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时间:2024-02-07 04:21:38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岜沙部落里面的人,他们在出生之时,长辈便会为他们种下一颗树苗,直到生命结束,用这棵树做成棺木,不起土不立碑,再安睡之处再种上一颗树苗,来于自然归于自然,萌阴着这片土地。

岜沙苗寨在从江县城外6公里的山上,从肇兴侗寨坐班车到从江高铁站,从江高铁站有直达从江县城的班车,住在从江县,再去岜沙苗寨,也可以住在寨子里,就是酒店比较少,价格也贵。

从江县城不是很大,没什么玩的,但是吃的东西挺多的,县城有点老旧,但是还在建设中,物价也不高。

往期文章,可以点击下面蓝色查看: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景甲桂林

肇兴侗寨,我在这里回溯旧时光

黄姚古镇,久坐不知归路

梧州,一座骑楼上的城市

当地人的生活很悠闲,人们聚在一起打牌打发时间,生活节奏很慢。

去岜沙苗寨,可以在从江县打车去,几个人一起打车比较方便,也可以去从江大桥桥头坐车,那里有寨子里的顺风车,还有摩的,顺风车5块钱一个人,摩的10块钱一人。

在下图的这个大桥桥头,有个尊享开泰假日大酒店,用地图搜索这个酒店,导航到这里,就是坐车去苗寨的地方。

去苗寨是要门票的,我也不知道要门票,进去了之后才知道要门票,我是坐摩的进去的,所以在桥头拼车的话,也不需要买门票,门票20块钱也不贵。

寨子很小,一上午就能逛完,下面就是去寨子的苗包车,人满了就发车。

进了寨子,如果你问他们

“请问,您贵姓啊?”

“滚”

这个时候你可别生气,

因为,这里的大多数人,真的姓“滚”。

寨子里的人自称是蚩尤的后裔,

因战败而向西南地区撤退,

岜沙祖先为了让后人记住耻辱,

毅然改姓为“滚”。

岜沙苗寨由五个自然村组成,

坐落在月亮山腹地,

周边是层层叠叠的梯田。

寨里的很多男人盘着发髻,

穿着黑亮的土布衣服,

肩上扛着枪,极具野性。

晨起去耕田,昏时则牵牛回家,

这期间也都是枪不离身。

枪原本是岜沙男人狩猎和防身之用,

现在更多的是岜沙的一个图腾。

与充满野性的岜沙男人相反的,

是针线不离手的岜沙女人。

常能看到她们聚在房前,

一边聊天,一边纺线、织布、绣花,

不需要人手一部手机,也不需要刻意找话题,

就能说说笑笑一整天,这是人和人之间最舒服的状态。

这样的画面,总能触动人内心的柔软。

但这样平静安逸的生活场景在岜沙越来越少了,

作为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土著部落的典型,

岜沙的名字总是与“净土”、“神秘”、“原始”、“原生态”之类的词语形影相随。

实际上,它正在逐渐被现代文明和加快的旅游步伐所媾变。

当一条道路打破岜沙与世隔绝的状态,

之后的十年来,岜沙苗寨渐渐成为黔东南的旅游胜地。

它的出名,很大程度上在于满足了人们的猎奇想象,

“合法持枪”、“镰刀剃头”、“树葬文化”等是岜沙与其他村寨明显不同的地方。

外来文化对岜沙人生活的影响是明显的。

德高望重的寨老滚拉旺说:”现在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跟外面接触久了,男孩子不喜欢再留户棍、穿青布衣。有的外面读过书的孩子,回来后连枪也不喜欢背了。这个没有办法,其他寨子都是这样,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滚拉旺的话道出了岜沙人的某些传统文化正逐渐被抛弃的无奈。

寨子里设了游客广场,开了旅馆、饭店、商店。

村民还组织了芦笙长枪表演队,

批量化地为游客表演“芦笙舞”、“镰刀剃头”、“鸣枪送客”等节目。

一些游客在给岜沙人拍照后,有些岜沙人还会笑着说:“把响”,意思是给钱。

当一年一度的芦笙节变成了一天一次,

原来附着在仪式上的快乐被经济剥夺;

当枪和枪手成为表演的工具,

“最后”这个定义越发准确。

摩天大楼有多高,泥土的芳香就有多奢侈;高铁车轮有多快,故乡的路就有多遥远。

在当年的禁枪收缴枪支的时候,就考虑到岜沙苗族的特俗习俗,加上他们使用的都是代代相传的老式火药枪,射程最多20米,而且现在他们已经从渔猎转变成农耕,他们手中的老式火药枪更多的是一种图腾的象征作用,就特许他们保留这些火药枪,给他们办理了许可证件。

而现在这些老式火枪更是因为这里变成了景区,而成为了景区的民俗表演的道具。在游客们到来的时候,他们会在门口表演鸣枪迎客,枪手们随着音乐舞动,在结尾时候则是向天鸣枪。当然这里面只是装填了火药,没有弹丸,也就是跟放炮一样听一个响声,最大程度保证了安全性。

也曾有人会怀疑这里的人发生矛盾时,会不会用这些火药枪,这是可以确定是不会发生的,因为他们的祖先规定不允许将枪对准人,两个人打架连刀都不允许用,因为用刀伤人在他们的习俗中是会断子绝孙的,在这种保留着传统习俗的地方,这种祖先规矩比什么约束都好用,不然会遭到整个地方的人唾弃。

他们的决绝矛盾的方法是斗水牛,这是岜沙从古至今一直沿袭下来的,有矛盾的人说好条件,再拉出各自家的大水牛一决高下,最后的就是输的人愿赌服输。

岜沙人固守着自己古老的传统,保留着明清时期的生活习俗和服装服饰。

村民们穿着土法染制的民族服装,女子身穿大襟的上衣,下穿百褶短裙,扎绑腿。领口、袖口、下摆和绑腿都是姑娘们自己绣制的彩锦,项上戴着粗大的银环。

岜沙人儿时髡发,前额头发剃光。留脑部头发披于肩后,至成年时开始蓄发,渐渐绾髻于头顶,额头勒一条挑花布巾,此装束至今不变。

岜沙男人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这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据说这是从蚩尤时代传下来的。岜沙男人的发型为四周剃光,顶部头发留长挽成一种特别的发髻,即称为“护棍”。其发式独特别致,并且终生保持这种发式。因此岜沙人自认为是“最正宗的苗族”。

岜沙苗沿用祖上祖传的方式,用镰刀当理发工具。剃头前,伙计先要把刀在地上蹭几下,再在衣服和手掌上蹭几下,锋利的刀贴着头皮刮过,这就是沿袭至今的、闻名中外的古老习俗——镰刀剃头。如果有游客想体验下镰刀剃头的绝活,大师都是现场操刀剃头。

岜沙人独特的装饰与日本的古人穿戴十分相似,从日本古代到现代,大多数男人都留着这种特殊的发式。为此,曾有日本民俗学家和其他民间团体寻根来到黔东南,岜沙人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有人认为日本人的祖先是岜沙人,为此许多日本人前往岜沙寻主认宗。

岁月流失,时光改变一切,

岜沙这块苗族文化的活化石也不例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岜沙的变迁其实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经济开发的热潮彪悍地叩击秘境古寨的山门,

外来文化的入侵也无可厚非,

但同时,古老传承的一些东西也必将湮没于这股潮流当中,丽江,郎木寺,岜沙......

新浪微博/快手/火山视频ID : 牧羊少年环游世界

抖音ID : 148609819 微视ID : 牧羊少年

如果你也热爱旅行,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