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宋徽宗赵佶》,下面是详解!
宋徽宗是在被金国囚禁的时候不能忍受精神折磨死的。
靖康元年金兵再次南下,十二月十五日,东京之战失利,金军攻破汴京,金帝废了宋徽宗庶人。并且把宋徽宗连同后妃、宗室押送北方。
金天会八年七月,金朝又将宋徽宗迁到五国城软禁。宋徽宗被囚禁了九年,在金天会十三年四月甲子时候,宋徽宗终于因为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享年54岁,金熙宗将他葬于河南广宁。
扩展资料:
作为皇帝的赵佶,他是极其失败的。但是作为艺术家的赵佶,他却是极其成功的。
徽宗酷爱艺术,在位时将画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书画院,即当时的宫廷画院。
以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每年以诗词做题目曾刺激出许多新的创意佳话。徽宗独创的瘦金体书法挺拔秀丽、飘逸犀利,独步天下。徽宗一生。
宋徽宗一生的确不是个合格的皇帝,却是个无与伦比的大玩家。他重用小厮高俅,只因为他是玩蹴鞠的高手,后宫佳丽三千,却微服流连青楼。而且酷爱奇石,“花石纲”之祸最终加速北宋内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徽宗
赵匡胤是宋徽宗的高祖父的哥哥,也可以叫高伯祖父。
赵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佶,号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书画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太后向氏于同月立赵佶为帝,次年改年号“建中靖国”。
扩展资料:
宋徽宗被俘的故事:
金军在掳掠了大量金银财宝后开始分两路撤退。一路由宗望监押,包括徽宗、郑皇后及亲王、皇孙、驸马、公主、妃嫔等,已于前三日沿滑州北去;另一路由宗翰监押,包括钦宗、朱皇后、太子、宗室及孙傅、张叔夜、秦桧等官员,沿郑州北行。
被金人掳去的还有朝廷各种礼器、古董文物、图籍、宫人、内侍、倡优、工匠等等不计其数,被驱掳的百姓男女不下10万人,北宋王朝府库蓄积为之一空。金兵所到之处,生灵涂炭。金军临行前,还烧毁开封城郊的房屋无数。"东至柳子,西至西京,南至汉上,北至河朔",在这样一个广大的地区,金兵"杀人如刈麻,臭闻数百里"。
这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罪行滔天,令人发指。如此惨烈的灾难,给宋人留下了难以治愈的伤痛,也成为此后历朝志士仁人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徽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匡胤
宋徽宗赵佶是宋高宗赵构和宋钦宗赵桓的父亲,宋钦宗赵桓是宋高宗赵构的哥哥。
1、宋徽宗赵佶
赵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号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书画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他的长子赵桓是为宋钦宗,九子赵构是为宋高宗。
宋哲宗于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太后向氏于同月立赵佶为帝,次年改年号“建中靖国”。
2、宋高宗赵构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
3、宋钦宗赵桓
赵桓(1100年5月23日―1156年6月29日),即宋钦宗(1126年—1127年在位),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长子,宋高宗赵构异母兄,母显恭皇后王氏。在位1年零2个月。
扩展资料:
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打宋朝。东路由完颜干离不领军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领军直扑太原。
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
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1126年)正月,完颜宗翰率金兵东路军进至汴京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金人要求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并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镇。
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宋钦宗亲自至金人军营议和,被金人拘禁。
除徽钦二帝之外,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
东京沦陷后,康王赵构于靖康元年(天会四年,1126年)十二月一日于相州建大元帅府,就任大元帅,此时金军早已攻占开封的城墙,北宋处于存亡危急之际,钦宗再次蜡书诏令赵构入援开封。
赵构一面传檄河北各州府起兵会于北京大名府,于中旬派小部队南下汤阴(今属河南)作疑兵,自率近万军队出北门北上,经临漳(今河北临漳西南),踏河冰渡过黄河,到达大名。
靖康二年(天会五年,1127年)正月初逃到东南方的东平府。二月下旬初,赵构等逃到济州。金军建立伪楚后,在济州的群臣即想奉康王赵构在济州称帝以重建宋朝,赵构了宗泽的建议,前往作为宋太祖赵匡胤兴王之地的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然后再即位当皇帝。
