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共有13代祖师,分别是:
慧远大师、善导大师、承远大师、法照大师、少康大师、延寿大师、省常大师、莲池大师、藕益大师、截流大师、省庵大师、彻悟大师、印光大师。
净土宗,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个宗派。中国净土宗祖庭是江西庐山东林寺。
众多佛经记载,佛在很多法会中均无问自说,宣讲了净土法门。在大藏经中,专谈净土以及带说净土的经论,有数百种之多。印度著名马鸣菩萨,龙树菩萨,天亲菩萨等均有净土论著,解释与弘扬净土法门。
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其影响深远,自东晋创立后流传于中、日、韩、越等地,至今不衰。
中国佛教共分八宗,净土宗独尊念佛,以之为一代佛教归宗结顶之法,所谓“《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净土宗由东晋慧远大师(334年—416年)创立,奉《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为正依经典,依龙树菩萨《易行品》、天亲菩萨《往生论》、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道绰大师《安乐集》、善导大师《观经疏》、《观念法门》、《法事赞》、《往生礼赞》、《般舟赞》为相承祖师论释;尤尊善导大师《观经疏》为开宗立教之根本祖典。
净土宗历代祖师:
慧远大师、善导大师以后,净土宗继续流传,历代名师辈出。先有承远大师、怀感大师、法照大师、少康大师等继续弘扬。以上被称为善导派或善导系;他们虽非善导弟子,但于弘扬念佛法门颇有贡献,在净土宗历史上有很高地位。另外在唐开元时出现了慈愍三藏即慧日,他曾由南海去古印度等七十余国游历,学习净土经义,凡十八年,著有《净土慈悲集》、《般舟三昧赞》等,提出禅净一致的念佛禅,融会诸宗,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佛法西来,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提倡专修该往生净土的念佛法门,又称莲宗。唐代善导大师也是净宗重要倡导与推动者,被奉为净宗第二代祖师。净宗历代祖师并无传承法统,很多还是宗门教下的大祖师,均为后人据弘扬净土贡献推戴而来。中国净宗十三祖分别是: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及印光大师。
净土宗初祖庐山东林远公大师(334年-416年)
东晋庐山慧远大师(HuiYuan),雁门 (山西代县) 人,幼年好学,通达六经,精晓儒道。年廿一礼道安大师出家,誓弘佛教,于庐山建东林寺,凿池种莲。集缁素百二十三人共结莲社,立誓念佛求生西方。居庐山三十年,著书立说倡导念佛法门, 为世所崇。乃中国佛教净土宗之创始人。
净土宗二祖长安光明导公大师(613年-681年)
唐朝长安光明寺善导大师(Shan Dao) ,山东临淄人, 字净业,一生精苦勤笃,严持律仪,丝毫不犯。少年出家,居长安三十余载,精勤念佛, 广弘净土。为净土三经注疏,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画<西方净土圣相> 三百余壁。师因念佛口出光明故,世人尊为"光明和尚"。日本净土宗更奉为高祖之一。
净土宗三祖南岳般舟远公大师(712年-802年)
唐朝南岳承远大师(ChengYuan) ,汉州(今四川锦竹县)人。出家之后曾四处游访参学, 慧日三藏教之依《无量寿经》修念佛三昧, 乃笃志净土。居南岳衡山(今湖南省)设净土教法,生活检朴,刻苦办道。建弥陀寺(今祝圣寺, 修持<般舟三昧念佛> 法门, 受其教者万计, 后被唐代宗恭称为《般舟道场》。
净土宗四祖五台竹林照公大师(生卒年籍贯皆不祥)
唐朝五台法照大师又称五会法师(Fa Zhao),少年为僧, 仰慕东林远公遗教, 至心念佛, 定中得见二祖授真传。居衡洲云峰寺精勤修行。于钵内见五台圣境,后诣五台,亲见文殊,为说念佛法门。大历四年,于湖东寺开设《五会念佛》道场,从宫廷至庶民感应殊胜。遂于五台山建竹林寺广弘净土法门,唐代宗于京城感应师于五台念佛之声, 礼请入宫尊称为国师, 教导五会念佛法, 故又称五会法师。
净土宗五祖新定乌龙康公大师(770年-805年)
