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汉字拼音》,下面是详解!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
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应用他和另外几位传教士拟订的用罗马字给汉字注音的一套方案写了4篇文章,送给当时的制墨专家程君房, 由程君房编入所著墨谱《程氏墨苑》中。4篇文章的前3篇都宣传天主教教义,由教会单独合成一卷,取名《西字奇迹》,复制本现存罗马梵蒂冈教皇图书馆(在中国,习惯上把上述 4篇文章称作是《西字奇迹》
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经”用阿拉伯字母给汉字拼音稍晚,“小经”(又名“小儿经”、“小儿锦”)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给汉字拼音的尝试。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周有光先生称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这两种注音方法,用起来都不方便。
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现代标准汉语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撰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语拼音
详细点说点开拼音指南加注拼音后,因为每个字的拼音长短不一,我通过增加字符距离的方式使上下的汉字对齐了,但是拼音却不能对齐在每个汉字的上面。因为字符距离增加后,汉字不是在这...
详细点说 点开拼音指南加注拼音后,因为每个字的拼音长短不一,我通过增加字符距离的方式使上下的汉字对齐了,但是拼音却不能对齐在每个汉字的上面。 因为字符距离增加后,汉字不是在这个字符的中间,而拼音是显示在字符的中间的展开
直接用对齐文档网格试过了不同的组合和间距,都排不齐。目前找到的一个方法是设置字体左右间距。页面设置=>文档网格中勾选不需要网格,然后在右下的“设置字体”按钮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合适的字体间距,只要字体间距大于最长的拼音间距就可以了。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这样便先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于汉代。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 后代的经学家把这种方法说成“音某”,也是同一个意思。比如唐代陆德明编写的《经典释文》有“拾,音十”。直音法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候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音字的情况,比如“丢”字,我们找不到同音字来注直音;有时候这个字虽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难懂、难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生僻字注常用字,这是违反学习原则的。
另一种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到平声”。“刀”是平声字,“到”是去声字,单用“到”来对“刀”字注音是不准确的,因此必须法“到”字的声调改变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读音。同样的,这种注音法虽然比直音法有所进步,但是由于需要改变声调,然后才能读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还有一种注音法,就是我们熟知的反切法,又称反音、切。反切法自东汉到清末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对汉字标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Aa Bb Cc Dd Ee Ff Gg Hh Ii Jj Kk Ll Mm Nn
Oo Pp Qq Rr Ss Tt Uu Vv Ww Xx Yy Zz
一、声母表
b、p、m、f、d、t、n、l、ɡ、k、h、j、q、x、zh、ch、sh、r、z、c、s 、y、w
二、韵母表
a、o、e、i、u、ü、ai、ei、ui、ao、ou、iu、ie、üe、er、an、en、in、un、ün、ang、eng、ing、ong
三、整体认读音节
zhi、chi、shi、ri、zi、ci、si、yi、wu、yu、ye、yue、yuan、yin、yun、ying
参考资料
拼音字母表 百度百科
拼音转汉字。
拼音转汉字:喇叭,泥土,绿地,哪里,旅途,大米,土地,木马,
大地,体育,题目,发怒,
那里,马路,大佛,陆地。
xing
杏
[xìng]
1.杏树,落叶乔木,叶子宽卵形,花白色或粉红色,果实近球形,成熟时一般黄红色,味酸甜。2.(~儿)这种植物的果实。3.(Xìng)姓。
星
[xīng]
1.天文学上指宇宙间能发光的或反射光的天体;一般指夜间天空中发光的天体:~球。恒~。行(xíng)~。卫~。披~戴月。2.细碎的小颗粒东西:火~儿。3.秤等衡器上记数的点:定盘~。4.军官衣领上的徽记:五~将军。5...
兴
[xīng] [xìng]
1.兴盛;流行:复~|新~|现在已经不~这种式样了。2.使盛行:大~调查研究之风。3.开始;发动;创立:~办|~工|~利除弊|百废俱~。4.起;起来:晨~(早晨起来)|夙~夜寐。5.准许(多用于否定式):说话要有根...
行
[xíng] [háng]
1.走:日~千里|步~。引 出外时用的:~装|~箧(qiè).[行李]出外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一行]一组(指同行(xíng)的人)。[行书]汉字的一种字体,形体和笔势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2.流通,传递:~销|通...
