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诘诎》,下面是详解!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意思就是把事物的轮廓或者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创造汉字……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意思是:所谓的象形字说的是把具体的物体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文字,根据物体的不同绘画形式也不同,比如日和月就是象形字。
【原句】“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作者】许慎。
【出处】说文解字。
东汉学者许慎给“六书”下定义是:
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基本释义:
1、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2、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中较抽象的东西。
3、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
4、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所以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
5、转注。属于“用字法”。各说文家解释不同。大致有“形转”“音转”“义转”三说。
6、假借。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 ,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书
概述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二字,是动宾关系,“象”是“摹拟”、“描摹”之义,“形”是外界物体的形态、形象;“象形”指“描摹外物形象”的造字方法。“诘诎”是“曲折”、“屈曲”之义。许慎的意思是:“象形这种造字方法,就是描画那个外界物体,笔划线条随着它的形体而曲折变化,‘日’、‘月’二字就是用这种方法造的字。”特点象形字直观摹拟人眼能够看见的、有具体形象的外物。分类一种是独体:象形字中独体占绝对多数,它们是完整、单独的形体结构,不可以拆开来分析.如“羊”、“牛”、“手”、“山”、“鸟”、“隹”、“鱼”、“刀”、“人”、“大”、“子”、“女”、“牙”、“爪”、“井”、“毛”、“文”、“心”、“户”、“戈”、“斤”、“目”、“又”、“木”、“犬”、“皿”、“矢”、“禾”、“瓜”、“水”、“它”、“田”、“矛”、“臣”、“自”、“肉”、“米”、“臼”、“网”、“衣”、“舟”、“耳”、“虫”、“角”、“豆”、“贝”、“身”、“豕”、“豸”、“车”、“虎”、“鹿”、“兔”、“象”、“鼠”、“燕”、“龟”,等。 一种是合体:象形字中合体很少,它们是在独体象形字的基础上,附加一些象形笔划,表示物体的某一组成部分;这些附加的象形笔划,不能单独成字。例如,“果”的下部是个“木”字,上部似“田”的部分,实际上是画了一只果子的俯视图形,表示它是长在“木”上的果实。又如,“巢”的下部是个“木”字,中部是鸟窝的形象,上部像三只站在窝上的鸟形;这个字的意思是:筑在树上的、鸟所住的窝。再如,“朿”的意思是树上所长的刺,字形从“木”,中间部分是刺的形状,等。
1.象形:画出其物,随体诘诎;日月
2.会意:以物为意,以见指挥;武信
3.指事:视而能识,查而见意;本末
4.形声:以物为名,取譬相成;江河
5.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
6.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势;令长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4910423.html?si=2
赵佶...
赵佶
宋徽宗叫赵佶[jí]。
宋徽宗赵佶(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北宋第八位皇帝,自称道君皇帝,同时也是画家、书法家、诗人、词人和收藏家,书画方面造诣极高,自创“瘦金书”字体。徽宗在书画上的花押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花押。
宋徽宗为宋神宗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其兄长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太后于同月立他为帝,并垂帘听政一年,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
宋徽宗在位26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因病而死,终年54岁,葬于都城绍兴永祐陵(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南35里处)。
扩展资料
人物艺术成就:
宋徽宗酷爱艺术,在位时将艺术的地位提到在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书画院,即当时的宫廷画院。
更特别的是以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每年以诗词做题目曾刺激出许多新的创意佳话。如题目为“山中藏古寺”,许多人画深山寺院飞檐,但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房屋,只画了一个和尚在山溪挑水。
另题为“踏花归去马蹄香”,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花卉,只画了一人骑马,有蝴蝶飞绕马蹄间,凡此等等。这些都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画意境的发展。
赵佶还喜爱在自己喜欢的书画上题诗作跋,后人把这种画叫“御题画”。由于许多画上并没有留下作者的名字,他本人又擅长绘画。对鉴别这些画是否是赵佶的作品有不小的难度。
一般认为《诗帖》在内的书法,以及粗笔的《柳鸭图》和《池塘秋晚图》为其绘画风格,而细笔的《芙蓉锦鸡图》、《腊梅山禽图》、《竹禽图》、《四禽图》等御题画则尚无定论。
【成语】: 佶屈聱牙
【拼音】: jí qū áo yá
【近义词】: 佶屈聱口、诘诎聱牙
【反义词】: 出口成章、琅琅上口
【解释】: 佶屈:曲折;聱牙:不顺口。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周浩殷盘,佶屈聱牙。”
【举例造句】: 有些文字,尤其是所谓直译的文字,写得佶屈聱牙。 ★邹韬奋《经历·课外阅读》
象形是一种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而指事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区别:
1、分类不同:象形字主要是以地区分类,比如纳西文,东巴文和水书等;而指事主要分为合体指事,独体指事和变体指事。
2、特点不同:指事字重在用抽象符号进行提示,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表意的标志;象形字重在象原物之形,是照样画葫芦。
扩展资料:
就是造字时,用描摹客观实体的外形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方法。用“象形法”造字,一般都是有形可象的指物名词。如“日、月、水、山”等。许慎对此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其中的“画成其物”不是作画,是指创造书写符号。所以,用“象形法”创造汉字,在摹写客观事物时,只勾勒其轮廓,注重字形的简约性和典型性。
象形造字法的局限是:无法描摹抽象的事物。“象形造字法“及“象形字”是汉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奠定了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指事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象形字
另外如何知道该词在句中的意义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谢谢。很难掌握,请指点!...
