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明《临石起意》
原创作者:琅琊子孟
(1)
崇祯五年,也就是1632年,一位风尘仆仆的老者,终于回到故里,回到那个叫“苑上”的地方。
青山依旧在,白发可怜生。站在熟悉的土地上,回想一生往事,历历在目。儿时于“长馨轩”的十年寒窗,青年中进士的高光时刻,升迁朝中御史临辞行,山西阳城士民“攀卧车轵,不得发”的感人场面……
路过故乡的那条河流,他心中不免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也曾因父丧回家,也曾数次上章回籍侍养母亲,终因朝廷有命,不得不离家赴任。而这次回来,他再也不会走了。
当家族祠堂呈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一眼就看到了大门里的那块特大奇石。
这让他想起在辽东巡抚任上,公事之余常于山水林泉之间搜寻奇石的雅趣,那些石头虽与家乡的不同,但是总能把他拽回小时候躺在“卧牛石”上读书的时光。
就在他离任返乡之时,人们私下认为他喜好奇石,就送给他一尊奇石。由于怕他拒收这个礼物,解释说这是辽东石,有压船之用。
他不知道,150年以后,一个叫刘宝鼎的人,写了一首《王氏祠堂辽东石歌》:“殿中高节凌长空,三载星使赴辽东。航海归来载一石,即今屹立祠堂中。闻公清廉百不爱,爱看关外山青葱。政暇峙寻林泉胜,久于行部情相通。居人窃意公乐此,移作馈赆辞偏工。云是非徒供玩好,用压万里波涛风……公之孝廉陆汪近,公之忠节山岳崇。欣逢渔山大手笔,写尽古气光熊熊。兼勖王子勤宝护,法物不肯埋尘红。我来奉劝后生光前烈,莫教石气空玲珑。”
此后,再无案牍劳形的日子里,他每每踱步园中,路过那块石头,总要驻足良久。
彼时他不禁会想起陆游的《闲居自述》:
自许山翁懒是真,纷纷外物岂关身。花如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净扫明窗凭素几,闲穿密竹岸乌巾。残年自有青天管,便是无锥也未贫。
“石不能言最可人,可是每块石头都有故事。”他会时不时摸一摸那块石头,说:“大石头啊大石头,你们虽不是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也应与宇宙洪荒同在了吧!虽风吹日晒,千百年后你仍将屹立,人的寿命固然不能与石头相比,但是芳名流传百世或可求而得。”
可惜的是,他回乡不过一年,便病逝了。
病危时他告诫诸子说:“昔曾子易箦时,元抱首、申抱足,至今美谈。以余所遘际,颇相类,更复何憾?第少有志于圣贤之学,生平斤斤自持,虽较之当官浚民、居乡轹里者有间,然于大道概未有闻,以是为块耳!”语毕,倏然而逝。
儿子知道父亲生前喜欢石头,守孝三年后就买了三块奇石置于园中,以示悼念。它们形态各异,虽然是本地的石头,却有太湖石““瘦、漏、皱、透”的气韵。
这时,三块石头也有了名字,它们分别叫:青莲朵、洞天福地、铜池竞秀。
(2)
天地转,光阴迫,四百年俱往矣。斯人不在,三块石头还在,与“王雅量”这个名字流传至今。
崇祯三百九十六年岁次癸卯七月初四,也就是公元2023年8月19日,立秋后的天气依然酷热难耐,我与高教授、凃主席、吴学究一行前往费县寻石访古,皆兴致盎然。
计划安排先去中华奇石城拜访栖凤居主人齐鹏老师,然后去苑上村王雅量的故园遗址,如果还有时间再去岐山寺捡石头。
由于乘不同的车前往,且时间有了临时调整,我就先到了奇石城。
虽然是周末,但是奇石城几乎没有人,显得很冷清。我多年前来过一次,印象中不是这样,难道受后疫情时代和经济形势影响,奇石的大环境也不好了?这个地方离县城也不是太远,应该学学兰陵的沂蒙老街,跟美食、非遗、儿童乐园结合起来,毕竟光搞石头太单调了。
要说费县奇石,尤其是园林石,那可是全国闻名的,费县甚至被誉为“中国奇石之乡”。这里拥有产生于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地层,经若干次的地壳运动和亿万年风吹雨打,形成了形态奇异、造型独特、蔚为大观的观赏奇石。
这些奇石产自费县城北周围30余平方公里土地上,除了“瘦、漏、皱、透“,还有”雄、丑”等特点,可与南方“太湖石”媲美,被誉为“北太湖石”或“类太湖石”。现在太湖石难得了,而且价格奇高,很多人就拿费县奇石冒充太湖石,也有拿去冒充灵璧石的。
