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毛泽东书法

时间:2023-11-22 20:27:19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连笔字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毛泽东书法》,下面是详解!

毛泽东的书法到底是什么体??

我想知道,毛泽东的书法到底是什么字体,怎么感觉他好像什么字体都很擅长是的????...

我想知道,毛泽东的书法到底是什么字体,怎么感觉他好像什么字体都很擅长是的????

被书法界誉为“毛体”。 毛泽东的书法艺术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著名诗人,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大家。 从少年时代起,毛主席就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天天坚持摹帖临习,在长沙师范学习时毛笔字就颇有名气了。那时,他由魏碑唐楷入手,反复苦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代表们的文化程度都很高,有的还是教授、学者,但大家一致推选年轻的毛泽东担任大会记录,就因为他“写得一手好字”,得到与会者公认。在以后的战争年代里,他仍坚持见缝插针,苦练书法。到了延安以后,他常在百忙中挤出时间临习和研究晋唐小楷和草书,那时,他的书法已显示出用笔恣肆、大气磅礴的风格,具有了“毛体书法”的特色。解放后,他着重在行书和草书上下功夫,他博览群帖,特别对王羲之父子和孙过庭、怀素、黄庭坚等名家墨迹和书风,认真进行对比、揣摩和研究,进入了百家之长熔于一炉的境界。他师古而不泥古,法前人而寓新意,不断推陈出新,创造了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毛主席的书法更加苍劲老辣、章法、结体和枯笔的运用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毛主席的书法艺术有三个坚实的支撑点:一是创新精神,二是天纵自然,三是豪雄之气。他对传统书法,钻得深,吃得透,心追手摹,独悟天机,吸取精华,自成机杼。他对自己的书法,也不断地改进和扬弃,力争求新求变,终生不疲。他非常珍惜延绵数千年的中国书法艺术遗产,如大量的历史碑帖、石刻等。他善于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环境中,去寻找艺术进步和创新的源泉。他的书法是从中国书法深厚的传统中走出来的,也是从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浪涛中锤炼出来的。毛泽东以他晚年的草书成就,摘取了中国书法王国里的皇冠。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的书风开始形成,到六十年代走向巅峰,铸造了他书法艺术的核心———丰富多彩的线条。毛主席的书法,不论是实用性书法部分(如题字、题词、书信等),还是观赏性书法部分(如赠诗、写词、抄诗等),雄浑豪放是他书法整体气氛的主线。这条主线,尤其是进入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就显得更加清楚了。他的书法章法布局协调,气韵生动。他的书法作品的署款题名,雄放大气,顶天立地。他的行书,柔韧清秀,潇洒险峻。他的行草作品,在用笔、布局乃至表达感情等诸方面,都获得了很大成功。他的草书书写迅疾,挥洒自如,笔势飞动,大气磅礴。他的草书以“情”胜,以“章法”胜,以“气势”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毛泽东书法的特点?

毛泽东的书法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家。8岁进私塾,对毛笔字的书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此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而成为当代书法巨匠。早期的书法艺术即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等前人碑帖的基础上下了较深的功夫,为他一生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在指挥中国革命各个战略阶段之余,一直不忘他的书法实践,时常披览碑帖,从江西根据地到延安,毛泽东身边别无长物,却一直把晋唐小楷等他阅读临写过的法帖带在身边。他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来源于张旭、怀素。 中年以后,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他的字,既充满激情,又有理性。看他的草书,视线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他草书的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笼罩在他草书制造的“气场”中,就像在现实生活中被他伟人风范所吸引一样。

骨神兼备成一家

毛泽东的著作甚丰,惟对书法艺术的见解,却没有专门论述,因而无法窥其见解的全貌。但从一些片言只语中,还是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

一、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他说:“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划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呀!”

