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假的,innovator是北欧瑞典厂家生产的,那个十字就是北欧国旗,因为是在日本最大的线上市场有售,所以可能有从日本代购的,但是这款箱子的正品要212美元,所以300多的话应该是假的
1右键IE属性 2常规 3选项卡-设置 4遇到弹出窗口时:选择始终在新选项卡中打开弹出窗口 5一直确定下去 6搞定
买个档次高点撒
ito
汉客
爱华仕
银座
旅行之家
Travelday
新秀丽
瑞士军刀
innovator
花花王子
WENGER NOBLR
LuLu 熊
沃斯鲁
OSDY
Lulu Castagnette
美纳途
Hallmark
Luna Classic
CREE是品牌 是国际顶级的LED产品生产商
《福布斯》评出的影响世界商业最深远的20本商业书籍:
1.《追求卓越》 中信出版社
2.《基业长青》 中信出版社
3.《企业再造》 上海译文出版社
4.《门口的野蛮人》 机械工业出版社
5.《竞争优势》 华夏出版社
6.《引爆流行》又名《引爆点》 中信出版社
7.《跨越鸿沟》 不详
8.《摩根财团》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9.《六西格玛》 中信出版社
10.《高效人士的7个习惯》 中国青年出版社
11.《说谎者的扑克牌》 中信出版社
12.《发明者困境》又名《困境与出路》中信出版社
13.《日本公司》 不详
14.《贼巢》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5.《杜拉克精选》又名《德鲁克精选》机械工业出版社
16.《未来大竞争》 不详
17.《沃伦·巴菲特的经营之道》 不详
18.《杰克·韦尔奇自传》 中信出版社
19.《从优秀到卓越》 中信出版社
20.《新中之新-一个硅谷的故事》 不详
看了楼上的回答,这些都是误导你,给你传达了错误的信息。事实上,韩国娱乐圈影响力并没有日本的大。而且 SM ,YG 这种公司只是这10年间 迅速成长起来,并且以独特的包装,在区域抓住了思想比较单纯的 学生,以及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 事实上,影响力而言根本没有力量与日本抗衡。 就算全韩国的娱乐公司加起来都没有日本一家公司影响力大。 那就是 SONY 音乐娱乐公司。
SM,YG,这种公司局限性特别大,主要市场定位,大多都在亚洲,特别是 中,日,韩,台湾,新加坡,泰国这种国家,而SONY 市场是面对全世界的。旗下艺人是相当恐怖的, 只要你能想到的,能在电视中经常看到的巨星,都是SONY旗下艺人, SONY娱乐公司 有 SONY 台湾,SONY 香港,SONY中国,SONY美国等等。
我给你举几个SONY 旗下的艺人吧,欧美来看,M J. WESTLIFE,后街男孩,席琳迪翁,布兰妮,艾薇儿,珍,克里斯蒂娜,碧昂丝,珍妮佛洛佩兹 等等还有很多巨星 一时想不起来,只要是巨星 大部分签约SONY。 中国的话,有王力宏,李玟,周杰伦,王菲,F4成员,杨丞琳,刘亦菲,包括大陆陈坤等等。太多太多了,大陆的有头有脸的好像大部分都是SONY旗下的艺人,因为BMG被SONY全资收购了在08年。 SONY 大概有几百位这种艺人, 而且是世界范围内。 韩国只是刚刚起步,而索尼早在盛田昭夫时代就并购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了, 走了很长路子。 就影响力而言,韩国不及日本的1% 真的。 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非要比较的话,索尼就如同中国石油,韩国娱乐就如同刚上市的中小企业,一个是巨头,一个是中小企业,没法比,更不用谈影响力了。 而且SONY娱乐是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 这点不能不佩服日本,美国人给日本打工。呵呵。 但这是事实。
电子音乐的种类
对音乐进行分类是件有趣而又无聊的事,真正的音乐从来都不是因为有了分类才被音乐家创作出来的。对电子音乐进行分类可能尤其困难,因为越来越容易掌握的制作器材和技术,以及越来越发达的网络,可以使音乐瞬间就能传遍全世界。各种各样的音乐素材或样本可以越来越快地交媾、分裂、进化,变异成新的品种,它们彼此面貌迥异,又互相纠缠,要鉴别其中到底有哪些基因是原有的,哪些又是突变的,以及建立一个可以涵盖所有物种的类型学,完全是件不可能的任务。所以,对于以下的清单,也许只有这个标题最为合适:Everything and Nothing。
1.Pioneers(先锋)
撇开Stockhausen、Varese或是Xenakis不谈,电子音乐之所以能进入大众视野,全靠以下这些音乐人所赐。
— Kraftwerk《Trans-Europe Express》,1977:Krautrock阵营里最值得一听再听的唱片,以近乎冷漠的表达为技术歌功诵德。《Trans-Europe Express》已不单单只是个电子音乐史上杰作,更是一种fashion icon了。
— Jean Michel Jarre《Oxygen》,1977:上世纪80年代,Jean Michel Jarre作为电子音乐大使在北京和上海的两场音乐会真是万人空巷,穿中山装的群众们和他热烈讨论Mozart和Beethoven的区别。重新聆听《Oxygen》,这部用古董电子乐器所炮制交响诗,回想到“万人空巷”这个词,实在没有把它妖魔化。