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驻跸费县万松山行宫,对费县奇石宠爱有加,曾赋诗赞美:“突兀玲珑各斗奇,高低位置难相宜,尽此用心勤民务,吾不忧无贤有司。”这让费县奇石从此声名远播。
前些年,费县出了一本书,叫《费县奇石志》,我了解费县奇石就是从这本书开始的。后来在与费县交界的地方工作,就经常去其境内爬山,从而知道了金星砚、天景石、燕子石等。
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是当时代条件不允许的时候,村民只能守着奇石过穷日子。后来,市场需求火热起来,就有了石农这个职业,一块石头卖到几万、十几万、几十万元都不是稀罕事儿。
但是,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奇石作为一种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不能竭泽而渔。石头卖了几十年后,又被保护起来了!这样做也对,如果都挖干净了、卖干净了,当地还有什么可发展头?费县政府明智地形成了“以石引石,以石招石,以石养石,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思路,并投资建设了费县中华奇石城,将中华奇石城打造成中国最大的观赏石基地、中国最大的奇石交易市场和山东省独具特色的奇石旅游商业街区。这是符合大旅游趋势的,也是一种传统文化“两创”的做法。
而一些爱好奇石的有识之士,则做起了奇石生意,要么斥资建馆,要么以藏养藏,把一些精品石收入囊中,奇货可居。现在像齐鹏老弟这样玩石头的人,在临沂很多,而且趋向年轻化,他们都是与石头在一起的人,我感觉与石头在一起要比与人在一起舒服。
这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延续,我们不乏玩石头的一些名人,比如远的苏东坡、米芾、曹雪芹、纪晓岚、石涛,近代以来有沈钧儒、张大干、徐悲鸿、郭沫若、梅兰芳、老舍等,都非常爱石。
据说陶渊明是赏石的鼻祖,因为他归园田居后,醉后常在自家后院的一块山石上酣睡,他对此石有了感情,特取名为“醉石”,并作诗吟道:“万仞峰前一水傍,晨光翠色助清凉。谁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渊明入醉乡。”还有说杜甫是民间实际收藏奇石的第一人的,因为《素园石谱》记载,杜甫曾得一方奇石,体量不大,而奇峰突兀、意境幽远,起了个名字“小祝融”(祝融为五峰中最为高峻者)。
也并非我们中国人爱石头,外国也有好这口的,比如诗人歌德,对石头就表现出一种狂热,有一次他突然看到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便失声叫道:“哈,你在这这里呀!”接着他蹑手蹑脚将其捡起来揣在胸口。他还曾说:“我要把我的身心和灵肉渗透到岩石和群山之中”,这就有点仁者乐山的意味里 。
要说奇石界最发烧、最知名的人是谁,我想应该是米芾吧!据说鉴赏奇石以“瘦、透、漏、皱”为标准,就是出自他的首倡。《梁溪漫志》记载:他在安徽无为做官时,听说濡须河边有一块奇形怪石,当时人们出于迷信,以为神仙之石,不敢妄加擅动,怕招来不测,而米芾立刻派人将其搬进自己的寓所,摆好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念念有词:我想见到石兄已经二十年了,相见恨晚。《石林燕语》记载,米芾初入州廨,见奇石便“呼为兄弟”,见之三拜九叩,“米颠拜石”一直传为美谈。后来还作了《拜石图》。他遇有石中珍品,就会藏在袖子里,随时拿出来把玩并谓之“握游”,跟以欣赏山水画代替游玩的“卧游”有一拼。
我一直在想,玩石大咖米芾有没有来费县寻找过石头呢?其实这是极可能,因为他来临沂找过紫金石。
晚年的米芾居住在江淮一带,离琅琊临沂不远,他评价过“(琅琊紫金砚)在诸石之上”,所以他对紫金砚应该是念念不忘。
事情要从他写《临沂使君帖》(又称《戎薛帖》)说起。
该帖全文为:
"芾顿首。戎帖一、薛帖五上纳。阴郁。为况如何。芾顿首。临沂使君麾下。"
到底是啥事?没说清楚,“上纳”,相当说见附件。但是很明显,他是给临沂的地方官写信。
不久之后,他又写了《政事帖》,全文如下:
“芾顿首再拜。春和,政事之暇,起居何如?芾幸安。春入沂水,想多临览之乐。只尺何时从公游?临风引向。谨专人奉状,不宣。芾顿首再拜。知府大人麾下。”
直白翻译,就是春天到了,沂河边应该有很多美女吧,我能和你一起去游玩吗?