二、字要骨神兼备。他指出:“人有像貌、筋骨、精神,字也有像貌、筋骨、神韵。”因此,临帖,“最初要照原样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他说,“字和人一样,也有筋骨和灵魂。练久了,就会找到筋骨,写出神韵。”所谓筋骨,是字的形貌、气势和力量;所谓灵魂,是字的内质、神韵。古人的字,一般地说,北碑尚骨,南帖尚神。毛泽东则主张骨神兼备。

三、既广采博取,又独具风格。毛泽东说:“学字要有帖,学好后要发挥。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取,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才能引人入胜。”

这些书法理论,是毛泽东从借鉴古人的经验和总结自己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毛泽东书法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代可谓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多为楷书,字体工而有力,有些写得特别工整。

1921年到1949年,可谓第二阶段。在建党初期,特别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战火纷飞的环境中,他运筹帷幄,为使机要人员传达准确迅速无误,他起草的文电多是行(书)而不是草。三十年代字体清秀,字形略长,上下自左向右略有倾斜。1941年以后变为自右向左略有倾斜,如1941年致毛岸英、毛岸青的信及其前后起草的大量文电等。

1949年进北京以后,可谓第三阶段。这时,情况变了,条件好了,毛泽东除起草公务活动的文电外,还写了一千多封回复亲朋故旧和素不相识的群众的信。从中可以看到他的字越写越好,越写越草。然而,他的复信是视对象而别的,给高级民主人士、老先生、科学家、教授等的书信多为草书,有些写得非常之草;反之,对文化程度低的人,字都写得比较清楚工整。

毛泽东的书体,从学生时代到五六十年代有很大变化,这和笔有关系。新笔写的字笔锋更明显更突出。但主要还是他的功力和字体有变化。要观察毛泽东字体的变化,除从总体上看,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看他的签名。1943年以前“毛泽东”的“毛”字一般都是从上面下来,再这么一转,一笔写成。1943年以后,“毛”字写成四笔,先点三点,然后再竖弯勾。到1948年、1949年,又变了,从1948年2月他修改中央一个文件时写的几封信到1949年9月给宋庆龄或任弼时的信,“毛泽东”三个字中,“毛”字变化不大,“泽东”二字变化则很大。

50年代以后,毛泽东的字变得非常之好看,这和他那时的练字有关系。

进城以后,毛泽东的工作虽仍然十分繁忙,但客观条件比进城前好多了,可以看到历代书法家的碑帖,当时中办秘书室的陈秉忱就专门为毛泽东购买书籍、收集字帖,收有各种碑帖数百部。50年代毛泽东休息时书写了数百首古诗词,一首诗往往书写五六次,六七次,甚至十来次。他作诗词也多是书写许多次,且多为草书。毛泽东的书法最好的时期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例如他书写的诗词,给华罗庚、章士钊的信件等,都非常之美。有一位朋友对我说,看毛泽东手迹是一种享受,看过后还是想看,每看一遍都受启发。毛泽东成了深受读者喜爱的现代书法家。

客观的讲,毛泽东的书法究竟是什么水平?近代的评...

毛体书法有如下特点:
一是内容大气有时代物质,如“为人民服务”、“向雷锋同志学习”及毛的诗词。
二是书法前无古人。不是毛不会写字,毛早期的书法很规范,楷书功底也不错,毛体草书是有根基的,并自成一体,大气磅礴。
三是很个性。就如毛的成就一样,登峰造极。个性张扬、豪放不羁,毛是真情,很多人不懂毛的浪漫情怀,其实毛身上散发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气质,他是领袖,他更是诗人、学者,现在有很多“国学大师”。但有几人能与毛一论国学?
四是神大于形。老一辈中郭沐若自认为能书,而康生不服,称用脚写都比郭写得好,确实在书法方法都有才气,但与毛不是一个层次。近代将军书法家很多,都是汉子不能称为书家。
古代文人论书法常常按人品论,秦桧的字应该是一流的,但没人敢称赞,岳飞的字怎样?但流芳百世。称毛为英雄应该当之无愧,称毛的人品有人说是三七开,但数百年后肯定不会有人再敢说什么!因为毛不光是英雄,毛还是领袖,他的责任是引领国人走出沼泽、走向世界,他的战略思想不是一人一事能论,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瞻仰。至于毛的书法,只是毛伟大成就的一角,就如达尔文,许多人只记住了一幅名画,而达尔文对于世界的贡献又岂止一幅画?所以,完全可以说毛体书法代表了一个时代,毛体书法的历史地位没人可以否定。

如何评价毛泽东书法?