另外如何知道该词在句中的意义是: 本义 、引申义还是假借义?谢谢。很难掌握,请指点!
一【象形】:《说文解字?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六书之一。字形摹写实物的形状,或用比较简单的线条来摹写事物的特征部分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如《牙部》:“牙,壮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皿部》:“皿,饭食之用器也,象形。”
象形字有独体象形与合体象形之分。合体象形所合之二体,有一体不能单独成字,有一体可以单独成字。如“石”,其中“厂”(han四声)成字,意思是山边岩石突出覆盖处;“口”象石块之形(非口舌字),不成字。王筠说:“石与果一类,本以○象石形,而此形多矣,乃以厂定之。”(《说文释例?象形》)这说明合体象形的产生是由于区别象形形体的需要,即加上一个表示同类事物的字,使所摹写的对象能够确定,不致产生误解。
“象形造字法“及“象形字”是汉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奠定了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的基础。
二【指事】:《说文解字?叙》:“指示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六书之一。也叫“象事”、“处事”。以点画等象征性的符号来表明意义。指事字在汉字中为数不多,这可能与以符号表意的局限有关。指示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所谓纯指事字,全部用指事性的符号来表示,如一、二、三、四;+(甲骨文“七”字);丨(甲骨文“十”字)等。这类指示字可能是来自原始的刻划符号。另一类是在象形字的某一部位加上点画性符号,以表明造字的意图所在。如“刃”是在刀口处加一点,指明刀刃。“本”是在“木”字下方加上一短画,指明是树木的下端,“末”与此相反,指明是树木的上端。这一类指示字,有些文字学著作称为合体指事或加体指事。
三【会意】:《说文解字?叙》:“会意者,此类合谊(同“义”),以见指撝(同“挥”),武信是也。”
六书之一。也叫“象意”。组合两个以上的字表示一个新的意义。会意字中较普遍的是用不同的字组成的“异文会意”。如《说文?林部》:“戍,守边也,从人持戈。”《手部》:“挚,握持也,从手执。”还有相当一部分会意字是“叠文会意”。如《说文?林部》:“林,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车部》:“轰轰,群车声也。从三车。”
会意字的结构有助于认识一些汉字的本义。如《说文?斗部》:“料,量也,从米在斗中。“段玉裁注:“米在斗中,非盈斗也。视其浅深而可料其多少,此会意。”
四【形声】:《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六书之一。也叫“象声”、“谐声”。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成的字,其中形符表义,声符表音。形声字是汉字中最能产的合成字。因此,形声字在汉字中数量最多,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形声字的组合方式很灵活,如:
?左形右声:江、河
?左声右形:锦 、刊
?上形下声:草、房
?上声下形:想、袈
?外形内声:街、衷
?外声内形:闻、衡
有的声符或形符只占字的一个角落,如“胜”,形符是“力”,声符是“朕”。“宝”,声符是“缶”,形符是“宀”、“玉”、“贝”组成的会意字(西周金文中才开始在这个会意字中加上声符“缶”)。
形声字可能是比较晚起的造字方式。早期甲骨文中形声字还比较少;后期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百分之二十。由于这种方式灵活,适应性强,在汉字发展中,它得到了最广泛的运用。
简述‘’六书‘’并举例说明...