猩
[xīng]
猩猩,也叫褐猿。哺乳动物。比猴子大,身体构造同人类很接近,前肢长,无尾,全身有赤褐色长毛。树栖,有筑巢习性,昼间活动。主食果实。
醒
[xǐng]
1.睡眠状态结束或还没入睡。2.酒醉、麻醉或昏迷后神志恢复常态。例:酒醉未~|他~过来了。3.觉悟。例:猛~|~悟。4.使看得清楚。例:~目。
省
[shěng] [xǐng]
1.行政区划单位。在中国是地方最大的一级行政区域,直属中央。省下设若干市、县。2.指省会。例:进~开会。3.减免;节约。与“费”相对。例:~一道工序|~钱。4.简略。例:~称|~写。5.古官署名。例:尚书~|中书~。
幸
[xìng]
1.幸福。2.高兴。例:欣~。3.希望。例:~勿推辞。4.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例:~存|~免。5.古指得到封建帝王的宠爱。例:得~|~臣。6.指封建帝王到某地去。例:辛卯,帝(汉文帝)~太原。
形
[xíng]
1.形状:圆~|方~|图~|地~。2.形体;实体:有~|无~|~影不离。3.显露;表现:喜~于色|~诸笔墨。4.对照:相~见绌。5.姓。
腥
[xīng]
1.本指生肉,现指肉类鱼类等食物:荤~。2.鱼虾等的难闻的气味:放些料酒去去~。3.有腥气:这鱼做得有点~。
型
[xíng]
1.模型:砂~。2.类型:脸~|血~|小~|新~|流线~。
姓
[xìng]
1.表明家族的字:~名|贵~。2.姓是…;以…为姓:你~什么?|他~张,不~王。3.姓。
性
[xìng]
1.性格:个~|天~|耐~。2.物质所具有的性能;物质因含有某种成分而产生的性质:黏~|弹~|药~|碱~|油~。3.后缀,加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抽象名词或属性词,表示事物的某种性质或性能:党~|纪律~|创造...
刑
[xíng]
1.刑罚。例:徒~|死~。2.指对犯罪嫌疑人的体罚。例:用~|~讯。3.古又同“型”。
荇
[xìng]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蒴果椭圆形。茎可以吃,全草入药。
莕
[xìng]
“荇”的异体字。
鉶
[xíng]
见“铏”。
铏
[xíng]
古代盛菜羹的器皿。
钘
[xíng]
1.古代盛酒的器皿。2.同“铏”。
鮏
[xīng]
同“鯹”。
鯹
[xīng]
鱼腥味。
涬
[xìng]
1.〔~溟〕a.道家所谓的自然之气。b.大水茫茫。2.牵制。
邢
[xíng]
姓。
惺
[xīng]
1.聪明。2.醒悟;清醒。
葕
[xìng]
古同“莚”。
兴
[xīng]
1.起身;起来。2.兴起。3.派遣;出发。4.徵聚。5.推举;起用。6.产生。7.犹动。8.犹作。9.犹升。10.倡导。11.创办;举办。12.设立;制造。13.成功;成就。14.昌盛;兴旺。15.胖。16.流行;...
陉
[xíng]
见“陉”。
篂
[xīng]
〔箳~〕见“箳”。
觲
[xīng]
〔~~〕古同“騂騂”,(弓)调得很好的样子。
洐
[xíng]
沟水行。
侀
[xíng]
同“形”。
騂
[xīng]
见“骍”。
臖
[xìng]
肿:“凡初觉~聚结热,疼痛肿赤,……不可缓也。”
煋
[xīng]
1.火烈。2.火光四射。 。
垶
[xīng]
红色而坚硬的土。
曐
[xīng]
古同“星”。
饧
[xíng]
1.糖稀。2.糖块、面剂子等变软糖~了。3.精神不振,眼睛半睁半闭眼睛发~。
哘
[xíng]
◎ 日本地名。
陉
[xíng]
山脉中断的地方;山口:井~(地名,在河北)。
謃
[xīng]
◎ 义未详。
骍
[xīng]
毛皮红色的(牛马等)。
郉
[xíng]
古同“邢”。
銒
[xíng]
1.古代的一种酒器,似钟,颈长。2.古通“鉶”,古代盛羹的器皿。3.古同“鋞”,温器。4.古代称井陉山为“銒山”。
鋞
[xíng] [xìng] [jīng]
1.温器。2.古同“鈃”,酒器。
鈃
[xíng]
见“钘”。
?
