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获得性遗传

时间:2024-02-02 22:43:28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45z-mvX0ZxBNaigjbgfTL2OF4C9TOlSDEZx6cbTq4iBXeCVMTHEdf71iUqYIasUn8Mm4e-MAOx3DFmS3lPXf6t8Qjlhub3h7a6nhUcGbEd0RKvMPqFuIjOkO7AVsgI_VEBaNQ_oqEsdlZhByeBPH_获得性遗传是“后天获得性状遗传”的简称,指生物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产生带有适应意义和一定方向的性状变化,并能够遗传给后代的现象。由法国进化论者拉马克(C.Lamark)于19世纪提出。强调外界环境条件是生物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并对生物进化有巨大推动作用。中文名获得性遗传全 称后天获得性状遗传提出者拉马克提出时间19世纪目录1 定义2 解释3 发展历史4 理论争议5 理论实验定义获得性状是否能遗传一直是生物进化研究中争论的焦点。如果获得性状可遗传,就可以进一步说明环境可引起遗传物质变异。生物学家已发现了不少获得性遗传的实例。例如,当用一种酶把枯草杆菌的细胞壁去除后,在特定的生长条件下,它们可以继续繁殖,后代也是无壁的,并且这种状态可以稳定地遗传下去,只有把它们放在另外的一种生长条件下,细胞壁才会重新生长出来。逆转录酶的发现,也证实了获得性是有遗传可能性的。“生命环境均衡论”的学者们认为 :如果生活的环境条件改变了,生活也就发生改变,那么,动植物将采取适应其生活的性状,并且在这种性状永存的情况下,遗传因子也与之相应发生变化。但是必须经过地质时代这样漫长的时间单位。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获得性是可遗传的,但并不能认为获得性遗传是生物进化的主要方式。因为在环境条件未发生剧烈变化的很长时期,生物进化的脚步并没有完全停止。生物进化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归根到底都必须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只有这样变异才能一代一代延续下去。获得性遗传只强调了进化的外因。解释获得性是指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在改变了的外界条件作用下所产生的新的特征特性,这种新的性状在有性繁殖的后代重复出现,就称获得性遗传。拉马克学说的内容之一。拉马克认为,具有神经的高等动物,后天获得性性格可以传到下一代。即只要获得的性状为双亲所共有,就能通过繁殖保存在它们的后代中。较有名的例子除长颈鹿外,还有对鹭、鹤等涉禽长腿的解释,即这些鸟类长期生活在水边,但不喜欢游水,为了不使身体陷进淤泥,就尽力伸长腿部;为了吃到水里的鱼虾,又不至于濡湿身体,就尽力伸长颈部。这样获得的性状,逐代遗传下去,年深日久,就成了长颈长腿的涉禽了。发展历史第一个阶段生物进化的理论最早是由拉马克提出来的。拉马克的进化理论主要内容是说:(1)一切变异(获得性状)的原因在于环境的影响或者器官的用进废退。(2)凡两性所共有的获得性状都可以传给后代。(3)获得性遗传是普遍适用的法则。拉马克的这个理论被后人总称为“获得性遗传”。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形态功能的生物,这是人们最简单的经验事实。因此,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就是这种感性认识的第一次总结。这也是获得性遗传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获得性遗传理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达尔文通过调查,积累了大量资料,用事实证明了物种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个阶段是米丘林阶段。这是获得性遗传理论的实践阶段。米丘林通过对植物的实际培育,改变了植物的性状,使南方的植物可以在寒冷的北方生活。但是,获得性遗传理论并未因此而获得真正的胜利。原因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中心法则的确立。中心法则指明,生物性状是有DNA中储存的信息决定的。并且是有DNA——RNA——蛋白质的方向表现的。