2. Ambient(环境音乐)
Brain Eno
对于那些学究来说,环境音乐的开篇属于Erik Satie那臭名昭著的“家具音乐”。取消一切听觉兴奋点,会让你在不停等待副歌部分出现的时候,彻底陷入绝望。当然享受Ambient的第一要义便是按下play键,然后爱干嘛干嘛。
— Brain Eno《Ambient 1: Music for Airports》,1978:Brian Eno算是Ambient最名正言顺的创造者。《Music for Airport》里那些叫人辨不清方向的闲散音符一直如魑魅一般飘来荡去。相信如果把这张唱片与Brian Eno的另一张Ambient杰作《Discreet Music》对换,也没什么人能听出里面的区别。
— Aphex Twin《Selected Ambient Works Vol. 2》,1994:“电子音乐领域的Mozart”这个头衔对于恶男Aphex Twin来说很贴切,尤其是这张《Selected Ambient Works Vol. 2》一如Mozart一般静谧而悠远。当然天才如Aphex Twin者,不仅自己能拼装出一台analogue合成器,甚至一个礼拜便能制作出塞满6张CD的音乐,实属天人。
3. Synth-pop(合成器流行曲)
Pet Shop Boys
— Pet Shop Boys《Please》,1986:放在整个Synth-pop阵营里来考察Pet Shop Boys,他们都算得上是异类,没有那些艺术青年所通常抱有的顾影自怜,反而干净得如青春期少年,并且十数年如一日,这点最值得骄傲。而《Please》里的“West End Girls”也绝对是Pet Shop Boys迄今为止最棒的歌。
— Depeche Mode《Songs of Faith and Devotion》,1997:一直认为Depeche Mode有种积毁销骨,消磨意志的负面力量。那些具有分裂般美感的旋律与吟唱,一如在暗夜悠然飘出的一缕鸦片香,美得让人有犯错误的冲动。
4. House 一种disco音乐的变种,加上了4/4拍的电子节奏而成。就像朗姆酒是鸡尾酒的基酒一样,House是整个当代电子舞曲的基础形态,最容易在各大舞池里被听到。
Daft Punk
— Daft Punk《Home Work》,1997:若干年前,是Air乐队的《Moon Safari》以及Daft Punk的这张《Homework》,才使得巴黎成为电子音乐新的孵化阵地。一向擅长搞怪作乱的Daft Punk,把跳舞音乐归结为“狂热、简单、能量和效率”。《Homework》甫一推出,所有的舞池都在播放“Da Funk”。
— Armand Van Helden《2 Future 4 U》,1998:Armand van Helden最著名的曲子可能是为Tori Amos的“Professional Widow”所做的mix。至于其后一张专辑《Killing Puritans》里拿德国重金属经典乐队Scorpions的乐曲做菜,改装成house单曲。其带点摇滚般重型风味的house也实在是该领域内少数派翘楚。
5. Big Beat 给电子音乐一点摇滚的刺激似乎是Big Beat诞生的所有原因。几乎摆脱了电子跳舞音乐里disco的传统,直接在摇滚里吸取灵感,使Big Beat一开始便成为了排行榜的宠儿。
Chemical Brothers
— Chemical Brothers《Dig Your Own Hole》,1997:像Chemical Brothers那样把节拍做到如化学试验般诡谲莫测的程度,是该专门为他们发明个“Chemical Beats”的专用分类学名词。收集齐所有来自《Dig Your Own Hole》的单曲唱片的无聊举动,也只可能发生当时的Chemical Brothers的身上。整个评论界对Chemical Brothers的专宠行为,也使其他一众Big Beat明星显得哗众取宠了一些。
— Prodigy《The Fat of the Land》,1997:关键是主唱的鸡冠头,让所有的punk乐迷在翻阅音乐杂志时,对这支乐队都颇有好感。当然,音乐里那punk式的唱腔,以及纵火狂般的酣畅淋漓,使Prodigy成为整个Big Beat运动里第一支最成功的乐队,其风头盖过1997所出的一切摇滚唱片,即便是正在浪尖上的Brit Pop也显得暗淡无光。
— Fatboy Slim《You\'ve Come A Long Way, Baby》,1998:一天能收到4首单曲的混音定单,看来只能发生在Fatboy Slim身上。这张唱片的成功绝对为此推波助澜。化名为Fatboy Slim的Norman Cook最具娱乐大众的本领,同一时期他的单曲以及他为别人所作的混音单曲排着队上榜,使这张《You\'ve Come A Long Way, Baby》更像是张Big Beat的compilation唱片。
6. Techno 2/2拍的枯燥机械舞曲,源自Kraftwerk的灵感,却成为整个电子跳舞音乐里最核心的品种。对于死硬派的乐迷来说,Techno远比乖巧的其他乐种更纯粹,更刺激。
Underworld
— Underworld《Second Toughest in the Infants》,1996:英伦最具轰炸力的Techno组合当属Underworld,那种融进英伦气息的Techno最叫人怀念Syn-pop时期的好风景,只是更直白、更明确、更狠,也更精致。