那么知府大人答应了吗?米芾的临沂之行成没成?
答案就藏在另一幅字帖里,即《乡石帖》(又名《紫金帖》),内容如下:
“新得紫金右军乡石,力疾书数日也。吾不来,果不复用此石矣!”
翻译成现代的人话就是:“最近去琅琊临沂,新得到右军王羲之家乡的石头紫金石,恣得不行了,兴奋地用它研墨书后大书特书好几天!我不来临沂,结果就是没有人重复使用这种石头喽!”
在他自己撰写的《宝晋英光集》也记录了此事,说:“吾年老才得紫金石,与余家所收右军砚无异,人间第一品也,端、歙皆下”。这就说明,米芾去了临沂,并且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紫金石。
那么,这个过程中,米芾有没有捎带着去费县找找奇石?由于费县奇石开挖不迟于北宋,所以这个大概率是有的。
这里扯远了,言归正传。
我先在奇石城转了一圈,看了看卖金星砚的店,姚子明老师的,店里还挂着他和鲁砚领军人物石可老师在费县金星石砚厂的合影。又看了看卖老石器的店,大部分是猪石槽之类的东西,还有卖木雕、盆景之类的。
然后我就到了齐鹏的店,他听到声音从楼上下来,我第一眼看到他就脑中蹦出三个字:金石气。年初以来凃主席多次向我提及他,对其雅好赞誉有加,我早就想结识,今日终于见着真人了!
他的馆叫“栖凤居”,为啥就这个名字呢?
他写过一段文字:“古瑯琊西/故费陽地/泰蒙余脉/红雲山南麓/有閣飛檐翘角/绵延一方/為中華奇石園/西北有髙臺/舊稱鳳臺/道東北有小池焉/上源红雲湖/溢流蜿蜒入浚/池雖小然韵犹足/驳岸參差错落/池上有楸梧翠竹/繁茂成荫/不食煙火/余择其三分/居其靜幽處/臨池南畔目釣春華/客居长久亦自樂也/所謂鳳择梧而棲/說文有言“鹏”同“鳳”也/地與名暗合/盖有缘於此。”由此可知也。
边和他寒暄,我边浏览店里的器物,真是琳琅满目、目不暇接,还有一些熟悉的东西,比如两把黄府臣老师的紫砂壶、“季桓子得羵羊之井”拓片、陈炉石等。
除了收藏奇石,墙上挂了很多字画,大部分是拓片和题跋,都是他自己的亲手制作的,书法独具一格;从陈设可见,他还玩篆刻、书籍和老酒收藏,不光种了竹子也养了鱼儿、蝈蝈,要侘寂有侘寂,要热闹有热闹,既可以知鱼之乐,亦可以临风引向,真是逍遥悠哉!
