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里千红荟萃,万艳同芳。
这里有妩媚丰美的宝钗,有洒脱娇艳的湘云,有才志清明的探春,有美貌华艳的宝琴,有风流袅娜的可卿,但读者最难忘的,还是那个孤傲、率真、小性的的黛玉。
诚然,黛玉是美的,但她的美不同于诸钗。她的美是天然的、纯净的,是超凡脱俗的,因为她的前身是——离恨天灵河岸三生石旁的一株清新脱俗的绛珠仙草。来到人间大观园,她便成了“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的林妹妹。
黛玉是曹雪芹道家审美观的体现,道家认为,自然美是一种最高境界的美,这种美在神而不在形。
黛玉在精神境界上也与老庄是一脉相承,她的性格体现了道家的追求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的内在精神。
她用大眼界看自己的人生,荣华富贵、是非纷争在她眼里永远都是毫无意义的,她要的是那种打破常规的生活,要的是只有宝玉那颗 “心”。
她不像王熙凤或宝钗那样,一生都在努力地力争上游,她只是在安心地做一个自己,也是”我只为我的心”
与以往的才子佳人似一见钟情不同,宝黛两人的爱情是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之上的,用一句通俗的话说是“志同道合”。
有一次,湘云来贾府,到宝玉房中玩耍。闲谈中,劝宝玉多读些仕途经济的书,多与一些为官做宦的人来往。宝玉听了,也不管湘云脸上是否过得去,拔脚就走,还说了句“林妹妹从来不说这些混账话”。
是的,黛玉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她与宝玉的爱情无涉世俗利害,是心灵之爱、灵魂之爱,是铭心刻骨的“木石前盟”。
因此,宝玉在婚后“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难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的悲怆感才分外浓厚。因为,黛玉是不可复制的,是无人可以替代的。
黛玉的品格也极符合道家的精神。她是天性的、自然的、个体的、精神的。她在《咏菊〉诗中就有:“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诗中两个人物,一个道家集大成者庄子,一个道家思想的践行者陶渊明,这两人形象多次出现在黛玉的诗中。
在外貌上,黛玉也符合道家审美观。道家认为美在神韵而不在形体。所以,书中宝钗的美是可描述的,如“眉如远山,面如银盘、肤如凝脂”之类的描写。
但黛玉的美是无法具体语言来描述,真正美在韵在态: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这种风神摇曳的美是超凡脱俗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以,她的前世知己宝玉第一次见面就脱口而出“这妹妹我曾见过!”
大美无言,任何语言都是无力的。
讲到大美无言,再个举个例子。赫本之美应该说也是空前绝后的,把你能想得起来的称赞美人的话用在她身上都显得俗气。
我曾看过一句赞美赫本的话,非常经典,至今难忘。那就是我十多年前在北京读博,在天涯网上看到一组纪念赫本的图片,题目只有四个字“我的神啊”!
黛玉的道家品格,还体现在对情感的态度上,她当笑则笑,当哭则哭,率性而行,绝不矫揉造作,完全是性情中人。美丽与哀愁,构成了黛玉的诗意人生。
儒家讲节情,道家讲任情。
黛玉为爱而生,又为情而死。她用生命去追求爱情,更用生命去还原自己的本真。她短暂的一生“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泪尽“魂归离恨天”回归自然,恢复本真。
道家思想跟儒家相比有一个重要的不同:儒家讲共性,希望得到别人及社会的承认,不允许张扬个性;而道家强调个性,关注个人情感体会。所以,在对爱情的追求上, 较之宝钗的藏情, 黛玉的痴情更令人动容。
因此,我们看到,具有儒家思想的宝钗,会处处考虑别人对她的看法。在长辈面前点戏,她会揣度贾母的喜好而点热闹吉庆的戏,零食也是点老年人能消化的甜而烂的食品;而黛玉,从来不曾刻意奉承别人,也不觉得自己有哪些地方需要掩饰。
俞平伯先生曾对宝钗和黛玉二人作了极简练的对比:“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尽管黛玉孤僻的性格放到今天也是不合时宜, 但她却以真诚征服了历代读者。
随便提一下影视剧中的林黛玉形象。在诸多的黛玉版本中,我最喜欢的是陈版的黛玉。最此之前,我最喜欢的是越剧中的王文娟版。
我敢断定,陈版黛玉将是空前绝后的。
至于新版的“红楼梦”中的黛玉被网友称为妲已版的林妹妹,从宣传的图片上看,网友的评论不算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