赵构见时机成熟,遂于五月初一日(1127年6月12日)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后建都(行在所)于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构
宋徽宗被金人掳到金国,经过九年的囚禁生活,死于五国城,死后棺椁归宋。
赵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号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书画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太后向氏于同月立赵佶为帝,次年改年号“建中靖国”。
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兵临城下,受李纲之言,宋徽宗禅让给太子赵桓,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与钦宗赵桓被金人掳去。
宋徽宗被囚禁了九年。金天会十三年(宋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甲子日,宋徽宗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享年54岁。金熙宗将他葬于河南广宁(今河南洛阳附近)。南宋遥上尊谥圣文仁德显孝皇帝,庙号徽宗。
金皇统二年(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三月,宋金《绍兴和议》彻底完成所有手续。八月乙酉日,宋金根据协议,将宋徽宗遗骸运回都城绍兴(今浙江省绍兴市),由宋高宗葬之于永佑陵。十二月,祔太庙第十一室。绍兴十三年(1143年)正月,加上尊谥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扩展资料
宋徽宗即位后,向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太后在神宗时即是守旧派,当政后随即任命守旧派、韩琦长子韩忠彦为执政,不久又升任右相,左相章惇、执政蔡卞等相继受攻击,蔡卞首先被贬任知府;同时恢复被贬逐的守旧派官员的名位,守旧派官员接着相继上台。
当年七月,向太后还政后不久,反对立徽宗为帝的左相章惇被罢相,韩忠彦升任左相,曾布升任右相。当时守旧派与变法派的斗争日趋激化,也有官员认为元祐、绍圣均有失误,应该消除偏见,调和矛盾。于是改次年为建中靖国。但是新旧党争不仅没有停止而是愈演愈烈。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十一月,邓洵武首创徽宗应绍述神宗之说,攻击左相韩忠彦并推荐蔡京为相,得到执政温益的支持,为徽宗所,首先于同月末决定改明年为崇宁元年,明确宣示放弃调和政策,改为崇法熙宁变法。徽宗时期始终是蔡京及其党羽的天下,他们打着绍述神宗改革的旗号,作为排斥异己打击反对者的幌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佶 (宋朝第八位皇帝)
赵佶...
赵佶
宋徽宗叫赵佶[jí]。
宋徽宗赵佶(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北宋第八位皇帝,自称道君皇帝,同时也是画家、书法家、诗人、词人和收藏家,书画方面造诣极高,自创“瘦金书”字体。徽宗在书画上的花押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花押。
宋徽宗为宋神宗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其兄长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太后于同月立他为帝,并垂帘听政一年,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
宋徽宗在位26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因病而死,终年54岁,葬于都城绍兴永祐陵(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南35里处)。
扩展资料
人物艺术成就:
宋徽宗酷爱艺术,在位时将艺术的地位提到在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书画院,即当时的宫廷画院。
更特别的是以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每年以诗词做题目曾刺激出许多新的创意佳话。如题目为“山中藏古寺”,许多人画深山寺院飞檐,但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房屋,只画了一个和尚在山溪挑水。
另题为“踏花归去马蹄香”,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花卉,只画了一人骑马,有蝴蝶飞绕马蹄间,凡此等等。这些都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画意境的发展。
赵佶还喜爱在自己喜欢的书画上题诗作跋,后人把这种画叫“御题画”。由于许多画上并没有留下作者的名字,他本人又擅长绘画。对鉴别这些画是否是赵佶的作品有不小的难度。
一般认为《诗帖》在内的书法,以及粗笔的《柳鸭图》和《池塘秋晚图》为其绘画风格,而细笔的《芙蓉锦鸡图》、《腊梅山禽图》、《竹禽图》、《四禽图》等御题画则尚无定论。
我想写关于赵佶的论文麻烦问下买那本书资料能齐全些呢哪位大师帮帮忙了灰常感谢!!!!!!!!!!(最好能从网上买得到的论文传记都可以)补充一下是(关于书法方便的)麻烦在帮下...
