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哪些武

时间:2023-11-30 06:38:03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那里真的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吗?

伊拉克战争又称美伊战争,是美国因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疑似)而发动的全面战争。

伊拉克1990年入侵科威特时,其国力基本还处于一个鼎盛时期。当时的伊拉克非常富有,军事力量排名世界第四。而且,萨达姆作为阿拉伯民族复兴梦想的化身,在伊拉克乃至整个中东都具有崇高的威望。这也是萨达姆以伊拉克的“少数民族”统治伊拉克将近30年,而没有被伊拉克人民抛弃的原因。换句话说,伊拉克人至少在1990年以前是相当团结的。

但美国垂涎伊拉克石油由来已久,占领伊拉克是其根本国策。美国人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准备。在这10年中,美国借用联合国的名义通过决议,禁止别国和伊拉克做生意,禁止伊拉克石油出口,禁止伊拉克武器进口。在这10年中,美国还以联合国核查的名义,销毁了伊拉克稍微具有威胁的武器,并通过在核查团中安插自己的间谍,掌握了伊拉克的一切秘密。在这10年中,美军还霸占了伊拉克的领空,生生扼杀了伊拉克的空中力量。在这10年中,美军保持了不间断的轰炸,使伊拉克的雷达及防空系统遭受重创,以致我们在战争中几乎看不到伊拉克有效的防空,美军战机可以在伊拉克上空自由来往。10年的经济封锁和军事打击给伊拉克人民的生活造成了灾难,还严重动摇了伊拉克人民的自信心,也从根本上破坏了萨达姆政权的社会基础。伊拉克人民团结一致的景象不复存在。总之,美国用了10年的时间,将一个繁荣强大的伊拉克变为了一个经济处于崩溃边沿(或者已经崩溃),内部矛盾重重的伊拉克。

“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向恐怖主义宣战,并将伊拉克等多个国家列入“邪恶轴心国”。2002年伊拉克危机爆发,联合国通过1441号决议,联合国武器检查团重返伊拉克检查伊拉克拥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3月18日,美国总统布什发表电视讲话,要求并没有在伊拉克境内发现任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武检团立即撤离伊拉克。2003年3月20日,美国采取“先发制人”战略,对伊拉克开战。

2003年3月20日凌晨5时35分(巴格达时间),美军在事先获得萨达姆所处位置的情况下,果断地实施了首次“斩首行动”。18时30分,布什定下了对萨达姆“斩首”的决心,并签署打击伊拉克的行动命令。随即,部署在卡塔尔乌代德空军基地的美空军第379空中远征联队“黑羊”中队以两架F-117隐身战斗轰炸机,使用卫星制导导弹首先实施“斩首”行动。几乎在同一时间,位于海湾和红海水域的美海军战舰将中央情报局提供的目标数据输入“战斧”导弹的电脑内,他们将随后对巴格达战略指挥控制等重要目标实施攻击。在3个波次的空袭中,共发射巡航导弹45枚,目标均为伊政府首脑机构和高层官员的住处。

“震慑行动”从3月21日开始。期间,美英联军综合运用陆、海、空、天、电等多维力量,以空袭、地面进攻、舆论战等多种手段,集中攻击伊政治和军事等重心目标,强化震慑效果,成功地实现了震慑瓦解和“攻心夺志”的作战目的。美英联军在第一次“斩首行动”未果后,迅即发起“震慑行动”,动用各种战机,对首都巴格达、海港巴土拉、石油基地基尔库克、军事重镇摩苏尔和萨达姆的老家提克里特等重要城市的重点目标,实施多方向、多波次、高强度的连续突击,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倍地扩大打击效果的“震慑效应”,为加快战争进程创造条件。3月21日,美英联军在实施大规模空袭的同时,即投入5万多人的地面部队,以每天100多公里的速度,实施“闪电式”的地面进攻,直逼战略要地巴格达,不仅打乱了伊军整体作战计划和行动步骤,而且形成了腹背受敌、大兵压境之势,对伊政府和军队起到了强烈的震撼作用。

美英联军还通过强大的舆论宣传,扩大军事行动效果,增强震慑威力,使伊军民在心理打上了“未战先败”的烙印,民众成为战争的旁观者,军队厌战、避战,伊军30多万人的部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土崩瓦解,而美军直接打死伊军的人数不到其总兵力的4%,是历次战争中消灭对方总人数比最少的一次。伊军虽然利用自身优势,采取严密防护、分区把守、游击袭扰、以拖待变等战法,进行了相应的抵抗,但终因作战力量薄弱,战斗意志不强,很快被联军分化瓦解。