毛主席的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1年之前的青年时代。这一阶段多为楷书,字体工而有力,有些写得特别工整。下面这幅小楷,可以看出毛主席青年习欧楷较多,但可观的讲,其青年时期的小楷很多字结体松散,笔画无力,虽有欧体之痕迹,但无欧体之神韵。

第二阶段:指1921-1949年。三十年代字体清秀,字形略长,上下自左向右略有倾斜,1941年以后变为自右向左略有倾斜(大致60°角),其实这是代表着工人和农民的力量、不屈不挠之精神。

第三阶段:50年代以后,毛泽东的字变得非常豪迈,给人一种豪气冲天、纵横驰骋之感,可以看出笔法多取自怀素,这和毛主席在建国后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研习书法有关。所以,真正的毛体书法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毛体书法也主要是指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书法作品。

综上述,我们可以看出毛主席字迹大致的演变。其楷书、行书的确很一般,但不可否认,毛主席的书法天赋颇高,到了中老年,伟业已成,如虎添翼,一写草书,便把胸怀天下的气势裹到笔尖上,一出手便是龙腾虎跃,势如奔水,实属壮观。

毛主席的书法怎么这样潦草怎么去欣赏

《毛泽东书法赏析》

一代伟人毛泽东,其书法个性突出,书法作品 从点画造型、格式建构、笔法运用到气势态韵等方 面都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毛泽东一生所做诗词甚多,他不仅在临窗伏案时,而且在戎马倥偬,也是不辍吟哦或默诵,于日里万机之余,常沉浸在诗词艺术的氛围中。我们从其诗词作品中不仅可以感受到一代伟人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更能领略到领袖作为普通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毛泽东的书法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苍劲豪放,跌宕起伏,充满力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他的书法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毛泽东书法里透着浓浓的伟人风范,不拘一格的潇洒浪漫,宏宏磅礴的大气,轩昂不凡的优雅,战无不胜的咄咄逼人,不敢直视的淘淘武略,每次看那书法都油然而生出一种如淘淘江水连绵不绝的情感。发自肺腑,情真意切,真是太有才了!就毛泽东的行书来说,首先看出的是“气魄”两字,伟人的胸襟油然而生,飘逸、潇洒又像其“游记战”的战争打法,让人琢磨不透,字体、写法让人觉得其沉府极深……概括的说,毛主席的字有如此成就,拜其名声和丰功伟绩所赐!
毛主席的书法水平很高,其字被人们称作“毛体”。至今,还有不少人在学习毛主席的书法。
客观地说,毛主席的书法水平虽然高,但并不是人们所神化的那样。他一生没有时间专门练书法,书法水平到达如此境界,是毛主席具有很高书法天赋的结果。由于毛主席没有较多时间专门练习书法,因此,基本上没见到过他的正楷字。他的草书,人们称之为狂草。事实上,毛主席的书法有“狂草之狂,而无狂草之草”。大部分是行书结构,狂草笔意。

毛主席书法之价值?

伟人写的字 不能用金钱衡量,如果你有手笔,那就是无价之物!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书法是世界上文字表现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书法!

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书法造诣如何?两人的书法特点是什么?相比之下,谁的书法造诣更高一些?谢谢。...

