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绘画特征:
1.主体消失。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了,现代主义中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
2.深度消失。后现代主义艺术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言快感。
3.历史感消失。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历史仅仅意味着怀旧,它以一种迎合商业目的的形象出现。
4.距离消失。后现代艺术中,由于主体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仅具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换言之,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
扩展资料
后现代主义绘画的形成背景: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伤亡惨重,欧洲许多城市成为废墟,欧美各国经济上很不景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矛盾重重,人们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出路,感到四周一片黑暗,前途渺茫,因而情绪低落,产生悲观绝望思想。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因此催生了后现代主义,抽象是其主要的特征,福柯、德里达、利奥塔、费耶阿本德等是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后现代派
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现代主义是现代工业发展、现代社会成熟的理论成果;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或曰信息社会发展形成的思想结晶。
现代主义或现代派运动一词现在被固定作为一种国际倾向的综合名称,这种国际倾向出现于19世纪末期西方的诗歌、小说、戏剧、音乐、绘画、建筑和其他艺术领域,后来影响到20世纪大多数艺术的特征。一般认为这种倾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或战后不久达到了顶峰,至于它是否仍存在或者是否已经开始了一个随后的风格的时代,则仍不能肯定。因此,F·克莫德(FrankKermode)提出了“对现代主义两个阶段之间有益的粗略区分”,即古现代主义和新现代主义,前者是早期的发展,后者则是超现实主义的和后超现实主义的发展。其他一些人,特别是在美国,例如I·哈桑(IhabHassan),L·非德勒(LeslieFiedler)等,则主张有一种鲜明的区别,一种新的后现代主义的风格,一种合唱式的、综合的乡村艺术,即“后文化”时代的产物,在这里它强调从任意艺术、反艺术、反文学、自我破坏艺术和新小说等方面来论述艺术的发展。七十年代后期,兴起于欧洲思想界的利奥塔德——哈伯马斯(注*)之争使这场局限于北美文化艺术界的讨论带有了哲学思辩的色彩。
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
发展状况
现代主义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国的印象主义。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画家们提出的“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不作自然的仆从”、“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是现代主义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所以,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P.塞尚这位在作品中追求绘画语言的几何结构和形体美感的画家,被人们称作“现代绘画之父”。较为明显的现代主义绘画风格首先是在法国野兽主义画家们的作品中出现的。以H.马蒂斯为代表的一群年轻画家,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中,展出了一批风格狂野、艺术语言夸张、变形而颇有表现力的作品,被人们称作“野兽群”,由此“野兽主义”得名。1908年,另一群年轻画家以P.毕加索、G.布拉克为代表,在法国推出立体主义绘画。立体主义的原则最初出现在毕加索的油画《亚威农少女》中。这幅画被认为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立体主义用块面的结构关系来分析物体,表现体面的重叠、交错的美感,是立体主义追求的目标。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都从非洲雕塑中吸收了养料,它们的艺术语言与传统法则相去甚远,标志着现代主义已进入自我确立的阶段。与此同时,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如果说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那么在意大利兴起的未来主义则在现代工业科技的刺激下,用分解物体的方法来表现运动的场面和动的感觉。他们还热衷于用线和色彩描绘一系列重叠的形和连续的层次交错与组合,并且试图用线来描绘光和声音。蒙克:《圣母》上述思潮和运动,特别是未来主义,在雕塑领域内均有所反映。未来主义的画家和雕塑家U.博乔尼于1912年4月签署关于雕塑艺术的宣言,并把未来主义的原则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代表作为《在空间连续的形》(1913)。相应的现代主义美术思潮在20世纪初的俄国也相当活跃。除了受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影响产生的一些社团外,俄国的构成主义对现代艺术探讨如何表现工业美方面有独特的贡献。抽象主义的美术作品最早于1910年前后产生。首先从事抽象主义艺术创造的是参与德国青骑士社活动的俄国画家W.康定斯基。他用点、线、面的组合、构成,参照音乐的表现语言,用绘画来传达观念和情绪。