唐朝新定少康大师(Shao Kang) ,缙云(浙江丽水) 人。少年出家, 博通经论,志心净土, 专修念佛。曾为方便施教故, 将乞食钱散诱小儿念佛,接引群生信受念佛法门。师念佛时,口出光明现阿弥陀佛像。后于睦州乌龙山建净土道场,集众念佛, 大弘净土。
净土宗六祖杭州永明寿公大师(904年-975年)
宋朝杭州慧日山永明寺延寿大师(Yan Shou) ,(浙江坑县)人。又名智觉禅师, 将军出身, 行善好施, 戒杀放生. 初出家本为禅门法眼宗第三代祖,后归心净土, 精进念佛,每日订功课一百零八种,日持佛号数万,作四料简提倡禅净双修。著有《宗镜录》百卷及《万善同归集》等传世。
净土宗七祖杭州昭庆常公大师(959年-1020年)
宋朝杭州省常大师(Xing Chang)浙江人, 字造微,童真入道, 精进修持, 戒行严谨, 通《大乘起信论》, 修天台止观。住杭州西湖昭庆寺,雕刻佛像,刺血书写《华严经》等。结净行社, 率众共修, 使念佛求生净土蔚然成风。
净土宗八祖杭州云栖宏公大师(1532年-1612年)
明朝杭州云栖寺祩宏大师(Zhu Hong) ,钱塘(浙江杭州)人,号莲池(Lian Chi) 亦称云栖大师。年十七岁中秀才,以学问德行著称。出家后博学经教,融通禅净二宗,以禅理疏《弥陀经》。制定水陆仪文,瑜伽焰口法,以济幽冥之苦.著作甚丰, 有《云栖法汇》刊行于世, 为明朝四大高僧之一。
净土宗九祖北天目灵峰旭公大师(1598年-1655年)
清朝灵峰智旭大师(Zhi Xu) ,吴县(江苏木渎)人,即澫益大师,自号八不道人。初时受学儒家作《辟佛论》数篇。十七岁阅读莲池大师《竹窗随笔》始悟,隋即痛改前非,出家后博学诸宗教义,主张儒释道三教一致,统禅教律三学为一, 而归净土,谓"灵峰派"学说。著有《灵峰宗论》、《净土十要》等注释和论著共六十余种。其中《澫益大师净土集》为其净土教法之专著。
净土宗十祖虞山普仁策公大师(1627年-1682年)
清朝常熟虞山普仁寺行策大师(Xing Ce) ,江苏宜兴人, 字截流。二十三岁出家,参习禅定, 精进五载,顿悟诸法要义。后于江浙一带专弘净土, 大阐净土宗。复兴莲社, 倡导集众七日念佛共修, 乃"佛七"之开始。撰《莲藏集》《净土警语》《劝发真信文》等书。
净土宗十一祖:杭州梵天贤公大师(1686年-1734年)
清朝杭州梵天禅寺实贤大师(Shi Xian),江苏常熟人, 号省庵,字思齐。十五岁出家, 修行用功, 广学多闻。禅、教、性、相,无不精通。曾于阿育王寺佛陀舍利塔前, 五次燃指供养,发四十八大愿,感得舍利放光。晚年居杭州梵天寺,结社念佛,专修净土,著有《往生传》、《劝发菩提心文》等书。
净土宗十二祖:?红螺资福醒公大师(1741年-1810年)
清朝红螺际醒大师(JiXing) ,号讷堂,乾隆时人,既通达禅宗又通达教理,而后却独独归心极乐净土。率众精修,莲风远播。晚居红螺山,归者愈众,遂成净土宗道场。
净土宗十三祖:苏州灵岩量公大师(1861年-1941年)
民国苏州圣量大师(Sheng Liang ),陕西合阳人,即印光大师,别号常惭愧僧。年幼时随兄长读儒家书籍,二十一岁在今陕西省安康市双溪寺出家。博通经藏及各宗教法,但力倡念佛。复建天台宗江苏灵岩山寺,教人以伦常因果为基础,念佛生西为归宿。在苏州创办弘化社, 印经布施, 广结善缘。晚居灵岩山寺, 改成净土专修道场。著有《印光大师文钞》《印光大师全集》等书。
净土宗的传承不是那种有严格的师承。
依据的是净土五经一论,以及其他的佛经经典。
中国第一代祖师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白莲社,或“远公白莲社”。
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
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按近代印光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为莲宗十二祖。前九祖和《莲宗九祖传略》大致相同。后印光也被其门下推为第十三祖。
净土信仰源于古印度。古印度盛行有关人生是苦的基本观念,从而寄希望于脱离现实的娑婆世界,往生超越的净土世界。
净宗初祖——慧远大师 净宗二祖——善导大师 净宗三祖——承远大师 净宗四祖——法照大师 净宗五祖——少康大师 净宗六祖——延寿大师 净宗七祖——省常大师 净宗八祖——莲池大师 净宗九祖——藕益大师 净宗十祖——截流大师 净宗十一祖——省庵大师 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 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
如果对佛学有兴趣看这个你会有大发现,这才是佛教终极秘密!
