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一般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受病变进展的速度、侧支循环的多寡、个体的耐受力等多种因素影响。症状一般由轻至重逐渐发展,但在动脉硬化闭塞症基础上继发急性血栓形成时,可导致症状突然加重。
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如畏寒、发凉等。之后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这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征性症状。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患肢疲劳、酸痛,被迫休息一段时间;休息后症状可完全缓解,再次行走后症状复现,每次行走的距离、休息的时间一般较为固定;另外,酸痛的部位与血管病变的位置存在相关性。病变进一步发展,则出现静息痛,即在患者休息时就存在肢端疼痛,平卧及夜间休息时容易发生。最终肢体可出现溃疡、坏疽,多由轻微的肢端损伤诱发。
对于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可用Fontine分期或Rutherford分期进行划分,以增加临床评价的客观程度,并使各类临床治疗结果之间具有更强的可比性。目前常用的是Rutherford分期,由轻至重分为0~6共七个等级。
1.Rutherford0级
无临床症状,踏车试验或反应性充血试验正常,无动脉阻塞的血液动力表现;
2.Rutherford1级
轻度间歇性跛行,完成踏车试验,运动后踝动脉压>50mmHg,但休息时踝动脉压低于约20mmHg;
3.Rutherford2级
中度间歇性跛行,界于1和3之间;
4.Rutherford3级
重度间歇性跛行,不能完成踏车试验,运动后踝动脉压<50mmHg;
5.Rutherford4级
缺血性静息痛,休息时踝动脉压<40mmHg,足背和胫后动脉几乎不能触及,足趾动脉压<30mmHg;
6.Rutherford5级
小块组织缺损、非愈合性溃疡,局灶性坏疽伴足底弥漫性缺血改变,休息时踝动脉压<60mmHg,足背和胫后动脉几乎不能触及,足趾动脉压<40mmHg;
7.Rutherford6级
大块组织缺损,超过跖骨平面,足部功能无法保留,其余标准同Rutherford5级。(标准踏车试验在15度斜面上,速度为每小时2英里,时间5分钟)。
下肢动脉硬化为血管硬化表现,血管硬化可随年龄增加而加重,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应及时治疗,未发病者应注意系统连续治疗以预防该病。下肢缺血多为局部缺血,闭塞者多因动脉痉挛而出现血管狭窄,此时可手术干预,通过置放支架或球囊扩张,甚至可通过药物扩张血管治疗。改善血管症状后,还需继续系统治疗,包括口服药物,或外敷药物治疗,建议患者结合三伏贴或穴位敷贴、热盐包等治疗,坚持正规系统连续的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及时发现导致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并加以控制,能够延缓动脉硬化的进程,降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由血液中的脂质在血管内壁沉积,钙盐也沉积在此,长期积存使血管结构发生改变,结缔组织增生,引起血管局部内膜增厚,在血管内形成斑块,时间一长,在斑块深部软化有粥样物,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害:一是因为病变突出在血管腔,阻碍血液通过致供血不足;二是一旦粥样斑块脱落,随血液流动,容易发生某些部位的动脉血管堵塞,如发生在心、脑,会引起严重的疾病。
是造成脑出血、脑血栓、心肌梗塞、心绞痛、心力衰竭、早搏等症的主要原因。 这类病常发生在“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中,同时老人发病率大过年轻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一般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受病变进展的速度、侧支循环的多寡、个体的耐受力等多种因素影响。症状一般由轻至重逐渐发展,但在动脉硬化闭塞症基础上继发急性血栓形成时,可导致症状突然加重。
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如畏寒、发凉等。之后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这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征性症状。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患肢疲劳、酸痛,被迫休息一段时间;休息后症状可完全缓解,再次行走后症状复现,每次行走的距离、休息的时间一般较为固定;另外,酸痛的部位与血管病变的位置存在相关性。病变进一步发展,则出现静息痛,即在患者休息时就存在肢端疼痛,平卧及夜间休息时容易发生。最终肢体可出现溃疡、坏疽,多由轻微的肢端损伤诱发。
对于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可用Fontine分期或Rutherford分期进行划分,以增加临床评价的客观程度,并使各类临床治疗结果之间具有更强的可比性。目前常用的是Rutherford分期,由轻至重分为0~6共七个等级。
1.Rutherford0级
无临床症状,踏车试验或反应性充血试验正常,无动脉阻塞的血液动力表现;
2.Rutherford1级
轻度间歇性跛行,完成踏车试验,运动后踝动脉压>50mmHg,但休息时踝动脉压低于约20mmHg;
3.Rutherford2级
中度间歇性跛行,界于1和3之间;
4.Rutherford3级
重度间歇性跛行,不能完成踏车试验,运动后踝动脉压<50mmHg;
5.Rutherford4级
缺血性静息痛,休息时踝动脉压<40mmHg,足背和胫后动脉几乎不能触及,足趾动脉压<30mmHg;
6.Rutherford5级
小块组织缺损、非愈合性溃疡,局灶性坏疽伴足底弥漫性缺血改变,休息时踝动脉压<60mmHg,足背和胫后动脉几乎不能触及,足趾动脉压<40mmHg;
7.Rutherford6级
大块组织缺损,超过跖骨平面,足部功能无法保留,其余标准同Rutherford5级。(标准踏车试验在15度斜面上,速度为每小时2英里,时间5分钟)。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
1.一般治疗