我想写关于赵佶的论文 麻烦问下 买那本书资料能齐全些呢 哪位大师帮帮忙了 灰常感谢!!!!!!!!!!(最好能从网上买得到的 论文 传记都可以 )
补充一下 是 (关于书法方便的) 麻烦在帮下忙了 谢谢 !!!!!!!!!!!!展开
《中国皇帝大传·宋徽宗:赵佶(双色珍藏版)》。
《中国皇帝大传·宋徽宗:赵佶(双色珍藏版)》是2010年远方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蔡向东。
主要内容:
宋徽宗赵佶(1082—1135),宋神宗十一子,是中国北宋第八位皇帝,也同时具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他兄长宋哲宗无子,死后传位于他,在位25年,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崇信道教,自称“道君皇帝”,任用贪官宦官横征暴敛,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当金兵入侵,无法应付时,急忙传位给他儿子宋钦宗去对付,自己则当“太上皇”,但终于无法挽回局势,父子两人皆被金兵俘虏北上,受尽折磨,八年后死于黑龙江依兰。
扩展资料:
一些为政举措:
1、发展绘画
宋徽宗还发展了宫廷绘画,广集画家,创造了宣和画院,培养了像王希孟、张择端、李唐等一批杰出的画家。他组织编撰的《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是美术史研究中的珍贵史籍,至今仍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2、军事方面
宣和二年(1120年),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方腊利用摩尼教在帮源峒聚众万人起事。方腊称圣公,建元永乐,分设官署。随后攻克睦、歙、杭、处、衢、婺等州县,众至数十万。
3、经济方面
宋徽宗初年,宦官杨戬先设“稻田务”,开始在汝州(今属河南)立法,可以种稻的田土,收索民户田契,辗转追寻,直至无契可证,将超出原始田契的土地称为公田,种植户即作为佃户,须交纳公田钱,继而推广至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又设“营缮所”,检括公田。后皆并为“西城所”,所有荒地废田都作为公田,强令百姓承佃,交纳公田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佶
百度百科-宋徽宗赵佶
李师师(1090年-1129年),北宋末年青楼歌姬,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多见于野史、笔记小说。张端义《贵耳集》和《宣和遗事》均载有李师师轶事。后来的《水浒传》也根据这些记载﹑传说记叙了这个故事。
根据《李师师外传》(出自《琳琅秘室丛书》,作者不详,收入鲁迅校录的《唐宋传奇集》。):
李师师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三岁时父亲把她寄名佛寺,老僧为她摩顶,她突然大哭。老僧人认为她很象佛门弟子,因为大家管佛门弟子叫“师”,所以她就被叫做王师师。在王师师四岁时,父亲因罪死在狱中。
她因此流露街头。大凡美人,都是命里不济,命运多舛啊。后来以经营妓院为业的李蕴发现了她,哎呀,这是一颗埋在土里的珍珠啊!看那腰,看那眼,看那眉,看那身段,嘿,是个美人坯子呀,于是将她收养,并随其姓,改名为李师师,并教她琴棋书画、歌舞侍人。
一时间李师师成为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最后连宋徽宗也闻其名而想一亲芳泽。高俅、杨戬自然怂恿宋徽宗,并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走漏消息。
一见到李师师,宋徽宗就觉得这些年简直是白活了,李师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温婉灵秀,温文尔雅。再想想那些皇宫的宾妃们,个个都是唯唯诺诺,俯首帖耳,呼来唤去,太没意思了。于是乎,赵佶就狂热地爱上了李师师。
李师师的结局:
1125年,宋徽宗禅位给太子赵桓,太子尊徽宗为道君太上皇帝,住在太乙宫内,专奉道教。不久,金兵大举入侵,宋军节节败退,宋徽宗与宋钦宗在靖康之难成了金人的俘虏。金军本想连李师师一起俘虏,但没有成功。
宋朝南渡后,李师师下落不明。有人说她捐出家资助宋军抗金,自己在慈云观出家做了道士;有人说她被金军掠走,她蓬头垢面,不肯盥洗更衣去见金人,乘人不备,吞金簪自杀;也有人说她随便嫁了个商人为妾,后来在钱塘江淹死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师师
有《浪子燕青》、《江山美人》。
1、《浪子燕青》剧情简介
混迹京城的浪子燕青对青楼奇女李师师动了真情,而李师师却迷倒了皇帝,于是这位人称飞将军的绝色名伶一肩挑起两个情种,演绎出一场上搅皇室内帏,下牵梁山好汉的悲情喜剧。
燕青,一个亦正亦邪的江湖浪子,他轻功盖世,放浪不羁,对一切礼教嗤之以鼻,企图用一己之力改变混沌世道。赵佶,一位儒雅倜傥的一国之君,他坐拥天下,却时刻贪恋着凡人的喜怒哀乐,为能和心爱之人白头偕老,不惜放弃皇权王位。
造化弄人,这两个生活在不同世界里的男人却因为一个女人纠集在了一起。而她就是芳华盖世的飞将军李师师。师师的美让多少的男子魂牵梦萦。师师的才让多少文人墨客自叹弗如。师师的豪情折服多少侠客义士。师师的善良又让多少人的心为之颤动。
2、《江山美人》剧情简介
北宋宣和年间,朝廷大兴花石纲。朝中大臣多有进谏反对,童贯(徐光明饰)、蔡京(杨洪武饰)却执意继续举办杭州制造局。双方互不相让,有多名大臣被加害。
宋徽宗赵佶(孙耀威饰)一心要画成一幅《江山美人图》,睡梦中见到江南有一入画美女,醒来后久入不忘,于是叫赴江南征调花石纲的童贯细心查访。睦州地方官员张榜征选美女,乡间女子纷纷突击结婚。碣村方腊也准备迎娶有史妹情谊的方玉儿(韩雪饰)。
童贯为得璇玑石,屠杀睦州青溪碣村村民。方玉儿随方腊进京告状,在镇安坊李师师(桥本丽香饰)的醉杏楼处,微服的赵佶与方玉儿擦肩而过,失之交臂。方腊击鼓告状,被开封府打入大牢。方玉儿为救方腊,试图进宫告御状,因皇上出宫,守卫怕惊动銮驾,将其驱逐。
方腊被梁山好汉误救后回到江南,与范仲淹之孙密谋,到杭州以献画为由,刺杀童贯。童贯以替身相见,躲过一动。方玉儿回到睦州后被童贯发现,童贯断定方玉儿就是皇上梦见的入画之人,于是将她强行征选,并随花石纲船队一同送往东京。
蔡京贪其美色,欲占为已有,从中阻挠,想尽种种办法,不让赵佶见到方玉儿,用泻药使方玉儿脸容憔悴不堪。在选秀大会上,赵佶见到面黄肌瘦的方玉儿,心中失望,但对其聪明才学留下深刻印象。
扩展资料
宋徽宗轶事典故
三次河清
三国时期曹魏李康《运命论》:“夫黄河清而圣人生。”事实是,出现“河清”,显然与什么“圣人出”无关。大概谁也不会认为宋徽宗是个圣人,但他在位时,竟出现过三次“河清”,皇帝和百官弹冠相庆,用各种形式来歌功颂德。
在黄河中下游,河水也有短时间变清的时候,即史书中作为祥瑞记下的“河清”,并不是五百年乃至一千年才一遇。据地质学史专家李鄂荣先生考证,中国历史上的“河清”,有记载可查的便有43次,首见于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如从此时起算,平均不到40年就有一次。
根据《宋史》,宋徽宗在位年间的三次“河清”,分别为:第一次,大观元年(1107年),“乾宁军、同州黄河清。”第二次,大观二年(1108年),“同州黄河清。”,第三次,大观三年(1109年),“陕州、同州黄河清。”
大观元年(1107年)“乾宁军言黄河清,逾八百里,凡七昼夜,诏以乾宁军为清州”。“黄河清”被谱写成新曲流传,还在韩城建立记载这些祥瑞的“河渎碑”。此碑至今尚在。
可是立碑后仅仅15年,到了1127年,这个导致北宋亡国的宋徽宗,便和他的儿子宋钦宗一起被金兵俘虏,押到了金朝统治下的东北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浪子燕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山美人
一、宋徽宗和钦宗在金国受到的屈辱如下:
宋徽宗被掳人员到达金朝京师会宁府时,金人举行了献俘仪式,命令二帝及其后妃、宗室、诸王、驸马、公主都穿上金人百姓穿的服装,头缠帕头,身披羊裘,袒露上体,到金朝阿骨打庙去行“牵羊礼”。朱皇后忍受不了如此奇耻大辱,当夜自尽了。金人还为两位皇帝起了侮辱性封号,称徽宗为“昏德公”,称钦宗为“重昏侯”。
