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知的中国末代巨儒——辜鸿铭
近期的一部《觉醒年代》电视剧,一经放映,就受到众人追捧。讲述的是新文化时期的风流人物,如胡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还有辜鸿铭等等。在值此国家危难之际,众位中国之栋梁看风云变化,各尽其力,为中国找一条救国之路。该剧展现了多位栋梁为救国而做出努力的情景,让当代青年人发人深省,恨不能同这些大家一起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在这之中最为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位大家——辜鸿铭,传统的儒者形象,一袭黑色的马褂,留着泛黄小辫子、张狂而顽固的老头形象以及所致力于中国人文化和精神的努力给每一位中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其独特装束和个性及行为方式,在众人心中有众多的称号,如“狂儒”、“中国人的精神导师”、“东方文化的捍卫者”等。
辜鸿铭(1857.7.18-1928.4.30),字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惠安县, 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在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由此可知辜鸿铭名气之大。
下面截取了辜鸿铭先生几个重要的人生事件:
博学且张狂的一代狂儒
辜鸿铭博古通今,是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1916年,《春秋大义》的德译本出版,立马在德国掀起一股风潮,丹麦1918年撰文称“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教授奈尔逊对辜鸿铭极为佩服,在辜鸿铭晚年生活困顿时,还隔着半个地球为辜鸿铭筹款。
虽然辜鸿铭博学,满腹经纶,闻名中外,但他的性格是比较古怪且张狂的,带有一种天朝上国人的傲气。
在北大开始文学改革时候,辜鸿铭因为教学行为不合格,一年在课堂上才讲几句西洋诗,被校评议委员会的代表蔡元培过来劝诫说'因为学校对你的非议很多,解聘你的呼声很高.校委会决定给予你一个月时间让学生回到你的课堂,否则给予解聘’。辜鸿铭当场立下军令状'如果我不能让学生来听我的课,不用学校解聘,我自己辞职。就怕北大没有这么多大课堂’。一股文人自信狂妄之气油然而生。
在北大讲座演讲的时候,有两个佣人为他开场带路,同时在讲演的时候为他端茶倒水,并且在大庭广众之下抽大烟,表现出一股张狂的封建地主老财的样子。
他这些行为时常遭人贬谪,即便如此,辜鸿铭仍然我行我素,保持着独特的个性。
驳斥中西、褒贬不一的东方文化捍卫者
值此新旧文化冲突之际,辜鸿铭通过对西方文化的抨击以及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始终捍卫着东方文化,从而不至于国人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中迷失。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在这样西方文化充斥在中国人心中的时期,他仍然抨击着西方。而其他人只把他所说的话当作笑料,却没有理解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渴望让国人重新认识中国文化,避免被西方文化迷了眼以至于失了中国文化之根的心情。
与此同时他深爱着中国文化
一次北大的演讲更是体现了辜鸿铭对中国文化热爱和独特认识。在《觉醒年代》中,辜鸿铭上台演讲,一身绿色小袖绸袍,戴了顶青缎子加珊瑚顶瓜皮小帽,系了根蓝色腰带。最引人注意的是背后拖了一根细小焦黄辫子。老先生一上堂,满座学生立即哄堂大笑。
下图就是演讲时的场景:
对此,辜先生却从容不迫地说:“你们不要笑我这条小小尾巴,我留下这并不重要,剪下它极容易。至于你们精神上那根辫子,据我看,想去掉可很不容易!”这短短的辫子,却被辜先生衍生出巨大的道理,令人发省,也让骄傲的北大学生全都哑口无言。
是啊,在当时西方文化冲击的时候,国人大多崇拜洋人的优秀文化,对自己的一些文化保持鄙视的态度,然而辜先生却通过小小的辫子激发其学生对其崇拜洋人文化,鞭笞中国文化此等行为的反思。
辜先生的“身上有辫,心中无辫”言语无不显示出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心中有辩”的弃中国文化和废中国文化现象的抨击,渴望中国人能够真正理解中国文化,树立起对中国文化自信。
虽然辜鸿铭深爱着中国文化,但对于其中一些腐朽的文化也格外推崇,这为他被逐出北大留下了隐患。
他学在西洋,却喜欢东方姑娘,尤其喜爱中国姑娘的小脚。他的夫人淑姑是小脚,他一见钟情、终身不负。他推崇一夫多妻制,是为了考虑中国社会的稳定,曾说道'男人就像茶壶,女人就像杯子,一个茶壶总需要几只杯子的’。他还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
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然而在课堂上却很少讲授西洋诗,总是抨击西洋文化的不妥之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君师大义’,以及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在《觉醒年代》,就有一个情节,北大要改变陈腐的学风,对教师裁员。辜鸿铭就因在课堂上贬斥西洋文化,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被校长蔡元培约谈。当他以为自己会立刻被北大解聘的时候,心里一阵冰凉。当听到蔡公和学校会给他一个月时间作为他能否留在北大的考验时,他喜泣而极。并下妄言'so easy’,这可气又好笑的老头形象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对中国人精神品质独特的剖析被誉为中国人的精神导师
在《觉醒年代》中,辜鸿铭在北大开讲座,提出中国人的特有品质——温良,向学生提问。面对学生回答“温良是一种不好的精神,是顺从和弱懦”,辜鸿铭直率的大声地说出“错,错,错”,振奋中国人的精神,并且连续列举了一系列的例子证明温良是中国特有的相较于洋人没有的美好品质,并立誓他终生向中国人和全世界了解中国人这种精神而奋斗,引起在座一片掌声。
节选自《中国人的精神》:
“我曾听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这位外国友人曾久居日本和中国。我不知道这样评价日本人是否合适,但我相信在中国生活过的诸位都会 同意上述对中国人的判断。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尽管他们缺乏卫生习惯,生活不甚讲究;尽管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有许多缺点,但仍然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而这种喜爱是其他任何民族所无法得到的。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
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示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那么,中国人又是如何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
在《中国人的精神》一文中深刻解析了中国特有的品质——温良,深刻抨击中国人的温良被歪曲为中国人温顺和懦弱的言论。通过一系列的例子,将中国人的温良一点点的剖析展现在所有中国人的面前。他对中国人的温良是一种礼貌和同情的见解,引起了广大中国人的认同,树立起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自我认同。
《中国人的精神》引发人们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去除中国人的自卑感和消除对自己本土文化的极端怀疑及否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文化,抵御了当时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盘西化”错误主张。
虽然辜鸿铭因为其《中国人精神》的系列讲座,暂时留在了北大,但最后还是因为他鼓吹'君师大义’被逐出了北大,被迫流亡海外。辜鸿铭的被驱逐,就因为他对传统文化挚爱和守旧,在那个文化革新的时代不被包容,就连蔡公'思想并包’也不行,默许他离开了北大。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哀,也是整个旧时代的悲哀。
辜鸿铭一生致力于捍卫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他的所作所为参差不齐,众人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在某些方面,如激发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反思,对保护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巨大贡献。
让我们铭记辜先生:
'博学与张狂,驳斥中西,挥斥方遒,体现出大国人的自信。
一身儒袍,一条泛黄的长辫,独特中国人形象,让中国人铭记文化的根
一本《春秋大义》,寻找文化精神,让中国人挺起自己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