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活寄生汤,中医方剂名。
为祛湿剂,具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之功效。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小儿麻痹等属风寒湿痹日久,正气不足者。
组成
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
用量
独活9g,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6g。
扩展资料
方义
本方为治疗久痹而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之常用方。其证乃因感受风寒湿邪而患痹证,日久不愈,累及肝肾,耗伤气血所致。
风寒湿邪客于肢体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腰膝疼痛,久则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正如《素问·痹论》所言:“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不仁。”肾主骨,肝主筋,邪客筋骨,日久必致损伤肝肾,耗伤气血。
又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肝肾不足,则见腰膝痿软;气血耗伤,故心悸气短。《素问·逆调论》云:“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其证属正虚邪实,治宜扶正与祛邪兼顾,既应祛散风寒湿邪,又当补益肝肾气血。
方中重用独活为君,辛苦微温,善治伏风,除久痹,且性善下行,以祛下焦与筋骨间的风寒湿邪。臣以细辛、防风、秦艽、桂心,细辛入少阴肾经,长于搜剔阴经之风寒湿邪,又除经络留湿;秦艽祛风湿,舒筋络而利关节;桂心温经散寒,通利血脉;
防风祛一身之风而胜湿,君臣相伍,共祛风寒湿邪。本证因痹证日久而见肝肾两虚,气血不足,遂佐入桑寄生、杜仲、牛膝以补益肝肾而强壮筋骨,且桑寄生兼可祛风湿,牛膝尚能活血以通利肢节筋脉;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养血和血,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上诸药合用,具有补肝肾、益气血之功。
且白芍与甘草相合,尚能柔肝缓急,以助舒筋。当归、川芎、牛膝、桂心活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甘草调和诸药,兼使药之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独活寄生汤
汤和丸的配方是一样,只是汤的剂量大,效果好,但服用不方便,丸的特点是服用方便,缺点是效果比汤药要差,临床上我们开始都是给患者开汤药,等基本痊愈的时候,再开几盒丸药,嘱其常服,以巩固疗效。
独活三钱(9g)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肉桂心 防风 川芎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各二钱(各6g)
本方为治疗久痹而致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这味药主要就是通络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 里面大部分都是温热药物所以你感觉发热是正常的
顾名思义 当然有毒了
【药理作用】①镇静、催眠、镇痛、抗炎作用独活煎剂或流浸膏(品种未经鉴定)给大鼠或小鼠口服或腹腔注射,均可产生镇静乃至催眠作用,甚至可防止士的宁对蛙的惊厥作用,但不能使其免于死亡。
用小鼠热板法证明,它有镇痛作用。
独活寄生汤同样有镇静、催眠及镇痛作用,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有抗炎作用。
②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独活粗制剂(品种未鉴定)予麻醉犬或猫静脉注射,有降压作用,但不持久。
酊剂作用大于煎剂。
切断迷走神经不影响其降压,注射阿托品后,降压作用受到部分或全部的抑制。
对离体蛙心有抑制作用。
煎剂在蛙腿灌注时,有收缩血管的作用。
③其他作用独活能使离体蛙腹直肌发生收缩。
煎剂(品种未鉴定)在试管内(1:100)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某些抗菌作用。
软毛独活对人能引起日光性皮炎,是由于其中所含之补骨脂素衍化物,如佛手柑内酯、花椒毒素、欧芹属素乙等。
而花椒毒酚、异虎耳草素、Angesin等则无光敏作用
【炮制】拣去杂质,分开大小个,洗净,润透后切片,干燥。
《雷公炮炙论》:采得独活后细锉,拌淫羊藿裛二日后,曝乾,去淫羊藿用,免烦人心。
【性味】辛苦,温。
①《本经》:苦,平。
②《别录》:甘,微温,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
④《本草正》:味苦,性微凉。
【归经】入肾、膀胱经。
①《珍珠囊》:足少阴肾,手少阴心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
③《本草通玄》:手、足太阳,足少阴、厥阴。
