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你好,鉴于你是初学者。我建议你准备,小篆字翻译字典,合金篆刻刀,印泥,石料,砂纸,铅笔,橡皮,白纸,如果你有书法功底的话就不用准备铅笔了,用毛笔就好。
你可以上百度上搜篆刻教学视频。。如果你想速成的话你可以临摹一些好的篆刻作品。。或者去一些教学班学习一下。。再有就是挑选石料时应注意。。对于透明石料,在暗处对着灯光,或对着阳光,检查其质地是否均匀,有类似玻璃颗粒的不要,有很多其它质地的成分的不要,会损坏刻刀。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买著名的石头,如青田,寿山等等,这样的石头一般都质地均匀。不过因为你是初学者还是不要买这种比较贵的石料。。。还有就是以下几点注意事项了
1.跑刀
初学刻印,由于握刀不稳,无名指又抵不住印章,用力过猛,往往造成“跑刀”。跑刀一会伤及笔画,二会造成左手受伤,镌刻时要格外注意。防范的办法是:行刀时,右手无名指一定要抵住印章,握石的左手要低于印面1厘米,用力要适度。至于用印床夹住印章镌刻,虽能防止伤手,但遇随形石等仍须以手握石,故两者均需掌握。
2.石屑飞扬
镌刻印章时,首先要磨平印面,这样就容易造成石屑气扬,日久天长对人体有害。故在磨平大批石料和印章时,要注意室内通风,最好用废旧砂轮片来磨,边磨边用清水冲洗,即可避免石屑的危害。另外,镌刻印章时,也会产生石屑,此时不要边刻边吹,而应用右手无名指抹平石屑,使之填入石章凹陷部位。石屑过多,可用手指抹入容器中,接着镌刻即可。
3.刀之锐钝
对于刻刀的锐、钝问题,过去众说纷纭。有的人主张用刀要锋利;有的则认为用钝刀治印古朴浑厚应为上乘。我们认为,刀之所以能刻石,一是硬度高,二是尖刃锋利。尖刃不锋利,刻刀入石就很困难。所以,刀的锐、钝,应理解为刀口开得大小更为合适。锐者,刀口角度小,呈V状;钝者,刀口角度大,呈V状。但刀锋必须快利。锐者以刻小印和朱文印为佳。钝者以刻巨印和白文印为好。二者用途不一,各有千秋。不必硬性规定何者为优,何者为劣。
注意了这几点就应该没问题了。。。。祝你成功。。。望。。谢谢
这个篆刻印章作品好坏的欣赏要建议在长期的学习当中,这样你才有那样的感觉。
而且也可以学点篆刻印章欣赏方面的知识,比如去http://www.godseal.com。这样你就有自己的见解了。
印章的艺术美:
1、欣赏印章可以从印文来赏鉴:
鉴赏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味,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2、欣赏印章可以从边款来赏鉴:
边款,就是铭刻在印章面或周面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记录。按照钟鼎等铭文的称法,“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挺出者”,但是在印章领域,不论阴阳,通常统称为边款或款识,很少有把印章阳文款识称为“边识”的。
上古印章极少署款,文彭以双刀行书款开了风气,此后的印家各显身手,使印章边款迅速上升为印章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像绘画题跋一样的作用。在款识的刻制上,也同样显示出印家们精彩的刀法和高超美妙的书法境界,值得我们细加品鉴和赏析。
扩展资料:
印章除了可作书法碑帖艺术品来鉴赏外,有些款识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它可以或记事或抒情,或谈艺或品味,读之令人神往,发思古之幽情。所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不单是指印文,而且也适合款识,两者都具有金铸玉琢的微 妙感觉,同样引人入胜,
铃印是刻印最后的重要程序,其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技巧性很强,铃印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印章的艺术效果,不可等闲视之。韩天衡《豆庐印话》中说:“铃印自有学问,蘸泥太重则污,蘸泥太轻则漏。铃印太重则死,铃印太轻则浮。轻重虚实得体,再现作者本意,也需多实践方始可以悟得。”因此铃印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垫物一般用纸并放置于玻璃板、石板、硬木板等平整材质上。稍大的印章垫纸可略厚,较小的印章垫纸则要薄一些。如果印泥质量极佳,甚至不必垫纸。
