皆大欢喜。柔软的绸缎下,包裹的还是冰凉的人民币。
“你不要怕,我真的不要钱,真的。”她耐心地劝说着我,“我经常送东西给我喜欢的客人,今天选的就是你。”
怕?我怕什么?还怕你个小丫头不成?我接过那个铃铛。银色的吊坠上刻着一只玲珑的老鼠。我正好就是属鼠的。她看出了我的疑惑,指指我的胸前。我戴着甘肃朋友送的一个鼠头木制项链。这个鬼精灵!
“好,我收下了。”我说,我打定注意,等上车之后把钱从车窗递给她。
我和她合了影,答应把相片寄给她。然后我去买丝巾,她依然跟着我,告诉我说什么样的丝巾才算是好东西,我按照她的建议买了两条。买完,导游就开始催促上车,我上了车,她就站在我的车窗外。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我们就只是相对傻笑。
车开动了。我和她在车窗处依依惜别。我握住她有些脏的小手,把钱也握了过去。她一怔,明白了。泪水一瞬间从她的眼眶里涌出来。
“不要!老师!不要!老师!”她举着钱喊。然后她奔跑起来,跟着我们的车。车轮喷吐出的灰尘涤荡着她的小脸,很快把她的泪痕遮盖起来。然而更多的泪又冲下去。她的脸上很快就变得模糊一片。
司机把车停下来。全车上的人都看着我,我艰难地把脸转向她。我承认,在看到她泪水的那一刻我就开始后悔了。后悔且惭愧。
我走下车,接过她手里的钱。她笑了。满是灰尘的小脸笑得像一朵淡**的雏菊。
“你必须告诉我,你喜欢什么?回家之后我也要寄礼物给你。”我说。
她推却了半天,直到我以不要铃铛威胁她,才羞涩地告诉我,她喜欢文具和书。在我的要求下,她找了一个烟盒,在背面写上了她的地址:新疆 吐鲁番市××乡××村××街××号 哈提雅(收)。然后看到她郑重地写着带括号的收字,我又有些想乐。她以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写吗?可爱的孩子。
从新疆回来,我去影楼洗好了照片,到书店买了一套童话集,在文具店买了一些文具,打成包裹,想去邮寄的时候却发泄哈提雅给我写的地址却怎么也找不到了。最后我还是把包裹寄了出去。包裹上的地址是:新疆 吐鲁番 高昌姑城 哈提雅 (收)。我能记住的只有这些了。我也知道她收到的希望不大。但无论如何,我是尽了心。我不想让惭愧在心中扎下根来。继续这样惭愧下去,未免也是我的心理负担。
一个月之后,我收到了一大包葡萄干,还有哈提雅的一封信。信很短。
“阿姨,谢谢你的礼物。我很高兴。听很多人告诉我有个包裹给我,跑了好多家才找到包裹单。我知道你是个好人。我送的铃铛有28个,你是第一个寄礼物给我的人。你知道吗?你长得真的很像我的汉族老师。她去年来我们这里当志愿者,非常支持我们上学。后来她走了。她走了以后,我就不再上学了。我想我再也见不到她了,我很想她。我喜欢读书,我会好好读书的。我想,只要我好好读书,长大以后我就可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有机会离开高昌,去看看外面的大世界,像阿姨那样。”
读着信,我呆住了。我忽然明白了她为什么一定要送我礼物,为什么要把老师当做鉴定好人的标准,为什么要在窗外哭着喊“不要!老师!”……原来对于她,我什么都不知道:她几岁?为什么小小年纪就在外面做生意?为什么没有机会上学?喜欢读什么书?有什么梦想?呵,一个真心真意送我东西的女孩子,我却没有任何诚意去关心她:怀疑她送我礼物的动机,要她的礼物像是对她的恩赐,给她寄礼物只是不想让自己有亏欠的感觉……我只是为了我自己。她给我的,确实是一块香醇的馅饼。这块馅饼是她和她的汉族志愿者老师共同做的,我只是一个享用者。但是我把这块馅饼糟蹋了。我配不起她的感谢,更没有资格做她努力的目标:像阿姨那样。像我这样?她要像我这样?像我这样冷漠?戒备?迟钝?像我这样习惯了敷衍,习惯了功利,无论对于什么?