— Derrick May《Innovator》,1997:作为Techno的发源地底特律的3位创始人之一,Derrick May早已成为DJ界内的传奇性人物,在整个电子跳舞音乐不长的历史中,真正能走进殿堂的人还不算多。正当绝大多数人把Techno认作是时髦流行音乐里唯一源自白人的风格时,却往往忽视了几位Techno的创始人,兼最优秀的DJ均是黑人。Derrick May在《Innovator》里,那种反黑人传统的诗意的Techno最是行云流水般畅快。
— Plastikman《Consumed》,1998:正是因为Techno的节奏原型太简单,所以Plastikman对Techno的改造更具实验性,也更敏感。在《Consumed》晦涩的听感里,蕴涵了太多的细节变化,似乎是离大众远了,却更贴近Techno艺术的核心。
7. Trance Trance被称作Techno的改良版,自Techno越来越往听不懂的方向发展时,Trance适时地为它加进了许多easy 的元素。
Paul Van Dyk
— Paul Van Dyk《Out There and Back》,2000:这张唱片里融进了最多欧陆流行曲的风味。在Paul Van Dyk身上,在机械的节奏上,加进几乎是浪漫的风情是Paul Van Dyk成为DJ明星的法宝。
— BT《ESCM》,1997:它被誉为是最具史诗般风格的Trance唱片,BT那种直接从new age里汲取灵感的Trance,确实具有摧枯拉朽的力量。
8. Acid Jazz(迷幻爵士) 这种诞生于1990年代初英国DISCO舞厅的电子音乐,似乎越来越成为爵士乐复兴的一个载体:让爵士乐重新回到舞池里。越来越多的爵士乐手加入到Acid Jazz阵营里,而越来越多的电子音乐制作人也开始越来越爵士化了。
— James Taylor Quartet《The Money Spyder》,1987:据说这支乐队才是Acid Jazz这个名词的创始人。无论如何,这个由与美国老牌民谣摇滚明星James Taylor同名的英国人领导的四重奏组合,是Acid Jazz舞台上最早也是最活跃的艺人之一,他们非常浓厚的Soul Jazz风格实际上在Acid Jazz之中树立了一个鲜明的标尺,并深深影响了很多后来的Acid Jazz乐队。
— Us3《Hand on the Torch》,1993:这张据说是Blue Note历史上最畅销的唱片,大概也是Acid Jazz中最畅销的一张了。首张单曲“Cantaloop (Flip Fantasia)”使Herbie Hancock原作 “Cantaloop”成了街知巷闻的热门旋律。
— Gilles Peterson《INCredible Sound of Gilles Peterson》,1999:Gilles Peterson被誉为Acid Jazz运动的开国功臣,他不仅是世界级DJ,还是厂牌Acid Jazz的联合创始人,也是著名厂牌Talkin\' Loud的老板。是Acid Jazz最孜孜不倦的推广人。
9. Trip-hop 有那么几年,Trip-hop阴暗的节奏不仅统治了英国乐坛,也成了全世界摇滚迷和艺人热烈追捧的对象。一段时间,英国人竟然要高喊“Trip-hop已死”,这只能表明:Trip-hop已经成为不可磨灭的音乐之血渗进了后来的电子音乐骨头之中。
Massive Attack
— Massive Attack《Blue Lines》,1991;Portishead《Dummy》,1994;Tricky《Maxinquaye》,1995:对于Trip-hop三巨头的这3张几乎人人都有的处女作,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还是把版面留给其它人吧。
— Moloko《Do You Like My Tight Sweater?》,1995:跟Portishead一样,这是一男一女两人组合;跟Portishead完全不同,这个组合玩的尽管也是Trip-hop,却有着少有的幽默感,一听起他们懒洋洋的滑稽歌曲,就会忍不住笑着手舞足蹈起来。
10. Abstract Hip Hop(抽象嘻哈) Hip Hop升级版,把Hip Hop最核心的部分拿出来作实验,反而最远离原初的黑人音乐根源,从而把Hip Hop带出贫民窟。
DJ Shadow
— DJ Shadow《Entroducing…》,1996:Abstract Hip Hop里最经典的唱片,DJ Shadow那如魔术一样的双手化一切腐朽为神奇。那种复杂编排,以及将scratch技术发挥到极致的聪明构思,使这张唱片今天听来也仍犀利无比。
— DJ Krush《Zen》,2001:DJ Krush可能是日本向世界输送的最大Hip Hop明星了。那种具有异国情调的Hip Hop化学配方最是绕过具有意识形态特质的黑人根源,而直达Hip Hop音乐本身。其实很难分清部分Abstract Hip Hop与Trip Hop的区别,在DJ Krush身上也不例外,只是这样一种音乐上的cross over的尝试,似乎是Hip Hop走出自身藩篱的绝妙尝试。
— Antipop Consotium《Tragic Epilogue》,2000:Antipop Consotium更加实验得厉害,那种原初Hip Hop里粗野的rap已被知识分子化政治宣言以及美学主张所取代,其表达的内容更深刻,在音乐上也积极向实验跳舞音乐*拢,想像力更加丰富了。