4月9日,美军数十辆坦克和装甲车从巴格达市区东部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向市中心开进,在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占领了这一地区。美军到达中心广场后,用坦克推倒了萨达姆的雕像,从而标志着巴格达完全被美军占领。与此同时,萨达姆及其军政要员却突然集体消失,伊军官兵纷纷逃离战场,伊军在巴格达“有组织的抵抗已经停止”。

美国政府宣称有49个国家支持该军事行动。但真正参战的国家只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波兰四国,丹麦政府宣布对伊拉克宣战,并派遣了两艘军舰支援美军。日本等多个国家提供后勤支援。

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开创了一个非常恶劣的先例。伊战近5年来,不仅将伊拉克推入地狱式的战争泥潭,美国同样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当年美国政府曾信誓旦旦地向世界保证说,发动伊战只是为了铲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解放而不是占领伊拉克,更不是为了染指石油资源。然而,伊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未能提供伊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确凿证据。美政府只得将开战理由改为解放伊拉克人民。实际上,美发动伊战,第一是美国试图在中东地区构建一个新的战略“桥头堡”。“倒萨”不仅为美国消除“即时威胁”,也为其长期经营中东创造了最大的机遇。第二是推行美国的中东战略乃至全球战略,以确立美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霸主地位。第三是为了控制伊拉克的石油,通过控制伊拉克的石油,降低石油输出国组织限产和提价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进而在控制能源领域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占有绝对优势,以此保住自己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的地位。

什么算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一般简称为WMD(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是用来大规模屠杀人民的武器,一般针对的是平民,但是也可以针对军事人员。一般而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具备实用性,因为一旦使用就会遭到强烈的反弹和灾难性后果。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最早出现于1937年,但是今天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般只指以下三种(总称为ABC):

核武器(包括放射性武器)Atomic
生物武器Biological
化学武器Chemical
历史
1937年德国在西班牙内战中针对非军事目标进行战略轰炸,“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就是在这时被提出的,最早只是指这种轰炸行为。在冷战中,“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指的就是核武器。由于核武器的威力要比生物或化学武器都巨大,一些人认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应该只包括核武器。

第一次将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并称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在1991年的联合国安理会第687号决议中,该决议提到“因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所引起的对和平和安全的威胁”,然后特别指出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提到了三个相关的国际条约:

《核不扩散条约》
《化学武器公约》
《生物武器公约》

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回应
事实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特别是核武器)很少被用于战场,因为一旦使用就意味着对方也将以类似的武器回击,最终的后果是无可设想的,伤害规模之大足以摧毁整个人类文明。冷战中这就被称为“确保相互毁灭”(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也是为何冷战最终没有演变为美国和苏联之间真正的战争的原因。

一般而言,大多数人不欢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担心一旦落入危险的领导人手中所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很多人士都在推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以及对现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销毁。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经常成为布什主义“先发制人”打击“流氓国家”的借口,对此各国的意见都不相同。反对者认为,美国是地球上拥有最多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而且是唯一曾经在战争中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因此没有资格来指责别国,更无资格以此为由而发动战争。但是支持者就认为,应该防止一些危险的独裁领导人取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确保世界的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据1999年的推测,中国拥有大约500枚核武器,1964年进行首次核试验,是《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签署国之一,该国否认拥有和发展化学与生物武器,并在1984年加入《生物及有毒武器公约》,1996年加入《化学武器公约》。

俄罗斯、美国和英国都对中国否认拥有生物武器的说法表示怀疑。俄罗斯认为中国自1980年代以来就在从事生物武器开发,并从未间断;美国称中国在1984年加入《生物及有毒武器公约》之前就开始进行生物武器的开发,并且在整个1980年代不曾间断。

1999年4月5日,美国《纽约时报》报导,一前苏联武器专家表示,对于中国向伊朗转移生物武器技术表示担心。2002年,美国对几家向伊朗出售用于生物和化学武器研发材料的中国公司进行制裁,中国方面否认,并在2002年底通过立法,控制相关生物技术的出口。