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应整体看待和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严格戒烟等,并积极诊治可能伴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在医生指导下加强锻炼,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并注意足部护理,避免皮肤破损、烫伤等。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早、中期患者,或作为手术及介入治疗的辅助。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血管扩张及促进侧支循环形成的药物,如西洛他唑、安步乐克及前列腺素类药物等。
2.手术治疗
目的是重建动脉血流通道,改善肢体血供。手术指征包括:重度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或坏疽。手术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血管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流出道及患者的身体承受能力等。
(1)动脉旁路术 应用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于闭塞血管近、远端正常血管之间建立旁路,分解剖内旁路与解剖外旁路。解剖内旁路按照原正常的动脉血流方向构建,符合人体的正常生理结构,为首选的方法;解剖外旁路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以及解剖内旁路走行区存在感染的患者。
(2)动脉内膜剥脱术 适用于短段主、髂狭窄或闭塞的患者,由于腔内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已较少应用,多作为动脉旁路术的辅助,以利构建良好的吻合口。
(3)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 为微创治疗方法,手术风险低,恢复快。该方法经动脉穿刺,输送球囊导管至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扩张、重建动脉管腔,结合血管腔内支架的使用,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以往该技术仅应用于短段病变,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对于长段闭塞性病变也可成功开通。目前是首选的一线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的患者,还要多注意日常的休息,保持劳逸结合的原则,对于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帮助是非常巨大的,患者近段时间切勿进行重体力的活,以免给患处带来额外的压力和负担。下肢动脉硬化的患者,一定要及时发现下肢动脉硬化的症状之后,就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因为下肢动脉硬化一旦置之不理的话,容易会对下肢动脉硬化的症状产生恶化,不利于后续的治疗。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中,患者可以通过一些有关药物的方式来搭配治疗,另外中药的调理对于下肢动脉硬化以及身体的帮助也是比较不错的,所以患者可以采用药物来实现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以上就是针对下肢动脉硬化的一些意见进行的解说,这些解说希望能对下肢动脉硬化的患者形成一定的帮助,只有早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身体的健康。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一般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受病变进展的速度、侧支循环的多寡、个体的耐受力等多种因素影响。症状一般由轻至重逐渐发展,但在动脉硬化闭塞症基础上继发急性血栓形成时,可导致症状突然加重。
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如畏寒、发凉等。之后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这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征性症状。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患肢疲劳、酸痛,被迫休息一段时间;休息后症状可完全缓解,再次行走后症状复现,每次行走的距离、休息的时间一般较为固定;另外,酸痛的部位与血管病变的位置存在相关性。病变进一步发展,则出现静息痛,即在患者休息时就存在肢端疼痛,平卧及夜间休息时容易发生。最终肢体可出现溃疡、坏疽,多由轻微的肢端损伤诱发。
绝大部分间歇性跛行的病人通过CT造影就可以发现下肢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和闭塞。不过间歇性跛行阶段的病人往往闭塞远端的动脉仍较通畅,有一定的侧枝循环。一旦病情发展,远端动脉也闭塞的话,临床上出现“静息痛”,即不行走也感到足部剧烈疼痛的状况,预示着下肢有进一步坏疽的可能。到出现“静息痛”或坏疽的时候才动手术,效果很差,截肢率很高。因此,早期的症状必须警惕,及时到血管外科咨询检查以排除动脉硬化。 血管外科 张强 教授 谈 : 动 脉硬化 闭 塞( ASO )的早期介入治 疗 发表时间:2010-07-02发表者:张强 (访问人次:61) 随着上海经济水平的提高,市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缺乏运动和过量食物摄入,使得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多。而高血压、糖尿病的并发症除了冠心病以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引起医学界的重视。这次上海各界精英聚会的会场,“健康”自然成了老总们关注的热门话题。记者特此采访了著名的Smile医生,血管介入治疗专家,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血管外科张强教授: Sandy:您好Smile医生! Smile医生:您好! Sandy:许多老总们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后,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尤其是许多老总体检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其中一位还有下肢动脉闭塞,走路走不远就小腿酸疼。