古人云:山无石不险,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人无石相伴不静。养石即养心,我辈何时可以摒弃俗务,学陶令醉于石上耶?思量至此,不禁慨叹,年近不惑,不仅读书学剑两无成,还愈加缺乏听从自己内心声音的勇气。
为什么?因为人不仅要养心,还得养家!像齐鹏这样事业和爱好结合起来的不多,可见选择大于努力。
至于石头好不好卖,我没问,有没有古董行那种“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现象,我也没问。见他内室有很多老石雕,就谈起了老石头,他说很多流传有序或者有名有铭的老石头,动辄都几百万,在圈子里还是很热,早年存了不少的人都发财了,现在不好买了。
不光老石头不好买了,造型好的园林石也不好买了 ,原因除了采挖受到控制之外,还有董俊峰老师在他的《骑行山东》里说的因素,他说:“我的感觉是,今天的石头不如当年的壮观。也能理解,花魁不断被选走,留下的越来越差。”
董老师还说,展区的很多石头都是寄存,真正的主人是匿名的,有些就是不卖,只是等契机的,甚至是量身定做,例如主人瞄准的是xx市新政府大楼,结果xx县来选中了这块石头,他是不卖的。给钱也不卖。
他提到了一个费县老乡,是个商业奇才,构建了一个省级商业帝国,后来落马了,罪名里面有一句:以公务送礼为由,骗取银座美术馆馆藏书画作品等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共计价值人民币1224.24万元。
具体是谁,我就不说了,不过他说过一句很有道理:别去创业,成长太慢了,买几块石头放那里就行……
石头增值真的这么快吗?真的,前几年沙子、砖头蹭蹭往上涨,更别提奇石了。董老师总结道:一是可以出售给需求终端;二是具备藏钱属性(没人知道那块石头是谁的,不记名,不联网)。
出售给需求终端,得会选,要选C位系列,要选具有“实用性”的石头,因为变现渠道多。他举了个例子:你买了一块5000万的和田玉,你除了卖给藏友还能卖给谁?变现渠道太窄了,流行性不强,还不如买100块50万元或者1000块价值5万元的的园林奇石。
园林奇石的“实用性”最强,主要对应的是大基建。基建不行了,企业也有需求,企业不行了,爱好者还有需求……随着经济发展,人们肯定更注重精神生活,谁不想有个小院?谁不想院子里放几块石头?镇宅也罢、当靠山也罢,江南园林里不都是以石造景吗?这是中国文化,所以有前途!
那个费县老乡主张要做有时间加成的投资,石头倒腾久了就像拉面哥一样——有故事。
(3)
过了大概半个小时,高教授等人也到了。除了凃主席,好像其他人也是第一次来。
大家参观了半天,又喝了一会茶,本来还想多交流,但是由于去苑上村还带着给奇石碑铭做拓片的任务,我们便早早出发。
遗憾的是,齐鹏老弟上午还要讲书法课,不能和我们一起同行。我们就拿了他的工具,按照他说的路线直奔目的地。
先是路过朱田镇,看到了“王雅量文化广场”,然后向西1.5公里,就来到隐于沂蒙山区腹地的苑上村。
确实是个小山村,村前有河流,村后有山,河叫乾河,山叫牛头山。王雅量家的花园也挺会选地方,此处向东是卧龙山,向西是由吾崮,藏风聚气。
村内有五眼泉,分别名为“琴泉”、“龙泉”、“珍珠泉”、“天镜泉”和“百花泉”,可惜如今只有三眼泉可观。村里的王书记说,这里的泉水甘洌醇甜,富含对身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当年青岛啤酒厂来寻找水源建厂,测了他们村的泉水,距离矿泉水的标准仅差0.02。费县是长寿之乡,村里的更是不乏长命百岁的人。
王雅量的辽东奇石不知去向,剩下的只有他儿子购买的三块奇石。
首先,我们找到了一位穆姓老人给我们介绍情况,他家就住在离那块叫“洞天福地”的奇石不远处。老爷子年纪很大了,但是说起来王雅量的故事,头头是道,高教授现场采访起来。
吴学究马上取出拓具开工,我和凃主席打打下手、拍拍照,但是更多时间是拿着扇子“招摇过市”。
这块石头为啥叫“洞天福地”呢?可能是因为它的形状。
在道教中,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构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这块石头虽没有那么多洞,但也是可“洞观日月”。
它的碑文已经有些斑驳了,但是认可辨识,也早有人整理,乃刻篆书8行18列,共134字。其全文如下:
余父廷贡公,讳旌贤,字士吉,号学海,性爱山居。于崇祯丙子年选石而得三,大费轮蹄。独此石未立,即遭饥馑盗贼。至壬午年,余父城守遇难。越二年,又值改革。村落为烬,燕巢林木,计石之在荆棘中者六十年矣。康熙己卯冬,倩匠树起,成先志也。噫,所谓'子述’者,亦仅有词耳!'匪莪伊蒿’,有余悲焉!用书岁月,以遗后人。”
文后落款刻有两行篆书:“宝田居士王芝荣谨识,毕维晋书。”王芝荣为王旌贤之子,王旌贤为王雅量之长子;又有两方印章,一为“芝荣”,一为“季佳“。引首章为“寓酒亭”三字。
由此可知,这是王雅量的孙子写的。当时买的三块石头,配座基竖立起两块,唯独“洞天福地”过了60年以后才立起来。那时已经是清康熙巳卯年(1699年)了,王芝荣已经是清朝人了。
凃主席不禁感叹:“读一读译文,看一看原石,还是很有历史穿越的感动的。世事变迁,一茬又一茬由生而死,几百年矣!”