简述‘’六书‘’并举例说明
六书,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所作的整理,而非造字法则: 象形、 指事、 形声、 会意、 转注、 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主要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六书一词出于《周礼》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然而,《周礼》只记述了“六书”这个名词,却没加以解释. 中国东汉学者许慎在 《说文解字》 中记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的解说,是历史上首次对六书定义的正式记载.后世对六书的解说,仍以许慎为核心.
六种解说
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艹”(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指事
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像的部份.
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会意
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转注
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着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假借
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的同音字来表示他的含义.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
说文解字与六书
首先必须明确,《说文解字》是处在语文学时代,其起始目的是为了“正字”,即为了正确地认字和写字.《说文叙》就是阐明认字和写字两大问题.不过,由于许慎博学多能,对汉字形体又深思熟虑,全面考察,因而使其成就在客观上突破了原来的目的,以至于引起后来学者浓厚的兴趣,并据此而作进一步的探讨与钻研,把它 看成一部文字学的专著.传统文字学称作“小学”,开始也表明其起点是很低的识字教学,只是由于两汉经学今古文斗争中古文经学家的推崇,“小学”才上升为考证和释读儒家经典的津梁,即讲解古代文献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因而有了崇高的地位.
其次,对于“六书”,班固引刘歆称为“造字之本”.所谓“造字”,当有两层含义:一是就汉字的整体系统而言,即把语词转化为文字;二是就汉字的单个形体而言,即单个字形如何体现所记载的语词.许慎所说“作书”当指后者,且云“厥意可得而说”.因此,“六书”在当时是对“著于竹帛”之“书”的说解条例,即许 慎心目中“说字解经”的“字例之条”.解读古代文献的实用目的,也造就了“小学”固有的形、音、义互求的传统方法,其分析对象是秦代规范过的小篆,而汉代学者所说的“六书”就成了传统文字学分析汉字构形的法则.
对《说文解字》及其“六书”的原本性质,后人缺乏真正完整的理解,因而形成了言人人殊的复杂局面.
班固所谓“造字”,许慎所谓“作书”,其实质即为语词构造一个书面形体,也就是“汉字构形”.可以想见,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摸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当时人的思维方式.上古时期,人类认知思维的特点必定是重形体、重感知.在汉字初创时期,先民的构形思维必然只着眼于语词所指称的意义内容 上,即用字形直接显示词义,以达到“目治”的目的.但是,作为“造字”的这种构形方式明显地有其局限性,因而古人构形思维的着眼点必然转向词的语音上.汉语是单音成义的词根语(孤立语),音节的有限必然带来同音字的增多,因而引起表义上的困扰.为摆脱这种困扰,先民的构形思维便自然发生逆转,从着眼于词的 语音又回复到着眼于词的意义.这一曲折的构形思维历程,给先民带来新的启迪,到最后,在汉字构形上,便同时兼顾词的意义和语音两个方面.根据这种构形思维历程的合理推测,“六书”作为构形方式,其出现的先后顺序大体是:象形—象意(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
应当指出,许慎在《说文》里对汉字字形的编排,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系统论思想,但是,他对“六书”(作为构形方式)产生的顺序从未经过深入的思考,其排列也就自然不会着眼于汉字演化的历史事实.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系统性和历时性两个层面来重新思考并加以解释,方能揭示传统“六书”之真谛.
传统六书再剖析
许慎于《后叙》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又云:“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渐多也.”这是许氏对九千多小篆形体的基本分类,即区分为“文”和“字”两大类:“象形、指事、会意”是对“依类象形”(后二者含有象形因素)的“文”的解说;“假借、转注、形声”是对 “孳乳渐多”的“字”的解说.因为前三者是“本于物象”,而后三者是以“文”为根而孳生的.这就是说,许慎所谓“六书”并不是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完备的分类.他处在语文学时代,即使是对汉字构形的解说,也不可能没有局限.这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作为说解的“六书”,分类比较粗疏;二是对“六书”本身 的界说过于简略,又受了当时骈体文风的消极影响;三是每书所举例字太少,又未加以具体分析.正是这些,给后来的论争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因此,有必要对“六书”重新加以剖析,以再现其本原意义.
