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于2004年10月18日成立,它是中国地震局直属事业单位,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业务枢纽、 核心技术平台和基础信息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承担着全国地震监测、地震中短期预测和地震速报;国 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应急响应和指挥决策技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全国各级地震台网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各类地震监测数 据的汇集、处理与服务;地震信息网络和通讯服务以及地震科技情报研究与地震科技期刊管理等。访问网址是:http://news.ceic.ac.cn/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19日介绍汶川地震震级测定过程
地震发生后,大约6秒钟强大的地震波传播到离震中最近的成都地震台。1分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处理系统报警,同时进行自动定位,几分钟后系统给出测定结果。随后,根据国际惯例,中国地震局利用所能收集到的地震台站资料,对这次地震的参数进行了详细测定,最终给出修订面波震级为8.0级。
目前,在国际上,地震参数的测定也是分两个过程,一是计算机自动测定与人机交互快速测定,二是最终的修订。
——计算机自动测定与人机交互快速测定。在地震发生后,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会给出自动处理结果,并通过网站、手机短信的途径发布地震信息。随着地震台站数据的不断增加,测定的地震参数也在不断变化。
——最终的修订。待所有地震台站的资料收集以后,给出最终地震参数,编辑出版地震观测报告。
地震无法准确预知 地震预报存在三大困难:
一是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迄今最深的钻井是前苏联科拉半岛的超深钻井,达12公里,和地球平均半径6370公里相比还是“皮毛”,还是解决不了直接对震源进行观测的问题。
学界对地震的描述还停留在李四光给下的定性表述“当地下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爆发”,但是并没有量的表述。也就是说,并不知道能量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引发地震。地震的临界点是聚集多少能量,短时间内根本解决不了,也没有理论支撑,地震科学家们把这种现状形象地比喻为还处于对地球了解的婴儿时期。而在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陈学忠看来,地震发生机理到底是怎样的,我们无法钻入地底下一查究竟,正如上天易入地难。
二是大地震的非频发性。迄今对大地震之前的前兆现象的研究仍然处于对各个震例进行总结研究阶段,缺乏建立地震发生的理论所必需的切实可靠的经验规律。
三是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地震过程是高度非线性的、极为复杂的物理过程。地震前兆出现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可能与地震震源区地质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地震过程的高度非线性、复杂性密切相关。
都报的,而且都是和地震发生同步播报的,只不过国内只发布三级以上的
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45.19度,东经124.71度9月15日9时13分吉林松原市宁江区发生了4.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5·12汶川地震,也称2008年四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UTC+8)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时28分04秒,震中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92千米处。根据中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达8.0Ms、矩震级达8.3Mw(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矩震级为7.9Mw),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地震烈度达到11度。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由于印度洋板块在以每年约15cm的速度向北移动,使得亚欧板块受到压力,并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又由于受重力影响,青藏高原东面沿龙门山在逐渐下沉,且面临着四川盆地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压力在龙门山北川至映秀地区突然释放。造成了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20千米,与地表近,持续时间较长 (约2分钟),因此破坏性巨大,影响强烈。
震源深度
汶川的这次大地震是一次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10~20千米,破坏性巨大。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地震发生在60千米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浅源地震大多分布于岛弧外缘,深海沟内侧和大陆弧状山脉的沿海部分。浅源地震,大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千米深度以上的范围内;而中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达到650千米左右,并且形成一个倾斜的地震带——称为本尼奥夫带。把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在“血缘”上联系在一起的,是板块构造学说这一被称为“地球科学革命”的全球构造理论。浅源地震大多分布于岛弧外缘,深海沟内侧和大陆弧状山脉的沿海部分。
产生影响
包括震中50千米范围内的县城和200千米范围内的大中城市。陕西、甘肃、宁夏、天津、青海、北京、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云南、内蒙古、广西、广东、海南、江西、西藏、江苏、上海、浙江、辽宁、福建等全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有明显震感。中国除黑龙江、吉林、新疆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其中以川陕甘三省震情最为严重。甚至泰国首都曼谷,越南首都河内,菲律宾、日本等地均有震感。
地震烈度:汶川地震的震中烈度高达11度,汶川地震的10度区面积则为约3144平方千米,呈北东向狭长展布,东北端达四川省青川县,西南端达汶川。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和北川县县城两个中心呈长条状分布,面积约2419平方千米。其中,映秀11度区沿汶川——都江堰——彭州方向分布,北川11度区沿安县——北川——平武方向分布。
9度区的面积约7738平方千米,同样呈北东向狭长展布,东北端达到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和陕西省宁强县的交界地带,西南端达到汶川县。
9度以上地区破坏极其严重,其分布区域紧靠发震断层,沿断层走向成长条形状。其中,10度和9度区的边界受龙门山前山断裂错动的影响,在绵竹市和什邡市山区向盆地方向突出,在都江堰市区也略有突出。
汶川地震的8度区域面积约27787平方千米,西南端至四川省宝兴县与芦山县,东北端达到陕西省略阳县和宁强县;7度区面积约84449平方千米,西南端至四川省天全县,东北端达到甘肃省两当县和陕西省凤县,最东部为陕西省南郑县,最西为四川省小金县,最北为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最南为四川省雅安市(也是2013年地震之地)雨城区。
6度区的面积大约为314906平方千米,一直延续到重庆市西部和云南省昭通市北端,其西南端为四川省九龙县、冕宁县和喜得县,东北端为甘肃省镇原县与庆阳市,最东部为陕西省镇安县,最西为四川省道孚县,最北达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和海原县,最南为四川省雷波县。
在龙门山前盆地边缘的过渡带,汶川地震的烈度向东衰减很快,西侧则衰减相对较缓。同时,汶川地震烈度分布的南北也不对称:8度区和7度区范围向四周扩大,呈现为北东向的不规则椭圆形,且相同烈度的区域在北部比南部大,进入甘肃省和陕西省境内,显示出断层破裂向北东方向传播,最大余震发生在断层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