请问下肢动脉闭塞到底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Smile医生:下肢动脉闭塞的常见病因是动脉硬化,称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英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简称ASO)。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高脂血症是四大风险因素。动脉壁的脂类物质长期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引起动脉管腔的狭窄甚至闭塞。 Sandy:原来如此!那么动脉闭塞会造成走路困难吗? Smile医生: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初期症状可能很轻,只是脚的皮肤温度低或是麻木。但是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步出现典型的“间歇性跛行”症状。病人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感到小腿酸胀痛,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几分钟。几分钟后即可重新行走,但是走同样距离后症状复发。 Sandy:看来那位老总就有“间歇性跛行”的症状。间歇性跛行是否预示着动脉闭塞呢? Smile医生:是的。绝大部分间歇性跛行的病人通过CT造影就可以发现下肢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和闭塞。不过间歇性跛行阶段的病人往往闭塞远端的动脉仍较通畅,有一定的侧枝循环。一旦病情发展,远端动脉也闭塞的话,临床上出现“静息痛”,即不行走也感到足部剧烈疼痛的状况,预示着下肢有进一步坏疽的可能。 Sandy:ASO的后果这么可怕,有没有治疗办法来阻止它呢? Smile医生:因为传统手术(搭桥)的风险和并发症较多,加上病人年龄普遍较大,因此过去遇到动脉闭塞的病人,医生一般会推荐药物治疗。往往到出现“静息痛”或坏疽的时候才动手术,效果很差,截肢率很高。现在随着介入技术的成熟,“间歇性跛行”的阶段由于闭塞动脉远段通畅,使得介入微创技术成为首选。在这个阶段及时疏通动脉,可以扼制日后的病情进展。 Sandy:那接受药物治疗的效果怎么样呢? Smile医生:传统的药物机理主要是扩张动脉。其实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腿上的动脉管壁大多失去弹性,钙化严重,很难通过药物扩张。因此,药物扩张的可能只是一些侧枝动脉和正常动脉,血液更多地流向正常动脉区域,造成“窃血现象”,既缺血区域更加缺血。抑制血栓形成的药物可以用于动脉闭塞的治疗,但是有一定潜在的危险性:可能因为无法阻止动脉闭塞范围的蔓延而失去介入治疗的机会。 Sandy:那是否所有的动脉闭塞患者都要接受介入治疗呢? Smile医生:根据这几年的经验总结,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我越来越倾向于建议早期治疗。只要病人有进展性间歇性跛行,药物改善不明显,动脉有节段性闭塞,没有介入的禁忌症,都可以考虑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对于技术熟练的血管外科医生来讲,风险可以降到很低的程度。 Sandy:早期介入治疗的好处有哪些呢? Smile医生:早期介入治疗的优势要真正体现出来还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医生的血管外科临床经验,二是介入操作的熟练程度,三是病人一定的经济基础。早期介入治疗的优势在于用微创的手段快速恢复血流,避免病变加重。由于早期治疗,病人的全身情况较好,技术成功率较高。 Sandy:谢谢Smile医生给了我们专业上的新理念,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下肢动脉闭塞患者通过早期介入治疗,可以远离截肢的威胁。 Smile医生:不客气。 摘自上海著名血管外科专家张强访谈录 张强教授(Smile医生)是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东方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是国内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静脉曲张及深静脉血栓方面顶尖的专家。同时,他也是位非常热心的专家,很多病人都在他的“张强大夫的个人网站”上咨询并得到了及时的帮助。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症状根据疾病发展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为以下几种:①早期,病人一般会感觉下肢经常发凉、麻木,腿部肌肉会出现痉挛,俗称就是抽筋,由于这些早期病变并不典型,很容易与其他病混淆,②运动后疼痛:如果缺血得不到改善,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出现,医学上称为间歇性跛行,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最常见的症状,表现就是病人行走一段距离后,由于肌肉耗氧量增加,但供血不足,引起组织缺氧,产生痉挛性疼痛,被迫停止运动,休息一会儿后,通过侧支循环,逐渐血液供应再次恢复,疼痛缓解,再次运动后,疼痛可反复出现。最常见为小腿的疼痛,其次为臀部、大腿、背部、足等。随着缺血的加重,病人行走后出现疼痛的距离会越来越短,从几百米到最后的十几米,甚至几米。③休息时疼痛:医学上称为静息痛,是肢体严重缺血的表现,就是患者在不运动的时候肌肉等组织仍然会出现供血不足,出现疼痛,尤其在夜间患者入睡时更重。抬高下肢疼痛加重,低垂或轻微活动后疼痛可减轻,使得患者寝食难安,精神紧张。这个时期就提示患者必须积极治疗了,否则进一步发展就会进入坏死期。④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导致坏死:在这一时期,病人动脉严重闭塞且侧支循环不佳,或并发动脉血栓栓塞。坏死症状较轻时肢体会出现组织营养障碍,皮肤粗糙、脱屑或皲裂;汗毛稀少或脱落;趾(指)甲生长缓慢、增厚、少光泽,脚上破了一点也非常不容易愈合。坏死症状加重时,下肢出现坏死,并发感染者可有全身中毒表现,甚至危及生命,一部分病人最终面临截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