二帝被劫持到北方后,先被关押在五国城。因为受不了金人的折磨,一日徽宗将衣服剪成条,结成绳准备悬梁自尽,被钦宗抱下来,父子俩抱头痛哭。后金人又将二帝移往均州,此时徽宗已病得很厉害,不久就死在土炕上了,钦宗发现时,尸体都僵硬了。徽宗的尸体被架到一个石坑上焚烧,烧到半焦烂时,用水浇灭火,将尸体扔到坑中。据说,这样做可以使坑里的水做灯油。钦宗悲伤至极,也要跳入坑中,但被人拉住,说活人跳入坑中后坑中的水就不能做灯油用了,所以,不准钦宗跳入坑中。徽宗死时54岁。徽宗死后,钦宗继续遭受折磨,最后也惨死在北方。
二、简介宋徽宗和钦宗:
1、宋徽宗
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5日),宋神宗11子,宋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宋徽宗在位26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都城绍兴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南35里处)。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即位之初当时宰相章惇曾说:“端王轻佻,不可为君也。”编写《宋史》的史官,也感慨地说如果当初章惇的意见被,北宋也许是另一种结局。并还说如“宋不立徽宗,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
2、宋钦宗
宋钦宗赵桓(1100年―1156年),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长子,宋高宗赵构异母兄,母显恭皇后王氏。在位1年零2个月。
生于元符三年(1100年),初名赵亶,封韩国公,次年六月晋爵京兆郡王,大观二年(1108年)晋爵定王,大观五年(1111年)立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拜开封牧,不久受宋徽宗禅让登基,改元靖康。为人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和敏锐力。他是历史上懦弱无能的昏君,听信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金兵围攻汴京,却无力抵抗。靖康之变时被金人俘虏北去,南宋绍兴26年(1156年)驾崩于燕京,终年57岁,葬于永献陵。
这是他的花押,类似于个性签名。
中国古代的花押,从唐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宋朝的时候,签名花押的风气非常流行,不少文人墨客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花押。宋徽宗的花押,被专家们称为"绝押"!
它的外形,特别巧出心裁,有点象写得结构松散的"天"字,又象一个简写的"开"字,而实际上就是所谓"天下一人"四个字组成,四笔写成。后人称奇的时候,难免又会感到这位皇帝率真可爱的气质了,好像一个自负顽皮的天才小孩,故意搞了个文字游戏来捉弄那些不明就里的人。
从实用意义上说历代印章大都有防奸辨伪的作用,作为个人任意书写,变化出来的“押字”(有些已不是一种文字,只作为个人专用记号),自然就更难以摹仿而达到防伪的效果,因而这种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时代。
扩展资料
花押的来历:
《康熙大字典》解释:“押,说文,署也。”《汉语大词典》解释:“在公文或契约上签字或画符号,以作凭信。亦指所签的名字或所画的符号。”
可见“押”就是署、写、画,既指动作本身也指动作的结果。明代郎瑛《七修类稿》称:“古人花押所以代名,故以名字而花之。”因“押”上的名字多以草书写成,或画成像花一样的符号,故又称花押、画押。
据记载,南北朝就已经开始用花押,唐韦陟签押,草法牵连,很是美观,时人称为“五朵云”,但还未将花押入印,花押入印,据说始于五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花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