④《药品化义》:入心、肝、肾、膀胱四经。
【功用主治】祛风,胜湿,散寒,止痛。
治风寒湿痹,腰膝酸痛,手脚挛痛,慢性气管炎,头痛,齿痛。
①《本经》: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奔豚,痫痓,女子疝瘕。
②《别录》:治诸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
③《药性论》:治中诸风湿冷,奔喘逆气,皮肌苦痒,手足挛痛,劳损,主风毒齿痛。
④《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能燥湿,苦头眩目运,非此不能除。
⑤张元素:散痈疽败血。
⑥李杲:治风寒湿痹,酸痛不仁,诸风掉眩,头项难伸。
⑦王好古:去肾间风邪,搜肝风,泻肝气,治项强腰脊痛。
⑧《滇南本草》:表汗,治两胁、面寒疼痛。
⑨《本草通玄》:治失音不语,手足不随,口眼歪斜,目赤肤痒。
⑩《本草正》:理下焦风湿,两足痛痹,湿痒拘挛。
⑾《现代实用中药》:发汗,利尿,消浮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浸酒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
【宜忌】阴虚血燥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蠡实为之使。
②《本经逢原》:气血虚而遍身痛及阴虚下体瘙弱者禁用。
一切虚风类中,咸非独活所宜。
二陈汤功效为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痰湿症。参苓白术散功效为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胃虚弱。
从二方的配伍之不同和功效主治上就可以看出参苓白术散以四君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为君补脾胃之气,加扁豆、山药、薏米、莲子助四君子健脾止泻,加砂仁温中醒脾,佐桔梗载药上行。全方配伍着重点在健脾,治疗的病症以脾胃虚弱的泄泻为主。二陈汤以半夏为君燥湿化痰兼和胃,以陈皮为臣理气燥湿,使气顺而痰消,佐茯苓健脾祛湿,加生姜解半夏之毒兼温肺降逆化饮。乌梅敛肺气,以防伤正。配伍着重点在燥湿化痰,治疗的病症以痰湿咳嗽为主。
桑寄生,别名广寄生,性味苦、平,归肝、肾经。
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有降压、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收缩力作用,还有利尿、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尚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
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肝肾不足、腰膝酸软无力、胎动不安、胎漏下血等。
临床上常与独活、杜仲、牛膝等药物配伍应用,即独活寄生汤。
独活,中药名。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的干燥根。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徽等地。春初或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炕至半干,堆置2~3天,发软后再炕至全干。切片,生用。《本草正》:“专理下焦风湿,两足痛痹,湿痒拘挛。”现代研究,独活有抗炎、镇痛及镇静作用;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并有降压作用,但不持久;所含香柑内酯、花椒毒素等有光敏及抗肿瘤作用。[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中药名 独活 别名 胡王使者、独摇草、独滑、长生草、川独活、肉独活、资历邱独活、巴东独活、香独活、绩独活、大活、山大活、玉活。[1] 英文名 Root of Doubleteeth Pubescent Angelica[1] 拉丁药名 Radix Angelicae Biseratae[1] 原植物 Angelica biserrata (Shan et Yuan) Yuan et Shan [A.pubescens Maxim.f.biserrata Shan et Yuan;A.pubescens auct. Non Maxim.] [1][2] 药用部位 以植物的根入药 功效分类 祛风药[1] 附注 植物描述,详见词条:重齿毛当归产地溯源 产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等地。四川、湖北及陕西等地。以四川产者品质为优性味归经 辛、苦,微温。归肝、[3]肾、膀胱经。[1][2] 功能主治 祛风胜湿;散寒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头痛齿痛,[3]。[1][2]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1] 用药禁忌 阴虚血燥者慎服。 1.《本草经集注》:蠡实为之使。 2.《本经逢原》:气血虚而遍身痛及阴虚下体痿弱者禁用。一切虚风类中,咸非独活所宜。[1] 药用配伍 1.风寒湿痹。