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3-11-24 18:23:32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什么意思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说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这句话的含义很直白,就是把一个政权看作“舟”,而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大致等同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出处见《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扩展资料:

典故:

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唐太宗对荀子和魏征的这一观点十分欣赏,在与君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他在《论政体》一文中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成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载舟覆舟”便源于荀子、魏征和唐太宗谈论君与民的关系及其重要性故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这句话表示什么意思

意思是“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没。”,意指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

一、出处:《荀子.哀公》篇

二、原文:

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三、译文:

您走出鲁国国都的四方城门去瞭望鲁国的四郊,那些亡国的废墟中一定有几处茅屋,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恐惧,那么恐惧之情哪会不到来呢?

而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载船,水能翻船。”您从这个方面来想想危险,那么危险感哪会不到来呢?”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荀子著文,多以论述中心为其题目,而此篇《哀公》乃以一国君为题,所述多为鲁哀公与孔子的对话,颇有拼凑之嫌。

然而听其徐徐道来,胸臆间亦不免渐生兴亡之悲。

从历史上来看,鲁哀公可称是一个昏庸的诸侯。

其在位时,正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之际。

当时的鲁国,内有权臣季氏当道,外有齐国屡次莫名的讨伐,又曾遭到吴国的侵犯,然而哀公却如同一个无知的孩童,将自己的眼光只界定于触手可及的宫墙之内,甚至为自己不曾了解哀伤、忧愁、劳苦、恐惧、危险而焦躁不安。

二、作品赏析

面对这样不知世事的君主,连孔圣人也啼笑皆非:“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然而,孔子在自嘲之后还是不得不一步步地启发:您看到宗庙里的玉器是先王留下的,然而物在人亡,不是会感到哀伤吗?

您每天处理国家大小事务,但如果有一件没办好,可能就会带来灾祸,难道这不是令人发愁的事吗?

不过夫子的滔滔大论显然没有打动哀公,他所感兴趣的也无非是古代的礼服、礼帽之类。

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高度谨慎。

三、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是什么?

用辩证观看,凡事有利必有弊,水既能让你舟行于上而如履平地,也可吞没船只,让你葬生其中,这就是说凡事必须看两面,利弊权衡,而后抉择。

从偶然性角度讲,水载舟是必然性,覆舟只是必然中的偶然性,所以要在载舟的必然性中去预防覆舟的偶然性,也就是说,在做事情的时候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同时也不疏忽细节和次要矛盾。

用“度”去衡量的话,就是凡事必须掌握度,水本来可以很好的帮我们载舟,可是超过一定的度,而没有利用好,便可能有覆舟之险,所以做任何事情,掌握好分寸很重要,不能力度不够,更不能过度。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什么意思?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是把统治者比喻为船,老百姓比喻为水,水既能让船在水面上安稳地航行,又能将船推翻淹没,使船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则弊害。

扩展资料:

出处:《荀子.哀公》,是荀子讲述的孔子和鲁哀公的一段对话。鲁哀公问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 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 人也,何足以知之?”鲁哀公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 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 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此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参考资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什么意思?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释义
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没。
谓喻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亦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简称“载舟覆舟”。意指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这句话表示什么意思

意思是“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没。”,意指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

一、出处:《荀子.哀公》篇

二、原文:

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三、译文:

您走出鲁国国都的四方城门去瞭望鲁国的四郊,那些亡国的废墟中一定有几处茅屋,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恐惧,那么恐惧之情哪会不到来呢?

而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载船,水能翻船。”您从这个方面来想想危险,那么危险感哪会不到来呢?”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荀子著文,多以论述中心为其题目,而此篇《哀公》乃以一国君为题,所述多为鲁哀公与孔子的对话,颇有拼凑之嫌。

然而听其徐徐道来,胸臆间亦不免渐生兴亡之悲。

从历史上来看,鲁哀公可称是一个昏庸的诸侯。

其在位时,正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之际。

当时的鲁国,内有权臣季氏当道,外有齐国屡次莫名的讨伐,又曾遭到吴国的侵犯,然而哀公却如同一个无知的孩童,将自己的眼光只界定于触手可及的宫墙之内,甚至为自己不曾了解哀伤、忧愁、劳苦、恐惧、危险而焦躁不安。

二、作品赏析

面对这样不知世事的君主,连孔圣人也啼笑皆非:“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然而,孔子在自嘲之后还是不得不一步步地启发:您看到宗庙里的玉器是先王留下的,然而物在人亡,不是会感到哀伤吗?

您每天处理国家大小事务,但如果有一件没办好,可能就会带来灾祸,难道这不是令人发愁的事吗?

不过夫子的滔滔大论显然没有打动哀公,他所感兴趣的也无非是古代的礼服、礼帽之类。

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高度谨慎。

三、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什么意思?

[释义] 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的航行,也能使船沉没。
[谓喻]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亦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简称“载舟覆舟”。意指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什么意思?

水可以将舟托起,也可以将舟弄翻。比喻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没。
“水则载舟,亦能覆舟” 原文见《荀子.哀公》篇。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 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
有一次,李世民与魏征讨论治国之道。李世民问:隋朝灭亡的原因是甚么?魏征回答说:失去民心。李世民又问:人民和皇帝应当是甚么关系?魏征说:皇帝就像一只漂亮的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风前进;但是,水能载舟,同时也能将船弄翻。太上皇(李渊)举义旗推翻隋朝统治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作为君王要时刻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什么意思?

一、释义
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没。
二、谓喻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亦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简称“载舟覆舟”。意指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
三、出处
(一)最早出自孔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二)《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三)唐初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转引这样的观点。见《贞观政要·论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四)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厚德载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像大地那样承载万物和生长万物。水可以使船行驶,也可以使船淹没。

原文: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

译文:

传说:“君主,是船;平民百姓是水。水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当君王的想要获得安宁,那么最好是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想要获得繁荣,那么最好用隆重的礼节对待士子;想要获得功名,那么最好尊崇和任用贤能的人,这是关系到统治者安危存亡的大事。

出处:《荀子·王制》——(约公元前313-公元前313)荀子

扩展资料

所谓“厚德”即最高尚的道德。所谓“载物”之“物”,不仅专指万物,首先是指一切人。“人”与“物”可以联用,称之为“人物”。厚德载物,即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也就是说,想要载物必须有厚德。做人首先要强调厚德,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只有增加了内涵,具备了崇高的道德和博大精深的学识,践行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才能成为君子,才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亦才能够关心人、爱护人,以正直和与人为善的态度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兼容并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