11. Drum N\' Bass 跳舞音乐的加速版,身体不一定能跟得上节奏的速度。流行的时间并不算长,便被相对温和的UK Garage所取代。
Roni Size & Reprazent
— Roni Size & Reprazent《New Forms》,1997:自称创造了“叫人得心脏病的舞曲”,这样一支全明星阵容所组成的Drum N\' Bass乐队,当年该专辑一推出,便力排Radiohead、Prodigy,以及Chemical Brothers这类浪尖人物,摘得专门表彰创新艺人的Mercury音乐大奖。正如其标题所昭示的,Roni Size Reprazent的音乐以全新的形式感超越了Drum N \' Bass创始人Goldie。
— Photek《Modus Operandi》,1997:Photek的Drum N Bass则更黑暗幽深,不讲究乖张突兀的奇诡细节,反而将其简化到如Ambient般营造氛围的境界,一如观看一部黑白间谍电影,紧张与压抑的气氛在这张专辑里挥之不去。
— Talvin Singh《OK》,1998:Talvin Singh将印度传统音乐与Drum N \' Bass节奏嫁接到了一起,使传统、异国情调、以及在当时来说最尖端的电子跳舞音乐汇聚到了一起,所有的这些时髦元素,使这张《OK》成为当年最具创意的专辑。
12 . Electroclash 新近的时髦电子音乐,融进行为艺术、戏剧表演,源自punk或Synth-pop的上世纪70年代末音乐审美重新成为今天新的时尚。
Fischerspooner
— Fischerspooner《#1》,2002:作为Electroclash运动里最大的明星Fischerspooner,他们将美妙的音乐、绚丽的服饰、强劲的视频设备以及戈戈舞女们的表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由Fischerspooner所代表的Electroclash是一场充满DIY精神的运动,它借用大摇滚乐队那样极度风格化的表现形式,使俱乐部文化与先锋表演艺术亦得以复兴。
TRANCE舞曲,Paul van Dyk—《Reflections》,
In Search of Excellence: Lessons from America's Best-Run Companies (《追求卓越》) 作者:Thomas Peters (汤姆斯·彼得斯), Robert H. Waterman(罗伯特·沃特曼) 出版商:Harper & Row (哈珀与罗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1982年 图书类别:管理著作 Liar's Poker(《谎言家的纸牌》) 作者:Michael Lewis(迈克尔·刘易斯) 出版商:W.W. Norton (W.W.诺顿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9年 图书类别:小说 Built to Last: Successful Habits of Visionary Companies (《基业常青--百年企业的成功习性》) 作者:James C. Collins(詹姆斯·科林斯), Jerry I. Porras(杰里·波拉斯) 出版商:HarperCollins (哈珀·柯林斯一般图书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1994年 图书类别:管理著作 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 (《两难境地:当新技术使大公司面临失败的时候》) 作者:Clayton M. Christensen(克莱顿·科里斯汀生) 出版商: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哈佛商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7年 图书类别:管理著作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 (《再造企业--工商业革命宣言》) 作者:Michael Hammer(迈克尔·汉姆), James A. Champy(詹姆斯·钱皮) 出版商:HarperCollins (哈珀·柯林斯一般图书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1993年 图书类别:管理著作 Japan Inc.