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总排名状况
美国仍然是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在经济绩效、政府效率、商务效率和基础设施四大要素排名中,经济绩效与基础设施排名仍然第一,商务效率排名第6位,政府效率仅排在了第19名,下滑5位。新加坡总排名第2位,较美国而言,其要素竞争力相对均衡,四大要素排名分别是第4位、第1位、第4位、第3位。
9月27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17-2018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瑞士排名连续第六年位居全球第一,几乎赢得了每一项竞争力。经济发展有弹性、劳动力市场强劲、人民及企业擅长吸收新技术。瑞士公民受益于高水平的公共卫生和教育,而瑞士企业则表现出高水平的复杂性和创新性。
前十名的其余部分由五个欧洲国家(荷兰、德国、瑞典、芬兰和英国)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第6名)和日本(第9名)组成。中国排位比去年上升一位,全球排名第27位。
全球竞争力指数(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GCI) 全球竞争力指数由萨拉·伊·马丁教授为世界经济论坛设计, 旨在衡量一国在中长期取得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 并与2004年首次使用。GCI由12个竞争力支柱项目构成, 其为识别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世界各国竞争力状态提供了全面图景。 这些支柱是:制度、 基础设施 、宏观经济稳定性、健康与初等教育、 高等教育与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市场效率、金融市场成熟性、 技术设备、市场规模、商务成熟性、 创新 。
9月26日,总部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2006-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从去年的第48位下滑至今年的第54位。而就在几个月前,著名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公布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中,中国的排名却显著上升,从去年的第31位跃居第19位。 两份均号称极其“权威”的报告,却得出两种极其不同的结论,难免让人困惑。记者带着这种困惑分别采访了这两家机构的权威人士。 竞争力研究机构有“竞争” 通过采访,记者感觉两家机构基本上是各说各话,言辞中难免流露出贬人抬己之意。也难怪,两家机构都设在瑞士,又都是世界上鼎鼎大名的竞争力研究机构,它们彼此之间自然也存在着竞争。不过,稍加分析便会发现,尽管两家机构对中国的竞争力排名有不同看法,但它们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却有不少共识:对中国经济连年来的迅速增长,中国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两家机构都充分肯定;同时也都指出了中国经济在迅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两家机构在大的方面有共识,但由于竞争力研究是一项极复杂的工作,研究方法的差异、采用竞争力指数的不同、不同的侧重点等仍会导致排名的不同,甚至迥异。而且,竞争力排名考虑的是综合因素,除考虑经济增长之外,还要考虑诸如经济结构、人员素质、政府和企业效率、环境、教育之类的数百个细微因素,对不同因素的不同重视程度,自然会得出不同的评分结果。 各说各的理自夸自家“瓜” 世界经济论坛首席经济学家、全球竞争力项目主任奥古斯托·洛佩兹—克拉罗斯在回答记者为何两家机构公布的中国竞争力排名截然不同这一问题时说:“我们所用的指数比他们(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好,而且我们覆盖125个经济体,他们只有61个。”紧接着,他就一口气谈了中国当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例如银行业问题、投资领域问题、机构环境问题、知识产权问题、新技术普及问题、教育问题,甚至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等。虽然中国GDP增长迅速,但人均水平还很低。 从他的口气似乎可以听出,世界经济论坛的竞争力报告认为中国竞争力继续下滑是有充足根据的,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排名显然不够准确。而记者在问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专家同样的问题时,对方却有不同的说法。该学院世界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苏珊娜·罗丝利特-麦考利女士在谈到中国竞争力排名时说,中国的经济表现得分极高,在61个经济体中排名第三,与去年持平。中国的政府效率也比去年有所提高,从21位升至17位,企业效率则从50位升至30位,升幅非常显著。 另外,中国的基础设施排名也从42位升至37位。可以说,中国的四大项指标都在上升,所以竞争力总排名也大幅度上升。可见,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对中国在各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是非常看重的,显然认为中国的进步重于尚存的问题,所以给中国的竞争力打分也很高。 各有指标体系与权重系数 不过,两家机构都承认,中国的竞争力排名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的。克拉罗斯说,其实中国的总竞争力得分与去年差不多,而排名下滑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他经济体的竞争力在提高,一些经济体的排名跑到了中国的前面。麦考利女士也说,中国的竞争力排名是动态的,而且总是相对于其他经济体而言的,即使中国在各方面做得不错,排名也有可能下滑,因其他经济体可能做得更好。 克拉罗斯说,世界经济论坛今年采用了一个全新且更加全面的国家竞争力评估工具:全球竞争力指数。这一新指数比往年所采用的增长竞争力指数有显著改进。全球竞争力指数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夏威尔·萨拉-伊-马丁教授专门为世界经济论坛开发,代表了世界经济论坛与他历时两年的协作成果并包括了广大用户的反馈,扩展并深化了先前指数所依据的基础概念和观念。 