他的著作《论艺术中的精神》(1912)、《点、线、面》(1923)等奠定了抽象主义的理论基础。作为实践家,他主要从事抒情抽象绘画的创造,但同时也在几何抽象方面有所探索。俄国的画家K.C.马列维奇于1913年左右创建的至上主义,属于几何抽象的范畴。至上主义在平面构成上的努力,在探讨艺术的虚、空、无方面的尝试,应该说是有意义的。真正奠定几何抽象主义理论基础和在艺术实践上有突出贡献的是荷兰画家P.蒙德里安创建的风格派(或称新造型主义)。在整个20世纪,抽象主义基本上遵循着抒情的抽象和几何的抽象两个方面发展,只是在各个阶段有所变化而已。康定斯基:《第一抽象水彩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瑞士苏黎世出现的达达主义社团,影响波及欧美各国。在法国、德国都有达达美术社团。达达主义反对战争,反对权威和反对传统,同时也反对艺术,反对一切,作为社团它必然要走到自我否定的境地。达达的虚无主义和反传统的精神,贯穿在整个西方现代文艺的进程之中。在平面的绘画中采用拼贴手法,把偶然性、机遇性运用在美术创作中,是达达对现代美术的贡献。超现实主义的社团是从达达内部分化出来的。它用建设性的态度对待艺术创作,以取代达达主义的破坏和挑战。它直接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中汲取思想养料,并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为这一艺术运动的指导思想。超现实主义的美术家们从儿童、精神病患者、梦境中汲取灵感,致力于探讨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试图突破现实观念,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相糅合,以达到一种绝对的和超现实的境界。超现实主义者常常采用出其不意的偶然结合、无意识的发现、现成物的拼集等手法。写实与抽象的语言在他们的作品兼而有之。从1924年以后到30年代末,是超现实主义美术的活跃期。30年代以后,作为艺术运动,超现实主义逐渐冷寂,但许多重要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仍然活跃于欧洲和美国画坛。波伊斯:《向兔子解释图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曾在美国产生的抽象表现主义(又称行动绘画或纽约画派),是集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成的流派,也是重视个性、重视风格的现代派绘画顶峰。抽象表现主义强调创作者行动的自由性、自动性和无目的性,把创作行为本身提高到重要的位置,已经孕育着以创作者的行动作为艺术传播媒介的因素。杜尚:《干燥的便盆》继抽象表现主义之后产生的硬边抽象、后绘画性的抽象是几何抽象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变化和发展,也说明艺术从强调主观感情到侧重于客观表现的转变。这种转变在与抽象表现主义完全相悖的波普艺术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波普艺术的兴起,说明西方的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当然,对于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西方美术史论家们的论说很不一致。首先在建筑中使用的后现代主义,当然是一个相对的、模糊的、充满着争论的概念。严格地说,后现代主义是不能与现代主义截然分开的。后现代主义加以弘扬的许多方法与原则,在现代主义的美术中已经尝试过、试验过,只是在后工业社会里把个别的方法和原则加以极端的发展和夸张。后现代主义在某些方面也确实是现代主义的反拨。然而,现代主义的审美原则仍然强烈地影响着当代西方的美术家们。新表现主义、新超现实主义、新抽象等流派在80年代的兴起,多少说明了这个问题。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美术思潮的变化中,似乎可以看到,艺术中的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人性与共性、风格特征的加强与消失、人性与机械性、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艺术的审美与反审美,永远是使艺术家困惑并驱使他们去不断探索的课题。在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此长彼消或彼长此消的状况,尤其在工业化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这种状况更是常见。观念艺术及其他后现代派思潮之所以那末惊世骇俗,就是因为它们不仅和传统艺术背道而驰,而且在向现代主义挑战。但是,历史本身似乎在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艺术发展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艺术的本身进程犹如社会本身的进程一样,本身具有一种自我调节的力量,它要在上述列举的种种两极之间寻求平衡。当然,平衡是短暂的、临时的,不平衡则是绝对的、永久的。唯其不平衡和充满着矛盾,艺术才不断向前发展。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和曲折,整个趋势则是向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主义艺术应该被认为是对现实主义的一个有力补充。或者说现代主义是一个新的艺术表现体系,它有别于现实主义,更与现代工业社会的时代节奏相吻合。至少它已经获得了与现实主义共存的力量。雷斯:《法国式的场景》特征 既然现代主义美术是西方进入垄断主义时代以后产生的,是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它就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这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变革,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极其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极为深刻的哲学思考。