基因理论和中心法则是获得性遗传问题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个阶段是对获得性遗传的完全否定。反转录酶的发现使获得性遗传问题的争论重新开始。实验证明,遗传信息的传递不只有DNA——RNA——蛋白质这一个方向。实验证明RNA——DNA方向是客观存在的。人们用设想填满了DNA、RNA和蛋白质这三个因素之间所有的联系通道。这三个物质之间处于完全平等的相互作用的链条关系。这个关系如果成立,中心法则即告失败。因为获得性遗传是被中心法则击败的,所以,中心法则的失败将使获得性遗传问题重新获得解放,重新成为研究和讨论的对象。理论争议获得性状是否能遗传一直是生物进化研究中争论的焦点。如果获得性状可遗传,就可以进一步说明环境可引起遗传物质变异。生物学家已发现了不少获得性遗传的实例。例如,当用一种酶把枯草杆菌的细胞壁去除后,在特定的生长条件下,它们可以继续繁殖,后代也是无壁的,并且这种状态可以稳定地遗传下去,只有把它们放在另外的一种生长条件下,细胞壁才会重新生长出来。逆转录酶的发现,也证实了获得性是有遗传可能性的。“生命环境均衡论”的学者们认为 :如果生活的环境条件改变了,生活也就发生改变,那么,动植物将采取适应其生活的性状,并且在这种性状永存的情况下,遗传因子也与之相应发生变化。但是必须经过地质时代这样漫长的时间单位。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获得性是可遗传的,但并不能认为获得性遗传是生物进化的主要方式。因为在环境条件未发生剧烈变化的很长时期,生物进化的脚步并没有完全停止。生物进化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归根到底都必须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只有这样变异才能一代一代延续下去。获得性遗传只强调了进化的外因。“现代进化理论”已经抛弃了“获得性遗传”。由于基因知识的匮乏,达尔文时代的科学家无法研究生物性状,到底受什么控制,只有通过观察,这样他们很容易接受获得性遗传。基因理论建立以后,人们认识到自然选择的“优良基因”,是生物体内固有的并不是后天获得的。对获得性遗传的否定并不是对“进化论”的否定,相反是对“进化论”的进一步完善,科学就是这样否定错误理论一步步完善理论。理论实验一种对获得性状的看法,认为生物后天获得的性状,不论是否触及遗传物质的变化,均能遗传给后代。历史上不少学者企图以实验证明获得性状的遗传,但都没有成功。例如,法国学者波尼尔(G.Bonnier)19世纪末就做过栽植树种的实验。他将每种植物的幼苗分成两份:一部分种在巴黎(平原),它们的植株长得较高,而且这种“高”的性状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另一部分种在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山顶上,它们的植株矮小,而且它们的后代也是矮小的。波尼尔由此得出结论: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获得性状是能够遗传的。但后来(1920~1940年)有几个美国人重复了这个实验,表明波尼尔的结论是站不住的。他们将60多种植物分别种在加利福尼亚的高山和平原上,结果与波尼尔看到的相同,即同一种植物,种在平原上的总是高的,种在高山上的总是矮的,并且都能遗传给后代。接着他们又做了交叉移植的实验:将高山植物结的种子拿到平原上种,结果它们和它们的后代都长高了;反之,将平原植物结的种子拿到高山上种,结果它们和它们的后代都变矮了。即环境只影响了表现型,由于遗传物质并未发生变化,所以这种获得性状不能遗传。高山上紫外线照射较强,故植物长得矮些;平原紫外线照射较弱,故植物长得高些。但都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的变化。1980年加拿大学者戈尔津斯基(R.M. Gorczyncki)等曾报道,免疫实验证明获得性状能遗传。他们反复地将一个品系小鼠的腺细胞、骨髓细胞和淋巴细胞,注射给另一品系的小鼠,当这小些鼠8周龄时,随机选10只有耐受性的雄鼠与无耐受性的雌鼠交配,结果发现有60%的后代个体具有其父的获得性状,即能耐受其父曾接触过的抗原。斯蒂尔(E.J.Steele)认为,编码变异性状的DNA由RNA病毒带至生殖细胞并整合到染色体上,从而使获得性状可以通过有性生殖而传至后代。可是,1981年,英国剑桥农业研究会动物生理研究所的霍华德(J.C.Howard)即在《自然》杂志撰文指出,戈尔津斯基的实验结果,英国几个著名实验室都重复不出来。以后也未见戈等有反驳的报道,表明他们的实验是不可靠的。[1]参考资料1. 获得性遗传的实验研究 .获得性遗传的实验研究[引用日期2012-11-13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