[xíng]
《字汇补》何仍切,音?。酒器。
幸
[xìng]
同“幸”。
箵
[xīng]
〔笭~〕见“笭”。
緈
[xìng]
1.直。2.絓緈。
蛵
[xíng]
〔虰(dīng)~〕见“虰1”。
狌
[xīng] [shēng]
同“猩”。
饧
[xíng]
1.糖稀。2.糖块、面剂子等变软:糖~了。3.精神不振,眼睛半睁半闭:眼睛发~。
皨
[xīng]
古同“星”。
悻
[xìng]
〔悻悻〕怨恨、愤怒的神态。例:~而去。
硎
[xíng]
1.磨刀石:发~。2.磨制。
嬹
[xìng]
古同“兴”,喜爱;喜欢。
荥
[xíng] [yíng]
1.水绝小貌。参见“荥水”、“荥泽”。2.水名。参见“荥水”。3.古泽名。参见“荥泽”。4.中医穴位名。
﨨
[xìng]
人名用字。
睲
[xǐng] [xìng]
视;看。
娙
[xíng]
1.〔~娥〕中国汉代宫中女官名。2.女子修长美好:“赵燕锡媌~。”
荥
[yíng] [xíng]
荥经(Yíngjīng),地名,在四川。
觪
[xīng]
古同“觲”。
擤
[xǐng]
按住鼻孔用力出气,使鼻涕排出。例:~鼻涕。
婞
[xìng]
倔强固执:~直。
瑆
[xīng]
玉光。
巠
[jīng] [xíng]
古同“经”。
我想知道电脑打不出汉字只能打拼音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希望大家能说的全一些,一一帮我列举出来,谢谢...
我想知道电脑打不出汉字只能打拼音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希望大家能说的全一些,一一帮我列举出来,谢谢
先调出语言栏:
添加中文简体美式键盘,如果没有出现,请看下边:
XP
1. 右键单击桌面下方任务栏空白位置
2. 在弹出的菜单上选择“工具栏”
3. 在展开的二级菜单上,可以看到有“语言栏”这一项,如果它前面没有勾选,那么就左键点击它。OK,现在熟悉的语言栏图标又回到了桌面上。
原因二:“语言栏不见了怎么办”之文字服务
相对上面语言栏不见了的情况,这个稍显生僻,因为要点击设置的地方比较“深”,过程如下:
1. 打开控制面板
2. 点击“区域与语言选项”
3. 打开第二个标签页“语言”
4. 点击“文字服务和输入语言”栏目内的“详细信息”
5. 在弹出的窗口上,找到最下方的“语言栏”,点击它,然后勾选“在桌面上显示语言栏”
6. 如果5中提到的“语言栏”变灰,不能点击,那么需要单击此页面上的第二个标签页“高级”,并将“系统配置”中“关闭高级文字服务”前的勾去掉。然后再重复5的操作。
如果还不行,点击开始,运行,输入ctfmon.exe并回车,如果每次都要运行ctfmon,留下邮箱,我把开机启动的注册表文件发给你。
WIN7
点击屏幕左下角的“开始”,“控制面板”,“区域和语言”,“键盘和语言”,“更改键盘”,“语言栏”,“停靠于任务栏”,确定。
添加中文简体美式键盘,如果没有出现,请看下边:
如果还不行,点击开始,运行,输入ctfmon.exe并回车,如果每次都要运行ctfmon,留下邮箱,我把开机启动的注册表文件发给你。
还有一点,如果你的优化软件(安全卫士,软件管家之类)禁止了开机启动项ctfmon,需要恢复启动。
重新设置快捷键:
你可以右键点击语言栏,设置,键设置或高级键设置(因为不知道你的xp还是win7),点击“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切换”,点击“更改按键顺序”,win7勾选“启用按键顺序”。左边勾选alt+shift,右边勾选ctrl+shift,确定。
有装微软输入法
1
首先打开word文档,输入需要标志拼音的汉字,如下图:
2
然后需要标志拼音的汉字,点击“开始”菜单栏中的"拼音指南",如下图:
3
在弹出的“拼音指南”窗口中,就会出现文字的拼音,点击下方可设置拼音的字体、大小等
4
设置好后,点击确定,在返回Word文档中就可以看到选中文字的拼音了!
END
无装微软输入法
“拼音指南”自动出现拼音的前提是电脑右安装微软输入法,如果没有安装的话的话,需要手动输入拼音,如下图:
在弹出“拼音指南”对话框,输入对应文字的拼音字母,如下图:
拼音是有声调的,接下来就是给拼音字母加上声调,右击输入法小键盘,选择“软件盘”——“拼音字母”,如下图!
