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有:
体制僵化、经济衰退。
在苏联,“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2.领导人因素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这名“船长”很不称职,缺乏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胆略和能力,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仓促应对,在领导改革中出现种种失误和错误的导向,致使整个国家迷失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从戈尔巴乔夫当政7年特别是最后时期的言行看,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当然有着不可推诿的历史责任。
3.苏共内部的腐败问题
苏共各级干部的特权现象早就存在,二次大战后逐渐形成为特权阶层,享有各种既得利益。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更形成一个个“官僚氏族集团”,这些集团内部儿女联姻,官官相护,贪污渎职,使执政党与民众之间隔阂越来越大,民心尽失。
4.错误的民族政策
苏联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作了不少努力,也曾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历史上传袭下来的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和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加在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使民族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从而直接导致了最后各加盟共和国纷纷背离苏联而去。
二、前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主要就是西方的和平演变:
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颠覆的一种战略,即以武力为后盾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的同时,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手段,全面推出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或明或暗地支持苏联国内的反对派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加速美国式的所谓“全球民主化”进程。
应该说,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剧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只有当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扩展资料:
苏联解体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及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瓦解的事件。
1991年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通过决议,承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加盟共和国独立。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 。
苏联解体分裂成15个国家:东斯拉夫三国、波罗的海三国、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摩尔多瓦。
参考资料:苏联解体-百度百科
体质落后,经济不济,大量军事竞赛消耗了国库,失人心,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揭露了苏联的一些丑事和不应该让百姓知道的秘密,60年代赫鲁晓夫否定揭露斯大林的一系列错误及血腥的手段,比如乌克兰大饥荒,大清洗等。使社会主义阵营中出现了大麻烦,东欧小国,对苏联有看法,斯大林不再神圣,他们都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苏联的解体,既有其长期的历史原因,也有其复杂的现实原因。第一,关于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主要包括:长期存在的不适应商品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积重难返的突击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错误;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政策。第二,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是造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纠正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其宗旨应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最终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第三,关于外部原因。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掉以轻心的。其二,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
前苏联解体外在因素:西方国家一直以苏联为主要对手,以软化、肢解的手法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如为了鼓励实施“新思维”的内部演变政策,西方给予苏联某些好处,以达到稳住苏联的目的;另一方面西方又继续鼓励苏联民族主义分子闹独立搞分裂,以达到最终肢解苏联的目的。
内在原因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严重的经济危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开始争霸。沉重的军备负担及经济体制上的种种弊病(如为了满足军事上的需求,苏联一贯侧重发展军火工业和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苏联经济的健康发展。尽管从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起,苏联几任领导人都曾对旧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但见效甚微。进入80年代,长期积累的经济恶果导致苏联经济急剧恶化。到1991年2月,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0%,财政赤字达3000亿卢布,通贷膨胀率高达300%,经济已全面萎缩。第二,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苏联否定历史的思潮可上溯到50年代赫鲁晓夫执政期间。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批判了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在社会上引起震动,进而引发了一股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历史、否定社会主义的政治“暗流”。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掀起第二次重评斯大林的浪潮,使“暗流”发展成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并进一步蔓延。戈尔巴乔夫极力主张的以“多元化”、“公开性”、“民主化”为核心的新思维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苏联的泛滥,进一步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导致人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严重动摇。同时,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急剧激化。