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书法造诣如何?两人的书法特点是什么?相比之下,谁的书法造诣更高一些?谢谢。

毛泽东作为伟大领袖的形象盖过了其他的一切,或者说,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与他伟人形象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他精书法,是中国当代的书法巨匠,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毛泽东的书法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家。8岁进私塾,对毛笔字的书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此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而成为当代书法巨匠。早期的书法艺术即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等前人碑帖的基础上下了较深的功夫,为他一生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在指挥中国革命各个战略阶段之余,一直不忘他的书法实践,时常披览碑帖,从江西根据地到延安,毛泽东身边别无长物,却一直把晋唐小楷等他阅读临写过的法帖带在身边。他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来源于张旭、怀素。 中年以后,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他的字,既充满激情,又有理性。看他的草书,视线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他草书的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笼罩在他草书制造的“气场”中,就像在现实生活中被他伟人风范所吸引一样。

研究毛泽东书法的李树庭先生最早在互联网上推出《书家毛泽东》,展开对毛泽东的书法实践.书法风格.书体演进.书法形式,以及他作为书法家的知识基础等进行了多侧面的透视和探讨,以翔实可靠的资料和较厚实的书法理论,自然流畅的文笔和朴实清新的观点,并附以不可多见的毛泽东手迹 ,为读者展现出毛泽东书法的形成.发展的纵向轨迹和横向风貌。本页制作也参考了李树庭先生的一些研究成果,在此向李树庭先生表示诚挚谢意。

附录:《毛泽东与书法艺术》
转自新华网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书法是他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年轻的时候起,毛泽东便在书法领域耕耘和求索,至老而不倦。

1910年毛泽东考入湘乡东山书院(东山高等小学堂),他常临摹王羲之《十七帖》和学院附近东台山凤凰寺所藏清代湘乡书法家萧礼容碑,字字写得很有功力,尤以
草书为精妙。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有一句口头禅:“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

现在还保存着的一张毛泽东还书的便条,是他16岁时写的,用笔严谨,而又有开拓,可知那时他已有相当功底。他进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后,作了一篇文章,叫《宋襄公论》。国文教师谭咏春阅卷时批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视全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这个年轻人确似有“仙骨”,文章固然可取,又用楷书写就,工整秀丽,故当时师生们誉他的文和字为同学中之“两绝”。现在还保留着的毛泽东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写的一篇作文的手迹,题目叫《商鞅徙木立信论》,用的也是丝毫不苟的小楷,一气呵成,笔笔遒劲。

1913年10-12月,毛泽东在湖南第四师范学校读预科时,留下了一本笔记。前11页是手抄的《离骚》和《九歌》,后36页冠名《讲堂录》。从这些墨迹看,这个时期,毛泽东深受晋唐楷书和魏碑的影响,既潇洒飘逸,神采飞扬,又古拙可爱,质朴自然。

战地喜获《三希堂》

1927年11月,毛泽东上井冈山,在江西宁冈县砻市创办了第一个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笔墨纸张比较缺乏,有一次,一个学员提出用柳枝烧成炭可以写字,毛泽东在青石板上试了试,软硬适度,写出来的字还挺清晰。毛泽东满意地说:“倒真像墨笔哩!”他说,“敌人越是封锁,大家的办法就越多。看,封锁得同志们用木炭树枝当笔,在地上、石板上、沙滩上写字。这种笔墨纸张是用不完的。”

毛泽东走到哪里都在研究学习书法。红军时期他率部转战到贵州遵义县北娄山关时,见一石碑,上刻“娄山关”三个红漆大字,便问陈昌奉等:“娄山关刻碑干什么?”许多人回答不出,他便解释说:“关乃要塞重地也,是出入的通道,常以碑柱碑石为界,区分和标志地名。”之后,他向大家介绍了“娄山关”三个大字的特点和价值。他赞扬这三个字写得苍劲,像峻峰那样挺拔屹立,运笔如飞。工匠石刻也非常精美。他还反复揣摩,不断用手在笔画上临摹运笔走势,不时感叹:“可惜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这碑又修建于何代。”

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一套晋唐小楷一直带在毛泽东身边。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写字,并且经常阅览法帖。当时延安的老百姓知道毛泽东喜欢写毛笔字,为表示对他的敬意,特地用一块古砖刻磨成一方砚石,送给毛泽东。可惜,这方砚台在后来转移时丢失了。这个时期,毛泽东的书法创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以行草为主,用笔恣肆,刚劲挺拔,大气磅礴,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