趁着等拓纸晾干的空,我和凃主席、吴学究按照村委广场的地图寻起古泉来。
从村委东行百八十步,隔银杏林,闻水声,如鸣珮环。过小桥,北折而行,青石铺道,泉水潺潺,尤为清冽。
至源头,有一石碑,上书“琴泉”二字,崇祯元年卢照京所书也。
为何唤作“琴泉”,莫非旧时泉涌声似琴瑟之音?这名字真是雅!
真后悔没有没有买西瓜和啤酒来,不然在此水中冰镇一番,定能消暑解乏!
由于还得干活,没有再寻其他泉水。不过村委广场西侧大槐树下有“佰花泉”碑和一块画像石,也属于我们要拓的对象。
之后又寻到了另两块奇石。
最北的那块,立于一户姓王人家大门口,基座处刻有楷书“铜池兢秀”四字,落款为“琅琊黄祚昌”,后钤方形印章一枚,印文已经不清晰了,似为黄祚昌的号“从如”。
这块石头的名字不可考。但是古书记载,汉宣帝元康四,“金芝九茎产于函德殿铜池中”,铜池就有点道教修仙的意味了。
最南的那块,现在立于一片竹林中,附近有水,而它又似盛开的一朵爱莲花,所以叫“青莲朵”。
为啥起这名字也不得而知,大多数资料说是王雅量的儿子为了彰显父亲的“清廉实绩”。也许吧!
不过,青莲朵,在佛教里是有典故的。《晋书·艺术传·佛图澄》记载:“佛图澄 ,天竺 人也。本姓 帛氏 。少学道,妙通玄术…… 勒 (石勒 )召 澄 ,试以道术。澄 即取鉢盛水,烧香叩之,须臾鉢中生青莲花,光色耀目。”所以后来“青莲朵”就喻指佛法了。
三块石头的名字隐隐的含义,加上碑文里“性爱山居”字句,我们大概能推测出王雅量的儿子是一个喜欢佛道的人。
后来,圆明园也有了一块叫“青莲朵”的石头。它原是杭州南宋德寿宫故址的“芙蓉石”。“三山五园雅集”曾经介绍说,石头旁边有一株古苔梅,明末由蓝瑛、孙杕合绘梅石图刻于碑,世称蓝瑛梅石碑。后来古梅枯死,只有碑石为伴了。乾隆帝首次南巡至此,甚是爱惜这块太湖石,抚摩良久,于是地方大吏就将这块太湖巨石舟运至京城献给皇帝,被放置于茜园,并赐名“青莲朵”。
我搜了图片对比了,我们面前的这块青莲朵似乎更有气韵。
苑上村是个自然村,现在和几个自然村合成行政村,叫龙杏村。村内还有不少遗址,比如“神仙台”,商代的。还有龙泉西面的古龙泉寺遗址,遗址前尚有一株明代银杏树。现在村里也种了不少银杏树。
王书记说村里人很多出去打工了,有的常年在外工作,基本上不回来了。从村子来看,我们的人才外流还是很严重的。其实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事情,临沂走出多少名门望族啊,萧氏家族、王氏家族、诸葛家族、颜氏家族,不都是搬出去了吗?