1.释迦摩尼佛成佛以后,首先直接的给众生开示了“次第一心三藏”,即《华严经》,准备讲明“次第一心三藏”的当下开示“一心三藏”就可以圆满。但是发现事与愿违,许多人不能接受。他们有的执着苦修苦证,有的执着自然外道,有的执着求神通术。。。当时印度就有96种外道。无奈之下佛只有一步步引导,不与这些外道打成一片就意味着没有人会听佛的开示。2.为了破这些外道,佛讲了《阿含经》,十二因缘法等进行接引,用因缘法来破自然外道法等,欲使小乘人得到他们的“果位”。这个果位即小乘人的阿罗汉,辟支佛。属于不了义二乘人的果位。所谓不了义是指这个所证是有漏的菩提。3.佛又针对众生不同的喜好执着,比如有的人喜欢执相修行,有的人喜欢执空修行等,都为他们讲各自的经典进行进一步的引导:藏教菩萨 → 他们的发心很大,执着在事相上来行持,也就是说他们是执相修行,行有为法,比如念佛念咒,拜佛拜忏,只懂得拜有形相的佛,不懂得拜法界佛,天天有为的去行善,这叫有为法,有为法是生灭法,不能成佛。因为佛法不讲善只讲真。但是他们会得到很大的人天福报!但是因只有福德没有功德(功德是必须明心见性开悟)我们修行人学佛目的不是为了得福报,那叫三世冤,第一世受苦,第二世享用自己的福报所得,第三世往下落至三恶道等,因此是白修一场不出轮回。 佛为了接引有缘众生先入佛门再说,总比闻不到法强,因此为这部分执相才愿意修行的众生开示了《无量寿经》《地藏经》等,这是藏教菩萨所修经典。所以我们可以与古代的梁武帝比较一下,梁武帝建了四百八十座庙,度了十几万人出家,到最后还不得好死,达摩祖师直接告他说:“你没有功德”。通教菩萨 → 这了接引藏教菩萨放弃有为修行更上一个层次,也为了把喜欢执空修行的人接引进佛门,佛用《金刚经》《六百部般若》来破执相修行的有为法,《金刚经》就是把有为法判为邪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金刚经》就是来接换《无量寿经》《地藏经》的。《金刚经》讲得很清楚,“若人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怎么了? 行邪法不能见如来。这是佛讲的,所以我们念佛,拜佛,供养舍利,建寺庙有什么用啊?!这些与成佛与你明心见性没有关系,这些是修行而不是修心。所谓那些念佛 拜佛 供养舍利,只能做为佛法形式上的有缘辅助接引众生的工具而已,不是成佛的方法,与成佛无关。想成佛要明理,深入经藏开了智慧才行。所以当今多少人在盲修瞎练一看便知,而且往往大家都去做的事就觉得是对的也跟风去做,不会理智的用智慧去分析,从而占用自己大量的学法时间去跑佛事啊等,还觉得这是自己往生的资粮,这不是与佛做交易吗?用世间人的想法与佛再做交换吗?佛啊你看我今天放生放了多少了,念了几千声佛号啊,还念经咒多少遍啊,我一定能往生了,是不是佛啊?就是这种心理啊。因此造成“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个通教就是指禅宗的修行,执空修行,破一切相归空相,连佛的三十二相他都判为无明相,这叫禅宗的无为法。他执在空相里不出来了,他却不知道空是对有而讲的,空本身也是一种相,是空相。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非有相,非空相,但他能现有相,现空相,随缘自在变现。真心本来面目是非有为,非无为,非不有为,非不无为. 禅宗所认为的这个“无为法”,通过禅定的功夫来修成的,是不是以有为之心 修无为之法?!所以仍然判为是有为法,以有为之心修无为之法,仍然是邪法。《楞严经》第六卷中文殊菩萨就把月光童子还有孙陀罗难陀一些人修的禅宗判为不能成就。