1937年平型关大捷后,一位青年作家奔赴延安的途中,从被日军炸毁的废墟中拾得四册名著及《石索》、《三希堂法帖》各两卷,如获至宝。他不辞辛苦,带到了延安。一天,素有“长征才子”之称的朱光和那位青年作家谈得投机,便引他去见毛泽东。毛泽东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一见如故,殷勤款待。青年作家感动不已,便将自己挎包中那辛辛苦苦背到延安的“宝贝”一股脑儿掏了出来,欲赠毛泽东。毛泽东喜出望外。不料一旁的朱光手疾眼快,一把将书夺了过去。“见面分一半!”朱光面无愧色。“谁说应该归你?……”两人互不相让。青年作家连忙调停,结果是平分秋色。毛泽东得到了两册名著和《三希堂法帖》。

博览群帖取精华

在毛泽东丰泽园故居的书房里,至今仍然存有毛泽东读过的大量字帖和书籍。其中有规整秀丽、形意翩翩的汉代隶书,又有妍美流畅的“二王”法帖;有厚重雄劲、气势磅礴的楷书墨迹,也有逸势奇壮、应手万变的“狂草”,还有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的宋徽宗“瘦金体”法帖;不但有中国历代名家的墨迹、法帖、碑文拓片,还有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著作。因此,毛泽东可以说是“神游书海目览千帖。”

1949年,毛泽东阅读法帖更多更勤了。二十来年的时间里,他读过的帖约有近四百种。“二王”帖及孙过庭、怀素的草书帖,是他时常披阅的。他在访苏的短暂而紧张的日子里,也未忘随身带几本《三希堂法帖》。《三希堂法帖》为清乾隆时期搜集刻印。乾隆皇帝得到晋书法家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鹮《伯远帖》珍贵墨迹三种,很是欢喜,名其收藏处为“三希堂”。乾隆将这三种法帖与内府收藏的自魏晋至明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三百四十余件,各种题跋二百余件,汇集刻印,而以《三希堂法帖》命名。这是我国一部书法巨制。1958年,毛泽东请田家英向故宫博物院“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其中就有《三希堂法帖》。

毛泽东读帖不重版本是否珍贵,而着眼于分析各家的长短,体其风貌,察其用笔、结构、章法等,吸取其精髓,以丰富自己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中,毛泽东最喜爱的是草书。而在草书中,毛泽东又最喜欢怀素。毛泽东对怀素的《自叙贴》、《论书帖》、《苦笋贴》等百读不厌,爱不释手。1974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访华时,毛泽东在书房里接见了他。亲切交谈之后,还特地赠送给他一本自己喜爱的《怀素自叙帖真迹》,大平正芳十分高兴。

如果拿毛泽东的草书和怀素的《自叙帖》相比,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很多字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田家英就认为:毛泽东的书法,特别是草书,和怀素《自叙帖》有相同的地方:一是笔画都较细圆;二是字形都较大;三是在大草的布局上,都采用了行行逶迤、翩翩恣肆的写法;四是“神”上很相似。毛泽东热爱怀素的狂草,但他又不拘泥于此,勇于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家的“毛体”,正如他常对秘书所说的那样:“如果每个人写的字都和字帖或是某人的字一模一样,那书法就停滞不前,没有发展了。”

毛泽东书法的造诣,固然是他转益多师的结果,同时也和他善于从生活中吸取美的营养分不开。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一诗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毛泽东早在1937年就与朱光等人说过:杜甫这段话说出了舞蹈、戏剧等艺术与书法艺术相通,是至理名言。那时毛泽东曾表示想看朱光表演莎士比亚的名剧《奥赛罗》,以便用戏剧艺术来丰富自己的书法。

骨神兼备成一家

毛泽东的著作甚丰,惟对书法艺术的见解,却没有专门论述,因而无法窥其见解的全貌。但从一些片言只语中,还是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

一、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他说:“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划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呀!”