在弹出的“拼音字母"小键盘中,选择需要声调字母替换刚才的输入框中的字母,如下图:
5
输入好后,点击确定,在Word中就会显示文字了。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
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
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设计的,适于拼写北京语音。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
1815年到1823年之间,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了一部《中文字典》,这是最早的汉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设计的拼音方案来拼写汉语的广东方言,实际上是一种方言教会罗马字。接着,在其他的方言区也设计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中厦门的“话音字”1850年开始传播,仅在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万册读物,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大约还有十万人左右使用这样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他各地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传播,主要用来传教。
1867年,英国大使馆秘书威妥玛(Thomas F. Wade)出版了北京语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他设计了一套拼写法,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称,叫做“威妥玛式”。
1931年到1932年间,有两个外国传教士提出了“辣体汉字”,这是一种根据《广韵》设计的、以音节为单位的汉语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几乎都有不同的拼写法,拼写的是方言。
这些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案,为以后的汉语拼音运动提供了经验。五四运动之后,于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的文章,提出了“废孔学”、“废汉字”的主张。他说:“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甚至说:“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他提出:“废汉文之后”,“当采用文法简赅,发音整齐,语根精良之人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语)”。
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源于近代以来在中国开展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苏联创制的,其目的是在苏联远东的10万华工中扫除文盲,今后在条件成熟时,用拉丁化新文字代替汉字,以解决中国大多数人的识字问题。当时的苏联政府把在苏联远东地区的华工中扫除文盲也列为苏联本国的工作任务,于是,在苏联的中国共产党员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萧三等人与苏联汉学家龙果夫、郭质生合作,研究并创制拉丁化新文字。瞿秋白写成《中国拉丁式字母草案》,于1929年由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出版社出版,1930年,瞿秋白又出版了《中国拉丁化字母》一书,引起很大反响。
[B]1931年5月,苏联各民族新文字中央委员会科学会议主席团对中国拉丁化字母的方案进行了审定,并批准了这个方案。[/B]1931年9月26日在苏联海参威召开的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又通过了书面方案《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拉丁化新文字方案通过后,首先在华工中推行,出版书籍47种,刊印10多万册,许多华工学会了新文字,可以用新文字读书写信。
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介绍到国内。1934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文拉丁化研究会”,出版介绍拉丁化新文字的书籍。接着,在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大城市都先后成立了拉丁化新文字团体,甚至在海外华人中也成立了这样的拉丁化新文字团体,据统计,从1934年到1955年二十一年中,拉丁化新文字团体总共有300多个。
拉丁化新文字的传播还得到了文化教育界人士的热情赞助。1935年12月,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茅盾、陈望道、陶行知等688位知名人士,共同发表文章《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其中说:“我们觉得这种新文字值得向全国介绍。我们深望大家一齐来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为推进大众文化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工具”。这是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一份革命宣言。
毛泽东对于当时新文字运动给以极大的赞赏。毛泽东对于新文字运动是积极支持的。他在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B]1941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新文字工作委员会”,正式宣布新文字与汉字有同等的法律地位。[B]同年,在延安出版的 《Sin WenziBao》(《新文字报》)第一期上,发表了毛泽东的题字:“切实推行,愈广愈好”;朱德也题了字:“大家把实用的新文字推行到全国去”。
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一直延续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时为止,历时近30年。它对中国的文字改革事业,对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方案》,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出笼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在1951年,毛泽东就指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是,究竟采用什么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经过了反复斟酌的。毛泽东到苏联访问时,他曾经问斯大林,中国的文字改革应当怎么办;[B]斯大林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B]毛泽东回到北京之后,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同时,上海的新文字研究会停止推广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产生。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报告,他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毛泽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1956年1月20日,毛泽东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发表了赞成拉丁字母的讲话。他说,“关于文字改革的意见,我很赞成。在将来采用拉丁字母,你们赞成不赞成呀?我看,在广大群众里头,问题不大;[B]在知识分子里头,有些问题。[/B]中国怎么能用外国字母呢?但是,看起来还是采用这种外国字母比较好。因为这种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几个,向一面写,简单明了。我们汉字在这方面实在比不上。比不上就比不上,不要以为汉字那么好。有几位教授跟我说,汉字是‘世界万国’最好的一种文字,改革不得。假使拉丁字母是中国人发明的,大概就没有问题了。[B]问题就出在外国人发明,中国人学习。[/B]”(转引自郑林曦《论语说文》)。