我看着那些老宅留守在原地,有种孤独感。这些老房子都是石头砌成的,稍微装饰应该很有味道,做民宿是非常不错的资源,只是目前还没有人来开发(这里有山有水有树林,增光增寿增文化,搞文旅还是比较有噱头的)。
村西还有一组奇特的石头,据说叫“五子登科石”。人不在,石头还在,它们与三块老石头以及老宅一起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看看世事变迁,不言,不惊。
我在一栋老房子上发现一块石头,挺有意思,但是取不下来,只能拍照留念。
时间很快到了中午,我们去附近的羊肉馆喝羊汤。没有喝酒,吃了人家不少咸菜,这样很好。
由于下午有事,我先走了一步,很遗憾不能和大家继续接下来的安排。他们几人在王书记的引导下,又去看了其他的泉,看了山上的娄景洞。
我查了下,娄景洞位于笼头崮轿顶山左侧悬崖峭壁之上,相传为娄景修炼处。洞里滴水不断,据说这个水脉与苑上村的天镜泉相通。《沂州府志》和《费县志》都记载,娄景洞中的水池可以炼丹。
以前洞门口有王雅量诗碑,现在只剩下清康熙年间的《重修三教堂碑》。碑去哪里?被人偷去贩卖固然可恶,但是要是被人拉走当作石材盖了房子,那就真的“悲剧”了。
走时王书记帮我摘了一袋子核桃,这些核桃也是长在闲宅中,自熟自落。在一棵核桃树下,我捡到两了块石头,一块是跟“五子登科石“石质差不多的石头,应该都是花岗岩(我去给吴学究买做拓片用的喷壶时在超市门口也看到几块类似的,摆放整齐,店主应该也是爱石之人);另一块很方正,叩之金声玉振,不知道啥材质,长22、宽18、厚3,很像一块砚板,阳光下银星闪闪,有砣矶砚的神韵,湿水后斑斑点点,又有大沱石砚的味道,莫非王氏遗物?
哈哈哈,开个玩笑,这块石头明显刚切了不久。问了问,村里没有做砚台的。回到家我拿出松烟墨研了一下,下墨神速,比那号称全中国最下墨的砣矶砚还要快,真是如热锅塌蜡、冰激凌入口即化!兴奋之余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费砚”,一则得它于费县,二则比较费墨,三则不花钱得之(弗贝嘛)。
想想一天的行程,就用此砚磨墨,铺开纸张,乃书:高教授者,临沂大学高宗振也;凃主席者,临沂青年书法家、地方文史学者凃殿祺也,众人戏称为临沂中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吴学究者,临沂古法造纸、耘楮轩主人吴昊也。
(4)
费县之行意犹未尽,所以次日我又约几人同去罗庄花木博览城,要拜访的是玩石的“老炮”刘磊老师。
高教授有要事在身,凃主席需休养生息,唯有吴学究与我同往,又新增刘怀晓兄、贾兄等,仍是四人。
到了博览城,发现跟费县的中华奇石城大同小异,都是门可罗雀。刘老师的藏石馆倒是新装修了,我上次来时还是两年之前,没有牌匾,这次也挂上了,上书“水落轩”。我没问为啥起这个名,但是一猜应该就是“水落石出”的意思,石出,既有石头出现的意思,也有石头卖出的意思。
馆内也新增了不少字画、拓片。大多数还是孙合玉老师的,也有赵凤砚老师和梅庵先生的,被注册了商标的“依石无忧”四个字这次终于挂了起来(刘老师还集了一桌“满汉全席”,我倒是建议他把它放在“依石无忧”下面)。
刘磊老师那可是从小就玩石头的人,名字里还有三块石头,注定是要与石头打一辈子交道的人。
喝茶的功夫,刘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他的故事。比如,年轻时他用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块石头,怕家人知道,藏在床底,多少年后才敢拿出来(这让我想起已故山师大文学院教授徐文军老师来,那时他上课,就讲买茶壶的事儿,买的太多了,怕老婆说,只能藏起来,过一段时间再慢慢往外拿,看来有癖好的人都差不多);讲了他找人制作的一个核雕(仿照《核舟记》里的作品)在一次展览时丢了,十几年后竟然失而复得;还讲他到西北捡石头的经历以及一些藏友交流石头的趣事。
