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老师在谈到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时,他认为我们一直误解了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孔子主张的有教无类是通过教育来实现人与人的平等,通过教育改变人格改变人品,不是改变命运。
中国是一个特别重视教育的民族。有一个说法叫“有教无类”,这一直被理解为一旦有了教育就不分类别,所有人都应该接受教育,所有人都应该接受一样的教育,所有人都接受平等的教育。好像这是主张教育公正,其实这是对孔子的误解。有教无类这个话的句式是类似于有恃无恐、有备无患,这个句式是什么意思?省掉了一个“则”字。因此有教则无类,也就是说只要能够接受教育,人与人之间就没有类别。
再换句话说,孔子主张的有教无类是通过教育来实现人与人的平等,这种平等不是把人往下拉,而是把人往上提,是一种提升或者按照孔子的标准按照君子人的标准来进行教育,把小人都变成君子,但并不等于说所有人都能接受这个教育。我觉得孔子思想里面最宝贵的一点,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教育改变命运,他没有说改变命运,而且孔子的学生当中也有很穷很穷的比如原宪、颜渊,接受了教育并没有改变命运,还是穷,子贡很富也不是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孔夫子要做的是什么?通过教育改变人格改变人品,不是改变命运。所以我们今天如果说要继承什么传统的话,首先是把我们的传统是什么弄清楚,然后我们才能更好地思考什么是教育公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