不要,不要像我。哈提雅,请不要像我,还有我们——你送礼物的这28个。那27个,都是怎么想的呢?在他们的意识里,大约也都认为自己是经遍世事的聪明人吧?平生第一次,我开始为自己一向得意的所谓智慧和经验而自卑起来。我方才发现:虽然我四处游历,但我心舌的嗅觉已经逐渐荒芜成为一座巨大的废墟,如高昌故城。而她虽然守着高昌故城,但她小小的心啊,却是一片纯美碧青的无垠草场。
当然,我知道自己也做不了什么,为哈提雅。我又给她寄了一些书,写了一封信,告诉她:葡萄干很甜,我的书还有很多。如果她因为经济原因上不了学,我可以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很荣幸和她做朋友。
是的,亲爱的哈提雅,我真的很荣幸和你做朋友。因为你以自己都不知道的方式让我品尝了世界上最美味的馅饼——这第28个馅饼。跟随着你的馅饼,我灵魂里那些冬眠的味蕾,开始一颗一颗苏醒。
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交通不便,每天四五点就要起床,翻山越岭,走几个小时的山路,放学后还要原路返回,回到家还要做家务,做功课。每天重复,风雨不改。由于经济条件不好,他们的父母大部分都出去打工,这样一来,山区孩子都成了留守儿童,基本上过年才能与父母团聚,自小到都只能自己照顾自己或与老人相依为命。山区的医疗设备、医疗水平也是严重落后,要是孩子生病了,因为没钱看不起,加上方圆几十公里才有一个乡村医生,有急症的话也不能很好的得到治疗。
贫困山区孩子的生活情况很恶劣,交不起学费,买不起生活用品,甚至饱食也成问题。
贫困地区儿童是指我国中西部地区某些省份(如宁夏、甘肃、云南、山西、河南、新疆、广西、河北、安徽、四川、贵州、青海、西藏等)由于社会、经济等方面不发达,导致部分儿童某些权益受不到保障,从而产生的弱势群体。
很大部分孩子是处于每天只吃一顿饭的状态——早上很早起床,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的路去学校上课,由于有的学校条件艰苦,没有食堂,也没有微波炉等加热设备,大部分孩子都不吃午饭,放学回家后还有很多家务要做,基本上都是很晚才有饭吃,那也是他们一天中唯一的一餐饭。
贫困山区孩子让人辛酸的学习生活 上课了,“教室”里的孩子们是那样的专注,丝毫没有因为站着上课而感到辛苦,也许是书中的知识让他们暂时忘记了疲劳,也许是他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学习方式。
有一个叫凤凰山的地方,名字很美,那里是绵绵的高山,山头除了裸露的石头以外,就是满山坡的茅草,荒凉得叫人心寒
清雨是大都市名牌大学二年级的学生,由于积极向上、品学兼优,是学生会主席。为了锻炼自己,支援边区教育,清雨主动申请,支教来到凤皇山大山寨小学,准备在这里教学生一年。
破烂的教室,全身衣服都有泥土的学生,城市和山区情况,真是天壤之别,城里孩子扔到垃圾桶的衣服,都比这里孩子穿的要好几倍。
6年级有一个叫明素的女学生,个头很高,身材苗条,脸蛋俊俏,衣服、裤子上都有密密麻麻的补丁。明素家远住校,每日天刚麻麻亮,她就从山路崎岖的3里外,挑回一担水,把清雨老师的生活用水备好。清雨老师从明素衣服的裂缝中,看到明素的肩膀,被扁担压出血痕,清雨被山里的孩子的纯朴、勤奋感动着。。。。
明素周六回家以后,10天没来上学了,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山区没有电话,着急又有什么用啊!我决定,亲自去家访,看看明素为什么没来读书。清雨老师问清明素家的方向,早上出发,翻过一座座山,走了10多里山路,过了峡谷就快到了。小径从悬崖中间穿过,抬头望山巅,看不完顶;低头看峡谷,看不到底,只见云雾缠绕山腰,只听到谷底河水奔流不息的声音
习惯了走大城市笔直平坦的大道,山区的凶险小径,吓得清雨老师满头冒汗,双腿发软,用了3小时才走出峡谷,此时日落西山,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清雨老师悄悄的来到明素家门前,破烂的木板房中,透出昏暗的煤油灯光,屋里传来阵阵咳嗽声:“明素呀!娘的病也好些了,咱山区穷啊,来的老师受不了贫苦,都回去了。你明天回学校上课,听说你的老师很快也要走了,你要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啊!”