我们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虽然目前军事领域还没有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做一个比较准确的界定,但从其涵盖范围来看,通常是指造成较大的区域性伤害的武器系统。美国政府在2002年12月公布的《抗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战略》报告中,则是将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认定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接下来,许多问题便好理解了。原子弹、氢弹是利用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而造成大规模破坏效果的武器,所以,核武器是名副其实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洲际导弹也就是战略弹道导弹,通常是指射程在8000千米以上的导弹系统。它是不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呢?只要我们看一下它的弹头便能知晓。洲际导弹的弹头一般由壳体、核装药和引爆控制系统等组成,这就是核弹头,其威力用梯恩梯当量来表示,有万吨级、十万吨级、百万吨级,甚至是千万吨级的。如美国的“民兵”系列、“和平卫士”弹道导弹,俄罗斯的SS-18和SS-19弹道导弹等。所以,洲际导弹也是典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但如果将核武器与生化武器相比,生化武器更加面目可憎。长期以来,生化武器因其具有杀伤范围广、扩散速度快、威力大和持续作用时间长等特点,早就被列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列。据世界卫生组织测算,一架战略轰炸机对完全无防护的人群进行(想像)袭击所造成的杀伤面积是:1枚100万吨级当量的核武器为300平方千米,15吨神经性毒剂为600平方千米,而10吨生物战剂可达到10万平方千米。不久前在我国东北的齐齐哈尔市发生的50多年前侵华日军遗留的芥子气泄露事件,截止8月15日12时,已使49人受到伤害。

有数据表明,在核武器方面,目前全球有近40个国家具有(或潜在具有)核武器或核材料生产能力;在化学武器方面,目前已有近10个国家拥有化学武器,另外至少有10多个国家正在研发化学武器,还有10多个国家宣布有生物武器研发计划。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核武器和生化武器吗?具体武器名单有什么?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指用来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一般针对的是平民。它包括三类武器: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1937年德国在西班牙内战中针对非军事目标进行战略轰炸,“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在当时只是指这种轰炸行为。由于核武器的威力要比生物或化学武器都巨大,在冷战时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指的是核武器。一、核武器包括弹道核导弹、 巡航核导弹、 防空核导弹、反导弹核导弹、反潜核火箭、深水核炸弹、核航弹、核炮弹、核地雷等。二、化学武器包括装备各军种、兵种的装有毒剂的化学炮弹、航空炸弹、火箭弹、导弹、枪榴弹、地雷、布毒车、毒烟罐、航空布洒器和气溶胶发生器,以及装有毒剂前体的二元化学弹药。可灵活机动地实施远距离、大纵深和大规模的化学袭击。三、生物武器旧称细菌武器。生物武器是生物战剂及其施放装置的总称,它的杀伤破坏作用靠的是生物战剂。生物武器的施放装置包括炮弹、航空炸弹、火箭弹、导弹弹头和航空布撒器、喷雾器等。以生物战剂杀死有生力量和毁坏植物的武器称为生物武器。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哪几种?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一般简称为WMD(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是用来大规模屠杀人民的武器,一般针对的是平民,但是也可以针对军事人员。一般而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具备实用性,因为一旦使用就会遭到强烈的反弹和灾难性后果。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最早出现于1937年,但是今天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般只指以下三种(总称为ABC):

核武器(包括放射性武器)Atomic
生物武器Biological
化学武器Chemical
历史
1937年德国在西班牙内战中针对非军事目标进行战略轰炸,“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就是在这时被提出的,最早只是指这种轰炸行为。在冷战中,“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指的就是核武器。由于核武器的威力要比生物或化学武器都巨大,一些人认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应该只包括核武器。

第一次将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并称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在1991年的联合国安理会第687号决议中,该决议提到“因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所引起的对和平和安全的威胁”,然后特别指出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提到了三个相关的国际条约:

《核不扩散条约》
《化学武器公约》
《生物武器公约》

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回应
事实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特别是核武器)很少被用于战场,因为一旦使用就意味着对方也将以类似的武器回击,最终的后果是无可设想的,伤害规模之大足以摧毁整个人类文明。冷战中这就被称为“确保相互毁灭”(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也是为何冷战最终没有演变为美国和苏联之间真正的战争的原因。