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是,现代主义的美术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这样,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似乎是超脱社会、超脱自然的人,他们不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少数艺术家例外),但他们的作品影射着社会和人生,采用的语言是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这些艺术家表现了现代人们(包括艺术家们自己)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上强烈的虚无主义。正是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的这些特征,使它们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历史的和审美的价值。因为它们正是西方现代社会和现代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写照。
对现代主义美术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是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们对待现代科学和机械文明的心理和态度是复杂的。在有些艺术家的实践(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中,试图反映社会的这一深刻变革,而在大多数美术家的作品中,对工业文明采取回避和超然的态度。他们对工业社会人性的贬值、机械的升值表示不满。但这丝毫并不意味着现代主义美术的主流与工业社会的进程相反。事实上,工业、科技文明剧烈地改变着现代社会的面貌,从精神上有力地推动了现代艺术的迅速变化。
现代主义艺术最早从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武库中汲取了养料,同时又受到现代哲学思潮,特别是尼采、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萨特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的强烈作用。尼采的学说,不仅对德国的表现主义运动起过推动作用,也对整个现代主义的文艺运动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他否定权威,主张发挥以人的意志、本能为基础的创造力,蔑视中产阶级的文明和虚伪道德,对无意识和本能的推崇,对世界前途的悲观主义,在现代主义的各个流派的理论和实践中,都有所反映。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他的“无意识才是精神的真正实际”,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理论支柱,正是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引导下,超现实主义以及其他流派的美术家们用多种手法挖掘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层,其后果是一方面开拓新的艺术表现领域,另一方面使艺术语言趋向荒诞和怪异。自然不少作品创造了荒诞、怪异的新境界。
现代主义美术比起以写实和模仿为基础的传统美术来,具有象征性、表现性和抽象性的特点。现代主义多流派标榜自己是反传统的,实际上它可能完全抛弃传统。它竭力否定和排斥的是19世纪中期以来的含有学院派特征的写实主义传统。在对待历史遗产方面,它们更重视对原始社会艺术、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美术、希腊古风时期美术、欧洲中世纪美术的研究。自印象主义之后,西方美术家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中国、日本和印度的绘画、工艺品的表现语言上,探索写意的表现手法。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的美术家们直接受益于非洲雕塑。同时,中东的伊斯兰教美术和大洋洲的艺术遗产,也是现代主义艺术家们研究的对象。上述人类历史上的美术遗产均为现代主义美术家们提供了有益的养料。
总的说来,20世纪以来西方的现代主义美术,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的需要,创造了一批可以列入人类经典文化的作品,但远非所有流派和思潮的理论都是无可非议的,更不用说其中有些作品的思想倾向颇值得研究。对于现代主义美术不加分析地一味赞扬是不可取的,而视现代主义为洪水猛兽、拒之于门外,不让人们接触和了解更是愚蠢和可悲的。中国80年代以来艺术创造和理论的繁荣、活跃,除了社会、经济的推动这些主要因素之外,与包括西方现代主义在内的外国文艺提供的可用来参考、借鉴的丰富资料不无关系。
参考资料:http://yinhe2000.nease.net/
后现代主义美术的概念
A“后现代主义”是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继现代主义之后的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后来扩展到美术其他部门。概括地说,后现代主义美术有下述特点:(1)企图突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2)从传统艺术、现代主义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艺术表达多种思维方式;(3)从强调主观感情到转向客观世界;(4)对个性和风格的漠视或敌视;(5)从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的结合;(6)主张艺术平民化,广泛运用大众传播媒介。
后现代主义虽然有与现代主义背道而驰的一面,但细加考察,它们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理论、违反艺术规律的实践,从根本上来说,是和前期的思潮和流派是相通的,实质上是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们已经熟知的观念重新加以选择和估价,使其一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发展。不同的是,从无所顾忌地表达个性,变成冷酷的无个性;而且把原型大大地改变和夸张了,以至抛弃了原先的内容。因此,应该说,后现代主义在本质上是现代主义的继续与发展。