明素回答说:“娘,咱家一年收入才几百元,今年干旱,庄稼也减产了,我不读书,可以省100多元给你去治病。”明素妈妈发火了,咳嗽着说:“娘的话你一定要听,咱就是没学问才穷,你一定要多学知识,长大了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别再让咱山里人,永远穷苦下去!”
清雨老师从门缝看进去,清贫的家没一样值钱的东西,全部物品相加,1000元也不值,要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真的好穷!明素娘从床上起来。“明素啊,你明天去上学,把衣服、裤子脱下来,今晚洗干净,娘帮你补一下破的地方。” 明素把衣裤脱下来。明素娘走过来,摸着女儿的秀发说:“都怪娘没本事,让你连一条换洗的裤子也没有啊!你的命真苦啊!我苦命的孩子。。。” 明素娘流着泪水。 明素懂事的安慰着娘说:“娘,不怪你,等我长大以后,将来我有工作了,我会买2条新裤子的,一条给你穿,一条我穿。” 看着娘两鬓白发,脸颊上面深深的皱纹,欲哭无泪的双眼,明素又说:“娘,我想呀,你穿新裤子的时侯,一定很漂亮的。。。
看着穷苦的母女俩,清雨老师泪水翻滚,心如刀剐,清雨老师无法控制自己心酸的心情,放声痛哭起来。明素听到清雨老师的哭声,激动的推开木门:“清雨老师,你怎么来了?你怎么来了!清雨老师,你别哭啊!”说着说着,明素也大声痛哭起来,清雨老师一边哭,一边脱下自已的裤子,帮明素穿上。明素娘看清雨老师,把脱下裤子给女儿穿,自己只穿着一条三角裤,在习习的山风中打着冷颤,明素妈一句话也没说,站在旁边一个劲哭啊哭。。。三个人一直哭到累了,最后倒在地上。。。
几天后的早上,旭日从山梁上冉冉爬上来,清雨带着明素,踏上返学校的山路,眺望巍峨大山,呼吸清新空气,静闻鸟语花香,山区真的很美,山区的人和物,一切超凡脱俗。。。清雨心里下定决心,要在大山寨小学援教,一直到老!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中秋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受镇党委、政府的委托来看望大家,关爱
留守儿童,情系贫困学生,这是我们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
也是正兴镇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借此机会,我谨代表慰问组全体
成员,向同学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了外出务工,造成了
一批与父母长期分离的“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这一群体需要我们更
多的关爱。
同学们你们虽然长期远离父母,可是你们并不孤独:在学校有关心爱
护你们的老师,有亲如兄弟姐妹的同学,有团结和谐的班集体;在课余有
牵挂你们与你们“一加一”结对帮扶的镇机关干部。
你们一定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不辜负大家对你们的的殷切期望,
希望你们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的关爱。祝愿你们幸福的笑容像花儿一
样永远绽放!同学们,请相信你们的困难仅仅暂时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
好。我们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创造自己的一片天地,将来再把爱心继
续传承下去,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最后,祝同学们节日快乐、学习进步!身体健康!