解体后的国家分别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格鲁吉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
体质落后,经济不济,大量军事竞赛消耗了国库,失人心,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揭露了苏联的一些丑事和不应该让百姓知道的秘密,60年代赫鲁晓夫否定揭露斯大林的一系列错误及血腥的手段,比如乌克兰大饥荒,大清洗等。使社会主义阵营中出现了大麻烦,东欧小国,对苏联有看法,斯大林不再神圣,他们都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苏联解体是冷战结束的标志,美国作为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事实上,正是由于西方的和平演变才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是二十世纪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苏联解体结束了美苏两极对峙冷战的格局;苏联解体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的重大挫折,苏联解体给前苏联地区的发展稳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前苏联地区的经济普遍经历了十年的萧条期,直到2002起前苏联地区才全面转入正增长。苏联的但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苏联解体之后中国等国正在探索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世界人民反思苏联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的未来是一条既充满挑战又充满光明。
参考资料:资深历史教师
分别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摩尔多瓦。
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注意是联盟,它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没有解体之前的苏联重工业发达,军力强盛,是全球唯一一个可以和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但是最后因为体制、经济、人为等一系列的因素于1991年宣布解体,解体之后分裂出了15个大小不等的国家。
扩展资料:
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内外因
震惊之余,世界各国及政党、相关国际组织、各类学术团体乃至不少个体,都在纷纷思考苏联解体这一前所未见的巨大谜团,力图借鉴这份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
一定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决定事物性质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苏共垮台、苏联解体有多种原因,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
一是外因,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和平演变”和对其军事威胁与争霸。
二是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出现的失误和弊端。
三是自赫鲁晓夫始对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的脱离、背离乃至戈尔巴乔夫的最终背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联解体
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这一经济制度有其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这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
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
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而这些条件一旦失去,帝国的解体也就不可避免。
所谓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
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这种经济制度的特征在于:在计划经济下,三个经济问题都是由政府或是财团决定的(资本主义国家则是财团与政府结合的形式,又被称为“国家资本主义”)。
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原因是复杂的,但是进程似乎超乎当时大多数人的想象。对于苏联解体原因的探究,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今国际上形形色色的事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来说,意义重大。
如何评价苏联,对于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比较复杂,中苏既有蜜月期也有关系紧张的20多年。但是个人认为,站在中国的立场上说,苏联解体绝对不是好事。中国先后同美国、苏联实现了关系正常化,战略形势一片大好。
在东西方的眼中,中国都是争取的对象,中国第一次具有了某种左右逢源的国家形势。苏联解体加上911事件,把中国推向了国际局势的风口浪尖,战略形势急剧恶化。作为中国人,决不希望看到苏联的灾难,更不希望苏联的历史在自己身上重演。
本人对苏联问题很感兴趣,本文涉及的事件和人物作者尽量保证准确,但是由于水平有限,错漏之处希望大家指出。
1991年8月19日到21日,是让世界震惊的三天,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总统戈尔巴乔夫因为健康原因不能履行总统职责,并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行使国家一切权利,在全苏实行6个月的紧急状态。
这次事件的性质可以说是,苏共内部的支持社会主义的力量和叶利钦为首右翼势力的摊牌,是为了挽救苏联免于崩溃,苏共免于解体的一次重大行动。从中国的立场来看,这次行动是积极的,是挽救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一次积极行动。
1、8.19事变的原因和背景
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5月11日当选为苏共总书记和国防委员会主席,时年54岁。面对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所谓“改革与新思维”,中心思想就是在苏联推行“民主化”和“公开性”和“外交新思维”。
苏共中央意识形态部部长,塔夫罗夫斯基指出了四点:苏联犹如文革时中国的全面内乱,苏联犹如中国三年困难时期的经济频临崩溃,苏联领导人却没有中国领导人的威望,苏联人民也没有中国人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团结。
简要的概括起来,解体前的苏联,政治内乱,经济崩溃,领导没有权威,人民不团结。这种严重情况,使苏联党内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人士忧心如焚,于是他们决定,发动政变,拯救苏联的国家和苏联共产党。
1.1 8.19事变前苏联国内的情况。