象形
许氏云“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即取象于物形.过去,曾有学者把象形分为独体与合体两类.其实按构形方式来说,独体象形就是绘形象物,即用简洁的笔画描绘语词所指称的物体,构成一个独立的图象.例如“子、自、止、贝、它、晶、网、行”等.合体象形就是烘托显物,即借助一个相关物象的 陪衬,来显示所要表达的物体.例如“页、眉、果、聿、牢、须、血、州”等,其中“人、目、木、又、牛、页、皿、川”都是用来衬托其余所要表示的主要部分的.这两类象形字,是绝大多数汉字构形的基础. 指事
在许氏的解说中,“见意”二字是其关键.参照《说文》正文里所举的例字,其构形方式应当分为两类:一类是符号见意,例如“一、三、上、下、□、○” 等;另一类是加标指物,例如“刃、本、末、亦、朱”等.前者大多取象于上古原始记事方式中的契刻记号和记绳之法,后者所加记号只具有指示部位的作用.这是 “六书”中争议最少的,无须多说.
会意
许氏所云“比类合谊”较为确切.“会”有“会比”、“领会”二义.所谓“比类”,自然是会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这部件可以是图象(不能独立成字的),也可以是字形.因此,“会意”也包括两类:一是会比图形,二是会合字形.前者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按照事理关系形象地比配在一起,以表示某一 语词的意义,其内容大多是某种事物过程的表象.例如“丞(后作‘拯’)、正(后作‘征’)、韦(围)、各(@①)、立、既(会食已)、即(会就食)、莫(暮)”等.后者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能独立的字在一起,凭借构件字的意义关联,使人领会出新的意义.例如“从、牧、取、占(以口卜卦)、鸣、轰、炎、淼 ”等.
假借
许氏云“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就当今严密的思维而言,许氏所定界说似指因音同而借字,许氏所举例字却是指因引申而借字,因而引起了后来的各种争议.其实是误解了许慎.许氏原意是界说和例字彼此统一而相互发明.也就是说,其“假借”包括两类:一类是同音借字,其假借字的本义与借义毫无关 联,只有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一类是转义借字,其假借字的本义与借义有联系,即通常所谓的引申关系.前者如“难”,本义为一鸟名,借为难易之“难”;“莫 ”,本义为朝暮之“暮”,借为表虚词之“莫”;其它如“辟、孰、汝、而”等.后者如“令”,本义为命令,借为(今言“引申”)县令之“令”;“褊”,本义 为“衣小”,借为(引申为)狭小之称;其它如“因”(茵席—因凭)、“字”(育子—文字)等.许氏以“令、长”为例说假借,显然是把词义引申而未分化之“ 共字”亦视为“假借”.这在语文学时代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转注
许氏云“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世对“转注”的解说,总共不下几十种之多.其中“主义派”有代表性的就有三家:江声主“形声即转注” 说,戴震倡“转注即互训”说,朱骏声为“转注即引申”说.要想探明许慎之原意,只有采取“以许证许”的原则.《说文叙》曰:“其建首也,立一为端;……方 以类聚,物以群分,……据形系联,引而申之……毕终于亥.”又解说“会意”云:“比类合意,以见指挥.”据此,所谓“建类”之“类”,应当是“方以类聚 ”、“比类合谊”之“类”,也就是“事类”,即语词意义的事类范畴.“一首”之“首”,即《叙》所言“建首”之“首”,也就是大致标志事类范畴的部首字. 因此,“建类一首”就是建立事类范畴,统一部首意符.所谓“同意”,指与部首意符所代表的类属相同.“相受”即“受之”.如此说来,“转注”之“转”谓义转,即由词义引申或音同假借而字义转变;“注”谓注明,即注入部首意符以彰明原来字形的义类.孙诒让于其《名原转注揭橥》云:“凡形名之属未有专字者,则 依其声义,于其文旁诂注以明之.”此深得许氏之旨.故简言之,转注者即字义转变而注入相关意符也.
转注当包括两类:其一是追加意符,例如“考、纠、蛇、娶、燃、暮”等,其中“老、系、虫、女、火、日”即为后加的意符;其二是改造意符,例如“悦(说)、讣(赴)、间、措(错)、赈(振)”等,其中“心、言、日、手、贝”即取代了原来的“言、走、月、金、手”,以适应字义的改变.有一点容易引起学者误会,需 要作点说明:“六书”中每书所举例字,除“转注”外都是平列二字;而“考、老”并非平列关系,“老”是类首字(建类一首),而“考”是转注字(同意相受).许慎谓“考从老省”,即是佐证.