刘老师对戈壁石情有独钟,喜欢玩小品组合,配的底座都很精美。也有一部分太湖石头,包括北太湖、南太湖,都保持着土皮或风化层,我问他为啥不刷出来,他说刷出来虽然美观,但是不好辨别是原石了,现在造假的很多。他又讲了一个玩灵璧石多年的老手被水泥造的假灵璧骗去几十万的真人真事。
其实我们本地除了费县园林石那样的大型奇石,还有很多值得观赏的品种,比如珍珠石、杏山石、金钱石、徐公石、类尼山石、豆瓣石,大宗山还有类似陈炉石中佛衣纹的石头,岐山中则有类似灵璧石滴水莲花的石头。
除了奇石,临沂的画像石也是非常丰富的,尤以沂南和兰陵出土最多。前段时间淄博烧烤比较火,网上广泛流传一块吃烧烤的画像石图片,它就是临沂五里堡汉画像石——《庖厨图》,图中一人烧烤,另一人持扇扇风点火,烟火气跃然石上。想想也挺有意思,吃烧烤的人不在了,但是石头还在,石不能言,却又传递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
沂南和兰陵的画像石风格有点不一样。整体来说,山东和苏北画像石以质朴厚重见长,古风盎然,但是兰陵靠近苏北,受楚文化影响,画面布局特点是构图紧凑,不留空白,要表现的主要内容占据中间,空隙处加点缀,画面虽满不乱,富于装饰性;沂南画像石则善于大场面的处理,其构图比较讲究和复杂。
要说兰陵最有名的画像石,当属元嘉元年画像石墓。该石墓发现于1973年5月,位于山东兰陵城前村,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画像石,还出了一块刻写有长篇铭文的石柱,不仅记有明确的年代,对画像石内容记述也很详细。据说后来这块石柱被省馆借去展览,然后就直接不给了。
前年兰陵县博物馆出了一本关于当地画像石的书,收录了元嘉元年画像石和拓片,我找金爱民馆长要了一本,还临摹过一阵子题记。
这两年兰陵县在塔山公园附近搞大规模建设,要建城市会客厅。刘老师说最近挖地基挖出来90多座墓,大部分是汉墓,工程要延期了。应该能出不少画像石,甚至有珍贵历史资料出土,当年银雀山汉墓不是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而解决了两人是不是同一人的问题吗?
现在市面上很少有画像石,因为买卖画像石是违法的,甚至中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家重点或者一级文物的拓片都严禁在市场上出售。所以,一些假画像石、制作假拓片的人有了盈利空间。
之后,刘老师带着我们去同在博览城的王译老师的雅室——丘山精舍——转了转。
王老师很年轻,也喜欢藏石头,而且自己配置底座,手艺精湛。这门手艺不错,有机会我得学习一下,把自己收藏的那些小山子安置下。
司马相如是“年年岁岁一床书”,王老师则是“年年岁岁一床石”。门口还摆了不少盆景,茶桌后面也有一颗看起来很精神的黄荆。他还自己酿蜜、酿酒,以前搞过“樱花小镇”。
见他座椅后上方有山水画一幅,感觉像程爱忠老师的手笔,靠近一看,果然是落着“普庵”的款儿。程老师那里也有不少藏石。通常,爱书画之人,都亲近山水,对金石草木都触类旁通,爱奇石、盆景者也对书画甚感兴趣。
玩石头的人很实在,我认识的这些人都没有虚伪和机巧,对于同样喜欢石头的人,更容易成为朋友,能够交心。
玩石头的人很富有,这个富有是精神上的富有,审美会提高、气质会改变、人文知识也会增加。
玩石头的人很快乐,因为玩石头久了人就会变得平和,不去想那么多烦恼,在寻石、赏石的过程中总会找到很多乐趣……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刘磊老师请我们去吃饭,王译老师有客人,没能去。饭店就在博览城内,也就这种地方还比较忙。
上了菜,刘磊老师提议喝点白酒,他带了两瓶王译老师酿的粮食酒,叫“樱花公馆”,包装很精致,但是大家都没喝,只用了点啤酒,有的连啤酒都不喝,而我只喝了一杯。
这是个好现象,过往那种酒局场面越来越不受欢迎,大家逐渐倾向于喝喝茶、聊聊天,清清爽爽、实实在在。最近这些年来,临沂的茶馆多起来了,茶叶店多起来了,沂水、莒南等县区的绿茶、白茶种植发展起来了,玩紫砂壶乃至制作紫砂壶的手艺人也走入我们的视野(比较知名的如房海英、黄府臣、杨三丫等),这说明我们正在由酒文化向茶文化转变,趋势的力量又让很多人从中受益。