二、字要骨神兼备。他指出:“人有像貌、筋骨、精神,字也有像貌、筋骨、神韵。”因此,临帖,“最初要照原样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他说,“字和人一样,也有筋骨和灵魂。练久了,就会找到筋骨,写出神韵。”所谓筋骨,是字的形貌、气势和力量;所谓灵魂,是字的内质、神韵。古人的字,一般地说,北碑尚骨,南帖尚神。毛泽东则主张骨神兼备。

三、既广采博取,又独具风格。毛泽东说:“学字要有帖,学好后要发挥。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取,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才能引人入胜。”

这些书法理论,是毛泽东从借鉴古人的经验和总结自己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毛泽东书法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代可谓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多为楷书,字体工而有力,有些写得特别工整。

1921年到1949年,可谓第二阶段。在建党初期,特别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战火纷飞的环境中,他运筹帷幄,为使机要人员传达准确迅速无误,他起草的文电多是行(书)而不是草。三十年代字体清秀,字形略长,上下自左向右略有倾斜。1941年以后变为自右向左略有倾斜,如1941年致毛岸英、毛岸青的信及其前后起草的大量文电等。

1949年进北京以后,可谓第三阶段。这时,情况变了,条件好了,毛泽东除起草公务活动的文电外,还写了一千多封回复亲朋故旧和素不相识的群众的信。从中可以看到他的字越写越好,越写越草。然而,他的复信是视对象而别的,给高级民主人士、老先生、科学家、教授等的书信多为草书,有些写得非常之草;反之,对文化程度低的人,字都写得比较清楚工整。

毛泽东的书体,从学生时代到五六十年代有很大变化,这和笔有关系。新笔写的字笔锋更明显更突出。但主要还是他的功力和字体有变化。要观察毛泽东字体的变化,除从总体上看,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看他的签名。1943年以前“毛泽东”的“毛”字一般都是从上面下来,再这么一转,一笔写成。1943年以后,“毛”字写成四笔,先点三点,然后再竖弯勾。到1948年、1949年,又变了,从1948年2月他修改中央一个文件时写的几封信到1949年9月给宋庆龄或任弼时的信,“毛泽东”三个字中,“毛”字变化不大,“泽东”二字变化则很大。

50年代以后,毛泽东的字变得非常之好看,这和他那时的练字有关系。

进城以后,毛泽东的工作虽仍然十分繁忙,但客观条件比进城前好多了,可以看到历代书法家的碑帖,当时中办秘书室的陈秉忱就专门为毛泽东购买书籍、收集字帖,收有各种碑帖数百部。50年代毛泽东休息时书写了数百首古诗词,一首诗往往书写五六次,六七次,甚至十来次。他作诗词也多是书写许多次,且多为草书。毛泽东的书法最好的时期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例如他书写的诗词,给华罗庚、章士钊的信件等,都非常之美。有一位朋友对我说,看毛泽东手迹是一种享受,看过后还是想看,每看一遍都受启发。毛泽东成了深受读者喜爱的现代书法家。

纵观周恩来的书法,从发展历程看,他经过了学子书法探索时期、中年的书风形成时期、晚年的书法造极时期。从各个时期看,周恩来的书法艺术,具备了如下特点:学子时期(青年)的刚俊挺健、秀外慧中;形成时期(中年)的藏而不露、浑朴凝重;造极时期(晚年)的敛放自如、雄俊伟茂,神完气足。

周恩来(乳名大鸾,字翔宇)少年时代就立志救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发愤读书。在那饱经内忧外患、苦难深重的年代,他还是抱着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坚信中华民族必能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如1917年他在东渡日本前夕为同学郭思宁题写了“愿相会与中华腾飞世界时”,落款为:“弟翔宇临别预言”。从这题词中可以看出一个19岁的热血青年的鸿鹄之志。整幅字的章法前疏后密、错落有致。尤其是启首的“愿”字,比其余的字大一倍以上,笔者认为,这是独具匠心的。此愿既是周恩来的心愿,也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这幅字用笔娴熟,点画挺拔劲健,结构章法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可“容针”,其形俊秀飘逸。看来,此时周恩来的书法受“二王”、“颜柳”书法的影响颇深。