在中国制定拼音方案的时候,苏联已经不再搞拉丁化,改为搞斯拉夫化,把所有的拉丁化民族文字一律改成了斯拉夫字母。蒙古人民共和国也把蒙古字母改成了斯拉夫字母。50年代,中国向苏联一边倒,有人主张采用斯拉夫字母,跟苏联在文字上结盟。苏联派到中国的语言学家谢尔久琴柯也提出使用斯拉夫字母的建议。据说,苏联的一位副总理来中国访问时,曾经向陈毅副总理说,希望中苏两国都采用相同的字母。陈毅副总理回答说,中国文化必须跟东亚和东南亚联系,东亚和东南亚都习惯用拉丁字母。这样,中国才没有采用斯拉夫字母。
1955年10月,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作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
1977年,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决定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地名的国际标准。1978年9月,国务院转发了《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1982年8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文献工作技术委员会决议采用汉语拼音作为世界文献工作中拼写中国专有词语的国际标准,标准号:ISO7098-1982。《汉语拼音方案》已经从中国标准发展成为国际标准。
未来的改革方向是汉字拼音化
1951年,毛泽东曾经指示:“文字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加以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化方向”。在我国的学者中,还有一些公开主张“双文制”(digraphia)的人,例如,周有光就主张实行“two-script system”(文字双轨制),冯志伟提出首先在计算机通信中实行“文字双轨制”,认为文字书写方式的改革应该先从信息科学做起来。 政府对于这些持不同意见的学者并不干涉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继续进行科学研究的自由。国家一级学会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受到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支持,该学会的宗旨之一就是倡导和研究“拼音化”问题。我国政府这样宽松的政策,为“双文制”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关于双文制的想法,早在清朝末年的汉语拼音运动中就产生了,后来有许多、著名的学者都关心这个问题。郭沫若曾经说过:“我们可以预想到必然还有一段相当长的时期,让汉字和新造的拼音文字平行使用,在新文字的逐渐推广中而让汉字在大多数人民的日用中逐渐归于隐退,汉字的归于隐退,是不是就完全废弃了呢?并不是!将来,永远的将来,都会有一部分学者来认真研究汉字,认识汉字,也就跟我们今天有一部分学者在认真研究甲骨文和金文一样。”
茅盾说得更明白,他说:“我希望,至少我们的孙儿孙女这一代能够两条腿走路,既能用汉字写,也能用拼音字母写,听报告作笔记,用拼音字母写,会比汉字写得快。如果可能,还能用上拼音字母的打字机。这样该是多么幸福呢!我并不幻想,在不远的将来,就可以废除汉字(方块字);然而即使在百年之内或在百年之后还要用汉字,让我们的子孙的一代能用‘两条腿走路’又有什么不好呢?”
郭沫若和茅盾生活的那个时代,计算机还没有普及,他们大约也没有使用过微型计算机,更没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去访问互联网的网络、在网络上自由地漫游,但是,他们当时就已经慧眼独具地看到了双文制的好处,如果他们今天还健在,一定会举双手双脚赞成在计算机通信中首先实行双文制的建议。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一章第十八条规定,学好汉语拼音,用好汉语拼音,让汉语拼音在信息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
汉语拼音化进程急刹车
80年代中期,为了适应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新形势,我国在拼音化的政策上做了调整。
1986年1月,当时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导生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中指出:“关于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应该强调,《汉语拼音方案》是国家指定公布的法定标准。它的制定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公布之后已经在国内外广泛应用。《汉语拼音方案》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是一个科学实用的方案,我们应当努力推行,而不应当另起炉灶;要想用其它方案来取代,事实上难于办到。继续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是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客观需要。今后要继续加强拼音教学,逐步扩大《汉语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并研究、解决使用中的实际问题,如汉语拼音的同音字和同音词的区分,汉语拼音正词法的标准,汉语拼音技术应用中的标调法等。”
刘导生的报告完全没有提毛泽东指示的“拼音化方向”,只是谈到扩大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这意味着,我国政府放弃了毛泽东提出的“拼音化方向”的政策,汉语拼音不再被看作文字,而只是被看作是一种辅助汉字的工具。
汉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号:ㄏㄢˋ ㄗˋ),又称中文、中国字、方块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汉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在历史上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甚至其语文都存在借用汉语言文字的现象。现代汉字是指楷化后的汉字正楷字形,包括繁体字和简体字。现代汉字即从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演变而来。汉字为汉民族先民发明创制并作改进,是维系汉族各方言区不可或缺的纽带。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 ,西周时演变成籀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隶书 [4-5] ,至汉魏隶书盛行,到了汉末隶书楷化为正楷。楷书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今通行 [6-7] 。汉字是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者,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的官方文字。在古代,汉字还充当东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20世纪前仍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国家的官方书面规范文字,东亚诸国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创制汉字。在非汉语体系中,日本人自行简化汉字并制定了日本新字体;而历史上曾使用过汉字的越南、朝鲜、蒙古等国,现今已废弃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