2.蘸泥首先蘸印泥要均匀。印章蘸取印泥时,动作宜轻,切勿用力猛德或者乱换方向,这样会把印泥中的艾绒纤维打断,久之容易使泥质受损起毛,并钻附印面,影响印蜕质量。正确蘸取印泥的方法是,左手固定印泥盒,右手拿印轻快蘸取,边蘸边转,略带擦势,要反复多次,务必使印面的每个部分都要受泥均匀。蘸泥次数,根据天气冷热、印泥的新旧不同而有所差异,热天或新泥,蘸泥次数相对少些;冷天或旧泥,蘸泥次数则相对多些。再则,蘸泥要适量,太多,泥会外溢,使白文线条变细而朱文线条变粗;太少,印蜕则不清晰。
5.铃盖在铃盖印章时,必须在印章四周均匀用力,心手相应,似重而实轻,切戒性急。小印、细朱文印向下用力不能太大,要用虚劲,大印、白文印,用力可稍大,但不得使印章移位,否则,印面空处之印泥沽于纸上,粗白文印转细,细朱文转粗,印文失真,面目全非。来源书法屋,书法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而后,徐徐揭印起,不可急躁,印愈小,愈宜细心。
为了使印章铃盖清晰,过大之印章,蘸好印泥,压在纸上后,可将印石与纸全部翻转,视印面受泥情况,用拇指盖在纸上轻轻按擦,直至达到预期效果为止(有人用印泥盒或其他硬物按擦,不可取,因其无弹性,效果不佳)。
给书画作品上盖印,要使印章端正,方形的容易做到,圆形或椭形印,贝lJ要小心,认真铃盖,为了确保准确端正,可先盖于另纸上,垫于要盖处下面,放正,然后根据透过来的印形铃盖则万无一失。
在册页和装裱好的书画作品上铃印,难度较大,因宜纸一经装裱纸面便发硬,应先用湿毛巾在盖印处稍微润一下,用印泥盖来回按擦,使其平整,然后铃印,效果贝lJ佳。
常常见一些不懂篆刻的书画家挥毫完毕,在书画作品上铃盖印章时,太不讲究,拿起印面钻糊糊的印章在印泥盒里胡舌L猛德几下,便在置于毛毡上的书画作品上直接狠狠一按了事,动作“潇洒”,效果模糊,管什么细朱文满白文,作为印人,顿生宝剑没有赠与英雄之慨,此种盖印之法万不可取。
字体一般为篆书,形式有朱文和白文;内容一般有姓名印、表字印、号印、年号印、斋堂馆阁类印、收藏鉴赏印、成语或吉语印。
另外还有用于书信的书柬印、书画作品开头的引首印、用于密押的押字印。现在的篆刻艺术文字内容已经非常宽泛,几乎任何内容皆可入印。
扩展资料:
在周代,印统称为玺或玺节。秦代用印制度规定,唯天子才可称玺。至此,玺印又成为地位高低、权力大小的象征。汉承秦制,皇帝称玺,一般臣下称印、印章或章。
隋唐以后的官印,尺寸逐渐变大,多为九鼎文。武则天执政后,因恶“玺”音同死,下令改玺为宝,唐玄宗以后,“宝”作为皇帝之玺的专用名称,一直沿袭到清代。
此外,印章还有一些别称,如宋代的“记”、“朱记”、“合同”,元代盛行的“押”,明代的“关防”、“符”、“契”、“信”等等,清代以后逐渐淘汰,唯有“印”、“章”延续至今。
印章作为信物的特性,古今基本未变,但唐宋以后不断出现的闲章,可以说明印章有逐步向艺术欣赏转化的趋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印章
印章材料以青田、寿山石等为好,产量也较多,价廉物美,到处可买,现将有关印石概略介绍如下:
(1)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县,石质细腻、温润、不硬不燥。易于镌刻。色有黄、白、青、绿、黑、灰等,其中以有冻者更为珍贵。即石质呈半透明状,如灯光冻、鱼脑冻、封门青等即是。一般青田石虽不如冻石佳妙,但亦可称为印材中之佳品。为学习篆刻的理想材料。
(2)寿山石产于福建省福州市,为中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被誉为“中华瑰宝”。寿山石在宝石和彩石学中,属彩石大类的岩石亚类,它的种属,石名很复杂,约有一百多个品种。石质较青田石微腻,受刀不如 青田石爽快,但细润光洁,亦为印材中之佳品。色彩较丰富,有黄、白、红、蓝、青等。其中较珍贵的如田黄,而田黄石又与芙蓉石、浙江鸡血石并称为“印石三宝”。田白、牛角冻、瓜瓤红等,为世所宝。
(3)昌化石产于浙江省临安市昌化镇。色多呈储、黑、黄、白等杂色,质地温润可刻。但略有腻涩、走刀不如青田石爽快。其中有鲜红色如同鸡血者,俗称为鸡血石,最为名贵。一般底色较燥,多砂钉与石筋,石质坚硬刀不可入。
(4)巴林石产于内蒙赤峰市巴林右旗,又叫赤峰石,石质与寿山、昌化石类似。尚可刻。其中有的红似鸡血,有商贾冒充鸡血石的。