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最上乘论》中讲:修此法门“恒沙莫一,亿劫希成”,就是讲修行这个法门能成就的人是恒河沙数的人中难有一个人有这样的根基,这个银河系可能还没有恒河沙数的修行人,即使有这么一个人修行,他还是亿劫希成。可见是甚难成就的法门。别教菩萨 → 因此为了破掉众生在有相与空相两个相上的执着,接引众生继续探求真理,这个时候通过《华严经》,《圆觉经》开示众生从亦空亦有两个门而入,在禅宗见空性的基础上,从空出有,比藏教通教更加圆融。这里的破掉不是世间法里的破,世间法讲破是破掉不要了,佛法里的破是在相见性而不是破相见性。明白这个道理就是破了,并不是要把它破除掉不要。《华严经》,《圆觉经》为代表经典,来接换《金刚经》。所以从开始讲“次第一心三藏”难以被人理解到绕了一大圈,众生撞到南墙又撞到北墙,路都行不通,这才发现原来真的不能执着于一部经,人的境界在提升,就如上台阶一样,需要一个认知过程。这样众生就容易放下情执心,不再抱有先入为主的老观念,解放思想,比较开明了。就像我们要过河,只能乘船,过了河,还要船吗?有的人就是不肯丢下船,扛着船继续行,以至于障碍了自己前行的进程。这时再看《华严经》,《圆觉经》那就比以前效果要好得多了,这才理解佛之前讲的那些经那些法门啊是针对当时自己的根机而讲,是应机施教。并不究竟。当时自己就那样的境界,不能接受更深的指导。圆教菩萨 → 到了法华涅盘时,佛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对弟子们说:【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又讲【唯此一真实,余二则非真】(《请见法华经原文》):唯有这部经是真的,第二部就是假的。也就是认定这部《法华经》才是我佛所要讲的,前面那些经典是引导你们最终流入此《法华经》的,也就是说,《法华经》是前面藏教,通教,别教里任何一部经的接换经,这是方便说,究竟说为:《法华经》为十法界任何一个国土中佛讲的无量经中任何一部的最终接换经。此经破前的小乘因缘经及不了义大乘经。其实佛在成佛后当下就可以讲此《法华经》的,《法华经》即前面所提到的“一心三藏”法理。佛就为了开示众生一心三藏法理,但是当时没有正法氛围,讲了人家也不接受反而会破法毁谤。因而佛讲了这么多经往“次第一心三藏”上引导,因“次第一心三藏”就是为了最后讲清“一心三藏”的辅助跳板!所以,如果你没有学过三藏十二部经能接受这个《法华经》的话,那就不必先前的一大圈子的弯路,可以直取佛法精髓“一心三藏”,直取家园,回归如来藏妙真如性。其实佛在之前41年的传法中,无时不在讲《法华经》只不过那时是旁敲侧击,暗示着讲,给弟子们心里留下一个痕迹。到了法华涅盘时,佛才全面的讲,正式的讲,直接的讲,真话真说,指出弟子们必须受持此《法华经》这样我才与授记成佛,这时佛已不问根性,只讲唯一佛乘。。《法华经》全名称为《大乘妙法莲华经》,佛最后七年就为了讲这部《法华经》。《无量义经》为《法华经》打前阵,《涅盘经》为《法华经》收尾。《楞严经》原名《妙法莲华王》,与《法华经》是同一部经,《法华经》是总讲,正面直接讲,《楞严经》是细讲,是从正反两面讲,把《法华经》要讲的道理全面展开着讲。主经就是《法华经》《楞严经》两部大经。圆教佛法是从非空非有而入,遇有说空,遇空说有,非空非有当下即空即有。圆融圆满圆通十法界万法为当人当下一念当下随缘变现。此法不立修证,不立阶梯,无修无证,一步登天,印光祖师遗训说为:“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等觉菩萨就是像观音菩萨那样的大菩萨的果位!
