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大肾柱”是影像医师平常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术语。然而,这一术语却是不恰当的。
肾柱是指锥体之间的肾皮质结构。但是,利用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手段可以清楚的发现:日常所谓的“肥大肾柱”中既有皮质结构,也有髓质结构。显然,这些所谓的“肥大肾柱”并非肾柱的肥大!
肾的发育开始于肾小叶,每个肾小叶由一个锥体和周围的皮质围成,每一侧共有300个左右的肾小叶。肾小叶相互融合,首先形成两个小的亚肾,随后,两个亚肾再融合成一个完整的肾脏。
而所谓的"肥大肾柱"实际上是亚肾融合过程中实质吸收不良的结果,可称之为“连接部实质”。典型者应包括:被膜处的楔形小缺损A,分隔线B和伸入肾窦的实质C三部分结构(上图)。根据其来源和大小又可分为四种类型(下图)。
其实,所谓的肥大肾柱、重复肾、双肾盂、分叉肾盂、肾实质缺损等等实质上都是胚胎时期双亚肾融合不良的结果,只是程度的不同。“肥大肾柱”是一个显著错误的名词,实际上是包括皮质髓质都有的实质成份,可称为连接部实质(junctional parenchyma).
回复@何恩辉: 叫什么名字和如何分型倒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知晓这些改变的本质,充分理解影像学所见,从而将其与占位等其他真正的病变鉴别开来。对于临床大夫来讲,如果没有积水,超声医师无论如何提示如何分型都毫无意义,不如视而不见。 (2013-3-10 21:50)
@楊柯Y2K: 那该怎么出报告呢?
答:这类东西,如果不伴有肾盂积水,一律视而不见。
下图来自 何恩辉 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