一般而言,大多数人不欢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担心一旦落入危险的领导人手中所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很多人士都在推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以及对现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销毁。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经常成为布什主义“先发制人”打击“流氓国家”的借口,对此各国的意见都不相同。反对者认为,美国是地球上拥有最多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而且是唯一曾经在战争中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因此没有资格来指责别国,更无资格以此为由而发动战争。但是支持者就认为,应该防止一些危险的独裁领导人取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确保世界的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据1999年的推测,中国拥有大约500枚核武器,1964年进行首次核试验,是《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签署国之一,该国否认拥有和发展化学与生物武器,并在1984年加入《生物及有毒武器公约》,1996年加入《化学武器公约》。

俄罗斯、美国和英国都对中国否认拥有生物武器的说法表示怀疑。俄罗斯认为中国自1980年代以来就在从事生物武器开发,并从未间断;美国称中国在1984年加入《生物及有毒武器公约》之前就开始进行生物武器的开发,并且在整个1980年代不曾间断。

1999年4月5日,美国《纽约时报》报导,一前苏联武器专家表示,对于中国向伊朗转移生物武器技术表示担心。2002年,美国对几家向伊朗出售用于生物和化学武器研发材料的中国公司进行制裁,中国方面否认,并在2002年底通过立法,控制相关生物技术的出口。

我们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虽然目前军事领域还没有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做一个比较准确的界定,但从其涵盖范围来看,通常是指造成较大的区域性伤害的武器系统。美国政府在2002年12月公布的《抗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战略》报告中,则是将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认定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接下来,许多问题便好理解了。原子弹、氢弹是利用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而造成大规模破坏效果的武器,所以,核武器是名副其实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洲际导弹也就是战略弹道导弹,通常是指射程在8000千米以上的导弹系统。它是不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呢?只要我们看一下它的弹头便能知晓。洲际导弹的弹头一般由壳体、核装药和引爆控制系统等组成,这就是核弹头,其威力用梯恩梯当量来表示,有万吨级、十万吨级、百万吨级,甚至是千万吨级的。如美国的“民兵”系列、“和平卫士”弹道导弹,俄罗斯的SS-18和SS-19弹道导弹等。所以,洲际导弹也是典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但如果将核武器与生化武器相比,生化武器更加面目可憎。长期以来,生化武器因其具有杀伤范围广、扩散速度快、威力大和持续作用时间长等特点,早就被列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列。据世界卫生组织测算,一架战略轰炸机对完全无防护的人群进行(想像)袭击所造成的杀伤面积是:1枚100万吨级当量的核武器为300平方千米,15吨神经性毒剂为600平方千米,而10吨生物战剂可达到10万平方千米。不久前在我国东北的齐齐哈尔市发生的50多年前侵华日军遗留的芥子气泄露事件,截止8月15日12时,已使49人受到伤害。

有数据表明,在核武器方面,目前全球有近40个国家具有(或潜在具有)核武器或核材料生产能力;在化学武器方面,目前已有近10个国家拥有化学武器,另外至少有10多个国家正在研发化学武器,还有10多个国家宣布有生物武器研发计划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哪几种

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并称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那里真的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吗?

伊拉克战争又称美伊战争,是美国因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疑似)而发动的全面战争。

伊拉克1990年入侵科威特时,其国力基本还处于一个鼎盛时期。当时的伊拉克非常富有,军事力量排名世界第四。而且,萨达姆作为阿拉伯民族复兴梦想的化身,在伊拉克乃至整个中东都具有崇高的威望。这也是萨达姆以伊拉克的“少数民族”统治伊拉克将近30年,而没有被伊拉克人民抛弃的原因。换句话说,伊拉克人至少在1990年以前是相当团结的。

但美国垂涎伊拉克石油由来已久,占领伊拉克是其根本国策。美国人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准备。在这10年中,美国借用联合国的名义通过决议,禁止别国和伊拉克做生意,禁止伊拉克石油出口,禁止伊拉克武器进口。在这10年中,美国还以联合国核查的名义,销毁了伊拉克稍微具有威胁的武器,并通过在核查团中安插自己的间谍,掌握了伊拉克的一切秘密。在这10年中,美军还霸占了伊拉克的领空,生生扼杀了伊拉克的空中力量。在这10年中,美军保持了不间断的轰炸,使伊拉克的雷达及防空系统遭受重创,以致我们在战争中几乎看不到伊拉克有效的防空,美军战机可以在伊拉克上空自由来往。10年的经济封锁和军事打击给伊拉克人民的生活造成了灾难,还严重动摇了伊拉克人民的自信心,也从根本上破坏了萨达姆政权的社会基础。伊拉克人民团结一致的景象不复存在。总之,美国用了10年的时间,将一个繁荣强大的伊拉克变为了一个经济处于崩溃边沿(或者已经崩溃),内部矛盾重重的伊拉克。