(《日本公司》) 作者:Shotaro Ishinomori (石森章太郎) 出版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加尼福尼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8年 图书类别:管理著作 Barbarians at the Gate: The Fall of RJR Nabisco(《门口的野蛮人》) 作者:Bryan Burrough(布莱安·巴洛), John Helyar(约翰·希利亚尔) 出版商:HarperCollins (哈珀·柯林斯一般图书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1990年 图书类别:小说 Den of Thieves(《贼窝》) 作者:James B. Stewart(詹姆斯·史都华) 出版商:Simon & Schuster(西蒙和舒斯特公司) 出版时间:1991年 图书类别:小说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竞争优势--营造并保持最佳表现》) 作者:Michael E. Porter(迈克尔·波特) 出版商:Free Press (自由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年 图书类别:管理著作 The Essential Drucker(《杜拉克精选》) 作者:Peter F. Drucker (彼得·杜拉克) 出版商:HarperBusiness (哈珀·柯林斯一般图书出版集团商业分社) 出版时间:2001年 图书类别:管理著作 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引爆趋势--小处着手成大事》) 作者:Malcolm Gladwell(马克·格拉维尔) 出版商:Little Brown (利特尔&布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年 图书类别:小说 Competing for the Future(《为未来而竞争》) 作者:Gary Hamel(加里·哈默尔), C. K. Prahalad(C.K.普拉哈拉德) 出版商: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哈佛商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4年 图书类别:管理著作 Crossing the Chasm: Marketing and Selling Technology Products to Mainstream Customers(《跨越鸿沟--向主流客户兜售科技产品的营销之道》) 作者:Geoffrey A. Moore(杰弗瑞·摩尔) 出版商:HarperBusiness (哈珀·柯林斯一般图书出版集团商业分社) 出版时间:1999年 图书类别:管理著作 The Buffett Way: Investment Strategies of the World's Greatest Investo(《巴菲特之道: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的投资战略》) 作者:Robert G. Hagstrom (罗伯特·哈格斯特龙)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 (约翰·威利父子公司) 出版时间:1991年 图书类别:投资 The House of Morgan(《摩根家族》) 作者:Ron Chernow(朗·查诺) 出版商:Atlantic Monthly Press (亚特兰大月刊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0年 图书类别:人物传记 Jack: Straight from the Gut(《杰克.韦尔奇自传》) 作者:Jack Welch, John A. Byrne (杰克·韦尔奇,约翰·拜仁) 出版商:Warner (沃纳图书公司) 出版时间:2001年 图书类别:人物传记 The Six Sigma Way(《六西格玛》) 作者:Peter S. Pande et al(彼得·潘蒂), Robert P. Neuman(罗伯特·纽曼), Roland R. Cavanagh(罗兰·卡法那夫) 出版商:McGraw-Hill (麦格劳·希尔公司) 出版时间:2000年 图书类别:管理著作 Good to Great: Why Some Companies Make the Leap…… and Others Don't (《从优秀到卓越》) 作者:James Collins (詹姆斯·柯林斯) 出版商:HarperCollins (哈珀·柯林斯一般图书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01年 图书类别:管理著作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Powerful Lessons in Personal Change(《高效能人士的七大习惯》) 作者:Stephen R. Covey(斯蒂芬·科维) 出版商:Simon & Schuster(西蒙和舒斯特公司) 出版时间:1990年 图书类别:管理著作 The New New Thing: A Silicon Valley Story(《新新事物--硅谷故事》) 作者:Michael Lewis (迈克尔·刘易斯) 出版商:W.W. Norton(W.W.诺顿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年 图书类别: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