我又想起董俊峰老师说过的一段话:“山东整体都在下沉。可以理解为,跑步过程中,不断被超越。山东的核心产业,都在失去竞争优势。说的直白一点,山东人的性格做事风格,适应不了市场经济。山东人在生意场上,是非常不诚信的群体。未来,山东只有临沂有机会,因为临沂高度江苏化。山东人做生意最不靠谱。临沂,枣庄,都可以,因为链接的是江苏。”
山东是否不断被超越我不好判断,但是临沂有机会我倒是有点感受,民营经济活跃,中国大集很接地气,从大政策上我们提出的“对接长三角三步走”更是有远见。在人这个因素上来说,临沂有很多人在南方经商,尤其是兰陵、郯城一带;临沂的外地人也不少,浙江、安徽、江苏在这里都有商会,我们的商城、物流能发展起来,其实他们也功不可没。
席间,刘磊老师说下个月要去青岛参加中韩奇石交流会,这种会已经举办了很多届。以石会友,以石促进文化交流,不仅在小圈子里有,也在国际的大圈子里存在。
我看刘磊老师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是火星探测器传回来的火星地表地貌,看起来有很多造型独特的石头,像戈壁石。刘磊老师说以后要去火星上捡石头,这并非不可能,前段时间英国已经计划把游客送入火星,只是费用还比较高,看来还得指望马斯克再努力一把。
其实,不去地球外,也能玩太空中的石头,不是有很多人收藏陨石嘛!不过,能去其他星球上捡石头应该别有一番趣味,要是能和外星人交流下收藏心得就更好了!如果它们玩石头的话。
饭后,由于大家都还有安排,就没再回奇石馆,希望有时间再聚,或者等到“草枯雪尽”的时候,约着大家去爬爬山,我们也当一回石农,找找自己心仪的宝贝。
回去路上,我突然想一篇新闻报道,说一位李姓男子,在长江边上捡到了一块很好看的石头,从此以后深深地喜欢上了石头,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家里摆得到处都是,自己就睡在石头中间。
他收藏石头20年,不仅从来都不卖,还为了石头卖掉了自己的所有房子,后来妻子也跑了,剩下他和一个残疾的儿子相依为命。
难道是他的石头不值钱吗?不是的,他拥有一块石头叫做“天之舟”,曾经还在展览上拿过一等奖,有人出20万想要买这块石头,被他给拒绝了。
喜欢石头可以,但是如果迷失了自我,影响了正常生活,可就得不偿失了。所以,不仅要与石俱进,还要与时俱进,切不可走火入魔!
(5)
这两天来的行程收获颇丰,心情舒畅了很多,也学到不少新知识,对生活乃至人生也有了一些新思考。
我们已经进入了AI时代,什么样的人才能生存下去?答案是有趣的人、有癖好的人,不然你会无聊死。
培养一个爱好吧,琴棋书画诗酒花,既抵消世俗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又增添世俗的酸甜苦辣咸,让心灵有所寄托。
听说最近又要举办书圣节了,我觉得可以顺带着搞个“文房手造”博览会(临沂有造纸的,有造墨的,砚台品种数量在全国地级市更是属第一),叫响“山东手造 文化临沂”的品牌。而奇石,其实它也是文房的一部分,文玩石、案头石、供石、禅石不都是文人书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吗?大型奇石适合跟园林或者盆景艺术展放在一起,中小型奇石则适合跟文房配在一起。
临沂搞奇石节也能搞起来,毕竟山多石头多,但是目前主要还是费县搞大型奇石,而我们的中小型奇石还没有充分挖掘,蒙山上的石头,徐公店的石头,岐山的石头,朗公寺的石头,太多可以做文章的了。
希望看到更多我们家乡的精品。
其他,不再赘述。
2023年8月30日定稿于云上书房
(全文完)
本文相关更多照片请点击 :费县中华奇石城、苑上村、罗庄花卉博览城之行照片
【作者简介】
琅琊子孟,无业游民一枚,人稱老孟,字不凡,號巨隱、二蟲閑者、刀筆吏隸,擅于舞文弄墨、颠倒黑白,長居雲上書房,遍植竹与芭蕉,喜诵《归园田居》。