初祖慧远首倡念佛三昧,二祖善导是助念思想的始祖,三祖承远是佛国恶衣侍者,四祖法照传下五会念佛,还有少康、延寿、省常、莲池、智旭、行策、实贤、际醒、印光等十三位祖师,共同勾勒出万行庄严的极乐净土。
初祖慧远
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大师,俗姓贾,东晋成帝咸和九年诞生。大师生于乱世,原本是儒家弟子,博通六经及老庄之学。后闻道安法师于太行山讲学,于是携弟投之,而后,专心修学、乃至弘法讲学,遂成为乱世中的一股清流。晋太元年间,慧远大师隐居于庐山,然跟随者众。他造西方三圣相,专讲“念佛三昧”,并与刘遗民等居士结社念佛,共同发愿往生西方。这样的共修方式奠定了日后净土宗的修行典范。
二祖善导
善导大师,不知其所出,只知道唐贞观年间于京城弘扬净土法门,与当世天台、华严、法相、禅等宗派名师并驾齐驱,受到世人推崇。大师修行刻苦自励,入则长跪念佛,不到声嘶力竭不会罢休;出则广为演说净土,劝人念佛。他演说净土法门三十余年不曾息止,此外护持戒品纤毫不犯,更不视女子,绝意名利。大师一生之中抄写《阿弥陀经》十余 卷,画净土相三百壁,终其一生三衣一钵,所有供养皆布施出去。大师又作〈临终正念文〉,宣扬临终正念的功德。文中不仅开示了亡者应有的观念,也明白指出生者处理的态度,是后世助念思想的肇始,对净土宗的开展贡献极大,故后世推为净土宗第二代祖师。
三祖承远
唐代宗时国师释法照,一日于定中入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身边一位恶衣侍者,这位侍者,就是净土宗三祖衡山承远大师。承远大师不详其所出,只知他于衡山西南脚下弘扬念佛法门。刚开始时,大师蓬首垢面,躬赴薪樵,人家给他吃什么,他就吃什么,没东西吃时,食泥土也能度日。后来,村民受其感化,为其建造弥陀寺,供其讲道弘法。大师修行不重言语,只教人念佛,然在实际生活中,又展现超然智慧。代宗皇帝赐名“般舟道场”,法照国师言其有至德,柳宗元为其立碑,由此可见他德望之高,受世人无限推崇。
四祖法照
法照法师,唐代宗时人。永泰二年(西元七六六年)于南狱弥陀 广发弘愿念佛,后得阿弥陀佛亲授五会念佛之法,从此五会念佛广传于世,世人亦称其为五会法师。法照法师一生经历许多奇迹,如于钵中见五台山大圣竹林寺,或于定中屡见圣相。除阿弥陀佛亲授五会念佛之法外,更有文殊菩萨开示念佛法要。相传代宗皇帝于长安宫中常闻东北方有念佛声,遣使寻之,发现法照法师正在教人念佛,于是迎请法师入宫,并封为国师,教宫人念佛。终其一生往来于五 山与长安,推行念佛法门不遗余力,由于他的努力,使净土宗更加普及,从宫廷到一般社会皆广为流传。 世推其为净土宗四祖,是实至名归。
五祖少康
唐贞元年间人,俗姓周,缙云仙都山人氏。少康未出生前,其母梦见神女捧青莲授之,及生少康,满室馨香。少康出生后,直到七岁都还不会说话,一日,其母带至佛寺礼佛,问他可识得眼前佛相,少康忽然开口,说道:“释迦牟尼佛。”父母知此子具宿世善根,因而许之出家。贞元初,少康参访洛阳白马寺,见善导法师〈西方化导文〉放光,始知与净土有缘。后又于长安光明寺善导法师影堂瞻礼,忽见善导显圣,若有所悟。少康参访各处,于新定落脚,以“念佛一声,即与一钱”于街市诱人念佛,如是年余,新定城人人皆信佛,念佛之声不绝于耳。