1990年2月,苏联政论作家普罗汉诺夫在《文学俄罗斯》周刊上发表文章指出,苏联正在分七步走向灭亡。这七步具体来说。
1.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被否定,共产主义的理想被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被动摇,广大苏联人民特别是苏联共产党失去了精神支柱和奋斗的目标。
1986年2月,苏共召开27大,还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是苏共的指导思想,同时坚持联盟内一切活动的核心是苏联共产党。
到1990年苏共28大的时候,已经不再提马列主义了,而且声称苏共“坚决放弃政治上的垄断“,在法律范围内所有政治力量自由竞争。苏共自动放弃领导权,放弃了苏联70年的理论和实践,直接造成了苏联国内大方向和人们思想的混乱。
2.行政命令体制被摧毁,无政府主义横行。
苏共否定民主集中制,倡导绝对的民主化,在军队、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造成了无政府主义横行。苏联人自己曾经说过,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民主太多,内容太少;倡导公开性,对苏共过去的一切机密都可以公开,批判斯大林,批判苏共的历史和实践,把苏联的一切成就全盘否定。
造成了人民对共产党和政府机构的严重不信任,也动摇的苏联存在的政治基础;倡导民主化,各种党派都可以存在
解体前苏联,叫的出名字的政党大概有500多个,各种思潮,主要是资产阶级的思潮并起,直接造成了人民思想的混乱。民主化的结果就是,各个部门和个人有充分的发言权,谁的话都可以不听,什么话都可以讲。军队里命令传达不下去,行政机构面临瘫痪。
1986年4月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亿美圆,至今乌克兰北部还笼罩在核阴影之下。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就是人为的违反操作规程,这就是现实对戈尔巴侨夫改革的嘲弄。
后来的“国家紧张状态委员会”成员之一,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曾经指出,苏联谈民主,其实人民根本不遵守法律,如果不能恢复国内秩序,主张用铁的手腕恢复苏联的国家秩序。
3.苏联最大的民族,俄罗斯的历史和性格遭的批判,凝聚中心失去了作用。
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必定有一个凝聚中心,过去的苏联以俄罗斯为凝聚中心。改革以后,俄罗斯的民族和历史遭到批判。把苏联在民族问题上的事物全部失误指向俄罗斯民族,国家失去了凝聚中心。
4.苏联经济被纳入世界经济体系,受制于国际资本。
1991年4月,苏联国内的自由派经济学家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共同制订了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既所谓“哈佛计划”。这个计划的中心就是:在西方的援助下,实行激进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私有经济和西方民主政治。
这个激进的哈佛计划完全不顾苏联的实际,妄图以“休克”疗法短时间内解决苏联积聚已久的经济问题,却收到了戈尔巴乔夫的特别青睐。1991年7月,苏联通过《私有化法》,戈氏在给西方七国领导人的信中说“第一步将苏联80%的中小企业卖给私人,第二步就是国有大型企业的私有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苏联的中小企业大多数出卖给了握有实权的官僚或者其代理人,当今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金融寡头当中,大多数诞生于苏联的私有化运动。
5.贫富悬殊,两极分化。
私有化运动造就了一批富翁,但是经济崩溃造成了决大多数人民生活困难。2005年,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说,苏联解体是俄罗斯民族和俄罗斯人民的灾难。
6.苏联政权被收买,一切向“钱”看。
7.苏联解体和全面内战。
现在看来苏联的解体是和平进行的,但是解体以后的各加盟共和国大多数动荡不安。解体后的3年,俄罗斯的生产下降了一半,投资减少3/4,人民生活水平下降2/3,很多地区经济倒退到自然经济阶段。
解体时俄罗斯的经济占世界的6%,2004年衰退到只占0.7%,相当于解体前的1/10强,俄罗斯被抛入第三世界国家。除了波罗地海三国以外,大多数独联体国家政治腐败,受制于西方,独联体11国当中,有6个国家发生战争,人民的民主权利已经毫无意义。
可以这样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已经走入死胡同,他用“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等思想麻痹了苏共,否定了国际范围内的阶级斗争,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是向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
1.2 8.19事变的现实背景
1.1990年,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托维亚先后宣布独立,苏联其它各加盟共和国的离心倾向也迅速增强。为了保住苏联,1991年5月,戈尔巴乔夫和十五个加盟共和国领袖达成协议,同意组成"新苏联"。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新联盟条约”的文本,并将于8月20日签署新联盟条约,这个条约一旦签署,苏联的国家性质就发生的根本的变化,苏联可以说从实际上已经消亡。
条约的主要内容:变“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社会主义四个字被删除,苏联的实质和核心也随之改变;新联盟条约规定结成联盟的各共和国保留独立决定涉及本国发展的一切问题的权利,各个加盟共和国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联盟中央无权干涉,那么叶利钦如果要俄罗斯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联盟中央无权干涉;各主权共和国有税收、外交的的权利,联盟中央只保留军事和部分的外交权利。
这样,联盟中的军队、内政和外交机构的活动将完全受制于各共和国,经费也由这些共和国提供,苏联军队,安全机构,内政部队,将失去活动的基础。中央政府被完全架空,只是一个形式上的中央政府。
2.苏共面临瓦解。
1991年6月,当选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问美国,表示要与美国建立直接关系。
7月,叶利钦公布了著名的“非党化命令”,命令的第一条规定“不允许各政党和群众性社会运动在俄罗斯及其组成内的各共和国国家管理机关中、在各级人民代表苏维埃的执行机关中、在国家机关、组织和康釆恩中、在位于俄罗斯境内的无论属于谁的企业中建立新的基层组织、委员会和其他组织机构“。
表面看是在俄罗斯的护法机关和管理机关当中禁止一切政党存在,实际上命令直指苏联共产党,把苏共从俄罗斯的国家机关中排除出去。
1990年苏共28大通过《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性声明,标志着苏共的“彻底革新”已由党的纲领性文件的形式确定了下来。根据这一文件,苏共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1991年7月,苏共公布了新党章的草案,新党章草案规定苏联公民信教不信教的都可以加入苏联共产党,不再承认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否定了苏共的理论和时间基础。
一旦新党章草案获得通过,将使苏共从执政党变为在野党,从社会主义的政党演变为资产阶级的社会民主党。
3.苏联经济面临崩溃
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使苏联的经济减少了一半,工业品食品都严重匮乏。一个超级大国,基本成了一个超级乞丐。苏联解体前,戈尔巴乔夫对西方和中国的穿梭外交,基本的目的就是”呼吁援助“。
由于产品匮乏,1990年,苏联人过冬都成为问题,紧急呼吁西方援助。德国总理科尔紧急将储存在西柏林底亿美圆食品发往苏联,对于一个超级大国而言,简直等同于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