(5)其他产于浙江的尚有:宁波的大松石。色灰黑,间有黑斑,石性较腻,近似寿山石。天台之宝花石。形、色如同寿山石,比较粗松、易脆,温州之平阳石。形、色近似青田石,质地不如青田石脆,萧山之红石。质较粗,一般尚可作练习用另外还有如册山掖县之莱石,福建蒲田之蒲田石,湖南之楚石,陕西之煤精石,河北之房山石,丰润石,以及各地所产之印石,只要质地软、脆、坚、腻兼备者,皆可作为练习用。
(6)孤山印石
孤山印石,产自南亚,为新品印石。
孤山印石品种分为孤山1号和孤山2号,因其具有适合篆刻的硬度与品质,短时间内受到篆刻同仁的肯定与追捧,业界关注良多。
这里介绍的是适宜青少年学刻用的普通石章
青田石:
产浙江青田。最名贵的是“封门青”冻石,一般印石中以青田石最易受刀。
寿山石:
产福建寿山。最名贵的是“田黄”,价同黄金,呈黄色半透明。
昌化石:产浙江昌化。
最名贵的是“鸡血石”。因石质红斑鲜艳如鸡血而得名。但一般昌化石常含有铁质的砂钉、易伤刀刃。
巴林石:
产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巴林福黄石质透明而柔和,坚而不脆,色泽纯黄无瑕,集细、洁、润、腻、温、凝六大要素于一身,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黄三寸金”之说;巴林石中鸡血石,有“草原瑰宝”之美誉,该石温润脆爽,软硬适中,宜于镌刻,是石中妙品,令人在玩赏之余,不禁产生丰富的遐想,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有人称巴林极品石是集“寿山田黄”之尊,溶“昌化鸡血石”之艳,蕴“青田封门青”之雅的印坛奇葩,其评价正可为巴林石之写照。巴林石石质细腻,温润柔和,软硬适中。
其它还有浙江宁波的大松石、山东掖县一带的菜石、磨刀石(又称羊肝石)与其他开采的石源,很多采用爆破,故出售的普通石章往往有裂纹,还有以蜡填嵌裂口的,需要仔细选择。
【篆刻技法】
石章抛光
石章抛光就是把表面粗糙的印石经过处理,使之细腻光洁的简单工艺。
方法如下:
(一)先把经过600号水砂纸打磨过的石章,用0.02左右的金相砂纸打磨至细洁无纹路,然后在一块猪、羊皮里层涂上一层极薄的上光膏(俗名抛光绿油),最后把细石洗净石粉,稍干后在膏面快速擦试至光亮即可。
(二)把经过600号水砂纸打磨过的石章,在金相砂纸上加一滴工业油液,将细石反复摩擦至光亮即可。
石章抛光的首要条件是砂除表面纹路,其细腻程度决定印石的光亮度。无钮印石宜磨成平顶的“六面光”形式,除篆印的一面,各棱宜以砂纸轻抹至不刃手为度。
印稿写法
写印稿前须磨细面,如磨石时力度不无法均匀,会出现印面倾歪斜,须注意变换印石方位,初学者写印稿方法如下:
一、反写法:先将印稿设计透明度较好的纸上,翻过纸侧依照“反稿”用铅笔摹写上石,再用毛笔复写一遍。如临印,可将印谱倒头放置,在选临的印拓边置一小镜,即依镜中印章样摹写上石。印稿上石后,宜用镜子对照原作仔细审视,作进一步的修正。
二、水印法:1、先将毛边纸(或毛太纸等)复于印面,在手掌中压一痕迹,然后在纸透上压痕范围内用浓墨临写或设计印稿(初学者可先用铅笔)2、将墨迹干透的印稿复于印面。注意固定不使纸石浮移位。3、用干净毛笔在印稿上施以不太湿的清水,再用干净的毛边纸吸干多余的水分。4、复二三毛边纸于印稿上,用指甲均匀地研磨后揭去印稿便成。(如印文不清晰,可用笔稍加勾描掌握水印法的关键是:经细砂纸磨平后印面残剩的粉质不要去。以浓墨写印稿,宜待墨稿干透以后再湿水,以微湿均匀为要,刻者可不断实践中逐渐改进方法。
怎样摹印
在临刻前,我们应做一项重要的基本训练──摹印。方法是几乎透明但又不透水的描图纸工蒙于印拓上,用手轻轻压住纸不使移动,然后用小号圭笔蘸墨(或碳墨水、绘图墨水),依原印线条摹写。要尽量将每个字中笔画的起笔、收笔、转折这些最微妙又最能反映原印精神的细节,摹写和接近原作,同时细心体会,记住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对于以后创作是大有益处的。(摹前须以肥皂洗手,并用纸垫手,以免油腻污纸而难以上墨)。
摹印右列各印,白文摹字的线条,以细线勾边。如果用腊纸坯或透明又微透水的纸摹印,只要将纸与印花大小相等的印石在掌上压下痕迹,(摹印纸与印谱间可衬托一层不透水的透明玻璃纸以保护印谱)摹下后用水印法翻印上石,并且用墨笔稍加修描,即可临刻。初学宜选工整一点的满白文入手。
刀法
执刀如同执笔,一般是无定法的。各种执刀都有利弊。无非是适应刻者的习惯。看篆刻作品的好坏,并非观摩操作表演。但采用适合自己习惯的执刀法可有助于刻好印。编者喜欢采用的执刀法,如同执钢笔。一般青少年都易接受。是以拇指、食指、中指执定,无名指、小指辅于中指之后,角度约45°。靠上述三指的关节收送,由右下方朝左前方刻去,运刀方向不变,象打拳一样便于向外发动。熟练后还可变换刀刃角度、方向,随意运刀加工细节之不足。另外,三指包抄的方法也被很多人接受。