新的全球竞争力指数由9大项指标组成,包括公共和私营机构、基础设施、宏观经济、卫生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与培训、市场效率、技术条件、企业成熟度、创新。每一大项指标下面又分成若干小项,共89个小项,小项下面又有更细的评估标准。另外,根据不同经济体的发展阶段,世界经济论坛在研究过程中对这些指标给予了不同的侧重。 麦考利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较为详细地谈了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竞争力研究方法以及与世界经济论坛研究方法的区别。她说,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主要依据的是4个大指标,包括经济表现、政府效率、商业效率和基础设施,每个大指标下面分成5个小项,共20个小项。她说,20个小项下面又包括共300多个更细的指标和标准,比世界经济论坛的要多。 据麦考利女士说,两家机构对不同指标的评分依据均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相关政府及国际组织公布的硬数据,另一部分则是对全球企业主管进行的意见调查数据。不过,双方对这两部分数据的倚重是不同的,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报告主要依据的是硬数据(占2/3),意见调查数据仅占1/3;相比之,世界经济论坛则主要依据意见调查数据(占2/3以上),其硬数据比例占不到1/3。 她暗示,意见调查难免带有主观性,过多依靠调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报告准确度。世界经济论坛报告2006年覆盖125个经济体,而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只覆盖61个经济体。对此,麦考利女士认为,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报告覆盖的经济体之所以较少,是因为该报告主要依靠硬数据,而许多国家和经济体的硬数据是无法得到的。相比之下,世界经济论坛报告之所以可以覆盖经济体,是因为它主要依靠意见调查。 排名只宜参考不可迷信 作为两家不同的竞争力研究机构,双方各自坚持自己报告的权威和准确无可厚非。那么作为经济体,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双方的报告和排名? 世界经济论坛首席运营官、执行董事安德雷·施耐德的一席话值得思考。他对记者说,其实,作为经济体而言,过分关注排名本身并不可取,重要的是通过对报告的阅读,通过与其他经济体的比较,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成绩与问题,争取不断取得新进步。 针对中国,施耐德说,中国的发展记录与竞争力排名要分开看待,近年来中国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之迅速几乎是无与伦比的,因此从发展角度而言,中国是极其优秀的。他认为竞争力排名本身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努力解决目前问题,力争把发展势头持续下去。(记者刘国远)
迈克尔·波特——竞争力研究的鼻祖 他的书可以在很多商学院学生、大学教授、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甚至国家领导人的书架上找到;他的“竞争和战略”理论已经或者正在被全球大部分的国家和企业深入研究;他的学术成果被美国国内的经济会议以及众多世界性的经济学术论坛列为正式的、重要的讨论议题。正如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对他的评价:如果有人能把管理理论变为令人尊敬的学院派原则,这个人就是迈克尔·波特。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粉红女郎紧急招募!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用搜索登陆一个城市 1、第4位哈佛“大学教授” 哈佛大学在2000年授予迈克尔·波特为“大学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资格,这是哈佛大学的最高荣誉,由此,波特教授成为该校历史上第4位得到“镇校之宝”殊荣的教授。波特在接受哈佛大学学报采访时说:“我很荣幸能获得此项殊荣。此时我更追忆已故的Chirstensen教授,他是我在哈佛商学院时期的导师兼朋友,同样也是‘大学教授’的获得者,我为自己能够追随他的研究方向而骄傲,随着现在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我越来越感觉到他对我的深刻影响。” 为了使那些杰出的哈佛教授不必再受到系别和已有研究领域划分的约束,哈佛大学校长JamesB.Connant在1936年倡议授予“大学教授”的称号,“大学教授”被鼓励做富有创造性的、“跨专业”的研究,他们常常同时为自己所属的系以及其他系和大学工作。自1992年以来,哈佛共有4位学者获得“大学教授”的称号,其中包括诺贝尔奖金获得者RobertC.Merton,、已故的C.RolandChristensen教授和SumnerH.Slichter(萨姆那教授)以及迈克尔·波特。 对于波特教授的“大学教授”任命,哈佛大学的NeilL.Rudenstine校长说:“无论作为一个思维敏锐的、富有想像力的思想家来说,还是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一个天才的教师,迈克尔·波特被选为‘大学教授’都是当之无愧的。他的研究已经跨越很多领域,包括对全球竞争力的研究以及人类健康问题的探讨,现在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他对于研究的旺盛精力和天赋将使得哈佛大学的许多研究专业都受益匪浅。” 2、“竞争力”研究的鼻祖 1971年,波特在哈佛商学院MBA毕业,1973年获得哈佛大学的商业经济学博士,从此开始了在哈佛商学院的任教生涯,并且很快就成为学校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作为一个多产的学者,他已经出版了16本著作,包括《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竞争论》(1998年)以及最近的《日本能赢吗?》。此外,波特教授还撰写了75篇论文,其中在1980年写的专栏文章“竞争战略:行业和竞争对手的分析技术”被翻译成19种语言,并被视为“企业竞争和战略”的鼻祖先锋。 “获得‘大学教授’称号有助于我扩展我的研究领域,并使我有更多的机会和哈佛大学的其他优秀教授合作。”波特说:“我的第一个专业兴趣是调查企业如何保持竞争力竞争优势。然后我注意到‘区域’的问题,即为什么有些城市、区域能够比别的地方更具有竞争力、更繁荣。我的第三步研究是从区域竞争力而来——我看到竞争力对社会问题的影响。” 哈佛商学院的院长KimB.Clark先生则认为“近30年来,在使用经济学原理和规则来解决竞争力的重要问题上,波特一直是哈佛商学院所有教员的先锋典范。波特独有的、既渗透了学院派深刻理论,又包含了现实社会问题的著作及论文,已经成为商学院学生和教授甚至政界领导人必读的内容。” 3、理论联系实践 “研究开始时,我的目标是整合我们所知道的市场经济和行业组织,以及我们所知道的公司和商业战略。”在谈到自己为什么研究竞争力时,波特解释道:“在此以前,这两个领域从来没有被清楚地区别研究过。除了学者,我接触了很多从业者和实践者,我希望能为他们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构架,一种产业中关于竞争的全部战略。”1985年,波特成为里根政府“产业委员会”的委员,那次任命使得波特开始研究国家、区域和地方的不同竞争力,并在1990年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一书。 “在产业委员会的工作使我对区域性、国家性的发展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波特在谈到《国家竞争优势》时说道:“我从个体的企业和行业等微观经济为着眼点,开始一种由下往上的、对宏观经济的一种透视和观察。我尤其有兴趣研究带有地理性的、互相链接的产业集群,以及在改革和创新中相关行业不断出现的特殊供应者。” 最近几年,波特已经担任了一些国外政府的顾问,包括加拿大、印度、爱尔兰、新西兰、葡萄牙、英国以及中美洲的7个国家。同时他也是众多跨国公司(包括Intel,Navis
据报道,世界经济论坛近日发布《201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的排名再次上升,中国经济整体向好,发展充满后劲,这些积极态势受到海外人士广泛点赞。
中国在技术开发运用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热情与行动力有目共睹,商品市场效率方面的进步也反映出政府在推行职能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企业家精神方面取得了成效,这都是中国近年来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原因。
希望中国国际竞争力可以早日名列世界前茅!
新华网日内瓦9月3日电(记者刘美辰 顾敦禹)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3日发布《2014-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内地竞争力排名位列第28位,较去年排名上升一位。
这份报告显示,中国在金砖国家中仍保持领先地位,其他四个金砖国家中,除俄罗斯(第53位)排名提升外,南非(第56位)、巴西(第57位)和印度(第71位)均有下降,其中印度和中国之间的竞争力差距从2006年的8位扩大到了当前的43位。
负责该报告亚洲部分的世界经济论坛经济学家蒂埃里·盖格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表现依然稳定积极,在基础设施、教育和制度等方面的竞争力较强。
盖格尔说:“中国对建构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做出了投资,使得中国的竞争力发展有着坚实的基础,此外,中国也有着非常积极和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他说,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也解释了中国在金砖国家中为何一直保持领先。
不过他也指出:“中国内地目前仍存在市场准入不公和市场扭曲等问题,影响到资金和人力等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中国需要提高市场效率,这对下一阶段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在今年的排名中,中国香港位列第7位。盖格尔说,中国香港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在于其高效的市场,特别是高效配置人力资源的劳动力市场,及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
在今年这份覆盖全球144个经济体的竞争力排名中,瑞士连续第六年位列榜首,报告称这主要归因于其透明高效的制度、运转良好的市场以及强大的创新力。
新加坡和美国紧随其后,分列第2位和第3位,其中美国保持上升势头,在制度体系和创新力等领域得分较高,排名较去年上升了两位。芬兰和德国的排名较去年各下降一位,分列第4位和第5位。日本排在第6位。
报告认为,西班牙(第35位)、葡萄牙(第36位)和希腊(第81位)等南欧经济体虽然在市场运作和生产性资源配置方面有明显进步,但竞争力整体排名仍然靠后。
智利(第33位)继续保持在拉美地区的领先地位,但报告称该地区主要经济体需要进行改革,并进行生产性投资以提高基建、技术和创新能力。
报告指出维持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挑战在于不同地区、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之间对结构改革实施的不平衡,同时强调,为实现可持续且具有包容性的经济发展,人才和创新是公共和私人部门的领导者需要进行更有效协作的两个领域。
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说,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局势紧张,收入不均加剧,金融状况潜在紧缩,给全球经济经济复苏带来风险,要求各经济体进行结构性改革,以确保持续性和包容性增长。
自1979年以来,世界经济论坛每年发布一份全球竞争力报告,竞争力排名基于2004年引入的全球竞争力指数,该指数由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商品市场效率等12个类别的指标组成。2011年10月,该机构宣布调整竞争力评价方式,引入可持续发展因素,将“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指数”作为竞争力排名的重要衡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