形声
许氏云“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以往学者一般都把“以事为名”当作“形”,把“取譬相成”当做“声”.这不一定符合许氏的原意.《说文》云:“名,自命也.”而且其《叙》中“名”字仅此一见.当言及文字时,或曰字,或曰文,或曰书,皆不用“名”.据此,所谓“以事为名”之“名”当指名号、 名称,即字音.这与“依声托事”之说也相一致.后一句“取譬相成”自然指意符.因为“譬”者喻也,使人晓喻也.这与“比类合谊”也相一致.上个世纪20年代的文字学家顾实,就曾提出过类似的看法(参见其《中国文字学》).
从历时观点来看,形声当包括两类:一是追加声符,例如“齿、星、凤、饲、囿”等,其中“止、生、凡、司、有”即为后加的声符;二是音义合成,即同时使用形符和声符而构成的形声字,也就是孙诒让所谓“形声骈合”,例如“江、河、陵、陆、芹、菜”等.[3]
四体二用说评析
清代乾嘉以来,戴震、段玉裁所倡导的“四体二用”说,对学界影响极大,一般都认为前“四书”是所谓“造字法”,而“转注”与“假借”只是所谓“用字法”,其性质根本不同.基于上述重新剖析,我们认为,“六书”无论是在说解条例还是在汉字构形的意义上,其性质都完全一样.
先 说“转注”.如前所说,无论是追加意符还是改造意符,转注都是汉字构形的方式,用前人的话来说就是能“造出”新字.如果这样去理解“转注”,那么我们常说的“古今字(区别字)”、“类化字”、“音译意化字”的出现,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古今字如“弟”为“悌”,“竟”为“境”,“陈”为“阵”,“奉”为“ 捧”等;类化字如“凤皇”为“凤凰”,“遮鸪”为“鹧鸪”,“次且”为“趑趄”等;音译字如“师子”为“狮子”,“匍陶”为“葡萄”等.以上三种后出的字,都是新“造出”的所谓“转注字”,按照“转注”构形法去解释也完全能讲得通.这与前四书哪有什么区别呢? 在讨论“转注”时,前面曾经提到清人江声,他认为:所谓“建类一首”是指《说文》部首,而《说文》在每一部首下都说“凡某之属皆从某”,那就是“同意相受 ”.江氏看到了转注字与形声字的“同构”关系,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他把同形符字都看作转注字,毕竟混淆了形声与转注的界限.其原因在于他缺乏历时的观 点.如果着眼于静态分析,是指结构类型,那么用转注法构形的字都属于形声结构.这是共时观点.如果着眼于动态分析,是指汉字构形的演化,那么转注是改造旧形体的构形法(构成之前已有原体字),而形声是受其启发而出现的创造新形体的构形法(构字之前并无原型).这是历时观点.转注与形声,从共时平面来看,二 者同构而易混;从历时演化来看,二者异构而易分.
再说“假借”.它能否作为一种构形方式即所谓“造字法”,意见根本对立.认为“假借”不能“造出”新字,几乎是一边倒的声音.表面看来似乎如此,但我们还须再冷静地思考.许氏所谓“假借”之界说,是着眼于需要“造字”的那个语词的意义,而不是汉字的形体结构.所谓“本无其字”,是就语词需要造字的前提来说 的;所谓“依声托事”,这“声”首先指语词的声音,然后才兼及那个借字的读音;这“事”当指语词的意义,然后再赋予那个借字.作为一种构形方式,“假借” 似乎没有造出新的文字形体,但是,从语言里需要造字的那个语词来说,从先民造字心理的初始事实来说,“假借”又确实使原无字形可“目治”的语词终于取得了 一个能代表它的书写符号.从这个角度来看,“假借”何尝不是利用原有形体的构形法(即前人所谓“造字法”).“四体二用”说,既忽略了先民造字历程中的思维特点与心理事实,也并不符合许慎“假借”界说的原意.我们应当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把“假借”视为“不造新字的构形法”.这样,既承认了它的实质,又看 到了它的特点.
章太炎有言云:“转注者,恣文字之孳乳也;假借者,节文字之孳乳也.二者消息相殊,正负相待,造字者以为繁省大 例.”就此“二书”后来的客观作用而言,章说很有道理;可是,就构形模式的演化而言,章说不合史实.应当说,假借是救助“象形、象意”之穷尽,而转注是适应“假借(包括引申)”(其结果是一字多义) 之繁多.受“假借”而为“转注”之启发,“形声”便应运而生.这一演化规律证明:汉字始终在强烈地维护着自身的表意体系和基本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