该品辛散苦燥,气香温通,功善袪风湿,止痹痛,为治风湿痹痛主药,凡风寒湿邪所致之痹证,无论新久,均可应用;因其主入肾经,性善下行,尤以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寒湿者为宜。治感受风寒湿邪的风寒湿痹,肌肉、腰背、手足疼痛,常与当归、白术、牛膝等同用,如独活汤(《活幼新书》);若与桑寄生、杜仲、人参等配伍,可治痹证日久正虚,腰膝酸软,关节屈伸不利者,如独活寄生汤(《千金方》)。[4] 2.风寒挟湿表证。该品辛散温通苦燥,能散风寒湿而解表,治外感风寒挟湿所致的头痛头重,一身尽痛,多配羌活、藁本、防风等,如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4] 3.少阴头痛。该品善入肾经而搜伏风,与细辛、川芎等相配,可治风扰肾经,伏而不出之少阴头痛,如独活细辛汤(《症因脉治》)。[4] 4.独活与桑枝:独活搜风散寒止痛而通痹;桑枝祛风湿而通经络横行四肢。二者合用,治疗风寒湿痹功能增强,尤其是上肢疼痛、肩关节周围炎
秦艽根茎显微图1、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秦艽是许多祛风湿方剂(独活寄生汤、大秦艽汤)的重要生药之一,主要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用秦艽100g或秦艽、白芷各50g加入普鲁卡因后制成100只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m1,曾用于2000多人次。对风寒引起的周身疼痛,多年风湿性腰腿痛均有止痛效果。秦艽总生物碱制成注射液,每支2m1含总碱(以秦艽碱甲计)100mg,肌肉注射,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显著的镇痛、消肿、退热和恢复关节功能作用。
2、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秦艽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0.625g),肌肉注射,每次2~5ml。治疗21例,用药3~7天治愈。无一例发生后遗症,疗程中未发现副作用。
3、治疗小儿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以秦艽为主,结合辩证施治加用其他药物,治疗小儿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也取得较好的疗效。
4、治疗肺痨骨蒸潮热:以秦艽、鳖甲为君药的秦艽鳖甲汤辩证施治进行加减治疗结核所致的骨蒸潮热共24例,痊愈21例,显效3例。
5、治疗肩周炎,用以60°粮食白酒浸制秦艽、木瓜、乌头等药材制成的家传秦艽木瓜酒治疗肩周炎73例,经80天,痊愈52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0.41%。综合以上各节,秦艽的化学成分复杂,药理作用显著,临床应用广泛。现代化学和药理学研究都阐明了化学成分和临床应用间的关系.如龙胆苦苷的保肝作用,秦艽碱的治疗风湿作用等等。然而前人研究秦艽所取的材料均为传统的秦艽根,尚未见有用秦艽地上部分代替秦艽根用药的报道。而秦艽为濒危中药材,资源贫乏,寻找其代替品或扩大入药部位已经成为众人关注的话题,所以有必要对秦艽地上部分进行深入研究。
6、用秦艽注射液肌内注射,用于风寒引起的周身疼痛,以及多年风湿性腰腿痛,均有止痛效果;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显著的镇痛、消肿、退热和恢复关节功能的作用。
7、用秦艽注射液每6小时肌内注射秦艽注射液1次,每次2~5ml(每1ml含生药0.625g),治疗脑脊髓膜炎21例,3~7天治愈(哈尔滨中医,1960,5:27);
8、秦艽、防己各等份研末,术前半小时服0.6g,术后每6小时服1次,预防牙拔除并发症36例,有显著的止痛和消肿效果(冶金医学,1987,1:73)。 [2]
9、风湿痹证。本品辛散苦泄,质偏润而不燥,为风药中之润剂。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无问寒热新久均可配伍应用。其性偏寒,兼有清热作用,故对热痹尤为适宜,多配防己、牡丹皮、络石藤、忍冬藤等;若配天麻、羌活、当归、川芎等,可治风寒湿痹,如秦艽天麻汤(《医学心悟》)。
10、中风不遂。本品既能袪风邪,舒筋络,又善“活血荣筋”,可用于中风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四肢拘急,舌强不语等,单用大量水煎服即能奏效。若与升麻、葛根、防风、芍药等配伍,可治中风口眼喎斜,言语不利,恶风恶寒者,如秦艽升麻汤(《卫生宝鉴》);与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等同用,可治血虚中风者,如秦艽汤(《不知医必要》)。
11、骨蒸潮热,疳积发热。本品能退虚热,除骨蒸,亦为治虚热要药。治骨蒸日晡潮热,常与青蒿、地骨皮、知母等同用,如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若与人参、鳖甲、柴胡等配伍,可治肺痿骨蒸劳嗽,如秦艽扶羸汤(《杨氏家藏方》);治小儿疳积发热,多与薄荷、炙甘草相伍,如秦艽散(《小儿药证直诀》)。