篆刻是书法与雕刻艺术的结合,故前人称刻刀为铁笔。前人谈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虚,实际上运刀法不外冲刀和切刀两种。
[冲刀]以刀角须要刻之线条推刀向前,并用无名指紧抵石章边缘,以控制运速度,但这“冲”并非一冲了事,而要一节一节地冲,可免直冲不够凝重之弊,冲角度较小,约30左右。
[切刀]执刀角度较冲刀直,至60左右,切刀所切线条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将长线条分段,以若干重复动作完成。因纯用切刀缺乏气势,一般宜冲切兼用,依靠全身之虚劲,通过肘腕运到指间,而不是靠手臀大动作来完成。刻制边款时一般选用切刀
白文刻法
运刀又有单刀、双刀之分。单刀即一刀直冲而下(如果刻完后反过来,顺刀痕正中带一刀,略微带刻掉笔画中的一部分锯齿形裂痕,则可不致太单薄)?不宜初学,这里不作重点介绍。
刻满白文用双刀法刻去笔画,即用流水作业法将一方印分四次刻成:①依次将横划的下部刻完,将石章转动180°。②将横划上部全部刻完,轻转刀角修好笔画两终端。③④竖线也依上述办法两次刻成,最后收拾印边及部分不够之处。刻时“宁使刀不足,莫使刀有余”,因为不足可补,超过则不可补救。
朱文刻法
刻朱文印与刻白文相反,即留下笔画、印边,刻去除此以外的所有空地。也有双刀流失作业法,一印分四次刻法,最后收拾印边,剔去笔画、印边之外的残留部分。印不必刻得过深,刻刀须紧贴笔画,否则刻成钤出后令人觉得白文变细,朱文变粗。无论刻朱文白文,宜一次完成,即尽可能刻得周到,要刻出写写的笔意。根据印文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运刀速度,转换刀刃方向和角度也很重要。大印要重而沉着,小印宜轻而流畅。切忌不掌握轻重徐使笔画断裂,或刮削重复致全印死板。一切须勤学苦练,方能心手相应,运用自如。
临刻古印
学习中国传统艺术,无论书、画、刻印,临摹是必经之路。秦汉印是篆刻史上的一座高峰,它的成就可以比之于唐诗、宋词、元曲。临刻古印开始主要选择秦汉印中比较平正、质朴一路的印以满白文为佳。到有了相当的基础后,也可再选择有特别的巧思或古拙奇宕一路的印,就象写字先临楷书,再临行草一样。办法是用水印法上石后,先以镜子校对,要力求写得与原印接近,刻好后,可用手指染墨轻拍印面,再同镜中的原稿核对修改。
临刻名家
明清以来各派名家印,是中国辉煌的篆刻艺术遗产中的又一高峰。各派的不同特点在印章中方寸之地呈现出神采各异的风貌。临刻名家印,可根据“取法乎上”的原则,在徽派、浙派、晚清四大家(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及其他如赵叔孺、赵古泥等名家印中选择接近自己性格的一类。初学一般宜选临工整一点的。朱白文都要临,同样也要熟记特点,仔细比较,学以致用。
效果检查
初学者临刻印章,一般不能一次奏效,尽管刻时小心,或许还会有不到之处。这时可用于指薄蘸墨的轻拍印面,然后用小镜对照原印,寻找不似之处加以修改,努力做到酷肖原印。并可用敲击、研磨等手段摹仿原印的残破效果。对照原印的过程是提高的过程,要花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一来研究对照。
前人说:“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修改是次要的。如果是创作,则更应把精力化在构思章法上,章法不好,全印失败,再怎么也改不好了。
以后在写印稿时要做到:印写得不满意,宁可磨去重写,也不随便动刀,如该印实在写不好,不妨留作下次选用,这次可别选一方印练习。
书印关系
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可以说,篆刻艺术是用刻刀在石头上写书法。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学习篆刻的同时一定要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碑贴临写,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便会明显觉得篆印时的便利,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