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时间:2023-11-25 16:56:29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三 年 级(每周6课时) 教学内容 (一)数与计算 (1)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大小比较。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2)加法和减法。 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3)两位数的乘、除法。 一个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积的变化。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乘法验算。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 连乘、连除的简便算法。乘数接近整十、整百的简便算法。 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4)大数目估算。算盘或计算器的介绍。 [注:例如:估计一个剧场有多少坐位,一块地有多少禾苗。] (5)四则混合运算。 三步计算的式题。小括号的使用。 (6)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读法和写法。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哪些可以教哪些不可以教

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小学阶段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培养目标,《新大纲》对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做了适当的调整。
(一)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新大纲》在第三部分“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的开头,明确提出了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概括地说可以分为三条:第一,符合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因为义务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其基本任务是使儿童、少年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不能过多,教学要求不能过高,应使全国大多数学校绝大多数学生打好必要的数学基础,而且负担不重。第二,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同时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这里特别强调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很重要,因为义务教育是为培养21世纪人才打基础的,其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就要保证是进一步学习现代科技所必需的,以不致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例如,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广泛使用,就应该精简大数目的计算和比较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随着科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应适当加强百分数的实际应用。第三,注意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新大纲》明确提出,“考虑到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学校条件的不同,在确定必须教学的最基础内容的同时,适当安排一些选学内容。”这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改革,既便于使全国大多数小学生都较好地掌握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条件较好的学校或班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打下更好的基础。
此外,选择教学内容时还注意了义务教育的整体性,使小学和初中既有分工又能很好地衔接。
(二)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点:
1.精简大数目的计算和四则混合运算。如笔算加减法强调以三、四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五位数;笔算乘、除法以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三位数乘三位数和相应的除法;珠算只学加减法,中、高年级适当加强口算。四则混合运算以二、三步的为主,一般不超过四步。降低笔算的要求,加强口算,以及在较高年级教学现代计算工具的使用,已成为世界各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共同发展趋势。《新大纲》在这方面的措施与国际改革的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2.删去一些不十分必要的或者比较难的内容。例如,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用处不大,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能解决约分问题就可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初中还要学习,小学可以不教;组合图形的面积、体积较难,初中也只出现很简单的,也可以不教;繁分数用处不大,计算比较复杂,而且中学已删去繁分式,故也可删掉。
3.有些内容适当降低要求,或只列知识点,不作基本要求。例如,循环小数实际用处不大,主要是为初中学习有理数做些准备,积的变化主要是为学习小数乘法做好准备。这些《新大纲》都只列知识点,不作基本要求,也不作考试内容。此外,在低年级教学一些简单图形的直观认识,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激发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兴趣,因为后面还要进一步学习,所以也只列知识点,没列入教学要求。
4.简化应用题,加强与实际的联系。现行大纲和教材中教学的应用题比较复杂,步数也较多,教学用的时间也较多。为了使学生容易接受,适当减轻学生负担,《新大纲》中规定,整数、小数应用题不超过三步,分数应用题以一、两步计算的为主,最多三步(只限比较容易的)。其次,强调培养一般的解题能力,通过1—3步应用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题的分析、解答以及检验的方法。这样,即使学生遇到未见过的不大复杂的问题也能解决。此外还强调,应用题应注意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适当安排选学内容。主要安排有以下几项:
(1)乘除计算的简单估算。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较广泛的应用,有时还可以用来检验笔算和用工具算的结果,看大数目是否有错误。近年来许多国家的小学数学增加了估算的内容。
(2)三角形的内角和。
(3)组合图形的面积(只限两个图形的组合)。
(4)比较容易的四步应用题。
(5)球和球的半径、直径的初步认识。球是生活中常见的形体,增加球的初步认识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学习其他学科(如初中自然地理中的认识地球)做一些准备。
(6)使用珠算较多的地区,也可以多学一些珠算。
《新大纲》中在选学内容的前面都标有“*”,并说明不作共同要求,也不作考试内容。
对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提得更明确,有针对性

现行大纲的第四部分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已做了较有指导作用的说明。《新大纲》总结了近年来教改经验,在现行大纲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充实,使之更加明确,有针对性。特别是注意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提出了要求和建议。

求小学语文数学教学大纲(人教版)

数学教学大纲 一、前言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 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 发展思维能力, 培 养求小学语文数学教学大纲(人教版)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是哪个出版社哪一年出版的?

教育部2000年3月份公布,秋季使用的。 应该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主题和核心是什么?

你应该把《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找来看看,,,现在一般不用《教学大纲》的说法了,叫《课程标准》。。。。。。那里面什么都有。。。。。。。

我国建国以后第一个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是

那是63年的数学大纲,现在不是大纲了,是标准了:
(一)1949-1952年的第一次课程教材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从此开始了我国第一次课程改革。这次改革是教育部门自上而下进行的,实行对旧课程的改造,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学计划;同年9月,在全国出版会议上提出中小学教材必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并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 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重新规定了中小学的学制, 规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制,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根据学制的要求,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和中学暂行规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发的第一个全面规范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这一时期的中小学课程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强调中央集权,全国统一,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课程内容方面,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模仿前苏联的痕迹明显,某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实际。   (二)1953~1957年的第二次课程教材改革   1953年1月召开的大区文教委员会主任会议和6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吹响了新一轮改革的号角。两次会议确立了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整顿、巩固和发展中小学。1954年4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 1956年教育部颁发了建国以来全国第一套比较齐全的教学大纲: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修订草案)。这一轮改革随着“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于1957年初结束。这一时期的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初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但模仿前苏联的痕迹仍很深;课程变动过于频繁,教材跟不上需要,致使教学工作不能完全按照教学计划执行。   (三)1957~1965年的第三次、第四次课程教材改革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国泰民安。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 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教育方针,在教育部的周密部署下,又掀起了课程改革的新浪潮,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7~1958年的调整,加强知识教学与劳动教学相结合及完成中学肩负的“双基”任务。第二阶段是课程改革大跃进,其中,课程改革的主题是: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具体表现在1960年,人教社按照中小学适当缩短学制年限的要求,赶编了第三套全国用教材,把原来12年学完的内容压缩到10年完成,供试验10年制的学校选用。第三阶段是1961~1963年的调整和反思,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为指导对中小学课程进行改革,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中小学课程做了必要的调整;编写了第四套全国通用教材,供12年制学校选用,但因种种原因,修改后的教材没有在学校正式使用过。这次改革,虽然基本扭转了课程编写和实施中的混乱局面,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某些地区反映教材内容深、分量重、教材难等。   20世纪六十年代左右,中国中小学数学教科书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其标志是1963年的大纲和教材(1965年出齐),它表明中国的数学教育逐步走向成熟。其突出特点在于:强调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掌握,虽然1963年《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中明确提出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但是,具体体现在数学教材上还是不太注重数学能力,对数学过程是忽略的。归根结底,这一时期教科书的突出特征仍是“教”材,但是,强调如何更好地有利于学生接受。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作者是谁

教育部的官员,按照我们国家传统的说法,就是有关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员写的。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