1、观念差别:
现代主义是与传统(古典主义)艺术的决断,追求艺术的纯粹性,探究艺术之为艺术而不是非艺术。
后现代主义则是与现代主义艺术的“决断”,后现代艺术消解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亦即我们看到的任何东西都可能成为艺术。
2、艺术形态差别:
现代主义摒弃了传统的技法、观察方法、作品制作手段,但在材料和制作分类上依然明确。
后现代基本不存在这样的以材料区分类别。材料和手段也越来越多样。
3、世界的客观性问题
现代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的,可以进行研究;世界是由因果关系组织和构成的,通过科学的研究,我们能够理解和把握综合的平衡。
后现代主义认为:客观性是不可靠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局部的知识背景中形成世界观,它仅仅是语言结构,是我们特定时间、地点和文化的产物。
扩展资料:
现代主义的诞生背景:
20世纪早期,现实主义作家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但是,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深刻影响了文学的发展,表现西方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因果关系不明,风格悖离传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后现代主义
网上给的答案:1 企图打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2 对主流美术思潮的质疑和对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的关注,主张多元和承认多中心
3 从传统艺术、现代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艺术表达多种思维方式
4 从表达主观感情转向客观世界,对个性和风格的漠视或敌视
5 从对机械和工业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的结合
6 主张艺术平民化,广泛运用大众传播媒介
参考资料:中央美术学院外美史系编<<外国美术简史>>310页
还有一种,我个人整理的:
参考资料:外国美术史纲要和网络
对一个东西产生误解和偏见的一大特征,就是乱用术语。尤其带有「后」字的术语经常被用作武器。当你给一个「不后」的东西上打了一个「后」字戳时,已经表示要跟它们保持距离了。
后现代主义和毕加索是没有关系的,这中间有非常清晰的界限。
现代主义美学体现在视觉艺术上有一些特征——注意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和此前的美术流派有传承的——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有几点,一是为艺术而艺术(l'art pour l'art)的目的纯洁性,二是原创性(originality),三是作者权威(authenticity),另外还有在媒材上的特异性,比如通常使用架上绘画的形式。
毕加索属于毫无疑问的现代主义画家。
后现代主义美学,和所有「后现代XXX」一样,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后现代者对以上特性进行逐一反对,是艺术史上一次「跃进」。也就是说,如果毕加索用油彩、麻布做的画已经让你反感??后面那些便池、动物尸体、镶着宝石的笤帚会更让你困惑。
为什么要絮叨这么多名词呢?因为这跟偏见有关,我希望首先扫除概念上的误差。而审美障碍几乎百分之百是偏见的问题,暴露出对美的一种一厢情愿的狭隘认识——谁说画画得把东西画成让你认得出来?任何一个还在喘气的人,都应该不断去修正、充实对美的定义。这种充实是孩子一直在做的事情,但很多人成年后就停止了,非常可惜。
从提香到伦布朗到毕加索,人类一直在充实美。这几位画家都会画人,人的外形没有变,但他们看到的、想画的人却变了。提香给我们一具丰盈的肉体??伦布朗捕捉到光和时间在人身上留下的细微痕迹??到了毕加索这里,表现具象的人体已经不是他的任务,他关心的是画出人在某一刻爆发的奇异情感,要捕捉此前的画家不曾捕捉到的东西。
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用一种足够开放的、不随意拉黑的心态去迎接。应该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不能这么做?
1 企图打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2 对主流美术思潮的质疑和对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的关注,主张多元和承认多中心
3 从传统艺术、现代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艺术表达多种思维方式
4 从表达主观感情转向客观世界,对个性和风格的漠视或敌视
5 从对机械和工业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的结合
6 主张艺术平民化,广泛运用大众传播媒介
参考资料:中央美术学院外美史系编<<外国美术简史>>310页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2007-04-18 21:24, 项国雄, 2246 字, 0/12, 原创 | 引用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 一 )“ 后现代主义 ” 概念的语源 对后现代主义 (post-modemism) 的含义众说纷纭,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它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体现。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从语源学方面看,英国画家查普曼 (Chapman) 于 1870 年举行的个人画展中,首先提出了 “ 后现代 ” 油画的口号。他用 “ 后现代 ” 一词来表示对当时法国的印象派 ----“ 前卫 ” 画派进行超越的批判与创新精神。