让山里孩子平等地享受良好的国民教育是农村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尽管国家和社会各界都加大了对边远山区教育的扶持力度,但在广大边远山区,义务教育依然存在多处难题急需解决。
一、“多难”的表现及其原因探究
1、校方反映管理存在多难。第一、待遇偏低鼓劲难。在边远山区工作的老师当中即使是初中教师也很少有基本工资上千元的,大部分是六、七百元,部分青年教师的基本工资只有五百来块。大部分学校没有自筹资金和课时津贴。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读完大学需花几万元钱,分到山区乡镇中学后,精光精光的几百块钱一月,而市场上各种物资价格都在不断上涨。他们维持自身的基本生活都不够宽裕,更不用说还贷买房、结婚生子。此外,目前连最底层的民工一天的收入也上了40元,当老师的比不上当泥工的,人民教师在心理上也很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队伍自然也很不稳定,不少老师老想着跳槽,整天安不下心思,很难调动起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第二,师资不足提高难。由于山区教师的待遇普遍比城区教师低,山里的很多骨干老师都千方百计的往外边调,而补充进来的都是一些从学校毕业的新老师,新老师成熟一点之后,又想办法往城里调,这样,山区学校很大程度上就成为了一个新教师的培训与实习基地。这种状况造成了广大山区学校师资严重欠缺。尤其是小学英语、计算机等课程缺少专业教师。大部分山区小学一个年级就是一个老师,甚至一所学校就一个老师,这既加重了老师的负担,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三,强得摊派说服难。据反映,目前,上级的很多部门都可以给学校摊派。摊派的名目也非常多,报刊杂志,年终贺卡,五花八门的集资、捐赠等,对本来工资微薄的教师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很多老师对此很不情愿,苦不堪言、怨声载道。第四、检检查查应酬难。笔者从某所学校的副校长那里了解到:该学校每个学期要应付各种检查三、四十次之多。从时间上看,有开学检查、期末检查,平时检查;从检查的部门来看,有教育局、教育办、当地党委政府、上级纪检监察、审计物价,卫生防疫、武装政法、关工委、希工委,甚至有省市的;从检查的名目来看,包括教学常规、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师德建设、收费工作、卫生防疫、严整整治等等。每次检查,学校都要花时间招待和应酬,各种检查给学校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第五、环境变化管理难。随着社会经济和网络的发展,农村学校周边的网吧也从无到有,业主们只顾利益,无视学校纪律,包庇纵容外成年人上网。学生上网,无异于吸鸦片,一旦上瘾,就经常逃课,荒废了学业,不思进取;此外,社会上的很多坏习气也通过网络、手机等各种途径侵入到了学校,给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这些因素致使农村学校的学生较以前更难管理。
2、家长送学存在多难。第一、费用多多赚钱难。尽管国家三令五声禁止教育部门乱收费,同时表示于2007年起将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但教育乱收费行为屡禁不止,学校巧立名目的收费行为依然大有存在。据很多家长反映,实行一费制后,孩子所交的费用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此外,即使有些地方学杂费被免除了,但广大边远山区很多农民对子女读书所需要的生活费和各种学习资料费依然无法满足,而上面有关部门下发给贫困生的少量资助资金又没有合理地分发给贫困生,往往是当成奖学金奖励给了成绩优异的学生,真正困难的学生没有得到资助,很多贫困家庭的学生照样因为无钱而被迫停学。第二、学校太远照顾难。我国目前山区适龄上学儿童较20世纪90年代有所减少,边远山区的大多行政村都是地广人稀。很多上世纪修建下来的村级小学因为缺少生源而纷纷关闭,边远山区的小孩子即使读小学一年级也必须到几十华里以外的联校、或者镇中心学校,这就要求小学阶段有家长租房陪读,而实际上,边远山区的一般家庭本身就很贫困,一户三四口人的家庭,劳动力本身有限,为了小孩子读书又要牺牲一个劳动力来陪读,这客观上又加重了农民家庭的负担。第三、竞争激烈厚望难。目前,广大贫困山区的很多学生家长目光仍然比较短浅,认为现在国家反正不包分配,而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不少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事实,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滋长了家长们“读书无用论”的心理,送子女上学看不到希望。广大贫困山区的很多孩子初中没毕业就被父母强迫出去打工,那些幼小的学生确实也为家庭赚回来了几百块辛苦钱,这样又反过来滋长了其它家长的羡慕心理,这种恶性循环造成了贫困山区初中学生的辍学、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贫困山区初中阶段的巩固率远远达不到“普九”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