六祖延寿
延寿大师,唐末五代初,吴越国人氏。大师原为税官,因盗用公款买鱼虾放生而被判死罪,后得吴越王宽恕出家学佛。延寿大师于天台山智者寺修禅时,曾经一坐九十日,鹊鸟在其顶上做巢而不自知。一日,大师梦见神人告知其宿世净土因缘,又一日见普贤菩萨捧莲花示现,大师于智者寺做了抉择,从此走向禅净双修。禅净双修在当时是创新的观念,经由大师的提倡与弘扬,渐渐为世人所知,成为后世净土宗主要走向。 七祖省常
省常大师,俗姓颜,钱塘人。大师约于宋朝初年住西湖昭庆寺,以念佛法门为主要弘化内容,并创立“净行社”,首度将《华严经 净行品》融入净土宗的修行系统。大师刺血抄《华严经》,刻无量寿佛像,以此发愿往生净土。往生之时,金影移地,其德昭然若揭。
八祖莲池
明朝四大师之首,杭州人,年三十二岁出家,住云栖山,世称云栖礻宏。大师于云栖山先为居民除虎,后为求雨,赢得居民的感戴,因而法门大兴。大师力弘净土,与名士曹鲁川书信往返,辩论净土要义,成为当代一件大事。
九祖智旭
智旭大师亦为明朝四大师之一,年少时以儒学为主,读莲池大事所著《竹窗随笔》,因而发心学佛。二十四岁那年与吴江掩关,突染重疾,于病重危急之时,大师持〈往生咒〉度过难关,从此以念佛法门为修行主力,一意求生净土。大师被推为净土宗九祖,著有《弥陀要解》等书,合编为《净土十要》,可谓净土思想最重要的阐释者之一。
十祖行策
行策大师俗姓蒋,他的父亲是一位儒者,与憨山大师为友,因梦见憨山入室而生子,因而为子命名梦憨,即行策大师也。大师二十三岁那年出家,先于武林理安寺学禅五年,后住报恩寺,开始净业的修习。康熙年间,大师于杭州一带结社念佛,引起净土宗的风行,又着〈劝发真信文〉提倡念佛三昧,使净土宗有一派中兴之势。
十一祖实贤
实贤大师善根宿具,自幼即不吃荤,父早丧,与寡母相依为命,七岁时在母亲鼓励下出家,此次展开学佛之路。未圆满具足戒前,大师曾于佛寺见一僧人拜佛而死,因而顿悟无常。于崇福寺参“念佛是谁”。一日,忽觉大梦已醒,灵鹫法师欲授禅宗衣钵,大师婉拒,直言西方净土。从此念佛为先,广修供养,结社共修,著有〈劝发菩提心〉为世人所知。
十二祖际醒
际醒大师俗姓马,他博通经史,擅长各派,年纪轻轻即备受尊崇。后归心净土,与觉生寺弘扬净土宗时,日限尺香见客,其余时间皆念佛为主。五十岁以后,入红螺山开创资福寺,使资福寺一度成为净土宗最重要的道场。往生后五十多年,民初高僧印光大师亦到此修行,成为一段佳话。
十三祖印光
印光大师别号常惭愧僧,民国初年以常惭愧僧的笔名发表文章,因而为世人所知。大师知净土法门为成佛之要道,因而亲点净土宗史上十二名最具贡献的高僧为祖师,称为净土十二祖,往生后弟子复推为净土十三祖,以表彰大师对弘扬净土的贡献。著有《印光大师文钞》为近世念佛之人不可不读之著作。
阿弥陀佛,您好。
师兄看见净空老法师就会很开心,说明师兄与老法师很有缘分,要珍惜啊。趁现在老法师还在世,好好听他老人家讲经,多修行吧,等他走了,那时候就后悔太迟了。
至于老法师会不会成为净土宗第十四代祖师,后世自有公认,现在说这事只会招来更多小心量人的嫉妒、诽谤。如果师兄真的爱护老法师,不要在提这个问题,而是把精力用在学习、落实老法师的经教里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