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沉默的螺旋,什么是沉默的螺旋

时间:2023-11-30 23:48:10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什么是沉默的螺旋

1973年,在德国大选及一系列舆论调查之后,伊莉莎白•内尔—纽曼发表了《重归大众传媒的强力观》一文,宣称大众传播在影响大众意见方面仍能产生强大的效果。
纽曼发现,大多数人在用自己的态度做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心态,当个人的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于是,便会放弃自己的看法,逐渐变得沉默,最后转变支持方向,与优势群体、优势意见一致。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优势意见强化抬高、确立为一种主要意见,形成一种螺旋式的过程。这一理论把大多数的传播学者从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有限效果模式”的热衷带到了对“强大效果论”的坚信的时代。基于此,纽曼又提出了关于“沉默的螺旋”的五个假定。
(1)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
(2)个人经常恐惧孤独;
(3)对孤独的恐惧使得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
(4)估计的结果影响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是公开表达观点呢还是隐藏起自已的观点;
(5)这个假定与上述四个假定均有联系。综合起来考虑,上述四个假定形成、巩固和改变公众观念。

在这五个假定的基础上,纽曼又发展起了一整套以“沉默的螺旋”假设为核心的关于舆论的学说,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沉默的螺旋

使用与满足研究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传播效果的先河,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侧重于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比如你想看电视打发时间,这便是你的动机,你收看了一档娱乐节目,这档节目是否合你口味,是否符合你收看节目的初衷,这便是使用与满足的问题。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一见领袖通常分散在社会的各个基层,一般而言不同领域的一见领袖不会是同一个人。我们周边不乏这样的人,比如你买衣服,你的朋友圈子里应该会有这样的人,你的朋友们都比较喜欢向她咨询目前流行的款式。而换到生活常识问题,你们可能又会咨询别人了。

沉默的螺旋是说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惩罚或孤立。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比如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有A、B两项,你的班级里大多数人都认为A是对的,只有少数几个觉得B是对的,认为B是正确的少数人往往会因为A的呼声较高而保持沉默或者转为支持A选项,从而选A的越来越多,选B的越来越少。

不知道我有没有表达清楚,呵呵。

扩展

谢谢,答这么多,本应该给满意的,可我能否再问一个问题。
照这么说,大众对微博的追捧,便是使用与满足的体现;而韩寒的博客,也间接的充当了我们的意见领袖;至于沉默的螺旋,就和美国总统选举一样,起初势均力敌,可当一方有明显优势后,另一方的人气和支持率会迅速的减弱,支持者也会变得沉默不积极,而有优势的一方的势力和支持者也会突飞猛进,逐渐获取主导权。
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

补充

呵呵,我的理解是使用于满足是从受众角度去研究大众传媒的效果,它应该是大众传播的效果观的研究,用于解释某种现象可能比较片面。
意见领袖的特征 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2、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3、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在现代都市社会中,意见领袖以“单一型”为主。4、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韩寒被很多青少年追捧,能够在某些方面影响着某些群体,可以说是这些群体在某些方面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一般指的是人,而不是某人的微博。
另外,沉默的螺旋理论虽然今年来比较流行,但是也受到了不少质疑,因为其影响因素较多较复杂。
如果对传播学感兴趣,可以多看即便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对你会有帮助的。还有一些老外的作品,里面的理论都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

传播学沉默的螺旋理论局限性是什么?

“沉默的螺旋”一词最早见于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她在1980年《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文中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受到很多肯定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批评,有批评指出:该理论过分强调“害怕孤立”这一社会心理因素,忽略了其它导致社会行为的动力因素,即使感到孤立,人可能在“权衡利益”后采取行动,不一定保持沉默;有的人在害怕孤立时不仅不沉默,还可能发出攻击性的言语或行为。在这里,个人的差异也应予以考虑。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多数意见”的压力对于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议题,压力程度也会不同。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沉默的螺旋”一词最早见于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她在1980年《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文中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
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

传播学沉默的螺旋理论局限性是什么?

1、少数派意见不会被改变2、媒介意见不等于公众意见3、沉默的螺旋不值得欢呼

关于沉默的螺旋和群体极化理论,最近发生的事件中有没有什么好的案例

王晶晶校园暴力事件,你同时可以在一件事当中看到群体极化和沉默螺旋的并发产生。
由群体极化导致的沉默螺旋。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