由于年代久远,又历经战乱,这一时期周恩来的墨迹流传甚少,最具代表性的是1919年3月为章鸿诰书其19岁东渡时作的七绝诗一首:“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此作融诗的磅礴与书的雄浑于一体,相得益彰,气岁度非凡。此作品为行书,尤其是裹锋用笔,浓墨重蘸,写来却无拘无束起伏跌宕,浓、淡、枯、润之墨韵跃然纸上,变化生姿。其字型多处趋长,而点画简略有意犹未尽之感,给人以想象空间。此时的周恩来,虽年过弱冠,但其书法的风格已经为中年的“书风形成”作了坚实的铺垫。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前期,周恩来的书法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同历代书家多至中晚期的方达到艺术高峰相合。因为真正的书法家是要一定的年岁、阅历和内涵的,这与音乐、文学不同。这段时期留下的墨迹相对较多,有题词、诗文、信札等。领袖的题词首先是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但如果书法效果好,对读者来说,在感到赏心悦目的同时,更会受到极大的鼓舞。这是一般的书家作品所不能及的。如1939年3月,周恩来题写的“冲过钱塘江,收复杭嘉湖!”极好地鼓舞了浙江人民的抗日斗志。此幅题字字字顾盼呼应,虽笔断而意连,点画沉着,笔力精绝。这一时期的周恩来书法已经形成自己藏而不露、雄俊伟茂的风格。最具代表性的是1941年1月为皖南事变的题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我们在惊叹周恩来文采斐然的同时,更看到了他痛恨国民党“同室操戈”的激愤心情。书为心画,在特定的环境下,书法家的思想感情必将融入于其作品中。如颜真卿的《祭侄稿》,岳飞的《满江红》就体现了他们的悲怆和愤慨。这幅字的用笔是艰涩的,结字是险绝的,章法之破规除习的,以及书者的悲壮之情均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的体现。

名人书法家对毛泽东书法的评价

他精书法,是中国当代的书法巨匠,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毛泽东的书法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家。8岁进私塾,对毛笔字的书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此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而成为当代书法巨匠。早期的书法艺术即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等前人碑帖的基础上下了较深的功夫,为他一生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在指挥中国革命各个战略阶段之余,一直不忘他的书法实践,时常披览碑帖,从江西根据地到延安,毛泽东身边别无长物,却一直把晋唐小楷等他阅读临写过的法帖带在身边。他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来源于张旭、怀素。 中年以后,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他的字,既充满激情,又有理性。看他的草书,视线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他草书的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

毛主席的书法是属于哪一派?

毛主席的书法并不属于任何派系,结合了很多书法家的写法,属于草书的一种,一般我称之为狂草字体,但是又与狂草字体有所区别,在名称上现在一般称他的书法字体为“毛泽东字体”或者“草檀斋毛泽东字体”,简称“毛体”。
毛泽东的书法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得力于古代的书法家,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等碑帖都为他一生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来源于张旭、怀素。 中年以后,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
毛泽东特别喜欢用他的字体手写古诗词,长此以往,在书法境界上已臻出神入化。从百幅真迹来看,毛泽东的书法和诗意极为融洽,浑然一体,豪迈、苍凉、委婉、激越, 有人形容其有“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之秀逸,孙过庭之俊美,张旭之狂韵,怀素之放肆,苏黄之雄厚。
毛泽东是中国书法界公认的20世纪的书法大家,其独特的“毛体”书法艺术已为书法界所公认,毛体书法受到了中国广大书法家爱好者的推崇和喜爱,各种关于毛体书法艺术的书籍、字画出版发行,现今中国各地成立了专门研究毛体书法的学会、研究会、艺术馆、创作中心。喜爱毛泽东书法的书法爱好者认为,他晚年草书臻于炉火纯青,直笔劲书,汪洋恣肆,任意挥洒,线条奔放呈左斜势,动感强烈。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