“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向恐怖主义宣战,并将伊拉克等多个国家列入“邪恶轴心国”。2002年伊拉克危机爆发,联合国通过1441号决议,联合国武器检查团重返伊拉克检查伊拉克拥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3月18日,美国总统布什发表电视讲话,要求并没有在伊拉克境内发现任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武检团立即撤离伊拉克。2003年3月20日,美国采取“先发制人”战略,对伊拉克开战。

2003年3月20日凌晨5时35分(巴格达时间),美军在事先获得萨达姆所处位置的情况下,果断地实施了首次“斩首行动”。18时30分,布什定下了对萨达姆“斩首”的决心,并签署打击伊拉克的行动命令。随即,部署在卡塔尔乌代德空军基地的美空军第379空中远征联队“黑羊”中队以两架F-117隐身战斗轰炸机,使用卫星制导导弹首先实施“斩首”行动。几乎在同一时间,位于海湾和红海水域的美海军战舰将中央情报局提供的目标数据输入“战斧”导弹的电脑内,他们将随后对巴格达战略指挥控制等重要目标实施攻击。在3个波次的空袭中,共发射巡航导弹45枚,目标均为伊政府首脑机构和高层官员的住处。

“震慑行动”从3月21日开始。期间,美英联军综合运用陆、海、空、天、电等多维力量,以空袭、地面进攻、舆论战等多种手段,集中攻击伊政治和军事等重心目标,强化震慑效果,成功地实现了震慑瓦解和“攻心夺志”的作战目的。美英联军在第一次“斩首行动”未果后,迅即发起“震慑行动”,动用各种战机,对首都巴格达、海港巴土拉、石油基地基尔库克、军事重镇摩苏尔和萨达姆的老家提克里特等重要城市的重点目标,实施多方向、多波次、高强度的连续突击,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倍地扩大打击效果的“震慑效应”,为加快战争进程创造条件。3月21日,美英联军在实施大规模空袭的同时,即投入5万多人的地面部队,以每天100多公里的速度,实施“闪电式”的地面进攻,直逼战略要地巴格达,不仅打乱了伊军整体作战计划和行动步骤,而且形成了腹背受敌、大兵压境之势,对伊政府和军队起到了强烈的震撼作用。

美英联军还通过强大的舆论宣传,扩大军事行动效果,增强震慑威力,使伊军民在心理打上了“未战先败”的烙印,民众成为战争的旁观者,军队厌战、避战,伊军30多万人的部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土崩瓦解,而美军直接打死伊军的人数不到其总兵力的4%,是历次战争中消灭对方总人数比最少的一次。伊军虽然利用自身优势,采取严密防护、分区把守、游击袭扰、以拖待变等战法,进行了相应的抵抗,但终因作战力量薄弱,战斗意志不强,很快被联军分化瓦解。

4月9日,美军数十辆坦克和装甲车从巴格达市区东部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向市中心开进,在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占领了这一地区。美军到达中心广场后,用坦克推倒了萨达姆的雕像,从而标志着巴格达完全被美军占领。与此同时,萨达姆及其军政要员却突然集体消失,伊军官兵纷纷逃离战场,伊军在巴格达“有组织的抵抗已经停止”。

美国政府宣称有49个国家支持该军事行动。但真正参战的国家只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波兰四国,丹麦政府宣布对伊拉克宣战,并派遣了两艘军舰支援美军。日本等多个国家提供后勤支援。

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开创了一个非常恶劣的先例。伊战近5年来,不仅将伊拉克推入地狱式的战争泥潭,美国同样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当年美国政府曾信誓旦旦地向世界保证说,发动伊战只是为了铲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解放而不是占领伊拉克,更不是为了染指石油资源。然而,伊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未能提供伊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确凿证据。美政府只得将开战理由改为解放伊拉克人民。实际上,美发动伊战,第一是美国试图在中东地区构建一个新的战略“桥头堡”。“倒萨”不仅为美国消除“即时威胁”,也为其长期经营中东创造了最大的机遇。第二是推行美国的中东战略乃至全球战略,以确立美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霸主地位。第三是为了控制伊拉克的石油,通过控制伊拉克的石油,降低石油输出国组织限产和提价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进而在控制能源领域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占有绝对优势,以此保住自己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的地位。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