但这一概念比较广泛的使用是到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它首先在建筑学领域被用来描述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师们拒绝 “ 国际主义风格 ” 的信条,寻求从以前各种建筑风格的综合中获得灵感。此后,这一概念开始广泛运用于艺术领域,用来表示对传统人文主义的艺术本质与功能概念的反叛,以及排除高雅艺术与低劣艺术、新艺术与旧艺术界限。在哲学领域,虽然罗蒂 (Rorty) 将海德格尔 (Heidegger) 、杜威 (Dewey) 、后期的维特根斯坦 (Wittgenstein) 看作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来源,但这一思潮进入哲学的主流,主要是在 1979 年利奥塔 (RayLiotta) 的《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出版之后。利奥塔将 “‘ 后现代 ' 定义为 ‘ 对元叙事的怀疑 ' ,也就是说,对现代理性主义哲学将知识的合法性建立在 ‘ 元叙事 ' 之上的规范模式提出了挑战。 ( 二 ) 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和存在形态 对于后现代的概念,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维度上来理解。 1 .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的分期:后现代是指西方现代社会之后的所谓 “ 后工业社会 ” 。 20 世纪中期以后,大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进入了所谓 “ 后工业社会 ” 或称信息时代,也就是后现代的时期。2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后现代反映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感受及其反思。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和技术至上的时代,人的自由和自主受到了压抑;现代社会尽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成就,但这一切是以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与和平理想为代价的。因此,后现代思潮是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3 .作为一种哲学流派:后现代哲学是对 17 世纪以来西方 “ 启蒙哲学 ” 的批判。现代主义哲学发端于 17 世纪的启蒙时期,西方的现代性是由启蒙精神培植起来的,以 “ 理性 ” 为旗帜。在后现代哲学看来,现代性片面地理解了人的理性 ---- 将其归结为一种纯粹理性,相信人具有获取永恒真理的能力;同时滥用了人的这种理性,使知识等级化、也使人等级化。后现代哲学的特征就是反体系,即反对任何人为设定的理论前提和推论。反体系性的结果使后现代主义者放弃了现象与本质、主观和客观之间二元对立的看法,放弃了对事物本质和真理的追求,而重视现实图景的表象和枝节。同时,由于放弃了对事物本质的追求,后现代哲学也不再承认权威的存在,它放弃了指向中心性的交流和共识,而走向差异和多样化。 大卫 . 格里芬 (D . Griffin) 在其《后现代科学》中就曾把后现代主义分为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两种。 “ 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其理论的主要特征是怀疑性和否定性,反对任何假定的 ‘ 惟一中心 ' 、 ‘ 绝对基础 ' 、 ‘ 纯粹理性 ' 、 ‘ 等级结构 ' 等,目的在摧毁传统的封闭、简单、僵化的思维方式。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其最大的特征在于建设性,倡导开放、平等,注重培养人们 ‘ 倾听他人 ' 、 ‘ 学习他人 ' 、 ‘ 宽容他人 ' 、 ‘ 尊重他人 ' 的美德,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倡导对世界的关爱,对过去和未来的关心,提倡对世界采取家园式的态度。 ” ( 三 )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后现代主义通过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可从两方面体现其基本特征。 1 .从内在规定性上看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具有明显对立性。现代主义的规定性特征主要有如下 4 方面: 1) 对科学和技术压倒一切的信仰和信任; 2) 推崇科学技术的正面效果; 3) 认为发展是必然的,是现代思维希望的结果; 4) 认为概念、公式、观点等总是稳定的,寻求知识的明确表征。后现代主义的规定特性代之以如下 4 方面: 1) 信仰多元性,多重价值观; 2) 对技术的效果进行多方面审视; 3) 审视发展是否总是必然的,代之以多种标准加以审视; 4) 认为知识的状态随着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及文化进入后现代时代而改变着。
2 .从处理 “ 过去 ” 、 “ 现在 ” 、 “ 未来 ” 三者关系上看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在处理 “ 过去 ” 、 “ 现在 ” 、 “ 未来 ” 三者关系上具备两面性、折中性、解释的多重性三个特征。后现代主义在超越过去的同时又面对过去,具有两面性;后现代主义 “ 对传统予以选择和组合,将那些过去与现在之中对当前工作最有关的要素折中起来 ” ,即具有折中性;后现代主义面对过去是为了在未来的观点中编织过去的痕迹 “ ,即具有解释的多重性特征。 ”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过去和现在关心,未来是从过去、现在而来的,要总结过去、立足现在,才会发展未来,是一种开放式的时间观。
我知道的代表有:博弈斯 杜尚
后现代主义美术流派主要有波普艺术、新达达主义、色面绘画、硬边艺术、最低限艺术、新写实主义、超级写实主义、欧普艺术、动态艺术、大地艺术、行动艺术、观念艺术、新表现主义、意大利超前卫绘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