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的痹症范筹。痹症是指风邪、寒邪、湿邪侵袭人体后,使人体的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的以肌肉、关节疼痛、麻木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 用中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确切。如果把具有抗风湿作用的药物配成药酒,则可增加这些药物活血益气,畅通经络的作用。并且,服用药酒治病,简单方便。现介绍几种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药酒配方: ①活血舒筋酒——主治关节疼痛麻木 原料:独活30克、寄生50克、秦艽30克、防风20克、细辛10克、川断30克、茯苓60克、桂枝30克、川芎30克、白芍60克、制川乌15克、当归60克、生地30克、川牛膝30克、甘草20克。 制法:把上药切碎后,放入纱布袋中。将装药的纱布袋放于1500毫升的白酒中,浸泡7—10日后,药酒即可使用。 用法:每次服20毫升,每日服2次。首次的服用量减半。 功效:活血祛风,舒筋通络,祛寒除痹。此方主治关节疼痛、酸楚麻木、屈伸不利等病症。 注释:此方是独活寄生汤减去人参、杜仲,加入川乌而成。独活寄生汤原本就是治疗痹症的有效方剂,再加入川乌,则增强其祛寒逐痹的功效。 ②乌头通痹酒——主治寒邪引起的关节痛 原料:制川乌20克、黄芪60克、桂枝30克、芍药46克、穿山龙60克、青风藤60克、钻地风60克、僵蚕60克、乌梢蛇60克、蜂房36克、甘草24克。 制法:把上药切碎后,放入纱布袋中。将装药的纱布袋放于2000毫升的白酒中,浸泡7—14天后,药酒即可使用。 用法:每次服20毫升,每日服2次。 功效: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此方适用于因病人感受寒邪而引起的关节疼痛。 注释:方中川乌,有温经散寒、止痛的作用;黄芪有益气固表的作用,它可以防止病人因出汗过多而引起的表虚症;桂枝、乌梢蛇、地龙、穿山龙、青风藤等均有祛风除湿,温经通络的作用。 ③三痹酒——主治风寒湿引起的腰腿疼 原料:人参、黄芪、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杜仲、川牛膝、川断、桂心、细辛、秦艽(音交)、独活、防风各30克。 制法:把上药切碎后,装入纱布袋中。将装药的纱布袋放于500毫升的白酒中,浸泡7—14日后,药酒即可使用。 用法:每次服20毫升,每日服2次。 功效:补气血、壮筋骨、祛风湿、通经络。此方主要用于治疗因风寒湿痹久治不愈所引起的腰腿疼痛、肢体无力,关节伸屈不便等病症。 注释:本方的特点是:扶正与祛邪并重。方中人参、黄芪、生地、杜仲、川断、当归、甘草具有补益气血、强筋壮骨的作用;川芎、秦艽、独活、防风、细辛、牛膝等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 ④温经酒——主治下肢关节疼痛 原料:黄芪60克、当归30克、茯苓45克、川牛膝45克、苍术75克、巴戟肉120克、防风15克、香附朱15克、石斛45克、萆(音闭)薢(音谢)30克、独活30克。 制法:把上药切碎后,放入纱布袋中。将装药的纱布袋放于2000毫升的白酒中,浸泡7—14日后,药酒即可使用。 用法:每次服20—30毫升,每日服2次。 功效:补气血、温经络、祛风湿、强筋骨。此方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及坐骨神经痛等病症所引起的下肢关节疼痛。 注释:本方的功效重在补气血、祛风湿。方中的牛膝具有补肝肾、壮筋骨的作用;独活、防风等药具有抗风湿的作用。 ⑤祛风活血行气酒——主治上肢关节疼痛 原料:羌活、防风、桂枝、荆芥、青皮、茴香各9克,陈皮18克,威灵仙14克,当归18克,甘草14克。 制法:把上药切碎后,放入纱布袋中。将装药的纱布袋放于500毫升的白酒中,浸泡7日后,药酒即可使用。 用法:每次服20—30毫升,每日服2次。 功效:祛风活血、行气止痛。用此方治疗由风寒湿邪外袭所致的上肢关节疼痛,疗效显著。 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的痹症范筹。痹症是指风邪、寒邪、湿邪侵袭人体后,使人体的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的以肌肉、关节疼痛、麻木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 ⑥木瓜酒——主治四肢麻木、周身疼痛 原料:木瓜、当归、威灵仙、狗脊、牛膝、海风藤各15克,川芎、白芷、人参各9克,鸡血藤30克,制川乌3克。 制法:把上药切碎后,放入纱布袋中。将装药的纱布袋放于1000毫升的白酒中,浸泡7日后,药酒即可使用。 用法:每次服20—30毫升,每日服2次。 功效:散风祛寒、活络止痛。主治风湿性关节炎所引起的四肢麻木、周身疼痛、腰膝无力等病症。 注释:方中的木瓜、威灵仙、海风藤等具有祛风湿、舒筋活络的作用;川乌具有祛风湿、散寒止痛的作用;牛膝、狗脊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的作用;人参有大补元气的作用;白酒有引药归经的作用。诸药配伍,可一同起到祛风散寒、活络止痛的功效。 ⑦二活酒——主治上下肢关节疼痛 原料:独活(去头芦)18克、羌活(去头芦)18克。 制法:把上药切碎后,放入纱布袋中。将装药的纱布袋放于250毫升的白酒中,浸泡5日后,药酒即可使用。 用法:每次服10—15毫升,每日服3次。 功效: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湿性上下肢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